同类课题协作研究共同体:推进教科研训一体化的有效载体
江苏省太仓市科教新城南郊小学 张华英
[摘 要] 2017年9月根据《推进学校教育联盟建设,全面推进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太仓市教育联盟科研协作共同体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区域内的七所学校正式成立了同类课题协作研究共同体,主题为“课堂变革”。七个省市级各级各类课题研究目标都是指向课堂,让课堂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共同体间本着“合作、分享、共赢”的理念,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实现联盟内协作研究、互助发展,共同进步。共同体推进课题研究实践的过程就是追求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的进程。
[关键词] 同类课题 协作研究共同体 教科研训一体化
“同类课题协作研究共同体”是将区域内学校上报的立项课题中属于同一类研究主题的课题按照自愿的原则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研究课题的实践共同体。实现科研资源共享、研究过程互助和科研成果互鉴,实现区域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同类课题协作研究共同体”是从我市教科研实际出发,以教师发展中心科研处的一位教师与7所学校的教科室主任为主组成的研究共同体,实行区域内科研工作协同联动推进课题研究,是推进教科研训一体化的有效载体。一年来,课题研究共同体的成员们在中心科研处的引领下,在盟主的牵头下扎扎实实地组织开展好每一次的课题研讨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端木家的三闺女,转年十八岁了。上面两个姐姐出嫁后,冬至就像村后的白杨树,噌噌长起来。几天蹿一截子,眨眼间,已是大闺女了,通身掩抑不住的,是苏北乡村姑娘灼人的明艳。这种气息,上承天泽,下接地气,鲜灵灵,泼辣辣,浑如湖塘的茭藕,风吹日晒,亦不曾剥蚀毫厘的风韵。一把攥不住的黝黑大辫子,弯着,直着,散着,左右适度。特别是眼神,通透,清澈,散发着不曾为世俗遮掩的光芒。[1]204
一、背景解读
构建同类课题协作研究共同体是基于区域内教科研训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的。
1.课题研究“两头重,中间轻”
在每年的课题申报期间,每所学校从发动到寻找问题,找到研究点、撰写申报方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可谓是轰轰烈烈。但是真正开始研究了,却是一片“寂静”,到了课题结题时,又开始东拼西凑,草草结题。出现了“只有两头,没有中间”或是“两头重,中间轻”的研究“怪象”。失去了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FZ/T 82006-2018《机织配饰品》比FZ/T 73044-2012《针织配饰品》在外观质量和内在质量方面要求考核更加全面和严格。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水平的提高,纺织产品的质量越来越好,与此同时越晚发布的标准越严格及全面。FZ/T 82006-2018《机织配饰品》是2018年才开始实施的新标准,故而考核比早前实施的FZ/T 73044-2012《针织配饰品》更严格、更全面。两个标准主要的差异如下:
2.教科研训“三张皮”
教研活动、科研活动、培训活动彼此孤立,互不相干。体现在每次的教研活动只是一味地针对课堂教学中对重难点或知识点的教学情况进行品头论足;科研活动又只是一味对课题研究方面进行探讨,似乎跟课堂毫无关系;培训活动就是听专家来传授教学技巧和科研方法。三方独立,各自为营,使得教学活动缺少高层次理论引领,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提升。科研活动缺少了“课堂”,实践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培训更是变成了“纸上谈兵”。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学习成本和工作负担。
3.科研员与教师“合作互补”
西方文明方面。新航路开辟之后,大批中世纪的欧洲强国前往世界各地“淘金”,以不同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开辟殖民地,这其中就包括东南亚地区。当时在东南亚、南亚建立殖民地的西方强国有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些国家把一些生活方式带入了当地,改变了原著居民的生活方式。此外,之后以美国为首的国家也在此进行了大量的活动,对当地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这种西方文明对泛北部湾地区文明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实施过程
2017年9月在教师发展中心领导下,以科研处一位教师为主要负责人,共同体的盟主为牵头人员,其余六校教科室主任为主成立了太仓市教育同类课题协作研究共同体领导小组,教科室主任之间建立Q群进行联络协同。基本工作要求如下:1.每学期初和期末分别上交一份共同体科研协作活动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2.基于“围绕课题、立足课堂、学校轮流、扩大参与”原则,每月至少一次区域内学校科研协作活动;3.每年对外开展一次科研成果展示与推广活动;4.每学年开展一次科研情况调研,并形成书面报告;5.每学年组织科研骨干外出学习交流至少一次。机制保障:1.设立联盟活动专题网页,提供信息资讯,及时报道相关活动;2.主动与教研、德育、校本培训等工作对接,以融合的思想和科研的方式开展各项工作,发挥科研的引领作用和促进功能;3.积极为教师参加活动提供资料、经费、证明等方面的便利;4.大力争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外在科研力量支持,提升研究水平和成果档次。
对于科研员来说,他们具有丰富的科研理论,但是,他们缺少实践研究的“土壤”——课堂教学与实践,无法得到详实的研究佐证资料。而我们一线教师不缺课堂实践,缺的是理论的引领和指导,因此,科研员与研究教师间正好形成了合作互补的关系,组成课题研究共同体,实现双赢。
为落实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关于组建太仓市科研课题协作研究共同体的通知”要求,实现研究资源共享,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题协作研究共同体已经先后举行了7次课题研讨活动。每次的课题研讨活动都以课堂为主阵地,围绕研究课题开展课例观摩研讨,每次活动都力求做到教科研训一体化。以下是共同体的第七次观摩研讨活动的通知。
1.建章立制,组建共同体
2017年9月根据《推进学校教育联盟建设,全面推进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太仓市教育联盟科研协作共同体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区域内的七所学校正式成立了同类课题协作研究共同体,主题为“课堂变革”。七个省市级各级各类课题研究目标都是指向课堂,让课堂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共同体间本着“合作、分享、共赢”的理念,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实现联盟内协作研究、互助发展、共同进步。共同体推进课题研究实践的过程就是追求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的进程。七个同类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课堂观察法等,以课例研讨为载体,采用不同学科研究同一主题的方式开展共同体间的观摩研讨。七校间按照初期制定的计划轮流举行课题研讨活动,一校组织活动,科研员与共同体教科主任及课题骨干教师全程参与,力求使每一次活动都能成为有主题的教研活动、有过程的科研活动、有效果的培训活动。从活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教科研训一体化中,“教”是教师围绕课题中研究的某一个点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实践和研究,是教师研究和反思的基础;“研”是基于问题的探索和探讨过程,是共同体内研究经验的分享和推广,借助“同类课题协作研究共同体”这一平台可以开展多重对话形式的研讨,在研讨中实现思维的碰撞,使课题研究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训”是在尊重教师现有的理论、才智和见识的基础上,帮助教师主动构建起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相关知识,促使教师认知结构的不断重组,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并不断诱发新的学习需求。
2.课题研究,同伴互助
同类课题协作研究共同体的主要运行过程如下:
关于开展“小学课堂变革课题协作研究共同体”第七次活动的通知
附1:小学课堂变革课题协作研究共同体及成员名单
从通知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每次活动中,共同体成员学校都能以课题作为研究的落脚点,通过对课题课的观摩研讨来研究问题,共同解决问题,达到信息互通,经验互补,真正做到教研、科研、培训三合为一。同时,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共同体成员间也找到了可以相互借鉴的研究技术,及时分享研究成果,例如:沙溪归庄小学的《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练融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陆渡中心小学《“微课”支持下的农村儿童混合式学习的实践研究》都需要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开展研究,实现双向互动,而科教新城实验小学的课题研究正好可以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
3.总结成果,积累材料
每次研讨活动之后,都要求执教教师以教学叙事的形式撰写课后反思进行交流。听课教师要认真记录并撰写研讨收获,及时调整课题研讨的方向和内容。教师们围绕课题撰写教案、学科总结、论文撰写等,及时积累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短短一年不到的课题研究,在共同体内已先后有近40篇的课题研究论文获奖和发表。
2006年,习近平总书记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行了精彩的论述:“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2]
反思:
由科研人员与一线教师合作组成的同类课题协作共同体达成了三个目标:一是充分依靠一线教师提供实践性材料和灵感完成研究任务;二是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共同研讨交流,让课题协作研究共同体成员的老师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培训和提高,促使其反思意识的觉醒,研究意识的形成,研究能力的提高,实践智慧的提升。三是以“课题协作研究共同体”来凝聚人气,积累能量,推动区域内的研究氛围,推动区域内教科研工作的开展。七所学校联手,好比北斗七星,基于“围绕课题、立足课堂、共同参与”的原则,有效整合,开展好每一次科研协作共同体的活动,做到教科研训一体化。在接下来的研讨学习中各研究共同体还应结合“十三五”各级各类在研课题开展互助,撰写中期和结题报告。
标签:同类课题论文; 协作研究共同体论文; 教科研训一体化论文; 江苏省太仓市科教新城南郊小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