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标记”的解决与解决_复数名词论文

也谈“有/无标记”的歧解及解决之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标记论文,解决之道论文,也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有/无标记”在语言学文献中的多种意义

“有/无标记”(marked/unmarked)这对术语在语言学中的使用相当复杂。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形式性标记这一本义跟其引申义之间的冲突。

“有/无标记”按其本义,首先是指形式的;也就是从其本身形式或内部组成看,无标记形式的构成成分往往是比较简单的。有/无标记有时在文字上没有直接显示,如清塞音相对于浊塞音是无标记的,只是因为构成上少了一个“声带振动”的特征。以上种种情况,可以看作“无标记”的本义。

但这个术语通常也可引申而表示“常见的”或“分布上最少限制的”语言形式。这个引申意义是很自然的:根据“经济动因”,多数情况下,形式简单的无标记形式也就是常见的。如在英语中,简单的无标记形式lion比起复杂的有标记形式lioness,分布和出现率大得多,清塞音的分布和出现几率也总比浊塞音高。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内部构成越复杂,特征越多,即“专门化”(specified)程度越高的事物,应用范围也就越小。不妨作个比喻:最简单的工具锤子、老虎钳等到处可使用,家家必备,而越是复杂和专门的工具,使用范围也越小。

但上述两个标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如对于鼻音来说,虽然浊鼻音比清鼻音多了一个区别性特征,但是分布和出现率却比清鼻音高(这是因为发鼻音时,声带处于震动状态比不震动更自然)。

又如,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跨语言看,比起其他人称、数,都是最少标记的。Benveniste(1946)用跨语言的大量语料,证明第三人称单数在各方面都因经常采用零编码而跟其他人称数上形成对比。

(1)第三人称单数作为无标记形式的两个具体例子(表示零形式):

事实上,在阿拉伯语中,第一、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意思分别是al-mutakallimu(说者)、al-muhatābu(听者)和al-ya'ibu(不在场者)。“不在场”的意义跟不存在的零形式正好对应,也符合语言象似原理。第三人称一致最容易用零编码的另一个原因是,第三人称代词往往比另外两个人称晚产生(许多语言的第三人称往往用指别词构成,如古汉语的“彼”等),更容易缺位;而一致通常是人称代词发展来的,这也就导致第三人称一致比另外两个人称的一致更容易缺位。

孙宏开(2006)也指出,汉藏语系中,“相当多的语言里,动词一致关系往往在第一、第二人称方面表现出比较严格,但是第三人称则不太严格,或者不体现一致关系,这是因为藏缅语族语言里的第三人称代词往往都是后起的”。下面是孙宏开(2006)所举的独龙语(景颇语支语言)的例子:

(2)独龙语中动词“找”的变化:

该语言中人称代词和动词一致还有双数和复数,比较复杂,但是动词第三人称的一致,包括双数和复数,都跟单数时一样采取零形式V-

但在英语中,动词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一致形式相对其他人称、数却是“有标记的”,因为需要添加一个额外词缀-s。不过在分布上,动词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仍然是“无标记”的,如口语there存现句中不管后面的“主语”是什么数,动词都可用第三人称单数,即它可以出现在失去一致的语境下。此外,as follows这类无人称插入语动词也用第三人称单数。

徐烈炯、刘丹青(1998:42)①也注意到了使用“标记”一词的麻烦:“在本书中,我们故意不把marked和unmarked这对术语译成‘有标记的’和‘无标记的’,而分别说成‘常规的’与‘特殊的’。因为本书将频繁使用作为语法形式的‘话题标记’(topic marker)这个术语,以指普通话的‘啊’、上海话的‘末’、日语的wa这类表示话题的语素,这个意义上的‘标记’和上述这对术语的‘标记’意义很不相同,同时使用容易混淆。”

石定栩(2006)是我国第一篇专门讨论“标记性”歧义的文章,其中举了一个汉语的例子:汉语关系子句做定语通常需要“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省略“的”。也就是说,带“的”的关系子句,是本义上的“有标记”格式,但却是引申义的“无标记”格式。跟徐烈炯、刘丹青(1998)的做法一样,石定栩建议用“常态”来表示“无标记”的后一个意思。

上述两种处理都把“标记”保留在狭义的“(语音)形式标记、显性标记”这一意义上。所不同的是,引申意义的“无标记的”分别用“常规的”和“常态的”去表示。但是,“常规”和“常态”这两个概念也不那么单纯。“常规”的问题是“正常”的标准是什么?而“常态”可以是统计意义上的,即“文本中出现率高的”;也可以是分布意义上的,即“分布上最少限制的”。这两者也并不总是一致的。何况,“常规”和“常态”都是原有“无标记”众多意义中的一种。实际上,“有/无标记”的问题比一般想象的复杂得多。石定栩(2006)认为英语中可以用marker一词表示狭义的“形式标志”,因此marked/unmarked造成歧义场合的情况不多。其实,marker的使用并不广泛,并且是名词,跟形容词性的marked/unmarked使用上不对称,因此marked/unmarked在英语中使用也同样麻烦多多。Haspelmath(2006)指出markedness在当代语言学中有12种意义,可以分成四大范畴。

(3)12种意义的“有标记”:

下面几条需要做点解释。

第9条:表中所举的例子是,因为所有语言都有辅音声母,但是有些语言没有辅音韵尾(都是开音节),因此有辅音韵尾的语言必然有声母。Haspelmath在正文中的例子是:“如果一种语言有浊塞音,一定有清塞音”③,以及“最无标记的性质几乎普遍存在,而最有标记的性质只在极少数语言中存在”。

第11条:名词收编(incorporation,即动词中带有名词性成分)现象总需要一定的参项去激发(Baker 1996:283),如允许前置词悬空(van Riemsdijk 1978)和从内嵌不定式小句中提取名词的情况(Haider 1993:643),而这两种情况在人类语言中总体上是比较少见的。生成语法认为参项设定中总有一个是无标记的,克里奥尔语言中总是采用无标记的参项设定。

由于上述意义的“有/无标记”虽然性质上互不相同,但是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各个意义上的“有/无标记”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导致了综合性的“多维相关性”的标记性观念,也就是第12条。

由于标记性的概念是如此混乱,Haspelmath(2006)主张取消“有/无标记”这对术语,而代之以如表格第三栏所显示的各种更具体的表述。既然这些观念能用各种更具体的表述来表达,那么,“有/无标记”这对术语就不是必须的。

不过,由于(un)marked在语言学文献中出现实在太频繁,骤然取消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了把它跟形式标记区分开来,不妨在需要专门表达“形式标记性”的时候,采用“有/无标志”的说法,英语中也许可用formally(un)marked或morphologically(un)marked表示,以便跟文献中已经大量使用的“标记”的习惯用法尽量区分开来。

我们注意到沈家煊(1999)中,首先这样使用“标志”以区分“标记”的。下面这两段话(沈家煊1999:29,39),集中显示了这种区分:“如果一个范畴的有标记项不加标志,无标记项也不加标志。”“共时语言学是着眼于标记的有和无,历时语言学是着眼于标志的出现和消失。从历时上讲,如前所述,附加标志总是先在有标记项上出现,然后才在无标记项上出现;当标志消失时,先在无标记项上消失,然后才在有标记项上消失。”这两段文字,如果不区分“标志”和“标记”,就是“同语反复”,显得很难理解。

2.形式标志是类型学的重要描写概念

“有/无标志”对于形态描写是很重要的。如许多语言中的所谓主格和通格,实际上是个无标志形式,即词典上的词条形式。专门的有标志主格(如日语中用-ga表示的主格),比起无标志的主格,要少得多。

俄语的阴性名词主格似乎也是有标志的,通常采用专门词缀-a。

(4)俄语“桌子”(阳性名词)和“椴树”(阴性名词)的变格④:

阳性名词没有专门词尾,无疑是“无标志”形式或“零形式”,只有阴性名词在词根上加-a表示阴性。但是这个形式也是“词典”中的“词条原形形式”,即“称说形式”(citation form),因为无词尾的形式只用于复数第二格。这种情况下,最好把词典上的词条形式看作真正的无标志形式,而把-a尾阴性名词的复数第二格看作“无标志形式+删除-a”构成的复合形式。如果这样,俄语阴性名词的主格仍然可看作是无标志格。

3.几个相关概念

还有几个概念,跟“有/无标记”密切相关:default,unspecified,underspecified,下面分别做简单讨论。

default这个术语跟计算机术语default密切相关,原来指“初始设定”“省缺值”(即省缺用户设定),几种使用较多的翻译是“缺省、默认、预设”。朱晓农(个人交流)认为这三个翻译的主观状态太强(用于计算机软件无问题,本来就是人为设计的,但语言形式不是如此)。因此他主张翻译成“底伏”。这一译名音义俱佳,唯一不足是容易误解成“深层”的;但如果把深层理解成转换的起点,即初始状态,跟default的本意也无大出入。因此,我们在尽量用更具体的说法来代替“无标记”的同时,“底伏”也可作为无法具体化的首选。如上述沈家煊(1999:39)中那两段话,若不用“有标记项”“无标记项”,大概就可以用“非底伏项”和“底伏项”去表达。

事实上,最接近“无标记的”引申义的英语词就是default,因此在废除“无标记”的情况下,一般地要表示其引申义可用“底伏”,而default的主要意思就是“初始”。如朱晓农(2004)后面一段话就用“初始”来表示default,这是在不用新创“底伏”一词时的最佳选择:“我把‘发音初始状态’(default articulatory configuration)定义为:(1)发声初始状态是指声带处于常态、较松弛的状态……”。

unspecified跟underspecified都来源于音系学。两者的区别在于:unspecified强调凸显某些区别性特征没有设定;若没有设定的特征为x,常用的表达是x-unspecified或unspecified with x;如不少语言的塞音韵尾常常没有清、浊之分,此时虽然实际上都发成清塞音,但由于清塞音相对于浊塞音是default的,不妨说那些是“声带是否振动没有设定的塞音”,在其他情况下,也可酌情翻译为“无x设定的”。

underspecified往往没有明确指出没有设定的特征是什么,凸显的是已经设定的特征,如日语韵尾鼻音是个发音部位“没有具体设定”(unspecified)的鼻音,其发音部位取决于后面辅音的发音部位。我们就可以说日语的韵尾鼻音是个underspecified的鼻音,或许可以翻译为“准/下/亚设定的”鼻音。

上述两种情况中,“设定”当然也可以采用“专化”,是字面上更贴近英文原文的翻译,但似乎没有“设定”那么通俗,而且“设定”的主观色彩也太浓。

4.“初始状态”和“最简状态”是最不可缺少的理论概念

回到Haspelmath取消“有/无标记”这个说法的建议。根据Occam剃刀原理,术语能不用就不用,要尽量少才好。那么,我们来看看,有关的这些术语所表达的观念中,最不可省略和最需要的是哪个?只有这样的观念才最需要一个专门术语去表达。

我们觉得这就是“初始状态”这一观念。从理论的要求来看,确定分析的起点,即初始出发点,对于整个理论的体系性,是首要的条件(陆丙甫、曹德和2005)。因为描写和解释都必须按照一定程序从简到繁地不断推进,可以没有终点却不能没有起点。事实是,“程序”的必要前提就是有个起点。而选择初始出发点的首要标准,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最简单、最单纯”,如方向和速度都不变的“惯性状态”等等。而惯性状态实际上也就是物体不受任何外力影响下的原有运动状态。科学描写通常都是从最简单的现象开始,通过在此基础上逐渐增添因素去描写复杂现象。因此,“最简状态”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概念。我们常说“不对称现象”而较少说“对称现象”,也是下意识中把对称看作简单的起点。这里也隐约反映了简单起点的作用。

事实上,上述讨论的那些术语,都包含或隐含了“初始”的概念。如“底伏”就是“原有设定”,“非专门化”也就是“尚未专门化”的简单状态。unspecified和underspecified都隐含了某些特征的缺席,也就意味着内部构成的简单。而最unspecified和underspecified状态也就是“最简状态”。

从最简单的状态出发,描写其他偏离状态,采用的都是“增加某个特征”的加法,而加法在人类运算中,是认知上最简单的过程。小孩子学习四则运算时,首先学会的就是加法。如果说大数目比小数目简单的话,那么加法运算中,是从简单形式获得复杂形式,这一过程符合人类认知从简到繁的自然过程。相反,减法运算是从复杂因素得到简单因素,这个过程就不那么自然。

当然,采用“初始”和“最简”这两个术语时,也需要加以某些具体限制。如语法分析中一般把语用上中性或靠近中性的句式看作底伏的,我们就不妨说这种句式是“语用上的初始形式”。实际上,所谓中性也是个很含糊的说法,更精确或更能控制的标准是“语用性限制最小的初始形式”。如“来了客人”和“客人来了”,虽然后一种格式整体上也许使用更多,频率更高,但是从语用上看,后者要求听者已经知道有客人要来这个前提,前者没有这个前提,因此前者是语用上要求较少的,应该看作初始句式。另一方面,根据有定、无定标志的分布,无定相对于有定,也是有标记的,因此适合处理为初始形式。这也使我们宁可说“来了客人”是个初始格式,而“客人来了”是“客人”前移而增加有定性的结果,或者说因为有定性高而前移的结果。这样处理的好处是,在移位方向和形态的标志度统一之间建立起了相关性。生成语法对这类“非受格”(unaccusative)格局的分析,也都主张“来了客人”比起“客人来了”,至少是更接近底层的形式⑤。

“最简”是从内部结构去看的“初始”状态。我们还可以从外部条件去看“初始”状态。这样,就可以把“初始”状态看作“最少条件限制”的状态。以这个状态为起点,就可以逐渐增加条件,使分析不断具体化。

注释:

①刘丹青也指出(个人交流),英语中的unmarked这个词跟marked相比,恰恰是“有标记的”,因为多了一个前缀un-。这本身就是跟标记理论和术语象似性对着干的一个“有标记”例外。这对术语译成汉语的“有/无标记”,这个矛盾就淡化了。若要更忠实于英语原文,那该是“标记性的”和“非标记性的”。

②原表格中此处原文是“单数相对复数是更有标记的,复数相对双数是更有标记的”,经跟作者Haspelmath联系,证实系为笔误。笔误本身说明这对概念使用中容易引起混乱。

③由于所有语言都有清塞音,所以这个蕴涵表达实际上无意义,完全可以直接表达为两个简单的独立命题,“所有语言都有清塞音”和“有些语言没有浊塞音”。同样,上面说的“有辅音韵尾的语言必然有声母”也是没有意义的蕴涵表达。

④以下例子取自Comrie(1989:44)。但是其中俄语六个格原文的顺序是“主格、宾格、属格、与格、工具格、前置格”,这里按照俄语语法习惯从“第一格”到“第六格”的顺序重新排列一下。实际上这六个格的名称,只是反映了这些格的主要功能,而不是全部功能。如俄语第三格虽然大致上相当于与格,主要表示间接宾语,但也有许多其他用法。如相当于汉语“我感到热、我三十岁”这样的“非自主谓语句”中的主语,俄语就用第三格表示。

⑤汉语语法学界对“来了客人”这类存现句中的后置名词到底是(后置)主语还是宾语,有过不少讨论。其实,术语、分类之争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解释为什么跟存现动词联系的那个存现名词,也就是这里的“客人”,会出现在“宾语”的位置上。原因很可能是:宾语通常是受到动作作用后改变状态的事物,而存现名词也是在空间位置有变化的事物;换言之,存现名词的所指,跟宾语一样,往往带有跟“变化”相关的“新信息”色彩。这个共同点就使存现名词容易出现在宾语的位置上。

标签:;  

“有/无标记”的解决与解决_复数名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