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提高是“疲劳—恢复—再疲劳—再恢复”的过程,不及时消除疲劳则会导致过度疲劳的产生,进而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运动损伤。竞技体育对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不断提高,大众体育在社会的开展范围扩大,这都对疲劳的恢复手段产生了强烈的需求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和分类进行简单的阐述,重点对消除疲劳的恢复手段,既包括传统的按摩手段、营养手段、中医手段等恢复手段,也包含了新兴的浸泡手段、光疗手段、器械手段等恢复手段进行总结归纳。以期在竞技体育中对提高运动成绩、避免运动损伤以及为大众体育科学和安全的进行起到参考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恢复手段;消除疲劳
1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衰竭学说:将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归咎于能源物质的耗尽。堵塞学说:认为疲劳的产生是运动过程中某些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和乳酸等在肌肉中累积所造成。突变理论:运动过程中能量消耗、肌力下降与兴奋性丧失到一定程度时,这三个因素构成三维空间的交点,产生突变二引起的疲劳。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内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疲劳产生。保护性抑制学说:运动中大量的神经冲动刺激大脑皮质相应的神经细胞,使其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导致消耗增多,因此产生了疲劳,保护大脑皮质被过度消耗。自由基学说:自由基与机体内的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发生反应,造成细胞功能与结构的损坏,从而导致疲劳[2]。
2 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手段
2.1休息手段
充足的睡眠,处于睡眠状态时中枢神经系统得到抑制,机体与外界环境的主动联系大大减弱,合成代谢占优势等,这都有利于疲劳消除。积极性休息,是采取变换部位或运动强度的练习来消除疲劳。利用积极性休息,可让运动中未参与工作的神经细胞工作,对疲劳的神经细胞可起到诱导的作用,使后者的抑制加深,消除疲劳[2]。
2.2营养学手段
补充糖 肌肉收缩所需的能量主要来源于肌糖原,所以不同时间段补充糖,可延缓疲劳的发生或消除疲劳。补充氨基酸 补充必需氨基酸可促进肌肉的修复,而补充支链氨基酸既可直接给细胞提供燃料,又可降低色氨酸进入大脑的速率,延缓中枢疲劳的发生。补充微量元素 能促进相应酶的合成,增强机体抗氧化的能力,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补充抗氧化剂 牛磺酸能有效地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促进机体自由基的消除,提高机体有氧代谢能力,消除疲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补充肌酸 运动后补充肌酸可提高恢复期内CP的再合成速率,还可增强骨骼肌,保证肌细胞等能量的供给,并能加速对乳酸的消除。
2.3中医手段
中医是用整体观念去认识运动性疲劳,认为它的本质主要与五脏的机能变化或受损密切相关,因此以补法为主要手段消除运动性疲劳,对运动性疲劳整体功能态所出现的偏态进行纠正和调整,通过针灸和中药的运用,使机体的运动能力增强,达到最佳状态,进而实现抗运动性疲劳的目的。
2.4按摩手段
运动结束后,进行按摩放松,可放松心情,疏通经络、活化血脉,缓解肌肉的紧张和僵硬,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乳酸的清除速率,并且有研究发现运动后对足反射区进行适当按摩,可减少自由基的生成,导致疲劳恢复的加快。
2.5光疗手段
红光治疗影晌运动性骨骼肌疲劳的一系列较为细致的临床试验研究表明,经红光照射后血常规中的HB、RBC和钙离子含量明显增加,因此认为红光照射可明显提高人体的耐力和抗疲劳能力[3]。
2.6水浸手段
根据水温将水浸分为四种:冷水浸泡(CWI;≤20°C),热水浸泡(HWI;≥36°C),对比水浸泡(CWT;交替的CWI和HWI)和热中性水浸(TWI;> 20到<36°C)。有研究表明CWI可以提高各种运动的恢复能力,在10-15℃的水中浸泡5-15分钟的时间看起来对于加速性能恢复是最有效的。CWI和CWT都可能比HWI和TWI更有助于恢复运动表现;然而,目前还不清楚哪种技术最有效[4]。
2.7器械手段
王维超实验表明,使用高磁振动倒挂恢复训练器能加快机体代谢物质的清除,使心率、反应时和皮肤两点域等测试指标能较快得到恢复,同时也证明了运用此仪器能使加速运动性生理疲劳的和心理疲劳的消除速度,效果非常显著[5]。
3 结论
3.1不仅随着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得到了多种新的理论和假说,而且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手段发展也很迅速,已有多种新兴手段出现。
3.2利用恢复手段消除疲劳时,应先判断疲劳的类型,采用适当的手段恢复疲劳,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建议多种手段同时进行,争取将产生疲劳的每方面原因都得以解决,不留遗漏,以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加快疲劳的恢复速度。
3.4现有一些手段使用后会对机体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还应对这些手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观察,在消除疲劳时需谨慎使用,尽量减少不良影响。
5 参考文献
[1]王瑞元,苏全生.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363.
[2]马云霞,吕志伟.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分析及其快速有效的恢复手段[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71-73
[3]陆勤勤,毛宗珍.LED红光照射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研究现状及进展[A].2014年中国运动生理生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分会,2014.
[4]Nathan G.Versey,Shona L.Halson,Brian T.Dawson.Water Immersion Recovery for Athletes: Effect on Exercise Performance and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J].Sports Medicine,2013,11(43):1101-1130
[5]王维超.高磁振动倒挂恢复训练器对运动性疲劳的实验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论文作者:万妍言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2月上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7
标签:疲劳论文; 手段论文; 性疲劳论文; 机体论文; 红光论文; 学说论文; 训练器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2月上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