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标对活动教学的指向及教材编写一致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课标论文,教材论文,一致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1]。其具有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认知能力,获得技能与方法,提升地理素养的功能。活动教学纳入我国教学大纲与课标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事。
一、地理活动教学成为大纲与课标的重要内容
20世纪初,当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和以经验为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活动教育思想与主张后,活动教育教学理论即趋成熟且走向了教育实践,占据了西方国家学科教学的校内外阵地。在我国,历经几十年无数教育家指出中国教育“袖手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重知识之实质而不重求知之过程”的弊端后,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以“能力立意”为取向的时代到来,1993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一起成为课程结构中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和现代化课程理论的具体实践,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地理学科,2000年活动教学写进了当时的教学大纲,“地理新教材的课后练习都以活动的形式进行”[2]。本次的地理新课程改革,更是将活动教学融入课标,提倡“以活动带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3]。综观地理课标,从前言至结尾,字里行间无不渲染出活动教学的气息,指引活动教学和教材活动编写的方向,特别是地理课标的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由“标准”和“活动建议”两个相辅相成的部分组成,更是突显“活动”教学史无前例的重要地位。
二、地理课标对活动教学的指向
地理课标的内容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前言”;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第三部分为“课程内容”(初中)或“内容标准”(高中);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每一部分都含有大量的与活动相关的信息,为活动教学明示了方向。
1.“前言”中的活动指向活动教学的总体内容与方法
初、高中地理课标第一部分“前言”分三项编写,一是“课程性质”;二是“课程的基本理念”;三是“课程设计思路”。这三项对相应学段的教学采用了大量体现“动”“做”“参与”等含义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见下页表1中带点的词,后同),为活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指明了总的方向。
2.“课程目标”中的活动指向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能力
课标中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大量的活动要求,这些活动要求分别规定了通过相应活动所对应培养的各种能力(如下页表2所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的终极目标,在课标的陈述上尚没有提炼出有表示可观察的行为动词的语句,但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经历的过程与形成的方法,最终都应升华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升华为意识、观念、责任、习惯,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在发展中终身受益,只有内化才能实现升华,而学生只有在参与活动中感悟,才能使内化成为可能。
3.“课程内容”中的活动指向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境要求
“课程内容”(这是初中表述,高中用“内容标准”)部分由“标准”和“活动建议”两部分组成。“标准”是学生学习地理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是本次地理课标的特色和亮点之一。“活动建议”对教学和教材编写有四点喻义:一是教材编写必须突出“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化;二是“活动建议”中的活动不是绝对的,既可以按照“活动建议”中的活动编写教材、进行活动,也可以另外设计活动;三是“活动建议”中提出的活动并不是地理课程所要进行活动的全部,可以并且应该有更多的活动;四是“内容标准”中列出的“活动建议”,无论是地理教材的编写,还是地理教学,都要重视“活动”,为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习提供条件,并通过以“活动”作为编写栏目和以“活动”作为教学方法突破点,来达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
在初、高中的“活动建议”中分别采用了不同的陈述方式。初中地理“活动建议”对每一章每一节采取了“活动方法与类型+举例”的陈述方式(如例1所示),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活动突出学生通过“动”“做”“察”获得直接经验。高中地理“活动建议”对每一章每一节采取“活动内容(教学知识点)+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如例2所示),考虑高中学生逻辑思维已成熟,活动突出学生通过“动”“做”“察”对地理知识进行运用,对活动结果进行分析,以及对人地关系进行研讨和评价。这些陈述方式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了具体的情境要求。
例1.七年级“(一)地球与地球仪”课程内容(摘)
例2.高中《地理1》“宇宙中的地球”课程内容(摘)
4.“实施建议”中的活动指向教师设计活动教学的要求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主要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和提出要求。四个方面都对活动教学提出了大量的建议。
初中地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从教师教学活动方式和培养目标上提出要求,要求教师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坚持启发式原则,提倡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重视地理信息载体的运用,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观察地理图像的基本方法;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地域文化、旅游发展等内容教学,指导学生在网络上搜集相关数据、文字、地图、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并进行取舍、整理、归纳,让学生制作成以多媒体为载体的作品;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上,一方面应立足校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应提倡开展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
在“评价建议”上,要求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注重多途径收集信息,准确反映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评价应以“本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为依据”。“评价建议”反映了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关注评价学生的“动”“做”“察”活动表现,以课标中“过程与方法”评价为例,如表3所示,表中带点的词都是可观察的行为活动。
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要求突出能力差异,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易于操作、有创意的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涉及大量的课外活动内容,如“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地理兴趣小组,开展天文、气象、地质地貌等地理观测和观察活动;指导学生编辑地理小报、墙报,布置地理橱窗等”;“要组织和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
高中地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评价建议”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体现了“活动”的重要地位。“教科书编写建议”则要求教材编写者“适当安排学生的探究活动;把部分学生活动设计成学习新内容的过程等”。“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突出了课外实践活动的特点,如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天文、气象等地理观测和观察活动”“学生编辑地理小报,布置地理橱窗”“学生利用校园网传播自编地理节目”等。“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有大量的关于活动教学的表述,主要采取指导性的“要求+示例”的形式来说明(如表4所示)。
三、教材活动编写与课标要求的一致性研究
“课标”是地理教材编写的指南针,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纲多本”模式。目前,初、高中都有多个版本的教材,如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和鲁教版等,各版本教材的编写还是能较高程度地体现课标对活动教学的指向要求,如设计了活动栏目,从活动编写数量、活动类型、活动条件等多方面响应了课标提出的“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基本理念,但统计分析发现,仍有一些版本教材在某些方面未能与课标保持良好的契合度。
1.教材中设计的活动数量多,突出了课标“活动”亮点
每个版本教材中,不仅每章每节都编排有活动栏目,甚至一般每个目(小标题)下面也都编排有活动栏目。以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为例,每个版本教材的活动数量都超过149个(如表5所示)。
此外,活动栏目的篇幅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如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活动栏目的篇幅超过了全书的1/3。活动栏目的数量和篇幅是反映教材对活动教学重视程度的两个重要参数,是响应新课程理念的最直接证据,充分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思想与课标的一致性。
2.活动形式类型多样,体现课标中的活动“指向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能力”
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主要有读图、计算、观察、思考、讨论、绘图、辩论、角色扮演、实验、小制作和资料收集等。其中,阅读地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利用地图上的信息分析问题及比较归纳区域特征所占比重较大[4]。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从思考、实践和探究三个方面设计,主要有读图填图、析图绘图、观察测量、野外考察、制作、交流讨论、撰写小论文、社会调查、测量计算、名词解释、资料搜集、角色扮演、设计考察路线、方案设计与评价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类型设计与编写,较全面地体现了课标“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能力”指向。以湘教版教材为例,地理必修教材中活动数量分布如表6所示,其中,探究活动数量最多,较好地体现了地理课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理念。与初中地理教材中设计的活动相比,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设计更能考查学生的分析地理问题、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能力。
3.创设活动情境,响应课标中的活动“指向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境建议”
各版本教材在设计活动时,不仅注意活动的必要性和活动所起的功效,还注意活动的可行性,注意创设活动情境,提供活动条件。在初中地理教材的活动栏目中,大多有相关的地图或景观图片,或绘有示意图或卡通人物,提供活动的背景材料,提出活动要求和相关问题,使学生自己能活动、爱活动,从而达到活动的目的,获得实效。在高中地理教材的活动栏目中,较多地提供各种案例以及相关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分析案例,解决问题。
4.增设或变例活动,正确把握了课标中“活动建议”的隐喻内涵
“活动建议”中的活动具有参考性,既可以按照“活动建议”中的活动编写教材,也可以另外变例设计活动,还可以对“活动建议”中没设置活动的,根据需要在相应知识点处予以增设,这是“活动建议”具有参考性的隐喻内涵,各版本教材编写都能正确把握其喻义。
例如,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中编写和设计了“三圈环流”模型制作活动。针对三圈环流知识的学习,课标中的“活动建议”只表述了“用计算机设计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这是三圈环流原理的相关内容的活动而不是“三圈环流”知识学习的直接活动,这表明教材编写者既以课标为准绳在该知识点处设计活动,又不以“活动建议”为绝对参考,而是另外增设活动,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对“活动建议”内涵的正确把握。
5.课内活动多,课外活动少,离课标对活动教学指向尚有一定偏差
初、高中地理课标的“活动建议”中有大量的关于课外活动的信息,但在教材的编写中课内活动多课外活动少,离课标对活动教学指向尚有一定偏差。以高中地理“必修1”为例,课标中有“写小论文”“向家人或同学讲解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观察某种天文现象”“进行地质、地貌、水文等野外观察”“收集家乡资料”“对水井观测”“对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监测”等课外活动建议有8处说明,但在人教版教材中仅有1处课外活动编写设计,在中图版教材中只有3处涉及课外活动,在湘教版教材中对于课外活动编写设计相对较多,共7处。
初中地理教材关于课外活动的编写也较少,以七年级地理上册为例,课标中有5处课外活动建议,人教版教材中仅有1处涉及且为课前准备的收集资料活动,湘教版教材中有3处涉及,鲁教版教材中有2处涉及,如“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轮流收听当地当日的天气预报,并用天气符号公布在黑板的一角,至少坚持一个月。”“走访当地环境保护部门,询问家乡什么季节空气质量好,什么季节空气质量差,了解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原因。”
总的来看,一些教材对课外活动编写数量过少,且活动涉及的形式和内容没有课标要求的全面。从难度上看,教材对课外活动的编写也比课标简单,这与课标所强调的“加大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经验;突出图像学习;收集运用地理信息;体现能力立意”的宗旨还尚有一定距离,这是今后教材编写工作人员应当注意与改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