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合立道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61000
摘要:在很多古城区被大建设破坏的今天,闽南一些原味保留下来的古老街区弥足珍贵,当下国家正致力于发展特色小镇,地处快速发展的海西中心区,如何在城市化的背景中真正保护和利用它,笔者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就如何将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优势的措施进行进行了分类梳理。
关键词:闽南古街区;城市化
Abstract:In a lot of ancient city areas have been destroyed today, in South Fujian, many ancient blocks preserved by the original juice are precious. The country is commit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 located in the Hercynian center area, in the city in the background of how to really protect and use it,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engineering case, how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 advantages into development advantages of the city were classified.
Keywords:Ancient neighborhoods in Minnan Urbanization
一、闽南地区古街区的保护与维修现状
闽南古街区大多始建于唐宋,盛于明清,其范围大致分布在漳州和泉州古城,偶见于其余地区,例如龙海市海澄镇的“月港”;自先民从中原迁居至此,闽南地区发展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成了以漳州和泉州为核心的闽南文化圈,保留了很多早期中原地区的尚存唐宋遗风和文化特征,这可以从闽南人的信仰、戏曲、音乐、歌舞中表现出来。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传统古建筑例如闽南传统街区,以红砖大厝为代表,发源唐五代时期于泉州地区,是闽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也是弥足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于福建厦、漳、泉等地。
闽南古城核心的历史街区一直受到很好的保护,开展了一系列名城保护工作,例如作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制定了“建设新区、开发沿江、改善旧城”的二十一世纪城市发展战略,以此保证了城市发展所需的空间和时间,从根本上避免了建设性破坏。古城街区作为闽南文化的物质载体,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唐宋以来“枕三台、襟两河”的总体格局,地方特色浓郁,特性明显。
但历经多年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闽南众多的古街区本地居住人口日渐减少,常住人口以中老年为主,空心化严重。兼之市政设施落后,交通可达性差,公共设施缺乏等问题,使得街区生活品质的劣质化加剧。
古街区不可再生,建筑资源弥足珍贵,开发及建设需慎之又慎。在很多地方的历史街区随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而湮灭时,闽南古街区作为闽南特色城市文化的代表,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价值。
二、项目研究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2009年,国务院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闽南地区位于海西经济区中心带,中央的支持给闽南城市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作为海西经济区的核心,厦漳泉提出了一体化大都市区的概念,经过二三十年的高强度投入和大规模建设,在城市建设、产业多元化、交通、物流、居住、购物、休闲生活等方面得到了巨大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但也是快速的原因,使得许多古老建筑及街道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以致留下许多的遗憾;当人们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回归,才发现传统的家底“所剩无几”。
如何在城市化和特色小镇建设的大背景下,保护和利用好历史建筑资源,同时让生活在古城区域内的百姓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又能更好地保护古城,延续文脉;如何有机更新?要怎样做才能激发城市活力,又经得起历史检验,同时经得历史的评价?这些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三、城市化背景下古街区的保护与利用措施
城市化背景下,对于古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绝不能采取大拆大建的方式,不求毕其功于一役,应采用综合保护、有机更新的方式应循序渐进。系统保护首先应通过严格的现场调研入手,先摸清 “家底”,从促进古城的自然生态、人文景观、文物古迹、民居院落等实物的保护为抓手,进而促进对区域民俗、乡规民约等精神文化的保护;以最少干预的态度,恢复古城原有格局和肌理。
在保护开发的基础上,善加合理利用,注重挖掘文化价值潜力,以弥补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需求。古城区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合理的利用可以促进保护工作的持续开展,抓住核心价值,为可持续发展留下发展空间。
结合近年参加的一些闽南古村落修复的工作经历,梳理及归纳出一点心得,具体措施总结如下:
1、首先应通过走访实地勘察,充分了解现有建筑的安全及保护状况,梳理城区格局形态,根据现存肌理,因地制宜的布置使用功能,做好建筑保护利用规划设计。
2、根据规划有步骤清除违章搭建,重新整合建筑和院落的关系。针对不当的改建维修,与原有建筑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应进行更新或拆除,使街区内空间更为丰富和清晰,留出视线通廊,保持古城区的个性与可识别性分类制定实施方案。
3、古街区内建筑应从建筑年代、结构形式、建筑高度、风貌、建筑质量五个方面进行分项评估,针对不同的风貌建筑,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其模式包括保存、修补、改善、整治、置换、加建、新建、迁移等。
在开发过程中,根据需要对老建筑的内部空间结构进行适当改造,例如增加卫生间等设施,使之满足实际使用功能。但加建的建筑应严格控制体量,延续老建筑的建筑风格。
4、用地调整。根据保护历史街区的需要,应对现状土地使用作合理的调整,以便更好地保护历史街区的环境和风貌,又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和发展旅游业。
5、业态调整。古城区大多是原商业生活的核心,业态都是自发逐步形成的,在有机更新过程中,应激发古城活力,根据区域特色整合资源优势,改善营商环境,鼓励形成有特色业态,不必过于强制性规定,才能真正成为推动古城整体复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6、交通及流线关系梳理。这个问题较为严重和迫切。由于古城基础设施的先天不足,一般难以设置大规模停车场,居民日常出行以步行、电动车、自行车为主。从长远来看,修复改造后会加大商业文化内容,外来游客的交通需求会大大增多。因此需要重视交通的梳理,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调整外部交通,减少过境压力。其次,梳理内部交通,通过对交通管理方式的调整,形成切实可行的区内交通。最后,应结合用地情况,利用古街外部空间做集中停车场地,同时采用无污染的电动车或自行车做接驳引导客流。
7、公共空间与节点:除街巷空间外,区域内公共空间氛围营造十分重要,例如:在闽南地区,古街广场或村头往往植有一棵巨大的榕树,广场或寺庙围绕布置,这里是住民茶余饭后歇息交流地方,这里是祭祀神灵的神圣场所,这里见证过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是最留得住“乡愁”的地方,理应合理的保护,让公共空间成为体验传统文化生活且富有吸引力的观光场所。保护与更新更包括牌坊、河道、码头、河埠、驳岸、古道、城墙等,尽可能多的保留老建筑的原装饰构件,将其作为特有的历史信息保存。
8、绿化与水系:闽南街区大多沿水而建,但河道内水质亟待提高,私人庭院绿化也很少,大多数庭院后期都增建了建筑。应增加绿化,改善水系,形成历史街区的合理边界,作为与现代城区的自然过渡。此外,改善水质,古树名木的保护也是历史街区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建立健全古树名木档案,加强维护和保护,定期检查。
9、居住的舒适性。保护古城必须造福于原住民,让原住民受益、高兴、满意、赞成。通过调整业态和实施危旧房改善、庭院改善、物业管理改善等工程,努力提高保留住户的生活品质。改善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照顾民生,才能真正体现人与古街区的融合共生。
四、闽南古街区的保护与利用实施案例
如何将古街区从制约现代城市功能发展的因素,成为引领区域休闲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笔者认为,通过对古城的保护和有机更新,使其成为展示文化、传承历史、延续生活、面向未来的新型历史街区,打造集文化、旅游、生活、创业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是其中的方向之一。接下来,以两个实际工程为例,将如何把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与大家分享。
1、龙海月港历史风貌区综合整治工程。作为明朝中后期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是中国“海丝”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连结作用。它是闽南文化进行海外传播的重要窗口,遗存大量的历史建筑、岸线、城市界面,其中七个码头遗址及临江古街较为集中,帆巷、文庙、祖厝及城隍庙、晏海楼、萃贤坊等散布于月溪两侧,规划采用从水到岸,分区保护,连点成线,以线带面的发展策略(图1)。
原生动力不但是整治保护的目的,更是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项目采取了“调整使用性质”和“增加辅助设施”等方法,在不破坏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完善街区的各种现代功能。具体举措如下:
1、改善——对建筑进行的不改变外观特征,调整、完善内部布局及设施的活动,即“穿衣戴帽”。
2、降层——对近代改建的加高的建筑进行适当降层,使天际线较为协调。
3、重建——对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建(构)筑物和历史环境要素进行有依据的改建、重建活动。
4、修缮——对遗存历史建筑的保护方式,包括保养、防护加固、现状整修、重点修复等,即“洗脸镶牙”。
古街是一种动态的环境,这是一种有生命的景观,不可能像博物馆中的文物一样保持不变。古街形态的背后反映的是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原有的古街生态一定会随之改变,现在的更新和改造也是其历史的构成。但,针对每个项目的改造实践都是建立在投资人(有权人)和建筑师对古街的解读,因此需要认识每个古街、古村建筑景观中所蕴含的自然文化和历史的价值,寻找其独特性,针对性提出需要保护和可以发展的策略和方法,使其古老的肌体重新恢复生机和活力,同时还保持其独有的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50357- - 2005)》 》
[3]《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1996)
作者简介:魏伟,男,1967年5月,高级工程师,任职于厦门合立道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论文作者:魏伟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1
标签:街区论文; 闽南论文; 建筑论文; 历史论文; 古城论文; 文化论文; 交通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