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社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是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指南和要义所在。
一、与红色文化相结合,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首先,要以红色教育基地的为依托,传承红色精神。红色教育基地的物化资源,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其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做到让历史启迪今天,让历史告诉未来,从而让人们自觉地去实践和发扬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红色精神。通过组织参观海阳革命烈士陵园、地雷战遗址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群众路线教育基地、现场教学等活动,用红色精神武装广大干部群众,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激情,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结合起来,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其次,以红色文化教育为载体,弘扬时代精神。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形势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进党员党性修养难得的精神资源。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就是要体现文化的精神的诉求,要能够沟通心灵,感动生命,升华灵魂,给人带来情感和思想的力量。近年来,海阳人民以“拼搏、担当、创新、卓越”的海阳精神以及“核电精神”、“亚沙精神”,展现了海阳人特有的优秀品格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以“弘扬地雷战精神、再造红色小康海阳”为目标,凝心聚力,共图发展,经济和社会步入了稳定、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二、与传统美德相结合,浓郁崇德向善氛围
一是推广善行义举“四德榜”建设,倡导文明行为。我市以形成文明乡村道德建设长效机制为根本,开辟了乡村道德讲堂、道德评议会、善行义举四德榜三种有效途径,精心打造文明乡村道德建设“四个一”工程。即每周开一次道德讲堂、每月进行一次道德评议、每季更新一次四德榜内容、每年评选一次身边的道德模范。全市有704个村庄建成善行义举四德榜,建榜率达到95%以上,上榜人数占村庄总人口数70%,累计表彰“好媳妇、好婆婆、好邻居”等各类先进模范7000余人,在全社会形成了向先进看齐、向模范学习的热潮,营造了风清气正、村风淳朴、村民和谐的良好氛围。
二是推广“文化墙”“文明街”建设,优化民风民俗。我市各镇区街道把文化墙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文明示范街”两侧精心制作文化刊板。累计美化文化墙80000多平方米,文明示范街300余条,运用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俏皮幽默的漫画警醒、教育村民要尊老爱幼、惩恶扬善,用道德的力量矫正人们的行为,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正气场,弘扬正能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三、与家风家教相结合,推动家庭文明建设
首先,领导干部的家风家教是社会关注的重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实事证明,领导干部家风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示范性特征,决定着这一群体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上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是涵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因此,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价值观改造,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家庭观、爱情观、亲情观和权力观,带头抵制各种庸俗社会风气的影响,促进家庭成员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其次,家长是家风家教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甚至习惯爱好,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因此,必须增强家长的家风家教意识,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对子女进行现身说法的教育,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子孙后代,使家庭真正成为倡扬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
四、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是要注重课程效果,使课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各级各类学校要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资建设、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学校管理的全过程,注重教育的连贯性、针对性、实效性,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常态化、通俗化、具体化,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崇高的信仰追求、准确的理想坐标。
二是要丰富教育形式,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从小事抓起、由细节入手,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特别要走好实践养成之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学雷锋,见行动”等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通过“日行一善”、“孝亲敬老”、“助人为乐”、“爱心奉献”等有效形式促进行为养成,相互影响,使广大青少年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公民道德规范的自觉实践者和文明社会的未来建设者。
五、与法律法规相结合,形成德法共治局面
(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我们要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高度重视道德对公民行为的规范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它不仅仅是政治领域中的立法、司法和执法问题,而且还是包括个人、家庭和社会层面的一种规矩意识和价值追求。因此,要针对道德领域出现的突出问题,切实发挥法的强制性作用,通过严明公正的奖惩机制,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权责和义务,从而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维护公平正义,弘扬美德善行,实现“以德治心,以法治身”,做到德法共治,标本兼治。
(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社会治理全过程。首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文化。社会各级新闻媒体、电视、网站应肩负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引导、教化的使命,利用数字、网络和科技手段,为社会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儿童提供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的道德素材和丰润的道德滋养,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巨大而永久的动力引擎。其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树立社会典型,引领社会风尚;树立校园典型,塑造校园文化;树立官员典型,打造为官标准。使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官德”修养,严于律己,防微杜渐,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
[2]刘锟.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
论文作者:赵守臣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2
标签:核心价值观论文; 海阳论文; 精神论文; 道德论文; 社会论文; 红色论文; 文化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