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与图书馆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藏书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本文提出藏书是图书馆的生命,是图书馆在当代社会中定位的核心之一。当代社会藏书观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即从一个馆馆藏文献为出发点的文献保障观念向多个馆共同承担的网络文献保障观念转变。这个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图书馆只有适应这个转变才能求得发展。最后,文章提出了新形势下的藏书策略。
1 藏书是图书馆的生命
1.1 藏书是图书馆的主要标志
英语中的“图书馆”一词,来自拉丁语librarium, 原意为藏书之所。中国古代图书馆的名称有各种说法,后人通称为“藏书楼”,直到十九世纪末,才使用“图书馆”一词。可见,藏书与图书馆有极其密切的历史渊源,藏书是构成图书馆最基本的要素。
国际标准化组织关于图书馆的定义为:“一个组织或一个组织中的一个部门,其主要目的是建立馆藏,并通过工作人员的服务加以维护,使读者方便地利用那些对从事情报、研究、教育和娱乐活动所必须的文献。”〔1〕图书馆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定义为:“收集、 整理和保存文献资料并向读者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由权威机构对图书馆的定义可见,图书馆由藏书和利用藏书两个最基本的方面构成。图书馆之所以成为图书馆,是因为它收藏有大量文献,这些文献被组织起来,随时准备提供给需求者使用。收藏大量文献,并用以为人们提供利用服务,是图书馆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基本特征。
1975年,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上,确认了现代图书馆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进行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等主要的社会职能。所有这些职能都是以图书馆藏书为基础,通过利用藏书来实现的。由此可见收藏和利用文献涵盖了图书馆全部活动的各个方面。藏与用构成了图书馆这种社会现象的两个方面,藏书是图书馆的生命,没有文献收藏的单位,不能成为图书馆。即使计算机网络发展到普及程度,社会上出现相当数量的文献信息检索中心,如果这些检索中心没有达到一定规模的文献收藏,它们也仅仅是文献检索中心,不能称之为图书馆。作为图书馆构成的另一面,利用藏书为图书馆注入活力,它以图书馆藏书为基础,是图书馆藏书的目标和动力。
1.2 藏书品种规模是图书馆的基本要求
藏与用构成了图书馆最基本的两个部分,从藏的角度考虑,图书馆做为文献的收藏中心,必然要求文献品种收藏齐全;从用的角度考虑,图书馆要为读者提供充分的文献保障,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文献需求,同样也要求文献品种收藏齐全。越全,图书馆的基本属性越鲜明;越全,图书馆满足社会利用文献的能力越强;越全,文献利用的拒绝率越低,由此而产生的马太效应将使图书馆越有吸引力。图书馆社会地位提高,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均有赖于图书馆为社会提供充分的文献保障。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尽管图书馆概念和图书馆活动方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时至今日,藏书的品种规模,仍然是衡量图书馆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中国最著名的图书馆, 如北京图书馆到1990 年为止收藏文献1600万件以上,上海图书馆收藏1000余万件,南京图书馆收藏640 万件,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400多万册,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240余万册,复旦大学图书馆收藏328万册,它们都是国内藏书最丰富的。 发达国家对文献利用的重视比中国早,重视程度也比中国高,但这些国家中最有影响图书馆的藏书规模甚至比中国的还丰富。 比如, 美国国会图书馆1987年底馆藏近8600万件,纽约公共图书馆1988年馆藏960万件、 哈佛大学图书馆1988 年馆藏1200 万册图书, 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1988年馆藏574万件。可以说藏书建设是图书馆定位的核心之一。
1.3 强化文献利用,是对图书馆藏书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藏与用是图书馆永恒的主题。藏是图书馆明确其基本属性,借以区别其他机构的内在要求;用则是社会赋予它的外在要求。历史上建设图书馆最初的目的,是收藏和保存文献,因而古代图书馆重藏轻用。现代图书馆则以藏为手段,以用为目的,更强调馆藏的利用。这种藏用观念的转变,不是对图书馆藏书的否定,而是图书馆藏书观念的变化,并由此对图书馆的藏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藏书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近年来,图书馆的藏书观念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其特征是由馆藏文献保障到地区文献保障,到网络文献保障的转变。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图书馆对文献资源共享的要求日益迫切,人们对文献资源共享的共识,使传统藏书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之间文献资源共享的可操作性日益提高,使这种变化有了现实意义。
2.1 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要求日益迫切
科学技术在本世纪飞跃发展,文化知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及,造成文献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与此同时,文献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与其他商品比较,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原材料和劳动力含量较高,使文献类商品的成本和价格增长速度普遍高于其他社会零售商品的增长速度。上述因素要求图书馆一方面持续扩大年文献品种的入藏规模,以适应文献的自然增长速度;一方面持续扩大文献购买力,以适应文献价格增长速度。然而,图书馆文献采购资金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社会文献自然增长速度。以往许多图书馆一直是独立地、自给自足地发展馆藏,而今世界性的文献激增、预算紧缩以及读者需求的多样化,几乎使所有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采购的文献品种占文献出版发行总量的比例,均呈逐年降低的趋势。使任何一个图书馆都远远不能真正做到自给自足。迫于这种形势,图书馆之间不得不寻求合作,共享文献资源,以此弥补馆藏的不足。
2.2 资源共享的技术保障提高,地理障碍逐步消除
以往资源共享的最大障碍是地理障碍,近年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方面的技术和成就包括: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网络的形成、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传真机和光盘技术的普及等等。目前,北美一些著名的文献联机网络,已经开始提供计算机远程文献检索和传递,通常在48小时之内就能用传真机将论文原文传送到用户手中。例如,建成于1991年的美国CRAL系统公司的UNCOVER2系统,收录上万种杂志,每种新刊目录24小时之内录入数据库,并分别收藏于各成员馆内。用户从系统获得论文最迟不超过24小时。中心首次提供的论文,由原收藏馆扫描进入当地计算机之后,传送给主机,再由主机通过传真机传送给用户。论文一经存入主机,以后的用户将在2 小时之内获得原文。〔2〕另外,美国的OCLC 和其他一些网络联机系统也提供类似的服务。中国的跨地区计算机网络开始进入起步阶段,如国家教委主持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于1994年底开始启动。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6所高校首批进入网络与校园网互连,〔3〕到本世纪末,该网络将扩充到100所重点大学。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发展, 为图书馆之间的文献资源共享,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技术手段,大大缩小了读者通过网络检索和利用异地文献与检索利用本地图书馆文献之间在便捷程度上的差距。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消除了文献资源共享的地理障碍。网络化使文献资源共享成为一种比以往更为可行的手段。
2.3 文献资源共享的经济可行性日益成熟
资源共享在节省图书馆经费的同时,必然以用户利用现代技术的支出为代价。因此,资源共享能否为社会普遍接受,取决于用户普遍的经济承受能力。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迅速,人均生活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同时现代技术在快速降低应用成本,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已经能够承受远程联机检索和传递文献的费用,以OCLC 网为例, 到1988年图书情报机构用户以达9800个,这就为文献资源共享提供了经济可行性。
2.4 大藏书观是资源共享的重要内容
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内容,包括各馆之间相互利用文献、工作成果和技术等。相互利用馆藏文献为其中最重要的内容。由相互利用馆藏文献,进一步引发出大藏书观,即合作发展馆藏。这种藏书观把馆藏范围,从一个图书馆延伸和扩大到一批图书馆,图书馆之间组成网络,把网络上各馆的馆藏做为一个整体,以此为基础,通过分工协调各自尽可能地将一定范围的文献收集齐全。这样,尽管从微观的角度看,一个馆的藏书品种仍然不全,甚至馆藏品种的覆盖率低于以往,但从宏观的网络的角度看,分散的、彼此独立的图书馆所无法实现的全面文献保障,在网络上大为改观。合作发展馆藏使馆藏文献资源得到优化,避免了藏书不必要的重复造成的浪费,有利于缓解预算的紧张局面,在共同对付文献激增的过程中,从整体上获得充实。因此,它成为世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趋势。
3 新形势下的藏书策略
3.1 以网络为基础,合作发展馆藏
以网络为依托,合作发展馆藏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分工,明确各馆藏书范围,分别承担起分担网络藏书品种的义务,并从整体上实现网络的全面文献保障。各馆一方面利用自己的基本馆藏为用户服务,一方面通过与其他馆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有关合作馆的资源。在合作发展馆藏,实现全面文献保障方面,国外已有较好的先例。
德国图书馆委员会50年代就制定了全国文献采集协调计划,把采集外国图书的任务按31大类,111小类分配给各图书馆。 目标是通过协调采集,保证重要图书在德国的图书馆中每种至少收藏一份。
美国为对付日益加剧的经费紧张状况,研究馆藏发展以及资源共享等问题,1974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图书馆和纽约公共图书馆发起成立了研究图书馆组织。1980年提出“研究图书馆组织大纲”。它明确了合作发展馆藏的观念,提供了该组织各成员馆,在各自领域的现有馆藏情况和近期采集重点的概述和一览,据此协调各馆的文献采集业务,从而把合作发展馆藏活动向前推进一步。
3.2 分阶段实现网络藏书目标
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图书馆建设发展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一步。主要表现在,中国目前还没有实用性的大范围计算机文献信息传递网络;大范围的网络建设需要有一个过程;目前的图书馆管理软件基本上都是针对一个馆内部管理的,在网络环境下应用还需要做适应性的充实和调整;搞网络硬件建设图书馆的经济力量还不足以独力承担;读者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普遍承担利用现代技术费用的能力还比较低。上述国情,决定中国目前还不可能实现大范围的合作发展馆藏,而必须分步实施。
分阶段实施要经过一个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的过程。首先,合作发展馆藏的目的是合作提供文献利用,在一定范围内合作利用馆藏,对合作发展馆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地区性网络在共享方面的地理障碍小,操作成本低,在现阶段比较可行。因此,大力发展地区性网络,并以地区性合作利用馆藏,带动地区性合作发展馆藏是目前实现网络藏书目标的首要任务。通过在地区性网络范围内合作发展馆藏,丰富和完善协作制度,总结经验,扩大范围,以至于推广到全国,是比较现实可行的办法。
3.3 现阶段要做的工作
第一,以通用借书制为基础,丰富地区性网络协作内容,实现地区性合作发展馆藏。现在国内已经有不少地区开始实行地区范围内的文献通借, 详细情况可参见《以通用借书制促进区域性图书馆网的建设》〔4〕。这仅仅是一个好的开端,已经开始文献通借的图书馆, 还没有实现计算机网络化,还不能做到文献通还。下一步可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文献通借通还,并在协作馆范围内,进行馆藏分工,划分出各馆必须保证收藏的重要文献范围,开展合作发展馆藏工作。
第二,探索制定网络合作、资源共享的保证制度。一方面保证为协作馆提供原始文献者能得到合理的补偿,以维护其提供合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使分享文献资源一方不致付出过高的代价,以免影响共享资源的积极性。只有共享双方均衡地受益,文献资源的共享才能迅速有效地发展。
第三,积极开展特色馆藏建设,为合作发展馆藏、在资源共享中承担起分担馆藏建设的义务打下基础。图书馆要在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参与网络藏书建设,为合作发展馆藏作出贡献。特色馆藏是合作发展馆藏中,明确藏书分工、划分重点文献保障范围的重要依据。国外开展合作发展馆藏比较好的图书馆,都有突出的馆藏特色。比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专门收集世界各国建筑方面的文献,使其成为这一学科的藏书中心;芝加哥大学图书馆收藏有关核裂变的原始档案和资料,收藏数量仅次于政府收藏。〔5〕,近年来, 国内的一些图书馆也开始重视馆藏的特色建设,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特色馆藏建设,要依据本地区、本系统文献供需特点,以及本馆经济实力,参考其他馆的文献收藏状况,决定本馆的特色收藏方向。一般地说,专业馆要大力收集有关专业的文献;机构和学校图书馆要大力收集本系统、本学校作者的著述;地区性图书馆要大力收集反映本地区情况的文献,以及本地区著者的著述。
第四,适应大藏书观,改变传统购书费观念。在网络文献保障环境下,购书经费不应仅仅用于文献采购,原有的经费概念应延伸为网络文献保障经费。它除用于文献采购外,还应包括馆际互借和在资源共享网络中利用协作馆文献的费用。要把实行合作发展馆藏、减少重复订购节省的一部分资金,投入到馆际互借和利用合作馆文献方面。
第五,深入开展网络技术、资源共享和合作发展馆藏方面的操作性研究,为全面实施做理论上和技术上的准备。要研究国外文献信息网络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比如美国有俄亥俄州的OCLC网络,有研究图书馆情报网络RLIN,西部图书网络,有研究图书馆情报网络RLIN,西部图书馆网络WLN等,它们各行其是地发展,尽管都有了相当规模,都很成功,但要把它们在全国范围内联成一个网,由于各系统不能完全兼容,非常困难。中国目前处于发展地区性网络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解决全国范围的统一规范、统一标准问题。
[收稿日期:199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