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路线论文,邓小平论文,丰富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同党内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和《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等科学著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地阐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我们党确立了一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的胜利,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然而,从50年代后期开始,我们党就逐渐偏离了这条思想路线,造成了许多不应有的失误。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遭到了空前的破坏,给党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
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努力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党中央,不仅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在实践中发展了这条路线,自觉地把它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紧密结合起来,使之获得了更加科学的理论形态。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科学表述及其理论意义
当新时期开始时,我们党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解决新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在这个问题上,当时表现出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党内“凡是”派的“句句照办”,另一种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怀疑。这两个问题其实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当邓小平受命于危难之时,担负起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都面临着一场最严峻的挑战,这是我们党成立以来所遇到的一个崭新课题。在这个重大的课题面前,邓小平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非凡胆略和冷静头脑,从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明确提出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重申和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为此作出了极大的努力。
善于运用党的思想路线来解决革命和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是邓小平在新时期里表现出来的卓越的领导艺术之一。他关于思想路线的一系列论述,不仅丰富和拓展了原有的内容,而且为我们把握他的理论和实践的特点提供了范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他经常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来概括党的思想路线,强调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有时他又指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①其目的在于说明党的思想路线同它的理论基础的内在联系。他有时又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来表述党的思想路线,“三中全会的提法,叫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②此外,他还在不同的场合,分别强调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合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其中最突出的是他对实事求是的论述,更为集中、具体。这些不同的表述,在实质上是相同的,因为它们是围绕一个核心展开的,都是为了解决主观与客观、思想与实际、理论和路线这个基本问题的。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他对党的思想路线作出了经典式的表述,他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③很显然,这一科学表述不是对以往内容的简单重复,它包容了建国以来思想路线斗争方面的基本经验,适应了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需要,标志着我们党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在党的思想路线已经深入人心,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巨大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但是,对邓小平这一举措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意义,论及者尚少。人们往往注意他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的贡献,却忽略了他的思想路线学说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价值,这是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的问题。邓小平重申并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着眼点和落脚点也正在这里。1989年5月16日,邓小平在会见戈尔巴乔夫时指出:“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从马克思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④接着,他谈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这是迄今为止,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关理解、解释理论方面的最杰出的一篇代表作,尤其是它主要是围绕怎样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怎样客观地、全面地认识、评价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问题展开的,就具有更重大的理论意义。同样,这篇谈话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新时期以来他在思想路线方面的论述的深刻内涵提供了钥匙。下面,我们以这篇谈话为指导,概括地回顾一下他的有关论述,这对于说明他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第一,邓小平鲜明地提出了革命导师(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一切结论的具体历史性,指出: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邓小平以毛泽东为例说:“他历来是按照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讲问题的。”⑤因而,只有把握具体的历史条件,才能理解导师们对同样问题的论述何以在提法、分寸、着重点上不同的原因所在。抛开具体的历史条件,“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讲的移到另外的问题上,在这个地点讲的移到另外的地点,在这个时间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条件下,这样做,不行嘛!”⑥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即不能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以革命导师“是否讲过”为唯一的模式,并把它作为衡量今天的是非的标准。
第二,历史条件是变化的,不能用今天的条件去苛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他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解决他去世之后一百年、两百年、上千年所产生的问题。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出现的事情,不能要求他解决这些问题。”⑦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看问题不能离开一定的历史条件,从马克思到列宁、从列宁到毛泽东,历史条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列宁和毛泽东都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实际中找到了使革命成功的途径。这里,重要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
第三,邓小平指出:“什么叫高举?这是我们要回答的。”所谓高举,就是无论革命导师是否讲过,我们都要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提出新的解决办法,新的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天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或上百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列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列主义者。”⑧这就是说,把马克思主义同新的历史条件相结合,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也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道路。
如上所述,邓小平所说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问题”没有搞清楚,是指在变化了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对于那些在原有结论中无法找到答案而又不能回避的崭新课题,只能由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去解决。所以,邓小平反复重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质上是研究新情况、解放新问题的路线。对新问题的解决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这就是他强调的“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的本意所在。
二、党的思想路线各要素的逻辑结构
1.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以深刻而完整的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党的思想路线,是由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从理论结构上看,这四个基本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补充的统一整体,但它又不是不分主次的并列关系。根据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表述,“实事求是”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相统一的概括,它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等内容,因而是其它三个基本点的核心,但它并不能代替其他三个基本点。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阐发党的思想路线时,又从多侧面揭示了实事求是在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方法论思想中的地位。首先,他明确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他多次讲: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实事求是。我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体系,就要抓住它的实质,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是用最简洁的语言指出了实事求是在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无疑也指出了它在党的思想路线中的核心地位。其次,他又指明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唯物论基础。邓小平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这是唯物主义”。⑨这就是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所创立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体现,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再次,邓小平还认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⑩从而强调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指导作用。
2.党的思想路线其他要素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那么党的思想路线其他三个基本要素与实事求是是什么关系呢?我们认为,其他三个基本要素是实事求是不可缺少的补充和说明。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不是从本本出发,从主观想象出发,从官僚主义“意志”出发,而是从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出发,从人们的社会实践出发,去研究事物的具体特点及其变化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得出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来。因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就是坚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的观点。把它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一项内容,表明这条路线是立足于唯物主义的基石之上的。
“理论联系实际”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途径。唯物主义的认识起点,把我们引至面向实际的正确轨道。然而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从“实事”即客观实际中去能动地“求”出“是”来,即寻求事物的规律性。在“求是”的各种能动反映过程中,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理论思维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我们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由抽象到具体,由一般理论化为具体实践,把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统一起来,从而使我们的认识发生质的飞跃。如果没有理论指导和理论思维,认识就只能停留在感性阶段,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因而也就无法实现实事求是。但理论只有与实际相联系,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只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起到这种作用。把这一原则纳入党的思想路线,对于我们反对和防止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的最后归宿,或者也可以说是检验是否真正做到了实事求是的标准。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所获得的理论认识,只有再回过头来用于指导实践或服务于实践,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认识能力的限制,有一些认识可能是不完善的,甚至是错误的。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在实践面前,正确的理论被证实,错误的理论会得到纠正,同时又能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补充丰富和发展已有的理论。把实践标准纳入党的思想路线,有利于我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
总之,党的思想路线的四个基本点各有侧重,互相联系,完整地体现了认识和发展的辩证过程,因而在理论结构上,它是一条更加完备、更加明确的思想路线。
注释:
①邓小平:《政治上发展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07页。
②邓小平:《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79页。
③邓小平:《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改进工作方法》,《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78页。
④邓小平:《邓小平会见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时的谈话》,《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第24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18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8页
⑦邓小平:《会见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时的谈话》、《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第24页。
⑧邓小平:《会见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时的谈话》、《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第24页。
⑨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14页。
⑩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3页。
标签:党的思想路线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毛泽东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