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遥远的是书籍的芬芳--古诗文教学中阅读经典的经历_经典诵读论文

最遥远的是书籍的芬芳--古诗文教学中阅读经典的经历_经典诵读论文

最能致远是书香——古诗文教学经典诵读心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书香论文,最能论文,致远论文,心得论文,古诗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诗传情,品美悟情。引导学生感受经典诗文的文化魅力、情感魅力,让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丰厚语文素养是古诗文教学的特有内涵: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则更是古诗文教学追求的美好境界。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文教学如何恰当地把握好一个“情”字,以更好地收到以诗传情、品美悟情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当正确、全面地解读文本,不仅要在理解诗句上咬文嚼字、领悟意境、体验情感,还要查阅大量资料,包括对诗人的经历、写作背景、写作年代、写作风格进行细致探究,从而真正理解诗人情之所系,情之所在。现就有关桃花的古诗文教学谈一点心得。

桃树是我国传统的园林花木,树态优美,枝干扶疏,花朵丰腴,色彩艳丽,为早春重要观花树种。桃花进入中国古典诗文,为中国的古典文学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也传达出古人不同的情感。桃花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颇高的,《全唐诗》中涉及桃花的诗有293首,《全宋词》中涉及桃花的词有169首,《全宋诗》中涉及桃花的诗有865首,加上元、明、清的词及文章,共有1800余首(篇)。翻开中国古典文学,可谓满眼的“桃花灿烂”。

在如此浩繁的涉及桃花的诗文中,有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就能填补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一、设身处地,品景悟情

在春风料峭之时,在万物尚未复苏之际,桃树开始苏醒,暗淡的树皮泛出了点点的绿意,紫褐色的花骨朵开始突起、胀大,不知道什么时候绽开了鲜艳的花朵,那粉白色、粉红色、淡粉色的花朵,一簇簇,一丛丛,似妙龄女子的脸,似天边的云霞,让我们感到浓浓的春意。如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写这首诗时已孟夏时节,诗人登山寻春,没想到在深山古寺之中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桃花!“始盛”点明桃花怒放,浓艳欲滴。那一片火红灿烂的桃花在诗人始料未及之时冲入眼帘,扑面而来,这多么令人惊异、欣喜啊!一片桃花唤起了诗人美丽的幻想,表达了诗人对浓浓春意的喜爱。

再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这首诗写兰溪山水之美,抒渔家欢快之情。首句描写月挂柳枝,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的情景。次句写月下山水,皓月当空,银辉四泻,溪平如镜,倒影清明。两句诗文把兰溪山水写得朦胧飘渺,如诗如画。然而对于渔人来说,最大的乐趣还在于春潮渔汛:春雨过后,桃花飘零,溪水猛涨,鲤鱼跳滩,拨鳍摆尾,噼里啪啦。看到这种情景,怎能不让人心花怒放?全诗写柳写月、写山写水、写花写鱼,描绘出一幅明澈秀丽、生机盎然的山水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还有很多的诗文,作者都借用桃花这一意象来展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表达作者对于春天的喜爱之情。

而当满树的桃花开始凋零,娇艳的花瓣随着春风的吹拂纷纷落地,这就到了晚春了,文人骚客面对此情此景常常会产生“春归无觅”的惆怅。如李贺的《将进酒》中有这样的诗句,“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这里采用比喻的手法,把凋落的花瓣比喻成红雨,说明春天将要过去了,也暗示“青春将暮”,传达出一种凄凉感伤的心绪。

再如白居易的《夜惜禁中桃花,因怀钱员外》,“前日归时花正红,今夜宿时枝半空。坐惜残芳君不见,风吹狼藉月明中。”这首诗写前日桃花开得正鲜艳,而今天晚上睡觉时,树上的桃花已经凋落得只剩一半了。诗人叹息桃花的凋落,目睹明月下的零乱花瓣,想起了友人钱员外。桃花凋落狼藉暗指春已去,自己的美好年华也在流逝,传达出诗人难平的心绪。

桃花是美好春天的象征。桃花的盛开,传达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桃花的凋落,传达出诗人对春归、年华易逝的感伤。

二、以花喻爱,品美悟情

桃花盛开在早春,桃花扶疏的枝干常被形容为女子曼妙的姿态;桃花鲜艳娇嫩的花瓣就像女子美丽的容貌;桃花花落叶繁,“桃子压枝垂”,又代表着女性孕育子女的情形。所以,桃花这一意象很早就和美丽女子联系在了一起。如《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子之于归,宜其室家。”这里以桃花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以桃花的花叶繁茂比喻女子出嫁后的幸福生活。如李群玉《龙安寺佳人阿最歌八首》,“素腕撩金索,轻红约翠纱。不如栏下水,终日见桃花。”诗中的桃花,暗指爱恋的女子。诗人借栏下水可以终日和桃花相守,比喻自己不能和心爱的女子相爱相依的伤感。

再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去年今日,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宛如一幅画,以桃花为衬托,表达了诗人对温婉可人、脉脉含情的女子的爱慕之情。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花掩映的门户,可美丽的女子却不知去处,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临风盛开,笑对诗人。这里还是以桃花为衬托,表达了诗人的遗憾之情。全诗爱恨喜忧全由一束桃花映照而出,而美丽的桃花既是美貌女子的衬托,也是美貌女子的象征。

诗人把桃花比喻为妙龄女子,表达对她的爱慕和追逐,或是表达诗人寻而不得,爱而不能的伤感。

三、宁静淡泊,品境悟情

自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桃花源”就成了自由隐逸的代名词。此后,很多的诗人都借桃花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如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一二两句“问”而“不答”,“笑”含悬念,“闲”显心性,尽见诗人远离尘俗,自由自在的浪漫情怀。第三句特写桃花流水、窅然远逝的景色,渲染一种天然宁静、淡泊幽深的氛围。桃花流水,自自然然、清明亮丽,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令人联想到宠辱不惊、淡泊处世的隐士风采。末句对比议论,满蓄真情。山中一溪桃花、一脉流水、一山青翠、一心清闲,别有天地而自得其乐。这份目无杂色,耳无杂音,心无杂念的舒适惬意,哪里是滚滚红尘、碌碌人间所能相比的呢?全诗借“桃花流水”展示诗人潇洒出尘之心和归隐山林之志。

再如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起笔画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山溪之上,长桥横跨,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深幽而神秘,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发问绘近景,涉“目”成趣:水中岩石,如岛如屿(石矾);清溪之上,桃花飘流,源源不尽,绵绵不绝,如红霞映水,似赤袖拂风。诗意美妙空灵,恍恍惚惚。天真有趣的一“问”引出一溪桃花流水,激活一份飘渺幻想,不言神往而神往自见,表达了诗人心仪虚无飘渺,神往世外桃源的审美情趣。但这明知故问也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

此外还有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还有杜甫的“如行武陵暮,欲问桃花宿”,还有张说的“桃花春径满,误识武陵源”等等,在这么多诗文中,桃花这一意象都传达出了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对自由隐逸生活的追慕,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厌恶。

四、浪漫遐思,品幻悟情

自从王母娘娘大摆蟠桃宴,招待众位神仙开始,蟠桃以及桃树、桃花也成了丹霞仙境的代名词。如李贺的《浩歌》里有这样的诗句,“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诗人开篇从虚处起笔,将幻想的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南风把大山吹成了平地,天帝派遣天吴去移海水,幻象纷呈,雄奇诡谲,委婉而又鲜明的表达了沧海桑田之意。三四句写仙境和尘世,传说王母的桃树“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生果”,当王母的桃树开花千遍的时候,彭祖和巫咸这样长寿的人也不知道死过几遍了。两相对照,见出生命的短促。在感叹生命短促之时,诗人通过想象,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桃花盛开,永恒存在的仙境,感伤和向往之情通过对照也鲜明地呈现出来。

再如晏殊的《燕归梁》也有这样的句子,“蟠桃花发一千年。祝长寿、比神仙。”借仙境中的蟠桃树的恒久存在表达了词人对于神仙的羡慕,对于长寿的向往。又如唐伯虎的《桃花庵歌》里这样写道,“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这首诗通过对桃花仙人自由自在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桃花仙人的羡慕,对功名利禄的蔑视。

总之,经典诗文中的桃花意象,缤纷多彩,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留给后人无穷的回味。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验,在感悟中生成,就一定能提升学生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标签:;  ;  ;  ;  ;  

最遥远的是书籍的芬芳--古诗文教学中阅读经典的经历_经典诵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