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最早的亿万富翁之一张果喜谈“理财经”——用“四个角”赚钱更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更快论文,新中国论文,亿万富翁论文,果喜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活总是充满传奇。有谁想到,是在1973年张果喜就赚到了第一个万元。从一万到一亿,被认为新中国最早的亿万富翁之一,江西果喜实业集团董事长张果喜先生用了十年的时间。
那只让张果喜发家致富的雕刻樟木箱,让他看到了财富,看到了一条希望之路,使一个山村里的木匠,从江西走到上海,又走出了国门。在2001年《福布斯》中国富豪100人排行中列为第38位的张果喜,财富达到了12亿。
两百块钱闯荡上海
30年前,也许是受当年上海知青的影响,张果喜为了寻找生存,第一次来上海。当时,张果喜筹借了200元钱开始到上海闯荡。因为第一次远离家门,所以他很担心钱被小偷偷了。为了“分散风险”,当时他身上放100元钱,还有100元钱分别让另两位同乡收着。怕万一小偷偷了这钱,其他人身上还有钱。
至今,张果喜记得到四川北路上的上海雕刻艺术厂学习技术的情景。在厂里,张果喜惊讶地发现,一个雕刻樟木箱竟可卖两百多块钱,这不正是他们要寻找的商机吗!他还记得当时的厂长王俊祥和宣传科长雷小和,凡是张果喜他们摆出的问题总是有求必应。上海之行令张果喜终身难以忘怀。
回老家后,张果喜开始紧张地筹备樟木箱生产厂。在江西余江历史上,虽然没有人搞过雕刻,但在半年之后,张果喜按照上海生产樟木箱的过程“依瓢画葫芦”,出品了第一只雕刻樟木箱。通过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张果喜把他制作的第一只产品参加了广交会,并幸运地拿到了20套樟木箱的定单,赚了一万多块钱。“这是我掘得的第一桶金。”忆及往事,他动情地说:“上海让我们迈出了生存和创业的第一步。”
此后的1977年,张果喜又是在上海获得了日本需要宗教雕刻件的信息。聪明过人的张果喜立马感到,同样是雕刻品,但卖价不一样。也就是说,用一立方的木材制作传统产品,只能有25%的利润,而制作日本的宗教雕刻品却可以达到70%的利润,利润翻了一番还多。张果喜的工厂果断地接过了这个项目,从那时开始一直发展到现在,成为目前日本宗教产品行业里最大的生产基地。
有颗小行星名叫“张果喜”
如今谈起张果喜,人们是在谈一段历史,谈一个现象。
在赚到当时认为是相当大的一笔钱的时候,张果喜的心情毫无疑问是非常激动的。因为在当年张果喜所在的农机修造社快要倒闭时,是张果喜站出来讲,“要吃饭的跟我来!”当时社里有21个工人出于对他的信赖,跟他一起出来创业。张果喜在学了雕刻技术以后并没有资金,他毅然地把自己仅有的一点家产变卖成1400元钱,全部押宝了。用他的家乡话说,这叫“破絮扎脑”,就是背水一战。
当张果喜办企业小有成绩的时候,却引来社会上的一些非议。有一次,上级领导到厂里视察,责备张果喜:“谁要你赚那么多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解开了人们的思想枷锁。所以,张果喜经常讲:“我是邓小平理论的受益者,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受益者。”
“1993年6月,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以张果喜的名字命名了当时一颗小行星。这个委员会的条款是非常严谨的,获得命名的人不分国界不问信仰,但要得到社会公认,要为社会为人类做出贡献的。1992年下半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推荐函征求张果喜的意见时,当时的省长吴官正当即批示:这不光是张果喜同志的光荣,更是江西人民的骄傲。
在中国内地的企业家里,张果喜是第一位享有这个崇高荣誉的人!
用“四个角”赚钱更快
张果喜的“理财经”之一,就是“赚钱滴水不漏,用钱慷慨大方”。创业早年张果喜建厂房为了省钱,他晚上到工地上把破水泥袋纸一张张拣起来,第二天把它卖个几毛钱也都用在基建上。他常跟管理人员打比方,企业好像是一个水池,这个水池是大口进小口出,这个水才能是清水,就是说过往的人可以到你这水池来洗洗手,因为水比较清嘛。如果你这个企业有效益,只进不出,你这水也变臭水了。你再有钱,人家不跟你来往,那你的活动量包括信息量就少了。所以张果喜是该用的钱一定要用,不该用的钱一分钱都要省。
张果喜在总结他“赚钱”之道时,讲了他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靠苦力赚钱,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勤奋去赚钱;发展到第二个阶段是用钱赚钱,因为钱是四个角,人是两个脚,人赚钱肯定没钱赚钱快;现在发展到第三个阶段,我们用钱聘请企业需要的人才来赚钱。”
永不言败的记录
张果喜从创业之初开始到现在,已经整整29年了,应该说世事风云的变迁和市场的变换,是非常激烈的,但张果喜却一直保持不败的记录。
非常受媒体关注的张果喜,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却突然淡出人们的视线。因为那几年新兴的行业不断涌现,张果喜清醒地提出了第二次创业思路,感到非得要集中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可。1993年以后,第二次创业的几个项目一个是化工,一个是电机。第二次创业跨度比较大,从传统产品到现代高科技企业,在选择上张果喜是量力而行,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张果喜认为,搞实业就要实实在在,项目太大容易失败,太小的项目又不利于企业实现第二次创业的目标。可以这么讲,到目前为止,包括1994年在三亚选择旅游项目建的果喜大酒店,张果喜实施的每一个项目,还没有一个失败过。
张果喜每前进一步,实际上都是一个不断地自己战胜自己的过程。张果喜他们那一代企业家倒下的很多,幸存者可谓九死一生。因而有人把张果喜喻为中国艾柯卡。艾柯卡在美国是人人皆知的著名企业家,可称企业之父。张果喜认为,干大事的企业家,要贵在坚持,不要昙花一现。不论今后的事业有多大,张果喜希望有良好的开始,也有个更好的结束。对张果喜来说,这个不败就是一种人生信念的不败。
标签:上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