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E. REICH 的问题

关于 E. REICH 的问题

一、ON A PROBLEM OF E.REICH(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李迎春,牛晓光,马芬,魏娜,郝兴宇,董李冰,郭李萍[1](2021)在《大气CO2浓度升高与氮肥互作对玉米花后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eCO2)及氮肥施用对夏玉米开花吐丝后不同组分碳氮代谢物含量及动态和产量的影响,为全球气候变化下玉米生理过程及产量形成的变化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为玉米作物模型调参提供实证数据。【方法】利用自由大气CO2富集(FACE)平台,以夏玉米品种农大108为试验材料开展田间试验。在常规大气CO2浓度(aCO2,(400±15)μmol·mol-1)和高CO2浓度(eCO2,(550±20)μmol·mol-1)下分别设置不施氮(ZN)和施氮(CN,180 kg N·hm-2)2个氮水平。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干物质积累、花后碳代谢物(可溶性糖、淀粉、总碳)动态和氮代谢物(硝态氮,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非溶性氮化合物细胞壁氮素和类囊体氮素、总氮)动态以及碳氮比动态进行监测。【结果】(1) eCO2与施氮对夏玉米生物量积累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不显着。(2)eCO2使玉米花后功能叶碳组份中的可溶性糖浓度显着提高,灌浆后期叶片碳氮比显着提高。(3)eCO2下花后玉米功能叶氮代谢中的必需功能氮组分浓度未受影响,而一些结构性氮组分浓度有降低,eCO2对功能叶中功能氮组分(如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没有显着影响;氮代谢中的简单组分(如游离氨基酸)在功能叶中的浓度仅在开花期比aCO2有显着增加,后期没有显着影响;但eCO2下氮代谢中的非溶性氮组分(如细胞壁氮素和类囊体氮素)含量在花后一些时期显着降低。(4)氮肥施用使玉米从抽雄到灌浆后期功能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如可溶性糖)浓度、硝态氮浓度、细胞壁氮素和类囊体氮素含量显着提高;中等土壤肥力下不施氮处理的功能叶可溶性蛋白含量没有受影响,但非溶性氮组分(如类囊体氮和细胞壁氮)含量降低,氮素优先满足作物生长必需的可溶性蛋白。(5)eCO2和氮肥交互作用对不同组分碳氮代谢物的影响不同,体现在不同时期,主要表现为提高了玉米功能叶简单碳氮组分(如可溶性糖和硝态氮)在后期的浓度,且碳氮比提高;提高了灌浆初期细胞壁氮素含量,功能叶总氮浓度仅在灌浆后期表现降低、其他时期没有显着影响。【结论】eCO2对夏玉米的生物量增加有一定作用,玉米穗位叶碳氮比在一些时期显着增加,但对产量无显着影响;eCO2下玉米花后穗位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增加,但总氮和非溶性氮素化合物在花后均发生不同程度降低。在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为特征之一的气候变化情景下,合理增施氮肥对促进作物碳氮代谢的协调有一定必要性。

迟一鸣[2](2021)在《铝合金表面激光合金化陶瓷增强铁基复合涂层的微观组织和耐磨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铝合金比强度高、导电导热性好、易于加工、并且具有一定的耐蚀性,因此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铝合金表面硬度低、耐磨性差,这些不足极大地限制了其在摩擦磨损环境中的使用。表面改性技术可以在保持铝合金本身优异性能的基础上提高其表面性能,为制造业的“高效、节能”发展提供有效手段。除了热喷涂、电镀、阳极氧化、微弧氧化等表面技术,激光表面改性拥有快速凝固、热影响小、冶金结合好等特点,随着激光器的发展,铝合金表面激光改性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设计了“Fe+Al”、“Fe基合金”、“Fe基合金+B4C”、“Fe基合金+B4C+Ti”、“Fe基合金+h-BN”、“Fe基合金+h-BN+Ti”六种合金化材料体系,通过预置涂层法在6061铝合金表面制备出金属间化合物涂层,或以金属间化合物为基、多元陶瓷为增强相的复合涂层,综合讨论了合金化材料成分配比、激光工艺参数等对合金化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原位生成陶瓷相的界面结构、形核机制及生长机理。使用不同配比的Fe粉和Al粉作为合金化材料,制备得到的合金化层主要由Fe4Al13,FeAl,Fe3Al和α-Al构成组成。富Fe熔体由于比重较大下沉至熔池底部,形成以“白亮带”为特征的过渡区,组织具有分层现象。此外,Fe和Al之间的放热反应促使界面处的基体进一步熔化,最终形成“锯齿状”界面。70Fe-30Al涂层耐磨性最好,磨损体积为基体的9.2%。使用Fe基合金作为预置涂层材料制备的合金化层由先析出的Fe-Al化合物及网状共晶组织构成,合金化层组织均匀致密,硬度约为459 HV0.2,是基体的6.8倍,磨损体积减小至基体的11.33%。选用“Fe基合金+B4C”体系制备的合金化层主要由Fe4Al33,FeAl,Fe3Al,Cr2B,CrB,Cr2B3,AlB2,Cr23C6,Cr7C3,Al4C3,α-Al组成。涂层硬度随预置粉末中B4C添加量的增多逐渐升高,添加20 wt.%B4C时,合金化层硬度高达531 HV0.2,但此时涂层脆性增加,缺陷增多,耐磨性变差。B4C添加量为10 wt.%的合金化层磨损失重最小,仅为基体的18.2%。向“Fe基合金+B4C”材料体系中添加Ti粉能够改善熔池的润湿性,并可通过Ti与B4C的反应原位生成TiC、TiB2等细小的强化相。合金化层主要由Fe4Al13,Cr2B,Cr7C3,TiB2,TiC和α-Al组成,当Ti的添加量提高到45 wt.%时,合金化层中还生成了 Al3Ti。添加30 wt.%Ti的涂层性能最好,硬度高达520 HV0.2,磨损体积仅为基体的7.2%。当Ti的添加量提高到45 wt.%后,合金化层组织的粗化及脆性相Al3Ti的形成导致硬度和耐磨性有所下降。在“Fe基合金+10 wt.%B4C+30 wt.%Ti”合金化层中,TiC小颗粒在先析出的短棒状TiB2表面异质形核,形成了 TiB2/TiC复合组织。两相界面存在[1210]TiB2//[011]TiC和(0001)TiB2//(111)TiC的晶体学位向关系,错配度仅为1.049%,表明TiB2可为TiC异质形核的最有效核心。“Fe基合金+h-BN”材料体系制备的合金化层主要由Fe4Al13,(Fe,Cr),AlN,Cr2B,FeNx,α-Al等物相组成。激光合金化过程中密度较小的h-BN上浮到熔池表面造成严重烧损,且其含量增加到10 wt.%时熔池燃烧剧烈、合金化层稀释率过高,硬度和耐磨性急剧下降。向“Fe基合金+h-BN”材料体系中添加Ti粉能够减少预置涂层材料的烧损、改善熔池的润湿性,并通过Ti与h-BN的反应原位生成TiN,TiB2和TiB等强化相进一步提高表面性能。在熔池凝固过程中,AlN以亚稳态面心立方结构在先析出的颗粒状TiN表面异质形核并包围其生长,形成TiN/AlN复合组织。两相的晶面错配度约为9%,为中等有效形核。在室温、200℃和400℃下,添加15 wt.%Ti的合金化层磨损体积分别为相同条件下基体的8.2%、7.4%和10.1%,耐磨性显着提高。

杨正雄[3](2020)在《最低工资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文中认为长期以来,关于最低工资的研究都是基于小时最低工资理论展开的。然而,中国劳动力市场主要执行月最低工资标准。在中国制度背景下,最低工资对工资的影响机制及其劳动力市场效应可能存在其独特的规律。基于此,在对最低工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微观个体数据和微观经济计量方法,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系统地考察了最低工资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首先,本文通过建立月最低工资理论分析最低工资对劳动力市场月工资、小时工资、工作时间、就业的影响,并基于珠三角数据对部分推论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在不考虑加班工资规定时,月最低工资提升对月工资、小时工资和工作时间均存在正向影响。其对就业的影响则取决于厂商的垄断力。具体而言,当厂商垄断力较低时,最低工资提升会减少就业;当厂商垄断力较高时,最低工资提升会增加就业。另一方面,加班工资规定的引入对月最低工资的劳动力市场效应存在重要影响。理论分析表明,高加班工资溢价下最低工资提升将导致工人加班时间减少,然而,由于现实劳动力市场中加班工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实证结果显示月最低工资提升最终加剧了农民工的过度劳动。在就业方面,实行加班工资制度对月最低工资的就业弹性存在正向影响。因此,政府在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执行和评估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月最低工资带来的约束转变,增加对工作时间以及加班工资规定实施情况等因素的综合考量。其次,本文从工资结构的视角探讨了最低工资对工资的影响机制,结合珠三角、长三角调查数据和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了最低工资对不同工资结构职业农民工工资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最低工资的影响并非局限在低工资群体,也会通过加班工资对工资较高职业的农民工产生影响。具体的,最低工资不仅对工资水平较低的服务业人员工资存在显着正向影响,也通过加班工资对工资水平较高的生产工人工资产生了显着正向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扩展了有关最低工资影响群体及溢出效应的认识。分析中国最低工资的工资效应时应强调对工资结构的考察。再次,从劳动力市场中农民工普遍从事非正规就业的特征出发,本文通过建立就业选择方程分析了最低工资对农民工就业选择的影响,通过建立就业选择偏差修正的工资方程分析了最低工资对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农民工工资的影响。为了保证结论的稳健性,本章提出交叉实验设计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用以解决采用自然实验方法评估中国最低工资政策效应时,由于各省份最低工资频繁调整导致无法进行安慰剂检验的关键问题。研究结果显示,最低工资对低技能农民工的非正规就业产生了显着的消极影响,但对高技能农民工的非正规就业产生了显着的积极影响;与非正规就业相比,最低工资导致农民工更加倾向于选择正规就业;最低工资对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农民工工资均产生了显着正向影响,并且对非正规就业农民工影响更大。本文的发现否定了两部门模型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适用性,并支持最低工资存在灯塔效应这一推断。进一步,本文将研究视角由静态扩展至动态,应用动态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最低工资对农民工工资的动态影响。在中国各省份最低工资频繁调整的背景下,本文通过构建省内对照组的研究设计保证了安慰剂检验的可行性和研究结论的可信性。研究结果显示,最低工资的工资效应存在显着的动态特征,最低工资在短期内能够显着地促进农民工工资增长,但其对农民工工资增长的促进作用将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衰减,导致其对农民工工资增长的长期作用效果不显着。通过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技能农民工群体的分析发现,农民工工资水平越低,最低工资对其工资增长的促进效果越明显,且工资增长的持续期越长。通过对不同省份最低工资的分析发现,最低工资调整幅度越大,其对农民工工资增长的促进效果越明显,且工资增长的持续期越长。因此,政府部门应充分考虑最低工资作用效果的动态特征,保证最低工资的调整频率,助推农民工工资的持续增长。最后,本文将研究由最低工资的平均处理效应扩展至分位数处理效应,结合基于再中心化影响函数的无条件分位数方法与自然实验方法,构建无条件分位数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最低工资提升对农民工工资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最低工资提升对工资水平较低的农民工的工资增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随着农民工工资水平的提升,最低工资提升的工资溢出效应逐渐减弱;最低工资提升幅度越大,工资溢出效应越明显,工资溢出效应波及范围越广。在低技能农民工群体中,最低工资提升存在显着的工资溢出效应。但是,在高技能农民工群体中,最低工资提升并不存在普遍的溢出效应,说明最低工资提升并未导致明显的高技能农民工对低技能农民工的替代。因此,政府部门适当地提高最低工资,不仅有助于农民工工资水平的显着提升,而且有助于缩小农民工内部的工资不平等。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更为清晰地理解中国最低工资对农民工工资的作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最低工资制度,并对保障农民工权益、调整收入差距等公共政策的设计和评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王娜[4](2020)在《大气CO2浓度升高对17种温带木本和草本植物幼苗叶和吸收根功能性状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大气CO2浓度([CO2])升高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深刻影响。叶和吸收根分别是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的资源获取器官,共同影响植物的生产力。然而,以往研究多关注CO2浓度升高(e[CO2])对叶功能性状的影响,而忽视了吸收根功能性状的响应,这种不平衡严重阻碍了我们对植物整体功能策略的认识。此外,植物叶和吸收根对e[CO2]处理的响应存在较大的种间差异,但导致这种差异存在的内在机理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以17个常见的温带木本(9个)和草本植物(8个)种为研究对象,在CO2浓度正常(a[CO2],380μmol.mol-1)和 e[CO2](720μmol.mol-1)条件下,综合研究了叶和典型吸收根(1级根)的重要功能性状(解剖、形态、化学成分和生理功能)及其内在联系。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叶和吸收根功能性状及其内在联系对e[CO2]的响应的一般规律,揭示木本和草本两种生活型植物的响应差异,阐明e[CO2]条件下的植物整体资源获取策略的变化和调节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e[CO2]处理对叶功能性状有重要影响。在解剖性状上,叶肉组织对e[CO2]的响应敏感;木质部的解剖结构,如叶平均导水直径和理论导水率降低,但导管细胞壁双层厚度与平均导水直径比值的平方显着提高,体现了 e[CO2]环境下维管组织在导水效率(下调)与安全(上调)上的权衡。叶形态性状的变化是解剖结构变化的外在表现,e[CO2]处理后,叶肉组织增厚引起叶厚度增加,并伴随着比叶面积下降和叶组织密度增加,反映了叶构建成本的增加。在化学性状上,叶C(碳)浓度提高,单位质量N(氮)浓度平均降低10.2%。叶解剖和形态性状的调整共同引起了叶生理性状的变化,表现为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平均增加27.5%和61.3%,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分别平均降低25.8%和28.6%。此外,叶的解剖性状与形态、C、N化学和生理功能性状间均存在显着的相关性,而且这些联系不受e[CO2]处理的明显影响。(2)e[CO2]处理对吸收根的解剖、形态和C、N化学性状均有重要影响,反映了吸收根潜在生理功能的改变。在解剖性状上,吸收根皮层厚度、皮层厚度与中柱半径之比增加,说明吸收根的潜在吸收能力提高;与叶类似,吸收根木质部的解剖结构同样存在导水效率(下调)与安全(上调)的权衡变化。吸收根解剖性状的变化是其形态性状变化的内在机制,吸收根皮层增厚引起根直径平均增加15.0%,并伴随着比根长(-11.9%)和组织密度(-13.7%)的降低,说明植物倾向于构建直径更粗、组织更松散的吸收根。在化学性状上,e[CO2]提高了吸收根C浓度,降低了单位质量N浓度并引起C/N比的增加。最后,吸收根的解剖性状和形态、C、N化学性状间均存在紧密的联系,e[CO2]对这些联系未产生明显影响。(3)叶和吸收根功能性状对e[CO2]处理的响应敏感性受生活型的影响。整体而言,木本植物叶和吸收根的解剖和形态性状对e[CO2]处理的响应强度比草本植物大,主要表现为:在解剖性状上,木本植物叶栅栏组织厚度、吸收根皮层厚度增加比例更高;相应地,在形态性状上,木本植物叶厚度,吸收根直径增加比例更高,表明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主要功能性状对e[CO2]的响应存在生活型间的差异。(4)叶和吸收根之间功能性状上的联系与植物生活型有关。在解剖性状上,木本植物叶和吸收根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并且这些联系也反映在形态性状上,而草本植物两器官间的联系较弱;在化学性状上,两种生活型植物叶和吸收根之间均存在密切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在e[CO2]处理后,两种生活型植物的地上与地下功能性状间均表现出协同响应。在解剖性状上,叶栅栏组织厚度和吸收根皮层厚度对e[CO2]的响应比((e[CO2]-a[CO2])/a[CO2]×100%)存在正相关;解剖性状的协同响应进一步反映在形态性状上,表现为叶厚度和根直径、比叶面积和比根长的响应比存在正相关。地上和地下性状之间紧密的协同响应,有利于实现其在生理功能上的协调,在维持植物整体功能稳定上发挥重要作用。这些结果表明,木本和草本两种生活型植物的叶和吸收根可从解剖、形态、化学和生理功能多个性状维度对e[CO2]作出响应,其中木本植物解剖、形态性状的响应程度大于草本植物。叶和吸收根之间功能性状的联系在木本和草本植物间存在差异,但两种生活型植物叶和吸收根之间功能性状对e[CO2]处理的响应均存在协同变化,说明e[CO2]条件下,不同生活型植物在整株水平上采取了相似的资源获取策略以满足生长的需求。尽管本研究中基于幼苗的研究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成熟个体的响应趋势,但是e[CO2]对植物功能性状产生的普遍影响,尤其是地上和地下性状之间表现出的关联,对于深入理解和预测未来环境变化背景下,植物资源获取策略的变化和物种间的变异机制,以及物种竞争和群落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金奖铁,李扬,李荣俊,刘秀林,李林懋[5](2019)在《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 e[CO2])及其带来的温室效应正在给全球农业生产力及粮食和营养安全带来极大挑战。研究植物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响应对于理解和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植物适应性和演化的影响,以及提高农作物产量至关重要。前期对二氧化碳的研究为深入了解e[CO2]对叶片光合作用、气体交换、碳水化合物动态和植物生长的影响提供了诸多证据。在这篇综述中,我们专注于探讨e[CO2]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和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内在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综述二氧化碳对植物生长发育、植株形态结构以及内部生理生化机能的作用。最后对植物发育响应气候变化的研究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杨福春[6](2018)在《不同增温方式对杉木幼林叶片碳代谢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已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气候变暖和CO2浓度的升高是未来气候变化的两大主要特征,将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气候具有明显的反馈作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是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在全球碳收支平衡中占有支配地位,其研究也被纳入目前的国际地圈-生物圈研究计划中。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森林碳汇区之一,因此研究未来气候变暖对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我们找到解决碳收支失衡的根本手段并将为我们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陆地生态系统的变化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样地依托于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站-三明陈大林业国有林场观测点(26°19′N,117°36′E),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地上增温(AW)、地下增温(BW)、地上地下增温(ABW)和对照(CK)四种处理,探讨土壤增温和大气增温对其叶片碳代谢的影响。主要研究了不同增温处理对其叶片光合及呼吸的影响;不同增温处理下杉木叶片光合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并进一步分析其不同处理下叶片的基质特征变化及其与叶片碳代谢的耦合。旨在为更好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探究未来气候变暖对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杉木叶片对不同增温方式的响应杉木当年生针叶的光合与温度具有单峰曲线的关系,杉木针叶的光合在最适温度(光合速率最大下的温度)下随温度升高而递增;但超过最适温度时其随温度递增而下降。在冬季(一月)相比于对照(CK),地上地下增温(ABW)、地上增温(AW)及地下增温(BW)的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58.66%、42.89%和35.23%;春季(四月)相比于CK,ABW、AW及BW的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 15.56%、2.90%和27.70%;夏季(七月),相比于CK,ABW、AW及BW的光合速率分别下降了17.42%、13.47%和0%;秋季(十月)各处理的杉木光合速率仍以CK最小,且ABW、AW及BW的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 13.42%、9.43%和15.56%,但相比于夏季其光合速率都出现了下降。从不同的增温处理来看,相比于对照,增温显着提高了杉木叶片的光合能力,且以地下增温提高最为显着。杉木叶片的呼吸与温度具有正相关的关系,且杉木叶片的呼吸在低温下相对随温度的增加比较缓慢;但当其温度过高时呼吸会迅速上升。但长期的增温会使叶片呼吸出现一定的温度适应而使其呼吸值低于对照。2.杉木叶片对不同CO2浓度的响应杉木当年生针叶的光合与CO2浓度呈显着正相关的关系。且相比于对照,增温显着提高了杉木叶片的光合能力,同时增温也提高了其最大羧化率和最大电子传递率,但季节间无显着差异。3.杉木叶片的光合日变化杉木针叶的光合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冬春季节,杉木针叶的光合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模式且没有出现“光合午休”现象,但在夏秋季节,杉木针叶的光合日变化呈双峰曲线模式且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基本上随时间变化其光合呈现先升再降再缓慢升高再下降的趋势,其“光合午休”出现在14h。4.杉木叶片非结构碳水化合物的变化就不同增温处理叶片的基质而言,地上增温的杉木叶片的淀粉和可溶性糖最高;就不同季节而言,各处理杉木的可溶性糖以冬季最高,夏季较低,而淀粉含量却与之相反。叶片的淀粉含量与其光合呈正相关关系(P<0.05),而可溶性糖与之却无显着关系;但淀粉、可溶性糖均与呼吸呈负相关的关系(P<0.05)。5.杉木叶片的C、N、P含量变化对不同增温处理叶片的化学计量研究发现,杉木叶片的光合与其叶N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但与其C/N却呈正相关;而对于呼吸的比较,我们发现其呼吸与P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但与其C/N及N/P却呈负相关。综上所述,在冬季经过增温处理的杉木叶片的光合能力远高于对照,而呼吸却出现相对下降,但在夏季增温处理下杉木叶片的光合能力却低于对照,各处理呼吸均出现下降。与对照相同,不同增温处理下杉木叶片的光合与CO2浓度也呈显着正相关的关系(P<0.05)。对于光合日变化的研究发现杉木在高温的夏季存在光合午休而在低温的冬季则不存在光合午休。研究结果将为全面系统的了解研究不同增温处理下杉木叶片的生理基质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进而为我们在预测未来生态系统随气候变化而发生的改变提供参考。

周炜恩[7](2017)在《几类随机微分方程的保结构算法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随机微分方程理论已经应用到许多领域中,其数值算法的构造与分析是求解随机问题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研究了几类随机微分方程的保结构算法,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一类具有守恒量的乘性噪声驱动下的随机微分方程,构造了能够保持原系统守恒量的投影算法.根据投影思想,将传统的单步格式与投影步相结合,使方法能够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所需均方收敛精度.理论与数值实验表明,投影方法能够在达到高阶均方精度同时保持多个守恒量.2.针对一类具有守恒量的乘性噪声驱动下的随机微分方程,借助构造投影方法的思想,研究处理这类方程的时间并行parareal算法.首先,我们利用保持守恒量的投影方法来作为算法中的基本粗与细积分子,再者,也可以在算法迭代中结合投影步骤得到一类新型的parareal校正方法.3.针对由加性噪声驱动的随机哈密尔顿系统,构造相应的高阶强收敛的随机辛Runge–Kutta方法.通过使用有色根树理论,结合均方1.5阶收敛的条件和辛条件,得到了完全无导数的格式.对于一类常见的随机二阶哈密尔顿系统,通过类似的分析,构造2.0阶均方收敛的具体格式.

郭鸿[8](2017)在《uPAs与急性白血病相关性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考察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uPAs)在白血病患者、正常成人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uPAs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研究uPA抑制剂阿米洛利及uPA受体衍生肽(RERF肽)对白血病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影响和对K562/ADM细胞阿霉素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临床试验:收集86例白血病患者和26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对其血浆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表达水平进行检测;86例白血病患者和7例骨髓正常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的表达;采用ROC工作曲线评价suPAR对白血病分型的影响。2)细胞实验:选取对数生长期细胞;使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suPAR表达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对uPAR的表达量进行检测;通过MTT法研究RERF肽和阿米洛利对K562细胞、HL-60细胞和K562/ADM细胞的毒性作用;采用PCR技术检测RERF肽和阿米洛利处理后的白血病细胞中uPAs及增殖凋亡等相关基因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RERF肽和阿米洛利处理后的白血病细胞中uPAs和P-gp等蛋白的表达。结果:1)白血病患者组suPAR表达水平为(3.53±1.15)ng/ml,而健康对照组为(2.27±0.36)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血病患者组uPAR平均表达率为36.2%(9.3%-63.7%),骨髓正常组为18%(1.2%-2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工作曲线显示白血病患者suPAR水平对于急性白血病分型有一定的区分价值。2)在HL-60细胞、K562细胞、K562/ADM细胞中均有uPAR的表达,且与K562细胞相比,多药耐药K562/ADM细胞的uPAR表达显着增加。3)阿米洛利可明显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过程,其作用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性;10-3 mol/L阿米洛利处理24 h后的K562细胞中uPA、uPAR、MMP-9、PAI、caspase 3、c-myc和P53 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阿米洛利处理48 h后,uPAs、MMP-9和c-myc蛋白在K562细胞内的合成量显着减少(P<0.05)。4)阿霉素(ADM)对耐药细胞作用24 h、48 h和72 h的IC50分别为(88.96±0.34)、(42.21±0.19)和(26.00±0.12)ug/ml,ADM与非细胞毒性剂量的阿米洛利(10-9 mol/L)共同作用24 h、48 h和72 h,耐药细胞的IC50分别降低至(77.75±0.29)、(25.16±0.17)和(17.52±0.13)ug/ml,其逆转倍数分别为1.14倍、1.68倍和1.48倍。阿米洛利抑制uPA、uPAR、MMP-9等uPAs相关基因的表达,下调caspase 3、MDR1、c-myc和P65 mRNA的表达。10-10 mol/L、10-9 mol/L和10-8 mol/L阿米洛利可浓度依赖性影响uPA、uPAR、MMP-9、P-gp蛋白的表达。5)非毒性剂量RERF肽(10-7 mol/L)和阿霉素联合处理K562/ADM细胞48h,其uPA、uPAR和MDR1 mRNA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且uPA、uPAR和p-gp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1)suPAR表达可能是白血病分型的有效生物标志物,uPAR高表达与白血病患者化疗敏感性有关,suPAR和uPAR共表达可以更好的预测白血病患者化疗敏感性。2)与HL-60细胞、K562细胞相比,K562/ADM耐药细胞表面uPAR表达增加,uPAR可能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及耐药相关。3)阿米洛利可明显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过程,呈时效和量效性,抑制作用可能与uPA、uPAR、MMP-9和c-myc mRNA和蛋白表达量降低有关。4)阿米洛利可通过uPA/uPAR途径干扰凋亡、影响c-myc、P65、caspase 3和MDR1基因,从而逆转白血病耐药。5)RERF肽可能通过uPA/uPAR途径影响MDR1基因,可降低P-gp的表达,从而逆转白血病耐药。

王鹏[9](2016)在《E3连接酶TRIM26通过泛素化降解核内的IRF-β负向调控IFN-β的产生和抗病毒免疫反应》文中研究说明天然免疫是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天然免疫应答的活化,主要是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从而激活一系列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发挥免疫应答作用。PRRs主要包括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s),维甲酸诱导的基因I样受体(RIG-I-like receptors, RLRs), NOD样受体(NOD-like receptors, NLRs)以及DNA受体。在天然抗病毒免疫中,I型干扰素的产生对于机体的抗病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机体受到病毒感染后,会引起转录因子IRF3的活化,从而引起下游的Ⅰ型干扰素的产生。Ⅰ型干扰素产生之后与相应受体结合,引起干扰素诱导基因产物(ISG)的表达,产生的众多干扰素相关蛋白分子主要起到抵抗病毒感染的作用,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或是通过凋亡途径引起被感染细胞的凋亡,协同发挥着抗病毒作用。因此,Ⅰ型干扰素对于机体的抗病毒作用是至关重要的。Ⅰ型干扰素的产生主要依赖于转录因子IRF3的活化,IRF3作为机体重要的转录因子,在Ⅰ型干扰素产生以及机体各信号通路发挥抗病毒作用中都是至关重要的。与此同时,IRF3作为机体抗病毒作用中非常重要的转录因子,IRF3的活化需要磷酸化,二聚化以及核转位共同的参与,然而对于核内活化形式IRF3的调节作用的研究目前来说还是不明确的。目前已有文章报道显示去磷酸化以及泛素化可以抑制转录因子IRF3的活性,接头分子RACK1可以募集磷酸酶PP2A对磷酸化的IRF3进行去磷酸化作用。也有文章报道,在SeV感染情况下,IRF3C末端的磷酸化可以促进IRF3的蛋白酶体降解作用。但是,目前来说尚未明确能够泛素化和降解核内IRF3的E3连接酶。TRIM26分子属于tripartite motif (TRIM) E3连接酶家族中的一员,在人类中,TRIM家族大约有超过70个成员。TRIM家族成员拥有相似的结构特点,主要包括N末端的一个RING结构域,一个或是两个B-boxes结构域,以及一个coiled coil结构域,C末端是一个可变结构域。目前已有很多报道发现E3连接酶在TLR,RLR,NLR以及DNA信号通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E3连接酶主要通过不同的蛋白质修饰调节众多信号通路中的接头分子的蛋白质表达水平或是蛋白活性的变化,从而起到影响相应信号通路活性的作用。E3连接酶通常以K48偶联的泛素化形式通过蛋白酶体途径降解相应的接头分子,也可以通过K63偶联的方式影响相应的蛋白质分子的活性,同时E3连接酶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泛素化形式如K11,K27等方式影响信号通路的活化。虽然目前已有很多关于E3连接酶在信号通路中的调节机制被发现,但是关于E3连接酶如何参与到核内IRF3的活性调节还没有明确的报道。一.研究目的:TRIM26作为TRIM家族中重要的一员,之前在天然免疫中的研究是非常少的,鉴于TRIM家族的相似结构特点,考虑TRIM26作为一种E3连接酶是否会在天然免疫应答中起到泛素化修饰的作用,是否参与到TLR,RLR,NLR以及DNA信号通路介导的Ⅰ型干扰素的产生之中,并对机体的抗病毒免疫起到调控作用,同时验证TRIM26作用的靶分子以及是通过何种形式的泛素化形式起到相应的作用。二.研究方法:1.病毒感染对TRIM26的调控1.1病毒感染对TRIM26表达的影响取小鼠的各种组织,利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小鼠各组织中的TRIM26蛋白的表达。用LPS和poly(I:C)刺激,以及SeV感染小鼠腹腔原代巨噬细胞,利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TRIM26在各种刺激以及感染情况下的表达变化。1.2 TRIM26在细胞内的定位构建带GFP荧光标签的TRIM26过表达载体,转染到HEK293细胞,利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TRIM26在细胞内的定位,同时,用LPS刺激或是SeV感染之后,免疫荧光检测一下TRIM26定位的变化。2.TRIM26负向调控IFN-β的产生和抗病毒免疫2.1 TRIM26过表达对IFN-β产生的影响在RAW264.7细胞系中,转染TRIM26过表达载体以及IFN-β报告基因载体,培养过夜,之后用LPS和poly(I:C)刺激转染过的RAW264.7细胞系,报告基因检测IFN-β活性水平。同样方法,利用报告基因方法在稳定表达TLR3,TLR4受体的HEK293细胞中检测TRIM26对IFN-β报告基因的活性水平。2.2 TRIM26干扰之后对IFN-p产生的影响取小鼠的腹腔原代巨噬细胞,利用转染小干扰RNA的方法,将TRIM26相应的干扰RNA转染进巨噬细胞,用LPS和poly(I:C)刺激,以及SeV感染,ISD转染相应的时间,ELISA方法检测IFN-p的产生变化。2.3 TRIM26的抗病毒影响将TRIM26过表达载体转染Hela细胞,然后用VSV进行感染,RT-PCR检测IFN-p的产生变化以及VSV的mRNA水平的变化。将TRIM26过表达载体或是相应的小干扰RNA转染Hela细胞系,24小时后用VSV感染Hela细胞8小时,收集细胞上清,利用病毒空斑试验检测病毒的数量。3.TRIM26靶分子的寻找3.1 TRIM26对IRF3报告基因的影响将TRIM26过表达载体转染稳定表达TLR3,TLR4的HEK293细胞之中,以及转染Hela细胞之中,然后用相应的配体进行刺激,分别用LPS和poly(I:C):刺激TLR4,TLR3细胞系,以及SeV感染,ISD转染Hela细胞,利用报告基因方法检测TRIM26对IRF3报告基因的活性水平的影响。3.2 TRIM26对接头分子的影响在HEK293细胞中,转染TRIM26过表达载体以及相应的接头分子:TRIF, MAVS, STING+cGAS和TBK1,提取细胞蛋白,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TRIM26对IRF3磷酸化的影响。同样,转染TRIM26小干扰后,再用LPS刺激以及SeV感染之后,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TRIM26干扰之后对IRF3磷酸化的影响。为了进一步确定TRIM26的靶分子,在HEK293细胞中,转染TRIM26过表达载体以及IRF3报告基因载体,报告基因方法检测TRIM26对各个接头分子TRIF, RIG-I, MAVS, TBK1和IRF3引起的IRF3报告基因活性的影响,进一步明确TRIM26作用的靶分子。4.TRIM26对靶分子的泛素化及作用4.1 TRIM26与靶分子的相互结合取小鼠的腹腔原代巨噬细胞,用LPS刺激以及SeV感染时间点之后,提取细胞蛋白,利用免疫共沉淀的方法,检测内源性的TRIM26与靶分子之间的相互结合情况。接下来,在HEK293细胞中,转染TRIM26过表达载体与靶分子的过表达载体,共转染24小时后,提取细胞蛋白,利用过表达载体的标签作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外源性TRIM26与靶分子的结合情况。4.2 TRIM26对靶分子的泛素化在HEK293细胞中,转染TRIM26过表达载体,靶分子的过表达载体以及泛素表达载体,共转染24小时后,加入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4小时,收取细胞蛋白,利用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靶分子的泛素化水平变化。构建TRIM26的RING结构域的点突变体,如上方法,检测TRIM26的E3连接酶活性突变失活之后,对靶分子的泛素化有何影响。取小鼠的腹腔原代巨噬细胞,转染TRIM26小干扰后,再用LPS刺激以及SeV感染之后,收取细胞蛋白,靶分子作免疫共沉淀,检测TRIM26干扰后,靶分子内源性泛素化的变化。4.3 TRIM26对靶分子的泛素化形式在HEK293细胞中,转染TRIM26过表达载体,靶分子的过表达载体以及野生型泛素表达载体,K48位突变的泛素表达载体以及K63位突变的泛素表达载体共同转染进细胞中,用靶分子的标签抗体作免疫共沉淀,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TRIM26对靶分子存在的泛素化形式。构建靶分子的泛素化位点突变体,如上所述实验方法,检测TRIM26作用于靶分子的泛素化位点。4.4 TRIM26与靶分子相互作用的细胞定位将TRIM26过表达载体与靶分子的过表达载体转染HEK293细胞,24小时后,用LPS刺激,SeV,VSV感染,以及IFN-β刺激相应的时间点,利用免疫荧光检测TRIM26与靶分子相互作用的细胞定位情况。接下来,可以根据上述免疫荧光的结果,构建相应的TRIM26或是靶分子的一系列突变株,利用免疫荧光进一步检测二者的定位变化。5TRIM26抗病毒的生理意义5.1 TRIM26对病毒引起的IFN-β的影响分别取TRIM26转基因鼠和野生鼠的腹腔原代巨噬细胞,用LPS和poly(I:C)刺激或是用SeV和VSV进行感染,分别收取细胞的mRNA以及细胞上清,用RT-PCR方法以及ELISA方法检测TRIM26转基因鼠中IFN-β的mRNA变化以及细胞因子的变化。5.2 TRIM26对病毒复制的影响分别对TRIM26转基因鼠和野生鼠进行VSV滴鼻实验,之后分别取两种老鼠的血清,肝脏以及肺脏,利用ELISA方法检测IFN-β的细胞因子水平,同时取组织肝脏和肺脏的蛋白质,用VSV抗体检测VSV病毒在肝脏和肺脏中的病毒滴度情况。同时,取肺脏组织作HE病理切片染色,检测TRIM26转基因鼠中对肺脏的病理损伤影响。三.实验结果1.病毒感染对TRIM26的调控1.1病毒感染诱导TRIM26的表达取小鼠各组织,利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小鼠各组织中的TRIM26蛋白的表达,检测发现在小鼠的肺脏,胸腺,肝脏,脾脏,小肠以及脑组织之中,TRIM26都有大量的表达,但是在心脏和肾脏之中表达较少。用LPS和poly(I:C)刺激小鼠腹腔原代巨噬细胞时,在4小时开始,TRIM26表达开始出现增加,12到16小时时表达达到高峰,在SeV感染小鼠腹腔原代巨噬细胞时,利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发现TRIM26的表达变化与LPS和poly(I:C)刺激时相似。这说明TRIM26有可能参加到病毒感染引起的信号转导之中。1.2病毒感染引起TRIM26的入核为了明确TRIM26在细胞内的定位,我们构建带GFP荧光标签的TRIM26过表达载体,转染到HEK293细胞,利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TRIM26在细胞内的定位,发现TRIM26在没有刺激的情况下是定位在细胞质中的。在细胞受到SeVVSV感染8小时时,免疫荧光检测发现TRIM26出现明显的入核现象,同时,用LPS刺激稳定表达TLR4的HEK293细胞时,免疫荧光检测同样发现TRIM26出现明显的核定位现象。综上诉述情况说明TRIM26在病毒感染时会出现明显的细胞核定位现象。2.TRIM26负向调控IFN-β的产生和抗病毒免疫2.1 TRIM26抑制病毒感染引起的IFN-β的产生为了验证TRIM26在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我们用报告基因的方法检测TRIM26对众多的PRRs引起的下游的IFN-β表达的影响。在RAW264.7细胞系中,转染TRIM26过表达载体以及IFN-β报告基因载体,培养过夜,之后用LPS和poly(I:C)刺激转染过的RAW264.7细胞系,报告基因检测发现转染了TRIM26过表达载体的RAW264.7细胞系的IFN-β报告基因活性明显变弱。同样方法,利用报告基因方法在稳定表达TLR3,TLR4受体的HEK293细胞中检测TRIM26对IFN-β报告基因的活性水平也是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接下来,我们在HEK293以及Hela细胞中,共转染了TRIM26过表达载体以及IFN-β报告基因载体,转染过夜之后,用SeV感染以及poly(I:C)转染进行刺激,转染ISD以及poly(dA:dT)之后,报告基因检测发现TRIM26能明显下调各种刺激引起的IFN-β的报告基因活性。2.2 TRIM26干扰之后对IFN-β产生的影响为了更加直接的研究TRIM26对于IFN-β产生的影响,我们设计了TRIM26的小干扰RNA进行下面的实验。取小鼠的腹腔原代巨噬细胞,利用转染小干扰RNA的方法,将TRIM26相应的干扰RNA转染进巨噬细胞,转染36-48小时之后,用LPS和poly(I:C)刺激,以及SeV感染,ISD转染分别6小时和12小时,ELISA方法检测发现TRIM26被干扰掉之后,IFN-β的产生出现明显的升高。这些结果说明TRIM26对病原微生物尤其是病毒感染之后引起的IFN-β的产生具有抑制作用。2.3 TRIM26的抗病毒影响为了更加直接的研究TRIM26对于机体抗病毒的影响,将TRIM26过表达载体转染Hela细胞,然后用VSV进行感染,RT-PCR检测IFN-β的产生变化以及VSV的mRNA水平的变化。我们发现转染了TRIM26过表达载体的Hela细胞系,产生的IFN-p,相对比于转染了空载体的Hela细胞系来说,IFN-β的表达明显下降,同时VSVmRNA水平在转染了TRIM26过表达载体的细胞系中,出现明显的升高,说明了TRIM26对抗病毒作用具有负向调控作用。接下来,将TRIM26过表达载体或是相应的小干扰RNA转染Hela细胞系,24小时后用VSV感染Hela细胞8小时,收集细胞上清,病毒空斑试验检测发现TRIM26过表达之后,VSV病毒空斑数量明显增多,相似的情况,当用TRIM26小干扰RNA之后,VSV病毒空斑数量出现相应的较少,病毒空斑实验说明了TRIM26对机体的抗病毒反应的负向调控作用。3.TRIM26靶分子是转录因子IRF33.1 TRIM26抑制IRF3报告基因的活性为了研究TRIM26对于IRF3活性的直接作用,设计了以下实验,将TRIM26过表达载体转染稳定表达TLR3,TLR4的HEK293细胞之中,以及转染Hela细胞之中,然后用相应的配体进行刺激,分别用LPS和poly(I:C)刺激TLR4,TLR3细胞系,以及SeV感染,ISD转染Hela细胞,报告基因方法检测发现无论是在293 TLR3,TLR4稳定表达的细胞系还是Hela细胞系之中,配体刺激引起的IRF3报告基因活性在转染了TRIM26过表达载体情况下,IRF3报告基因的活性水平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3.2 TRIM26对接头分子的影响在HEK293细胞中,转染TRIM26过表达载体以及相应的接头分子:TRIF, MAVS, STING+cGAS和TBK1,共转染过夜之后,提取蛋白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IRF3磷酸化的变化,我们发现转染了过表达载体TRIM26之后,各接头分子引起的IRF3的磷酸化水平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同样,转染TRIM26小干扰36小时之后后,再用LPS刺激以及SeV感染之后,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TRIM26干扰之后,IRF3磷酸化的表达出现相应的升高的情况。IRF3磷酸化水平的检测说明TRIM26对各信号通路都具有抑制作用,说明TRIM26的作用具有共同性,很可能作用在各信号通路的共同存在的接头分子上。为了进一步确定TRIM26的靶分子,在HEK293细胞中,转染TRIM26过表达载体,IRF3报告基因载体以及接头分子TRIF, RIG-I, MAVS,TBK1和IRF3的过表达载体,报告基因方法检测结果表明TRIM26对各个接头分子引起的IRF3报告基因的活性都具有下调作用,这个结果表明TRIM26作用于各信号通路的靶分子很有可能是IRF3。4.TRIM26对靶分子IRF3的K48位泛素化及降解作用4.1 TRIM26与靶分子IRF3相互结合为了研究TRIM26分子对于靶分子的泛素化降解作用,取小鼠的腹腔原代巨噬细胞,用LPS刺激以及SeV感染时间点之后,提取细胞蛋白,用内源性IRF3抗体作免疫共沉淀,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内源性的TRIM26与IRF3之间的相互结合,Co-IP实验表明在LPS刺激,SeV感染情况下,内源性TRIM26与IRF3结合出现明显的增强。接下来,在HEK293细胞中,转染TRIM26过表达载体与IRF3野生形式IRF3WT,磷酸化失活形式IRF35A以及活化形式的IRF35D三种过表达载体,共转染24小时后,提取细胞蛋白,利用IRF3过表达载体的标签作免疫共沉淀,检测发现外源性TRIM26可以与IRF3 WT,5D形式的过表达载体相互结合,而和IRF35A这种磷酸化失活形式的过表达载体没有检测到结合,这说明TRIM26与IRF3的结合需要IRF3的活化。4.2 TRIM26对IRF3进行泛素化因为TRIM26属于E3连接酶TRIM家族中的一员,TRIM26含有一个RING结构域,推测TRIM26很有可能作为一个E3连接酶在信号通路调解中发挥作用。因此,首先我们在HEK293细胞中,转染TRIM26过表达载体,IRF3的过表达载体,共转染24小时后,加入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4小时,收取细胞蛋白,利用IRF3的标签抗体作免疫共沉淀,用泛素抗体作蛋白印迹检测发现加入TRIM26过表达载体后,IRF3的泛素化出现明显的增强。接下来我们构建TRIM26的RING结构域的半胱氨酸16位的单突变体以及半胱氨酸16,36位的双突变体,如上方法,检测发现TRIM26 E3连接酶活性突变后,对靶分子的泛素化出现明显的下降。为了更直接的验证TRIM26对IRF3泛素化的直接作用,我们采用体外泛素化表达体系,对TRIM26的泛素化作用进行验证,通过体外表达体系以及体外泛素化体系验证,我们发现TRIM26可以与IRF3发生直接的结合,并且二者之间存在直接的泛素化作用。为了再进一步明确TRIM26对IRF3的泛素化,我们取小鼠的腹腔原代巨噬细胞,转染TRIM26小干扰后,36小时之后,再用LPS刺激以及SeV感染之后,收取细胞蛋白,用内源性IRF3抗体作免疫共沉淀,检测发现TRIM26干扰后,IRF3内源性泛素化出现明显的下降。4.3 TRIM26对IRF3进行K48位泛素化接下来,为了验证TRIM26对IRF3进行的位泛素化形式,我们在HEK293细胞中,转染TRIM26过表达载体,IRF3的过表达载体以及野生型泛素表达载体,K48位突变的泛素表达载体以及K63位突变的泛素表达载体共同转染进细胞中,用IRF3的标签抗体作免疫共沉淀,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发现TRIM26对IRF3存在K48位的泛素化形式修饰,而对于IRF3的K63位泛素化修饰没有明显的影响。为了进一步确认TRIM26能否促进IRF3的泛素化,我们构建了IRF3的泛素化位点赖氨酸70,87位点的突变体,这两个赖氨酸位点的选择是根据已有文章报道进行的推测,如上所述实验方法,检测发现IRF3的赖氨酸位点70,87位点突变之后,TRIM26对IRF3的泛素化修饰明显下降。以上试验结果说明,TRIM26确是存在对IRF3的泛素化,并且是进行K48位的泛素化而不是K63位的泛素化修饰。4.4 TRIM26与IRF3主要在细胞核内发生相互作用为了确定TRIM26对IRF3泛素化降解作用的细胞定位,我们首先用SeV感染RAW264.7细胞系8小时,之后提取细胞的核蛋白,用内源性的IRF3抗体作免疫共沉淀,western检测TRIM26与IRF3在细胞质核里的相互结合,我们发现TRIM26主要在细胞核之中与IRF3发生相互结合,同时,在SeV感染时,二者的结合出现明显的增强,而在细胞质之中,没有检测明显的结合情况。上述实验发现了二者主要在细胞核中相互结合,那么我们考虑TRIM26发挥泛素化作用是不是也在细胞核之中,提取小鼠的腹腔原代巨噬细胞,转染TRIM26的小干扰RNA,36-48小时之后,用SeV感染8小时,分别提取细胞的质核蛋白,用IRF3抗体做免疫共沉淀,检测发现TRI26干扰之后,主要影响了核内IRF3的泛素化水平,而对细胞质中的IRF3泛素化水平没有明显的影响。为了确定TRIM26是否作用于核内活化形式的IRF3,我们在HEK293细胞中,共转染TRIM26过表达载体的浓度梯度与IRF3 WT,5A,5D三种形式的过表达载体,24小时后,提取蛋白发现随着TRIM26浓度梯度的增加,IRF3 WT,5D的蛋白表达量出现梯度下降的现象,而对IRF35A却没有明显的表达变化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共转染了TRIM26过表达载体与IRF3 WT过表达载体,之后用SeV感染,提取细胞质核蛋白,western分析TRIM26在细胞质以及细胞核之中对IRF3的降解情况, western发现TRIM26主要在细胞核之中对IRF3进行降解,同时SeV感染会促进TRIM26以及IRF3的入核,更进一步说明TRIM26对核内IRF3的泛素化作用。5核转位促进TRIM26对IRF3的降解作用5.1 IRF3的核转位有利于TRIM26发挥降解作用为了明确TRIM26对IRF3泛素化降解确是发生在细胞核之中,我们构建了IRF3 WT,5D的入核信号突变株IRF3KR77/78NG以及5DKR77/78NG,之后与TRIM26共转染, western检测发现TRIM26不能有效的降解IRF3 WT,5D的入核信号突变株IRF3 KR77/78NG以及5D KR77/78NG,这更加说明TRIM26对IRF3的降解很可能是发生在IRF3入核之后。接下来,为了进一步确定TRIM26对IRF3的核内降解作用,构建了IRF3 WT以及5A,5D的出核信突变体IL139/140MM,共转染TRIM26过表达载体之后,提取细胞核蛋白,发现TRIM26能够在核内降解IRF3 WT,5D出核信号突变体,但是不能降解IRF35A的出核信号突变体,以上这些结果表明,IRF3的核转位对于TRIM26的降解作用是非常重要的。5.2 TRIM26核转位促进了IRF3的降解接下来,为了明确TRIM26核转位对IRF3的降解的影响,我们构建了TRIM26的入核信号突变体GFP-TRIM26-M-NLS,首先我们转染这个入核突变体,用免疫荧光的方法验证构建载体的入核情况,从免疫荧光可以看出来,GFP-TRIM26的入核信号突变之后,TRIM26在SeV,VSV感染情况下,入核现象都明显减少,这说明突变效果是成功的。接下来,我们就用GFP-TRIM26-M-NLS与IRF3WT,5A,5D进行共转染,检测TRIM26入核信号突变之后对IRF3的降解的影响,western结果表明,当TRIM26的入核信号突变之后,TRIM26失去了对IRF3WT,5A,5D的降解作用,这个说明TRIM26的入核对于降解IRF3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更进一步说明核转位的重要性,我们采用了入核抑制剂Ivermectin,之前有文章报道Ivermectin能有效的抑制转录因子的入核,我们也通过实验验证了Ivermectin发挥作用的浓度与时间,共转染了TRIM26和IRF3后,我们发现在Ivermectin作用下,TRIM26无法降解IRF3,从而说明了核转位对于TRIM26降解IRF3的重要性。6TRIM26抗病毒的生理意义6.1 TRIM26抑制病毒引起的IFN-β的产生前面实验结果已经证实了TRIM26可以通过泛素化降解核内的IRF3负向调控机体的抗病毒免疫,那么TRIM26对于抗病毒具有的生理意义,我们主要是使用TRIM26转基因鼠的模型进行验证。分别取TRIM26转基因鼠和野生鼠的腹腔原代巨噬细胞,用LPS和poly(I:C)刺激或是用SeV和VSV进行感染,刺激或是感染相应时间点之后,分别收取细胞的mRNA以及细胞上清,用RT-PCR方法以及ELISA方法检测发现TRIM26转基因鼠中IFN-β的mRNA水平以及细胞因子的表达在刺激或感染情况下,相比较于野生鼠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6.2 TRIM26对病毒逃逸起到促进作用接下来,我们分别对TRIM26转基因鼠和野生鼠进行VSV滴鼻实验,之后分别取两种老鼠的血清,肝脏以及肺脏,利用ELISA方法检测IFN-β的细胞因子水平,ELISA结果表明,TRIM26转基因鼠组,在VSV感染情况下,无论是血清还是肝脏,肺脏中的IFN-β表达水平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同时取组织肝脏和肺脏的蛋白质,用VSV抗体检测VSV病毒在肝脏和肺脏中的病毒滴度情况发现,转基因鼠组的VSV滴度是明显高于野生鼠组的,肝脏,肺脏的病毒空斑实验也证实了TRIM26转基因鼠组的VSV空斑数是明显高于野生组的。同时,取肺脏组织作HE病理切片染色,从病理切片也可以看出,TRIM26转基因鼠中,病毒感染是比野生组出现严重的现象。最后,我们各取10只转基因鼠和野生鼠,用VSV腹腔注射,观察小鼠的生存曲线,发现TRIM26转基因鼠组的死亡明显快于野生鼠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些结果说明TRIM26抑制病毒介导的IFN-p的产生,以及负向调控机体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四.结论及创新性1.首次揭示了TRIM26作为E3连接酶在天然免疫中的作用TRIM26作为TRIM家族中的一员,其E3连接酶功能相对于其他家族成员来说,研究的不是很多,尤其是TRIM26在天然免疫中的作用,更是知之甚少,在这里,我们首先研究了TRIM26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作用,无论是在TLR,RLR还是DNA信号通路中,我们都做了详细的验证与说明。我们的研究证实了TRIM26作为一种E3连接酶可以在天然免疫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2.首次证实了TRIM26特异性的靶向作用于核内的IRF3IRF3作为机体重要的转录因子,在调控机体的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IRF3的活化需要磷酸化,二聚化以及核转位,之前虽有文章报道过IRF3可以被泛素化降解,但是到目前来说,没有一个明确的研究证实在核内降解活化形式的IRF3,我们的研究证实了TRIM26可以作为E3连接酶,入核之后,在细胞核之中与IRF3相互结合并且可以通过K48位泛素化降解核内活化的IRF3,这在以前是没有被发现过的,我们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抗病毒天然免疫的调控机制。3.进一步完善了病毒的逃逸机制病毒感染机体之后,机体会发生固有免疫,进而产生适应性免疫,产生相应的细胞因子以及病毒清除机制,抵抗外界病毒的入侵,同样,病毒自身也会通过各种机制来抵抗机体的各种免疫反应,两种作用相互影响,使机体处于稳定的状态。我们研究发现,病毒感染之后,TRIM26分子的表达出现明显的升高,同时高表达的TRIM26可以降解转录因子IRF3,使IFN-β表达出现下降,从而使病毒更易逃逸,不被机体免疫系统清除,正是由于存在负向调控的机制,才不至于使机体产生过量的IFN-β和细胞因子,产生自身免疫疾病,使机体处于稳定的状态。4.为临床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病毒感染是全世界都面临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通过我们的研究,或许可以为临床上治疗一些疾病提供治疗上的一些帮助,而且TRIM26可以作为药物治疗的靶点,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疗之中。

刘弯[10](2016)在《《情报的兴衰》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情报的兴衰》是一部英文着作,从国际安全的角度介绍了情报的发展兴衰史。为了使中国读者更好地了解世界如何改变了情报,情报又如何改变了世界,社科文献出版社组织专家学者将其译成了中文。本文作者有幸在专家的指导下承担了该书第三章的翻译工作。本翻译报告是基于这一翻译实践项目完成的。本翻译报告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项目背景、项目意义、原着作者,以及该书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回顾了翻译的过程。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报告的核心内容。第三章通过实例说明了作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将这些困难分为三类:词汇层面的困难、句子层面的困难和篇章层面的困难。第四章尝试运用“动态对等”的翻译理论解决上述三个层面的翻译难点,以达到译文与原文的动态对等。第五章是翻译报告的结语。

二、ON A PROBLEM OF E.REICH(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ON A PROBLEM OF E.REICH(论文提纲范文)

(1)大气CO2浓度升高与氮肥互作对玉米花后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平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3.1 生物量
        1.3.2 测产
        1.3.3 产量要素考种
        1.3.4 碳氮组分测定
    1.4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氮肥对夏玉米生物量的影响
    2.2 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氮肥施用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3 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施氮对玉米花后功能叶不同组分碳的影响
        2.3.1 可溶性糖浓度
        2.3.2 淀粉浓度
        2.3.3 总碳浓度
    2.4 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施氮对玉米花后不同组分氮的影响
        2.4.1硝态氮浓度
        2.4.2 游离氨基酸浓度
        2.4.3 可溶性蛋白含量
        2.4.4 细胞壁氮素含量
        2.4.5类囊体氮素含量
        2.4.6 总氮浓度
    2.5 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施氮对夏玉米穗位叶碳氮比的影响
3 讨论
    3.1 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施氮对夏玉米开花后叶片不同组分碳的影响
    3.2 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施氮对夏玉米开花后穗位叶不同组分氮含量的影响
    3.3 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氮肥施用对夏玉米叶片碳氮比的影响
    3.4 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施氮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和生物量的影响
4 结论

(2)铝合金表面激光合金化陶瓷增强铁基复合涂层的微观组织和耐磨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铝及铝合金表面改性技术
        1.2.1 阳极氧化
        1.2.2 电镀、化学镀
        1.2.3 热喷涂
        1.2.4 微弧氧化
        1.2.5 激光表面改性
    1.3 铝合金表面激光合金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激光合金化工艺
        1.3.2 涂层材料设计原则
        1.3.3 合金化层材料体系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基体材料
        2.1.2 涂层材料
    2.2 激光合金化试验
        2.2.1 样品制备
        2.2.2 预置涂层制备
        2.2.3 激光合金化
    2.3 材料表征与性能测试
        2.3.1 金相试样制备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3.3 电子探针分析
        2.3.4 X射线衍射分析
        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2.3.6 显微硬度测试
        2.3.7 磨损试验
        2.3.8 三维磨损形貌分析
第3章 Fe-Al合金化层的微观组织和耐磨性能
    3.1 涂层材料设计
    3.2 激光合金化Fe-Al涂层的组织与性能
        3.2.1 合金化层的物相组成
        3.2.2 合金化层的宏观形貌和截面形貌
        3.2.3 合金化层的微观组织结构
        3.2.4 合金化层的硬度及耐磨性
    3.3 激光合金化JG-3 Fe基合金涂层的组织与性能
        3.3.1 试验设计及初步分析
        3.3.2 合金化层的物相分析
        3.3.3 合金化层的微观组织结构
        3.3.4 合金化层的硬度及耐磨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激光合金化Fe基合金-B_4C-Ti复合涂层的组织和性能
    4.1 B_4C添加量对合金化层的影响
        4.1.1 合金化层的宏观形貌
        4.1.2 合金化层的物相组成
        4.1.3 合金化层的微观组织结构
        4.1.4 合金化层的硬度及耐磨性
    4.2 活性元素Ti对合金化层的影响
        4.2.1 正交试验设计
        4.2.2 合金化层的宏观形貌和截面形貌
        4.2.3 合金化层的物相组成
        4.2.4 合金化层的微观组织结构
        4.2.5 合金化层的硬度及耐磨性
    4.3 合金化层中TiB_2/TiC复合组织的形成机理
        4.3.1 TiB_2/TiC复合组织的TEM分析
        4.3.2 TiB_2/TiC界面错配度计算
        4.3.3 TiB_2/TiC复合组织的形成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激光合金化Fe基合金-BN-Ti复合涂层的组织和性能
    5.1 BN添加量对合金化层的影响
        5.1.1 合金化层的宏观形貌
        5.1.2 合金化层的物相组成
        5.1.3 合金化层的微观组织结构
        5.1.4 合金化层的硬度及耐磨性
    5.2 活性元素Ti对合金化层的影响
        5.2.1 合金化层的宏观形貌和截面形貌
        5.2.2 合金化层的物相组成
        5.2.3 合金化层的微观组织结构
        5.2.4 合金化层的硬度及耐磨性
    5.3 合金化层中TiN/AlN复合组织的形成机理
        5.3.1 TiN/AlN复合组织的TEM分析
        5.3.2 TiN/AlN复合组织的形成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和获奖情况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最低工资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最低工资理论研究综述
    1.1 竞争性模型
    1.2 垄断模型
    1.3 搜寻模型
第2章 最低工资经验研究综述
    2.1 最低工资经验研究方法
    2.2 最低工资对工资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月最低工资理论
    3.1 中国的最低工资制度
    3.2 理论框架
    3.3 经验证据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最低工资、工资结构与农民工工资
    4.1 理论分析
    4.2 数据描述
    4.3 模型设定
    4.4 回归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最低工资、就业类型与农民工工资
    5.1 理论分析
    5.2 最低工资对不同就业类型农民工工资影响的统计描述
    5.3 模型设定
    5.4 回归结果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最低工资对农民工工资的动态影响
    6.1 最低工资与农民工工资增长的统计描述
    6.2 模型设定
    6.3 回归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最低工资对农民工工资分布的影响
    7.1 最低工资与农民工工资分布的统计描述
    7.2 模型设定
    7.3 回归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和致谢

(4)大气CO2浓度升高对17种温带木本和草本植物幼苗叶和吸收根功能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植物功能性状
    1.3 e[CO_2]对叶功能性状的影响
        1.3.1 e[CO_2]对叶解剖性状的影响
        1.3.2 e[CO_2]对叶形态性状的影响
        1.3.3 e[CO_2]对叶C、N化学性状的影响
        1.3.4 e[CO_2]对叶生理性状的影响
        1.3.5 叶功能性状之间的联系
    1.4 e[CO_2]对吸收根功能性状的影响
        1.4.1 e[CO_2]对吸收根解剖性状的影响
        1.4.2 e[CO_2]对吸收根形态性状的影响
        1.4.3 e[CO_2]对吸收根C、N化学性状的影响
        1.4.4 吸收根功能性状之间的联系
    1.5 叶和吸收根之间功能性状的联系
        1.5.1 叶和吸收根之间解剖性状的联系
        1.5.2 叶和吸收根之间形态性状的联系
        1.5.3 叶和吸收根之间C、N化学性状的联系
    1.6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7 本研究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2 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材料
    2.2 培养条件
    2.3 取样方法
    2.4 叶功能性状的测定
        2.4.1 叶解剖性状的测定
        2.4.2 叶形态性状的测定
        2.4.3 叶C、N化学性状的测定
        2.4.4 叶生理功能性状的测定
    2.5 吸收根功能性状的测定
        2.5.1 吸收根解剖性状的测定
        2.5.2 吸收根形态性状的测定
        2.5.3 吸收根C.N化学性状的测定
    2.6 数据分析
3 e[CO_2]对17种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影响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植物材料
        3.2.2 培养条件
        3.2.3 取样方法
        3.2.4 叶功能性状的测定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e[CO_2]对叶解剖性状的影响
        3.3.2 e[CO_2]对叶形态性状的影响
        3.3.3 e[CO_2]对叶C.N化学性状的影响
        3.3.4 e[CO_2]对叶生理功能性状的影响
        3.3.5 叶功能性状之间的联系及其对e[CO_2]的响应
    3.4 讨论
        3.4.1 e[CO_2]对叶解剖性状的影响
        3.4.2 e[CO_2]对叶形态性状的影响
        3.4.3 e[CO_2]对叶C.N化学性状的影响
        3.4.4 e[CO2]对叶生理功能性状的影响
        3.4.5 木本和草本植物叶功能性状对e[CO_2]的响应差异
        3.4.6 叶功能性状之间的联系及其对e[CO2]的响应
    3.5 小结
4 e[CO_2]对17种植物吸收根功能性状的影响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植物材料
        4.2.2 培养条件
        4.2.3 取样方法
        4.2.4 吸收根功能性状的测定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e[CO_2]对吸收根解剖性状的影响
        4.3.2 e[CO_2]对吸收根形态性状的影响
        4.3.3 e[CO_2]对吸收根C、N化学性状的影响
        4.3.4 吸收根功能性状之间的联系及其对e[CO_2]的响应
    4.4 讨论
        4.4.1 e[CO_2]对吸收根解剖性状的影响
        4.4.2 e[CO_2]对吸收根形态性状的影响
        4.4.3 e[CO_2]对吸收根C、N化学性状的影响
        4.4.4 e[CO_2]对吸收根潜在生理功能的影响
        4.4.5 木本和草本植物吸收根功能性状对e[CO_2]的响应差异
        4.4.6 吸收根功能性状之间的联系及其对e[CO_2]的响应
    4.5 小结
5 叶和吸收根之间对应功能性状的联系及其对e[CO_2]的响应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叶和吸收根之间对应解剖性状的联系
        5.3.2 叶和吸收根之间对应形态性状的联系
        5.3.3 叶和吸收根之间对应C、N化学性状的联系
        5.3.4 叶和吸收根之间对应功能性状对e[CO_2]的响应的联系
    5.4 讨论
        5.4.1 叶和吸收根之间对应解剖和形态性状的联系
        5.4.2 叶和吸收根之间对应C、N化学性状的联系
        5.4.3 叶和吸收根之间对应功能性状对e[CO2]的响应的联系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二氧化碳对植物生长发育、植株形态结构以及内部生理生化机能的作用
    1.1 e[CO2]对植物根发育的影响
    1.2 e[CO2]对植物叶片发育的影响
    1.3 e[CO2]对气孔发育的影响
    1.4 e[CO2]对植物生殖发育的影响
    1.5 e[CO2]对植物激素的影响
2 关于e[CO2]对植物发育影响的未来研究方向的探讨

(6)不同增温方式对杉木幼林叶片碳代谢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拟解决关键问题
    1.6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3 数据处理
第三章 杉木幼林叶片碳代谢对不同增温处理的响应
    3.1 试验地概况
    3.2 杉木幼林叶片的光合对不同增温处理的响应
        3.2.1 不同增温处理下最适温度的季节变化
        3.2.2 不同增温处理下的最适温度和最大光合速率的关系
        3.2.3 不同增温处理下的最适温度和生长环境温度的关系
        3.2.4 不同增温处理下杉木光合的最适温度区间
        3.2.5 不同增温处理下光合与非结构碳水化合物的关系
    3.3 杉木幼林叶片的呼吸对不同增温处理的响应
        3.3.1 不同增温处理下Q_(10)的季节变化
        3.3.2 不同增温处理下R_(25)的季节变化
        3.3.3 不同增温处理下R_(25)与T_(air)的关系
        3.3.4 不同增温处理下呼吸与非结构碳水化合物的关系
        3.3.5 不同增温处理下呼吸与C、N、P的关系
    3.4 讨论
第四章 杉木幼林叶片对不同CO_2浓度的响应
    4.1 杉木幼林叶片对不同CO_2浓度的响应
    4.2 杉木幼林叶片CO_2饱和下的光合速率的季节变化
    4.3 不同增温处理下最大羧化速率和电子传递率的季节变化
    4.4 不同增温处理下杉木幼林叶片的光合日变化
    4.5 讨论
第五章 杉木幼林叶片的资源利用效率
    5.1 杉木幼林叶片的碳利用效率
    5.2 杉木幼林叶片的氮利用效率
    5.3 杉木幼林叶片的磷利用效率
    5.4 杉木幼林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
    5.5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几类随机微分方程的保结构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本文结构
第二章 预备知识
第三章 具有守恒量的随机微分方程的投影算法
    3.1 引言
    3.2 准备工作
    3.3 单个守恒量的情形
    3.4 多个守恒量的情形
    3.5 数值试验
        3.5.1 Kubo振子
        3.5.2 随机单摆
        3.5.3 随机循环Lotka–Volterra系统
    3.6 小结
第四章 具有守恒量的随机微分方程的Parareal算法
    4.1 引言
    4.2 原始的parareal算法
    4.3 针对拥有守恒量的随机微分方程的parareal算法
    4.4 数值试验
        4.4.1 Kubo振子
        4.4.2 随机摆
        4.4.3 随机循环Lotka–Volterra系统
    4.5 小结
第五章 由加性噪声驱动的随机哈密尔顿系统的辛Runge–Kutta算法
    5.1 引言
    5.2 有色根树理论
    5.3 加性噪声驱动的随机微分方程的随机Runge–Kutta方法的阶条件
    5.4 加性噪声驱动的随机哈密尔顿系统的随机辛Runge–Kutta方法
    5.5 加性噪声驱动的二阶随机哈密尔顿系统
    5.6 数值试验
        5.6.1 加性噪声驱动的简谐振子
        5.6.2 非线性随机振子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工作回顾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uPAs与急性白血病相关性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尿激酶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受体在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尿激酶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受体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uPA抑制剂阿米洛利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uPAR衍生肽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写词与中英文对照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E3连接酶TRIM26通过泛素化降解核内的IRF-β负向调控IFN-β的产生和抗病毒免疫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创新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相关论文发表
    论文发表情况
    获奖情况
    作为负责人承担项目课题
英文文章1
英文文章2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情报的兴衰》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1 Project Background
    1.2 Project Significance
    1.3 Introduction to the Book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Before the Translation
    2.2 During the Translation
    2.3 After the 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3.1 Difficulties at Lexical Level
        3.1.1 Ambiguous Word
        3.1.2 Historical Term
        3.1.3 Intelligence Terminology
    3.2 Difficulties at Syntactical Level
        3.2.1 Grammatical Structure
        3.2.2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
    3.3 Difficulty at Textual Level-Coherence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Guided by Dynamic Equivalence
    4.1 Theory of Dynamic Equivalence
        4.1.1 Formal Equivalence
        4.1.2 Dynamic Equivalence
    4.2 Lexical Translation
        4.2.1 Ambiguous Words
        4.2.2 Historical Term
        4.2.3 Intelligence Terminology
    4.3 Syntactical Translation
        4.3.1 Adjustment of Grammatical Structure
        4.3.2 Division of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
    4.4 Textual Translat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s
Bibliography
Appendix
    Source Text
    Target Text
    Proper Nouns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ON A PROBLEM OF E.REICH(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气CO2浓度升高与氮肥互作对玉米花后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J]. 李明,李迎春,牛晓光,马芬,魏娜,郝兴宇,董李冰,郭李萍. 中国农业科学, 2021(17)
  • [2]铝合金表面激光合金化陶瓷增强铁基复合涂层的微观组织和耐磨性能[D]. 迟一鸣. 山东大学, 2021(10)
  • [3]最低工资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D]. 杨正雄. 吉林大学, 2020(12)
  • [4]大气CO2浓度升高对17种温带木本和草本植物幼苗叶和吸收根功能性状的影响[D]. 王娜.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5]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J]. 金奖铁,李扬,李荣俊,刘秀林,李林懋. 植物生理学报, 2019(05)
  • [6]不同增温方式对杉木幼林叶片碳代谢的影响研究[D]. 杨福春.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7]几类随机微分方程的保结构算法研究[D]. 周炜恩.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8]uPAs与急性白血病相关性及其机制研究[D]. 郭鸿. 兰州大学, 2017(04)
  • [9]E3连接酶TRIM26通过泛素化降解核内的IRF-β负向调控IFN-β的产生和抗病毒免疫反应[D]. 王鹏. 山东大学, 2016(10)
  • [10]《情报的兴衰》翻译实践报告[D]. 刘弯. 山东大学, 2016(02)

标签:;  ;  ;  ;  

关于 E. REICH 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