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中印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实证研究_自由贸易区论文

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的中印自由贸易区建设——基于实证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由贸易区论文,实证论文,全球经济论文,中印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在华尔街金融危机的不断影响下,全球经济进入衰退阶段不可避免。我国在比较高的外贸依存度背景下,由于欧美需求下降所引起的对我国外贸出口的直接影响,在2008年最后一个季度开始逐渐显现。而美国换届后奥巴马政府对所谓“公平贸易”的追求,使“多哈回合”的谈判继续陷入僵局,也将使人民币升值步伐继续上行。这些外部环境的恶化一方面要求我们转变外贸和经济增长方式,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尽可能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功建设,为中国-印度自由贸易区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作为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若能积极合作,对解决双方其他一系列问题将创造积极条件。

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进入到以双边自由贸易为主的新阶段。从双边自由贸易发展到多边和全球自由贸易是自由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双边自由贸易是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和过渡形式。我国在党的十七大上明确提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在当前外部环境下,我国必须积极主动,对双边自由贸易采取更加向前看的姿态。基于中印两国关系的不断改善,贸易额的不断增长(2008年前9个月中印贸易规模已经超过50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本身对于自由贸易区建设也是积极的①,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极具现实意义,也是具有经济和政治基础的。

一、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

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的经济发展,需要各国主要领导人的高瞻远瞩。中国和印度已经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强大发展力量。当前背景下,中印两国之间的合作,对中国、对印度、对全球经济,无疑是“多赢”的局面。同时,建设中印自由贸易区,对于中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和实现“和平崛起”,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区域贸易协议成员内贸易与域外贸易比重变化较大

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参加区域贸易前与协议实施后5年加以比较,可以看到通过区域贸易协议安排,区域内成员间的进口都增加了,尽管各自增加的幅度和比重不同。如中非关税经济同盟,其成员的贸易占GDP比重从0.24%上升为0.79%。进一步分析贸易转移,则区域贸易协议成员与域外国家的贸易比重除了CARICOM(Caribbean community,为加勒比共同体)外,其他变化不大。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实也与此结论相同,这也是我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强大基础,中印自由贸易区前景可期。

2.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区域内的规模生产能够提高商品和服务的生产效率,广阔市场能够增加内部和外部市场的整体需求,激烈竞争能够一定程度地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所以自由贸易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和印度也相继参加了一些区域组织,却因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时常受到发达国家的排斥和不公正待遇。因此,为了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区域化和集团化的大趋势,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可谓一举两得,不仅有利于摆脱这种不利地位、加强彼此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合作,还有利于提升两国国际竞争力,发挥整合效应。

3.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可以缓解双方贸易摩擦

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印两国一直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在封闭的国内市场上建立了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加之两国比较优势类似,有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所以在纺织业、制药业、软件业和汽车制造等众多领域中印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贸易战。统计显示印度是近年来对中国立案最多的发展中国家。1995-2005年间,印度发起反倾销调查425起,针对中国的达86起,占印度全部反倾销调查的20.24%,占同期中国遭遇反倾销调查案件(共469起)的16.34%,主要涉及化工产品,药品,纤维/纱线,钢铁及其他金属,日常消费品②。这不符合双方寻求合作与发展的愿景,也有违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为防止两国陷入恶性竞争的困境,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既可以减少双方的贸易摩擦,又可以为进行长期稳定的经贸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可行性的实证分析

1.中国和印度经济开放程度的分析

经济开放度表示一国(或地区)商品和生产要素在世界市场的流动程度和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测算一国经济开放程度最重要的指标是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对外贸易总值与该国国民生产总值(GDP)之比。对外贸易依存度具体又可以细分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两个指标。出口依存度是指一国(或地区)出口贸易总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它表示的是一国经济产出中对世界销售市场的依赖程度;进口依存度是指一国进口贸易总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它表示该国国内市场对进口商品的依赖程度。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从1990年的30%上升到2007年的70.96%,这一数字远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印度从1990年的15.73%上升到2006年的38.69%,开放程度也在逐年提高,说明双方经济增长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另外,印度的进口关税在1991年以前平均为350%,1995年1月1日加入WTO,到1997年降为31.3%,到2005年已经降为27%,2007年,印度官方公布的工业品算术平均关税水平为15%。中国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到2004年进口关税总水平为10.4%,2005年降为9.9%③,2007年又降为9.8%④,这也表明了中印两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态度。

2.中国与印度贸易的互补性分析

近10年来,中印两国贸易发展较快,中国对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石油、化工产品和机电产品等,从印度进口的商品主要有铁矿砂、铬矿石等,印度已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是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07年就已提前完成2008年的目标——200亿美元的贸易额,2008年1-8月双边贸易额达到378.63亿美元,同比增长59%,其中进口为163.74亿美元,同比增长79.9%,出口214.88亿美元,同比增长46.1%⑤。海关总署预计2008年中印两国贸易将超过500亿美元。这充分说明当今世界两个发展最快的国家正以最快的速度加强合作。中印两国的经贸合作也已经从最初单纯的商品贸易逐步扩大到包括工程承包、技术贸易和相互投资在内的广泛经济技术合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IT软硬件方面的合作。印度软件业相当发达,正在亚洲寻找硬件合作方,相比之下,在中国建立软件园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一是软件业不需要大型的基础设备;二是目前基本都是大公司来中国投资,如果建立软件工业园,印度的很多中小型公司也可以到中国来投资开发。目前印度在中国只有1000名左右软件工程师,而在美国有70万,这中间有700倍的差距。印度公司来到中国也可以在软件园内给中国创造至少40%-60%的工作机会,中国员工在软件方面将得到良好的培训,这是一种“双赢”⑥。

(1)两国产业结构的分析

表3是中印两国产业结构的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中印两国三大产业比例并不相同,特别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闫成海(2002)运用贸易结构相关系数及出口制品的附加价值分布图,得出中国多数商品的市场份额高于印度,其分布图位于印度之上,差不多覆盖了印度的出口价值分布图,从而说明中国的工业制品更具有比较优势。中国的产业发展经历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逐次发展过程,而印度却截然不同,是从第一产业直接过渡到第三产业,因此,印度的服务业比较发达,而中国的制造业具有比较优势,这种不同的产业结构增强了两国间的互补性。

(2)两国贸易结合度的分析

贸易结合度指一国对其贸易伙伴国的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比重之比⑦。该数值越大,两国的贸易关系越紧密。经过计算,2004年印度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为1.63,而到2007年,这一数字高达1.96,这表明两国的贸易关系比较密切,给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中国和印度贸易的竞争性分析

中印两国的商品在世界商品市场上表现为一种竞争关系,并且竞争的激烈程度先升(1985-1997年)后降(1997-2000年),但两国工业制成品的竞争程度比中国与东盟后起4国的竞争程度轻微(关志雄,2001)。中印两国在进出口贸易结构上存在着相似性,2006年印度向中国出口的5大商品为:铁矿石、机械仪器、药品、医药和精细化工品、石油、棉纱及织物。其中铁矿石出口占印度对中国出口总额的43.6%。印度自中国进口的5大商品为:电子产品、非电子机械、钢铁、有机化工产品、煤及焦炭。

自1980年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4%的速度增长,而印度经济的年均增速为5.7%,2001年到2006年更是达到了7.0%(见表5),中国实际人均GDP(按不变国内价格计算)增速居首,印度则在增速方面排名第9位。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出版的《世界竞争力年鉴》中指出,印度将是全球管理与后台办公外包的热点,其在软件开发、制造业、娱乐业与金融服务方面的国际竞争力仍会不断提高。印度面临最大的挑战是,要保持稳定与可预测的竞争战略,避免以往出现的较大波动。同时《年鉴》也指出,中国作为制造业出口大国,很快将成为全球的制造重地和最吸引新商业的地区,中印双方的经济、科技及人才的蓬勃发展,为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储备。

总的来看,中印两国间的互补性要大于竞争性,如同印度著名的地缘政治学家M·D·纳拉帕特教授形象地说,很多时候,我们花了“欧洲价格”买回来的东西其实是在距离上海20公里处的地方制造的。而中国可能花100美元从美国买来的软件,其实是印度制造的,印度的价格只有30美元,这样的贸易需求就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基础。

4.印度出口商品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分析

2007年印度对中国的出口为146.31亿美元,占印度全年出口额1449.6亿美元的10.1%,占印度当年GDP总值的1.7%,而在此前3年的比重分别为1.16%、1.21%、1.27%,印度出口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有不断增强态势,并且对中国出口拉动GDP增长的效应也越发增强,表6是近几年印度对中国的出口情况。

5.中印两国贸易量与GDP关系的实证分析

(1)时间序列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

由于中印两国GDP及其对数值都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并且变动的方向与步调较为一致。这说明可能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协整理论则提供了一种处理非平稳数据的方法。进行协整分析之前,必须先检验变量是否平稳的。如果非平稳时间序列在经过d次差分后变为平稳时间序列,则称这样的序列是d阶单整,记作I(d)。采用Dickey-Fuller的ADF检验方法,对表7中的变量及其差分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所有数据分析均运用Eviews5.0软件进行。

检验结果显示,cgdp、igdp、ctrade、lntrade、lnitrade、lnctrade原序列的ADF统计量的绝对值均低于10%临界值水平,这说明原序列在10%的显著性水平均接受零假设H[,0]=0,因此,cgdp、igdp、ctrade原序列是不平稳的。Itrade的ADF统计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是显著的。

(2)协整回归结果及结论

第一,中印两国GDP与双方贸易额的关系,用OLS方法估计方程得到:

结论:保持印度GDP与其他因素不变,中国GDP对双边贸易额的弹性系数为1.456527。保持中国GDP与其他因素不变,中国GDP对双边贸易额的弹性系数为1.457973。这表明两国的经济增长对双边贸易额的影响是巨大的,贸易的增长依赖于GDP的增长。

第二,中印两国进出口总额之间关系。以印度进出口总额的对数值为被解释变量,中国进出口总额的对数值为解释变量,用OLS方法估计方程得到:

以中国进出口总额的对数值为被解释变量,印度进出口总额的对数值为解释变量,用OLS方法估计方程得到:

从而可以得到回归方程:

Lnctrade=-0.266520+1.315007*lnitrade

(0.040047)

R-squared=0.983580 DW=1.369433

F=1078.243 prob (F-statistic)=0

结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即中国的贸易总额对双边贸易额的弹性系数为0.747966,印度贸易总额对双边贸易额的弹性系数为1.315007。这表明,两国贸易的增长对双边贸易的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以上实证结果显示,中印两国间的经贸关系已经非常密切,并且各自的经济增长以及贸易增长对双边贸易的影响显著,这就为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提供了现实经济基础。

三、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措施

1.加强对两国贸易的总体战略规划,便利投资与合作

中印两国经贸合作的重要前提是两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两国贸易进一步增长是建立中印自贸区建立的必要前提。目前来看,中印两国无疑是拉动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在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印两国继续维持高速增长更加显得重要。

(1)加快两国的相互投资。利用外资加速经济发展已成为印度基本国策,外资政策总体趋于开放。但目前印度对中国投资有一定限制,即所谓“国家安全”敏感领域,印度应将中国对印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在中国,有超过120家的印度公司以独资或者合资的形式存在,总投资超过10亿美元。而在印度投资的中国公司只有20多家,并且大多数是影响甚小的分支机构,总投资额仅2000万美元⑧。中国也应加强对印度的投资,特别是引导中小企业进行投资。

(2)进一步加强两国的能源合作,挖掘技术合作潜力。中印两国能源需求不断增加,两国已在获得国外能源供应方面展开合作,并且在某些科技领域已经获得了重要进展。如中国机电制造业发展潜力和优势明显,而印度家电制造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两国的制药工业都已进入世界大国行列,但两国药品研发能力均较弱,可以联合攻关;两国在钢铁领域虽有合作,但仍大有扩大合作的空间。

2.中国要深化实施“走出去”战略,为世界经济尽大国责任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但世界看好中国,因为中国有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资本、人力资源上具备条件,加之国家鼓励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具有政策导向。中国与印度同为发展中大国,其传统的比较优势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的,但是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需要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要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实施走出去,这也是大国为世界经济所做的贡献。

3.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创造良好贸易环境

从双边自由贸易发展的历程和积累的经验看,其成功的基本前提须有:成员方的经济体制模式是自由的市场经济;奉行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和自由贸易政策;成员方之间的经贸依赖和相互融合在市场和资源最优配置的驱动下已达到较高程度;持续稳定的国别政治环境和外部力量的支持;具备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经验和相应的协调机制等。就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看,特别是加入WTO后,这些条件基本具备。当前要重点保证营造公平贸易的环境。

4.加强信息交流,以政治互信促进经济合作

目前,中国与一些国家就签署自由贸易协议谈判受阻,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高层次官员和经济界人士在谈到中国的经济和外贸时,普遍认为由低价格和低劳动成本构成的中国商品具有强劲的冲击力,控制不好可能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中国应通过各种途径让对方了解本国的贸易政策与法规,继续推进高层互访,对印度更是如此,印度主要领导人表现出了对中印自由贸易区的积极姿态,而世界经济衰退背景,也要求中国做出应对。当大家都在一条利益链上的时候,其行为就会趋于务实和理性,而这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前提所在。

注释:

①2008年1月15日,被誉为“印度经济改革之父”的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结束了中国3日之行,他提出:制定长期战略规划、开发盈利商业模式、加深对彼此市场的了解。表明了对中印自由贸易区的积极姿态。

②杨荣珍,印度对华反倾销实践及其评价[J]]亚太经济,2006,(4).

③深圳商报,2005年1月21日。

④光明日报,2006年12月27日。

⑤来自中国海关统计数据。

⑥《信息导刊》,2005年第18期。

⑦用公式表示就是:TAB=(A国对B国出口额/A国总出口额)÷(B国进口总额/世界总进口额),其中TAB表示A国对B国的贸易结合度,贸易结合度≥1,表示两国贸易关系密切。

⑧《中印预热自由贸易区》中国经营报,2006年11月27日。

标签:;  ;  ;  ;  ;  ;  ;  ;  ;  ;  

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中印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实证研究_自由贸易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