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物理新课程公开课课题的选题要素——从指导青年教师开课实例谈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青年教师论文,要素论文,公开课论文,课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公开课是进行教学交流,提升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公开课具有提供鲜活的教学参照,传递新的课程理念,成为新理念、新课程的导向等鲜明的特点。近年来,笔者在指导多名校内、外青年教师开设市区公开课,开展教学研究实践中,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下面就如何把握新课程公开课选课题的要素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一、理念上要有创新性
物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提高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为倡导学科渗透,学习方式多样化等精神,苏科版八年级新教材编写了“水循环”一课。本课的教学思路融入了以上诸多教学理念,教师们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课题,与过去版本的教材相比,是一个全新的范例。面对本课教学方法陌生,教学资源缺乏等问题,笔者指导本校的青年教师选择了“水循环”这一课题,于2003年12月开设了全市公开课。通过“水的家族、水的转变、水的循环、水的利用、水的宣言和水的保护”等环节,挖掘物理与文学、美术、生物、地理等学科的结合点,采用自来水厂水资源利用的调查等活动的形式,注重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联系,进行课内外有效的交流与合作。从选择本课题的思考角度来看,本课题的选取体现了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实践性,对培养学生的独立与合作性人格、能动与适应性人格、开拓与创造性人格可起到良好的作用。在选课题的范例中,选择“透镜”为课题,可运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来认识生活中的各种透镜,而选择“电场强度”“物质的比热容”等为课题,则可运用建构主义的理念来进行物理概念的意义建构。
二、课题上要有典型性
选择公开课的课题要针对学科的特点。例如“物体的浮沉”一课,浮力利用的特征较强,学生非常喜爱,笔者曾选取了该节课题开课,采用将演示实验与学生动手制作小实验相结合的做法,让学生在交流展示小制作——潜水艇模型的过程中,讲方法,谈原理,激活思维,培养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此后,笔者指导了另一名青年教师开设了“浮力”一节区公开课,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新老教师互相切磋,共同提高教学技艺,体现了开设公开课的初衷。另外,初中的“熔化与凝固”“平面镜”“欧姆定律”,高中的“动能和动能定理”“电流的热效应”等都是典型性较强,具有科学探究元素的课题,有许多可研究的地方。
三、手段上要有先进性
笔者曾选择了初中“走进分子世界”这一课题,用电脑课件模拟固体、液体、气体内部的分子结构和运动情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题研究:社会生活中的电磁波”一课的学习,对于扩大知识面,促进学习方式多样化,具有较大的作用,笔者曾指导了一名高中青年教师选择这一课题开设了区电教公开课。本课选择在机房采用网络上课,采取计算机与学科整合的方式,对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优越性。再如,“简谐振动”一课是高中力学中较难的课题,综合性强,弹簧振子实验的局限性等因素构成了本课教学的难点。选择本课题出于考虑可通过电脑动画课件模拟分析、比较振子在各位置回复力、位移、速度、加速度以及能量的变化情况,能有效地克服教学的难点,由笔者设计的本课件在市电教课件评选中获奖,并被中央电教馆收藏。
四、选材上要有应用性
上课的类型分为新课和复习课两大类,无论对于哪一种课型,都应最大限度地体现物理教学的应用性。初三“电功率”一课的内容,是一个既熟悉,应用性又广的知识。2005年1月全市初中物理会课时,笔者指导本校的青年教师选择了“电功率”一课为课题,在教学思路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改进了分组实验方法,探究影响电功率大小的因素,进而计算家用电器的额定电功率。笔者指导我校另一名青年教师在初二新课中,以“平面镜的应用”为课题,设计了潜望镜、万花筒、魔术箱等多个学生小实验,通过剖析原理、合作制作、展示交流、评价改进等方面,加深了平面镜改变光路和成像这两个重要作用的认识,该课还在市级评比课中取得了好成绩。为突出物理教学的应用性,笔者还选择了“透镜成像及其应用”这一课题,开设了一堂电视专题复习课,以凸透镜成像的应用为线索,精心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学会采用对比法、图表法归纳问题,运用猜想验证法、控制变量法、图像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在应用性较强的课题中,初中“令人厌烦的噪声”“照相机视力的矫正”“密度的测量”“简单机械的应用”,高中“传感器的应用实验”“变压器”等等,都是具有研究物理应用价值的好课题。
五、形式上要有专题性
选择复习课课题时,专题复习课不失为一种好的选题方式。专题复习课对于全面提高教师教学专业水平,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能取得较大的收益。2005年中考复习迎考阶段,笔者开设了一节“电学探究性实验复习”的公开课,在将问题分析、归类的基础上,进行了电学探究性实验题特征和解法的整理。2006年5月笔者又指导了本校的一名青年教师选择了“力学探究性实验专题复习”为课题,面向全市开设了一节中考复习公开课,从“明确实验目的,合理选择器材;设计实验过程,准确表达步骤;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三步着手,总结出一套力学探究性实验的复习方法。除此以外,在复习课上还可以选择一些小的专题,如“电灯泡里的物理知识”“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一)、(二)”“物体受力分析常见错误剖析”等等,对于有效地形成知识的网络,巩固和提炼所学的物理方法等都是十分有益的。
六、教法上要有开放性
公开课选课题时,在教法上要有一定的开放(多样)性。例如,在电学总复习时,可将家庭电路、家用电器等知识串联起来,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展开教学,根据这一宗旨,笔者在全市会课总复习时,以“电路设计与生活应用”为课题,用身边的实物电器(如电饭煲、电冰箱、电吹风、投影仪等)为例,请学生们进行不同形式的电路的设计,并比较其优越性,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出生活电路设计的一般方法:“通过生活语言,思考物理原理;根据实际要求,选用电路器材;抓住电路特点,设计完整电路”。这样避免了纸上谈兵,做到了学以致用。又如,高中动力学中选择“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一课来开课,可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不是先分题目类型,而是先提出动力学常见的两类问题(以例题为例),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向,然后再归纳问题的类型:
由此打开学生解题的思路,找到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明确加速度是解决这两类问题的桥梁,进而归纳出解决高中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步骤:“弄清条件,明确问题;确立对象,分析受力;规定正向,列出方程;统一单位,数学运算”。此外,在选择公开课课题时,初中还可以以“密度的应用”“串、并联电路的多种识别法”“电阻的多种测量法”等,高中以“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力 物体的平衡难点突破与方法指导”等课题为例,进行多种教法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