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峰
(江苏省苏州市立医院东区检验科 江苏 苏州 215001)
【摘要】 目的:分析目前医学上常用的四种梅毒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以TPPA(明胶颗粒凝集法)为标准,对TP-ELISA(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RUST(甲苯胺红不加热试验)以及TP-CMIA(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TP-CMIA(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初筛检测的88例患者的血清中,4种方法都是阳性的患者有56例,TPPA(明胶颗粒凝集法)阳性79例,TP-ELISA(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84例,TRUST(甲苯胺红不加热试验)[1]阳性56例,TP-CMIA(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技术)阳性88例。而在88例健康对照组中,经过TP-CMIA(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后阳性例数为85例,特异性为96.59%,3例阳性血清标本经TPPA确认为阴性(χ2=16.3947,P<0.05)。结论:四种检测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对TP-CMIA、TP-ELISA所检测出来的阳性血清标本,再做TRUST滴度以及TPPA复检,可以有效提高梅毒的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梅毒;检测方法;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8-0076-02
梅毒是一种性传播疾病,近些年来梅毒的发病率持续上升着,由于梅毒的危害性大且具有传染性,因此,对其早期诊断与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能有效控制梅毒的蔓延,实验室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四种,即TPPA(明胶颗粒凝集法),TP-ELISA(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RUST(甲苯胺红不加热试验),TP-CMIA(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技术)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分析报告对象为我院2013年8月~2014年10月收治疑似患有梅毒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共有88例,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46例;年龄28~59岁,平均年龄(32.3±2.2)岁;将来我院进行体检的88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25~57岁,平均年龄(30.9±2.1)岁。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等),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1.2.1仪器与试剂 TPPA试剂来自于日本富士株式会社;TP-ELISA试剂购买于北京科美东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TP-CMIA运用美国雅培公司的全自动微粒子学发光仪器——Architect i-2000 System,试剂为Architect Syphilis TP[2];TRUST试剂产于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爱林数显混匀器WZR-H600.
1.2.2方法 对每例检测患者抽取3~5ML静脉血,将其放入试管中,并分离血清,用四种方法分别对分离出来的血清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其数据,可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两组数据间的数据差用χ?检验。P>0.05表明对比结果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四种方法检测88例梅毒患者的血清标本结果,在TP-CMIA(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初筛检测的88例患者的血清中,4种方法都是阳性的患者有56例,TPPA(明胶颗粒凝集法)阳性79例,TP-ELISA(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84例,TRUST(甲苯胺红不加热试验)阳性56例,TP-CMIA(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技术)阳性88例。而在88例健康对照组中,经过TP-CMIA(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后阳性例数为85例,特异性为96.59%,3例阳性血清标本经TPPA确认为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16.3947,P<0.05)。
3.讨论
梅毒是一种性传播疾病,近些年来梅毒的发病率也变得越来越高[3],由于梅毒的危害性大且具有传染性,因此,对其早期诊断与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能有效控制梅毒的蔓延,实验室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四种,即TPPA(明胶颗粒凝集法),TP-ELISA(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RUST(甲苯胺红不加热试验),TP-CMIA(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技术)。被梅毒螺旋体感染后,患者会产生反应素(抗类脂抗原),并与一定比例的卵磷脂、心磷脂、胆固醇混合物抗原发生反应[4],能检测患者体内的抗类脂抗原的抗体[5]。TRUST试验是采用甲苯胺红颗粒代替RPR试验中的碳颗粒作为指示物,与待检血清中的反应素相结合,若是阳性则可形成肉眼能见的红色絮状物。
本次研究中,在TP-CMIA(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初筛检测的88例患者的血清中,4种方法都是阳性的患者有56例,TPPA(明胶颗粒凝集法)阳性79例,TP-ELISA(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84例,TRUST(甲苯胺红不加热试验)阳性56例,TP-CMIA(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技术)阳性88例。而在88例健康对照组中,经过TP-CMIA(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后阳性例数为85例,特异性为96.59%,3例阳性血清标本经TPPA确认为阴性。(χ?=16.3947,P<0.05)
综上所述,对TP-CMIA、TP-ELISA所检测出来的阳性血清标本,再做TRUST滴度以及TPPA复检,可以有效提高梅毒的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金小花.不同血清学检测方法对梅毒螺旋抗体检测效果对比分析[J].健康研究2014,25(02):146-148.
[2]蒋铭.采用两种不同方法检测梅毒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6(16):33-34.
[3]岳晓蓉.血清梅毒抗体检测方法的临床意义[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22(05):132-135.
[4]林耀堂,陈海荧.3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临床应用结果的比较[J].中国伤残医学2013,24(09):301-302.
[5]丁军,李锡琴.两种梅毒检测方法在哨点监测中的运用效果分析[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3,27(05):384-385+397.
论文作者:张剑峰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4
标签:梅毒论文; 阳性论文; 免疫论文; 血清论文; 患者论文; 螺旋体论文; 化学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