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既要让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人借鉴他人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一、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创新思维良好环境
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打破师生身份壁垒,消除学生戒备心理,活跃学生课堂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平等的主体;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承受失败的考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
二、鼓励质疑问难,激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是的,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疑而能问”是学习能力的重要表现“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问难可以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疑”可以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从认知困惑转化为深度探究。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学会不盲信盲从,让学生享受到“拨云见日”的喜悦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既让学生开眼界长知识,又能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的自主创新意识。为让学生能“疑”、敢“疑”、善“疑”,我往往注意在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目标设置悬念,把握好时机,大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如;我在教学“通分”时,先出示下列五组比较出每组分数的大小,5/8和7/8,8/16和13/16,3/9和3/11,5/7和5/12,3/4和2/3。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很快比较出前四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因为它们要么分母相同,要么分子相同,唯有最后一组,它们分子,分母都不相同。做到这一题时,同学们小声议论,眉头紧锁,都感到束手无策,最后学生纷纷举手提问;老师,最后一组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应该怎样比较大小?有同学小声说要是能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就好了。老师抓住时机,抛出一个建设性问题让学生思考:能不能应用分数基本性质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呢?学生马上活跃起来,在老师点拨下,他们纷纷应用分数基本性质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了同分母分数而比较出大小,同时也学会了通分。还有同学提出把异分子分数转化成同分子分数来比较也行,老师对这种想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在释疑过程中,一定要有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对学生质疑问难的一切努力给予充分肯定。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
人往往与生俱来就有探究新问题、新发现直至豁然而释的愿望和潜能,少年儿童尤其如此。恰当而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这种兴趣,潜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与写法”时,教师提出让学生写10个百分号,并要求写规范,学生写了一会儿,教师突然让学生停笔,并提问:你能用今天刚学的百分数的意义,用百分数告诉大家你完成任务的情况吗?学生当然觉得有趣,经过积极思考后,学生作了不同的回答。“ 我写好的百分号个数占要写的个数的百分之五十”,“我完成了任务的百分之七十”“我再写一个百分号就完成任务的一半”,“我超过任务的百分之十”等等。这样学生既能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意义,又有新的收获,就会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就会更好积极主动探究新知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引导独立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班级教学既是师生群体多边互动的过程,也是教师、学生发挥个体潜能,不断探索,不断创造的过程。教学中我寻求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来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培养学生独立创造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探究来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先让学生做些跟教学内容相关的题,复习比、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区别,学生们通过独立的分析、比较和共同的讨论、分析明白了: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中的分子,比号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分数中的分数线,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分数的分数值,并且后项,分母,除数都不能为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分数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比是否具有同样的性质呢?学生通过独立分析、分组讨论、举例验证,懂得了;比具有“比的前项和后项都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的性质。这样引导学生以旧导新,独立探索,使学生不但掌握了所学知识还体验了愉快获取,自主创新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创新意识和独创能力。
五、引导手脑并用,促进创造思维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在直观形象思维基础上,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三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助。教学中让学生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参与,有利于学生知识理解、巩固和提高,既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能更好地调动学习激情,激发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计算”时,先让学生每个学生动手,准备一张长方形纸,让他们弄清什么是长方形周长,然后分别叫几位同学拿着长方纸到台上来向大家说明什么是长方形周长,又让各位同学自己之指划,边说。(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的总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在操作中学生轻松地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的基本计算方法,再引导学生用比,量,折等方法,直观形象地发现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因此又得出长方形周长=长乘2+宽乘2,在肯定学生善于思考积极动脑的同时,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更新,更简洁的方法呢?同学们通过拼摆,并且运用乘法分配律,又得到长方形周长=长+宽的和乘2,再让学生观察:几种方法中哪种最简便?进一步概括出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习兴趣,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动手,动脑的实际操作,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同时培养他动手操作能力。
六、设计开放性练习,强化学生创新思维
练习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多样性、灵活性、创新性,要以生活化的、有趣的内容,从条件的开放、问题的开放、思路的开放等多角度精心设计练习,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的练习能打破学生思维定势,防止生搬硬套,增强学生思维敏锐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如:食堂运来大米150袋,______________,问运来面粉多少袋?要求在横线上补充不同的条件。教师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知识,补充出不同类型的条件,构成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同学们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答案:1.运来的面粉比大米多18袋;2.运来的面粉比大米少四分之一;3.运来的面粉是大米的五分之六;4.大米袋数是面粉的五分之四;5.运来的面粉比大米少五分之一;6.大米袋数比运来的面粉少三分之一7.运来的面粉比大米多百分之二十五;8.运来的面粉比大米少三分之一袋等。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独立探索,倡导手脑并用,设计开放性练习等等,有助于打破师生身份壁垒,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姚永碧《新课程背景下的创新意识培养初探》《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1年03期
论文作者:周丽萍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学生论文; 分数论文; 分母论文; 长方形论文; 周长论文; 面粉论文; 质疑问难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