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优质高效课堂是每位数学教师理应思考、探索的主要课题。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不是程序化的机器,而应是主动、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是课堂的主人。在新课标理念下,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习过程都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不能再“涛声依旧”,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高效,就要看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在创新教育理论指引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尽量注意做到注重自主探究、注重体验感悟、注重合作研讨、注重求异创新,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高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一、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虽然现行教材经过多次改革已经逐步趋于完善,其知识内容系统科学且较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地区甚至同一个地区不同的学生身上也会因为学生具体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而不是“教教材”。
1.对教材加工、归类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力、再生力的有效知识,有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教材往往呈现一些基本现象和事实,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加工、提炼;另外,对教材所呈现的一些知识点,也需要教师进行归类处理,确定重难点。
2.转化例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习效率。教材中有些例题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学生常常感到这些学习内容与自己无关,因此探索活动显得不够主动积极。所以,在设计教学与施教时要从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考虑,注意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思想素材,为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思辨的机会,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使学生会有理、有据、有序地思考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来增强效率
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学习潜力,促进智慧更加有效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主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来增强效率。
1.激发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直接动机就是求知欲,来源于知识本身,间接动机来源于与学习相关的外部,教学时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激发学生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动机。如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很有用,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等。
2.激发兴趣。原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在“智力发展最佳状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有效知识。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
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好的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活动尤其是思维活动、是否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1.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通过实践,把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事实,而且创设的情境具有现实性,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素材,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的学习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采用让每个孩子经历统计过程的方法,让他们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2.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是“教学之本”。教师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个性差异都是教师要考虑的因素。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低的班级则可以采用实际操作法、设疑法等。并且同一个班级中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运用不同方法。
四、努力构建和谐乐学的氛围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学情境和精神氛围。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境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总之,提高数学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在教学理念上坚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努力开创数学教育的新天地,把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做精、做实”,使数学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走向新阶段。
论文作者:闫秀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7月总第2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5
标签:学生论文; 教材论文; 知识论文; 教师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数学论文; 方法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7月总第2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