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人才的内在道德要求_现代社会论文

现代社会人才的内在道德要求_现代社会论文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内在品德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品德论文,现代社会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人类经历了最辉煌的发展阶段,社会获得了巨大的进步,科技有了不可思议的发展。但人类在繁荣的物质文明背后,却存在深刻的精神危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呼唤新的人才观念,以引导人类精神价值的取向,实现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社会发展及其对人才的要求

早在几千年前,东方的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西方的亚里士多德说:“高尚的灵魂一定比我们最富饶的财产或躯体更为可贵。”从那时候起,社会需要的就是具有完善人格的“君子”。

进入工业社会后,由于科技的竞争,社会开始倾向于重视具有科学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才。但由于对科学技术的片面张扬,导致学校对智育的片面重视和对人的知识能力的片面强调,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出现失衡。对人才的衡量和使用,往往仅依据其考分的多少、学历与技能的高低、经验的丰富与否,至于他们的内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却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甚至被忽略。

由于对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的片面关注与张扬,导致人的异化,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社会出现道德的普遍缺失现象:缺乏诚信、缺乏敬业精神、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坑蒙拐骗、行贿受贿、贪污腐败、高科技犯罪等,从政府机关到各行各业、从高层到底层……这种无序与无德的存在与继续,已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片面的人才观中走出来,重视对人的德行要求。

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内在品德要求与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的发展观提出,发展不是工业化,不是单纯经济指标的增长,而应该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社会进步的最高境界,是自由的充分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家洛克说:“我认为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今世都得不到幸福”。

1、现代社会需要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

知识经济无疑对人才的科技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人们必须具有广博丰厚的基础知识,全面扎实的基本技能以及能够及时把握科技与社会发展趋势,不断地创新的能力。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知识经济对人才的人文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个掌握了高科技知识的人,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民主法制观念,必将走向歧途,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危害。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过警告:“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就能为非作恶越大”。这些问题仅靠科技素质是无法解决的,必须提高人文素质。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它们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参与创新活动的。一个人具有优良的品德、浓厚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往往可以起到不断开发智力潜能的作用,并可以促进科技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敬业精神甚至比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更重要,这是决定一个人在知识能力上能否有长进的原动力。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的国际教育研讨会,会后形成总结报告:“21世纪的教育——学会关心”,呼吁加强人的整体素质教育。随后,世界各国大学在科技知识教育中加强了人文素质教育,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要求每个本科生必须完成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领域中8门课程,每门课程9学分,总共72学分,占总学分的20%。如今,各国都在试图克服科学教育观念的片面性,寻求人的全面发展。

2、现代社会需要善于终身学习和不断进行道德自我完善的人才。

十六大报告强调:“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型社会是科技高新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产物,现代社会要求每个人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应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挑战。

但学习型社会,不仅仅要求人们的知识不断更新,同时也要求道德人格的不断完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论语·述而》)否则,一个对社会有功的人也可能逐渐沦落为人民的罪人,许多“晚节不保”的人就是最好的例证。他们有的曾经为了心中的理想抛家舍业,有的曾经为了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有的曾经开拓创新、锐意改革,为国家创造了巨额财富,但在以后的生涯中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落马”。这是因为“内省”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慎思”、“笃行”三者并重,并要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警醒,不断抵御各种诱惑,洁身自好、善始善终。所以,学习型社会既要求终身知识能力的提高,也要求终身道德教育。

现代社会所推崇的理想人才应该是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的人。道德人格主要是从伦理学角度来定义的人格,它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它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内在精神组织系统,支配和决定个体的道德行为,并通过个体的道德行为体现出来。尽管到目前为止,关于一个完善的道德人格主体应具有哪些品质,尚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但大多数人认为:民主、合作精神和态度,合理的道德判断力,对道德原则的理解和批判能力以及实际履行对人、社会、自然的责任等品质是重要的。

3、现代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和教育与科技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普遍规律。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把人的发展概括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一切属性,即“人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属性”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统一发展、人的才能和志趣的多方面的发展、共产主义道德的发展。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马克思称之“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或“自由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人作为主体的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是为了自身人格完善和促进社会进步而发展,是把人作为目的而发展。

现代人精神危机的重要方面在于失去了人的主体价值和生存本意,人们了解自己的物质需要,却看不清自己的精神世界。人是一种精神动物,拥有对道德理想和崇高价值的追求,这体现了人的超越本性。失去了这种超越本性,人会堕落到动物以下。因此要重塑人的超越精神,使人类超越物质需要,追求精神价值;超越自我,追求群体乃至全人类的价值。

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掌握了一定知识或技能的工具化的片面的人,而是具有美德、健全的心理和发展智慧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必须培育人的可持续性,才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实现道德与智慧,知识与能力,素质与潜能,心理与生理的全面、协调的发展,才能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实现人类追求的生命质量目标。

三、优化文化环境为人才内在品德的完善创造条件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现代化的媒体使得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文明的冲突”导致一些人的价值支点、人生坐标发生倾斜,对道德规范、伦理价值缺乏辩证的认识与理性的思考,结果是崇高理想和高尚情操对有的人来说变得异常陌生,要么疏而远之、敬而远之;要么就是把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非理性思潮。为此,1994年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世界发展首脑会议上严肃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社会和道德危机”。

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为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的不断满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自由,各种嗜好、各种趣味、各种欲望——从精神的到物质的,从心理的到生理的,从低级的到高级的,都被人们宽容地承认并接纳,形形色色的文化消费需求都能从现代市场上得到满足。正是这种极度宽容的文化使得文化运行商业化,形式快步化,内容肤浅化,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以及消费主义盛行。

由于这种社会文化的大环境,这些年来,我们在道德教育问题上,存在着许多不力的地方。在指导原则上一些推崇价值中立主义,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道德认识上的混乱和对道德品质的忽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指出,人性的缺陷似乎责任在于人,但实质上根本的在社会。英国道德学家塞缨尔·斯迈尔基对此亦有深刻透析:“即使把一个心灵最为高尚的哲学家放在一个日常生活极不方便、道德沦丧的恶劣环境之中,他也会变得麻木不仁,凶残无耻,……在一个野蛮、贫困和肮脏的环境中,要想培养一个心地善良、纯洁和品德高尚的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的社会应当着力创造一个使人们的心灵能不断净化、道德人格能不断完善的良好的文化环境,这是当前一项很紧迫的任务。我们要大力加强社会文化的良性整合,在对传统文化的糟粕进行坚决剔除的基础上,吸收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同时加倍学习外域文化的精华。在文化建设上,加强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的建设,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坚持文化建设中的人性关怀,为人才的内在品德的发展与完善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标签:;  ;  ;  

现代社会人才的内在道德要求_现代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