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经济生产要素绩效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绩效论文,生产要素论文,城乡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背景与本文的研究思路
在城市化蓬勃发展的今天,城市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部分;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农村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中国这个以农民为主要人口的国家里,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中国经济也是在以农村为据点的乡镇企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按照一些文献资料的计算方法,我国农村国内生产总值近十年来一直保持在国内生产总值46%以上;还有一种说法是,农村国内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50%以上(牛靖楠等,2004)。根据农村经济绿皮书(2006)报告,至2005年我国农村国内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仍保持在44.2%的水平。
但是,近年来关于中国经济的研究,更多着眼于全国经济、产业经济等方面,对农村经济的关注不够。事实上,作为城乡经济的整体,全国经济既包括城市经济,也包括农村经济,对全国经济的研究难以反映城乡经济具备的特点和差异。而农业经济也只是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经济不仅农村有城市也有,农村经济除了包括农业经济外,还包括乡镇企业等非农业经济,因而使用农业经济数据和非农业经济数据也不能完全正确地反映我国城乡经济的差异。
这种局面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统计数据的缺乏,例如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上就没有收录中国农村GDP的数据,对农村经济的描述也很少。熊启泉(1999),朱琴华(2001),牛靖楠、周天勇、张群(2004)等学者对中国农村GDP的核算问题以及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做了有益的探讨。目前中国农村GDP数据的权威来源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编写的农村经济绿皮书(2006),农村经济绿皮书是以中国农村小康建设为专题,对中国农村小康建设的内涵、现状和基本思路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诠释,此外,该书还给出中国农村GDP的核算数据。农村经济绿皮书历年数据显示,中国城乡生产要素配置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1981年,农村利用全国26.00%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全国74.72%的劳动力,创造了全国38%的GDP;2005年,农村利用全国15.40%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全国63.96%的劳动力,创造了全国44.2%的GDP。我国农村劳动力丰裕而资本紧缺,城镇劳动力稀缺而资本丰裕。在这个形势下,研究城乡生产要素绩效状况,对于提高城乡生产要素绩效、优化城乡生产要素配置、协调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姚耀军、和丕禅(2004)利用农村经济绿皮书的农村GDP数据,考察了1981-2002年我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绩效情况,是对于城乡生产要素绩效比较的开创性研究。受姚耀军、和丕禅(2004)一文启发,本文将我国经济划分为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就城乡经济生产要素的绩效方面做出进一步的比较实证分析。本文的边际贡献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除比较1981-2005年城市与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的绩效差异外,本文还比较了1981-2005年城市与农村的劳动力的绩效差异;第二,除比较单个要素生产率的绩效差异外,本文还进一步比较了包括资本和劳动力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绩效差异。
二、中国城乡经济单要素生产率绩效比较研究
这里沿用姚耀军、和丕禅(2004)思想,拓展研究1981-2005年中国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力绩效差异:以F表示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的比重,以P表示城乡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两个指标的比值P/F可以从宏观上反映城乡生产要素的相对效率。计算1981-2005年我国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力的P/F值见表1。
资料来源:全国GDP、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力数据来自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农村GDP占比来自历年农村经济绿皮书;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村劳动力数据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6年
从表1可知:(1)中国城市固定资产投资P/F值由1981年的0.84下降到2005年的0.6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P/F值由1981年的1.46上升到2005年的3.01,这也反映了我国城市固定资产投资相对效率有了一定的降低,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相对效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且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相对效率高于城市;(2)中国城市劳动力P/F值由1981年的2.45下降到2005年的1.49,农村劳动力P/F值由1981年的0.51上升到2005年的0.73,这反映了我国城市劳动力相对效率有了较大的降低,而农村劳动力相对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城市劳动力相对效率高于农村。
为了清晰地反映出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力的P/F值的变化趋势,本文给出其折线图(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1)城市固定资产投资相对效率的表现平缓,且有下降的趋势;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相对效率的变化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两个阶段:在1981-1989年表现平缓;在1989-2005年波动剧烈且有所上升。(2)城市劳动力相对效率急剧下降;农村劳动力相对效率表现平缓,且有所上升。
图1中国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左上图)与劳动力(右上图)的P/F相对效率趋势图
我国城乡经济自然禀赋的相对差异较大,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资本匮乏;中国城市人口较少,劳动力资源稀缺,但是资本充足。我国城乡经济自然禀赋的相对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经济城乡生产要素的配置不平衡,而中国经济城乡生产要素配置的不平衡又进一步导致了城乡经济生产要素相对效率的差异。这是对本节实证结果的一个合乎理解的解释。
三、中国城乡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绩效比较研究
单要素生产率只能衡量一段时间内某特定要素(资本、劳动力等)投入量的节约,即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达到尽可能多的产出,但不能确切地反映整个生产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生产效率,即不能表示生产效率的全部变化。而全要素生产率考虑的是所有的投入要素(资本、劳动力等),是指总产出与加权综合要素投入之比率,因此全要素生产率在分析上要优于单要素生产率(林毅夫、任若恩,2007)。下面,本文首先利用一般动态Cobb-Douglass生产函数估算出全国及城乡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并进一步比较研究我国城乡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绩效差异。
(一)中国城乡经济Cobb-Douglass生产函数估计
弹性,在经济学中,是指具有依存关系的两个经济变量之间,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变动的反应程度。例如劳动力弹性β,即是产量变化率对劳动力变化率的反应程度。具体地讲,就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投入增加1%时,产出增加β%。估计资本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①,Cobb-Douglass生产函数由于结构形式简单、参数经济意义明显而且容易估计而受到广泛应用。包含技术进步的Cobb-Douglass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如下:
表2 全国、城市及农村规模报酬Wald检验
Test Statistic ValueProbability
全国F-statistic 0.0921 0.7643*
城市F-statistic 0.5706 0.4580*
农村F-statistic 0.5760 0.4559*
估计(3)得到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的全国、城市和农村资本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见图2)。农村资本弹性为0.6305高于城市资本弹性0.5346,全国资本弹性0.6172介于两者之间;而城市劳动力弹性为0.4654高于农村劳动力弹性0.3695,全国劳动力弹性0.3828介于两者之间。生产要素弹性结果表明,高的生产要素相对效率,对应着高的生产要素弹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相对效率高于城市,对应着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产出弹性高于城市;城市劳动力相对效率高于农村,对应着城市劳动力的产出弹性高于农村。
图2全国、城市及农村生产函数资本弹性(左上图)与劳动力弹性(右上图)估计结果
(二)中国城乡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
定义全要素生产率:
以城市/农村全要素生产率对全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比值表示城市/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对效率(表3列出相应估计结果):
从表3可知:(1)全国、城市及农村全要素生产率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全国全要素生产率由1981年的1.18上升到2005年的2.19,平均每年增长2.61%;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由1981年的1.19上升到2005年的2.09,平均每年增长2.38%;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由1981年的1.23上升到2005年的3.89,平均每年增长4.92%。这也反映了农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高于城市的现实。(2)中国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效率高于城市:1981年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效率为1.0410,城市为1.01,农村高出城市0.03;2005年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效率为1.78,城市为0.95,高出城市0.83。这也反映了农村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效率高于城市经济的现实,并且两者差距在拉大。
为了清晰地反映出城乡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效率的变化趋势,本文给出其折线图(见图3)。从图3可以看出:(1)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效率表现平缓,略有下降;(2)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效率的变化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两个阶段:在1981-1989年表现平缓,城乡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效率差距较小;在1989-2005年波动剧烈且有所上升,城乡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效率差距不断拉大。
图3 中国城乡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效率变化趋势图
单要素生产率只能衡量一段时间内某特定要素(资本、劳动力等)投入量的节约,而全要素生产率考虑的是所有的投入要素(资本、劳动力等),是指总产出与加权综合要素投入之比率,因此全要素生产率在分析上要优于单要素生产率。在规模效应不变假设条件下,资本弹性和劳动力弹性之和为1,全要素生产率表现为单要素生产率的加权综合,其权数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它较全面地反映了资本和劳动力的共同节约。
比较中国城乡经济单要素生产率(图1)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图3)的相对效率变化趋势图,本文发现一个重要现象,综合考虑资本和劳动力的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效率变化,受资本生产率相对效率变化的影响远远大于劳动力生产率相对效率变化的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效率变化趋势和资本生产率相对效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与劳动力生产率相对效率变化趋势背道而驰,即1981-1989年表现平缓,1989-2005年波动剧烈且有所上升。中国城乡经济全生产要素生产率相对效率的研究结果,不仅进一步验证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相对效率远远高于城市的结论,还表明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相对效率的影响远远大于农村劳动力相对效率的影响的现实。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城乡生产要素绩效、优化城乡生产要素配置、协调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论与启示
中国在城乡生产要素配置上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本文比较分析了城乡生产要素的绩效差异:1.单要素生产要素绩效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城市固定资产投资相对效率有了一定的降低,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相对效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且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相对效率高于城市;我国城市劳动力相对效率有了较大的降低,而农村劳动力相对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城市劳动力相对效率高于农村。(2)从趋势看,城市固定资产投资相对效率的表现平缓,且有下降的趋势;城市劳动力相对效率急剧下降;农村劳动力相对效率表现平缓,且有所上升。2.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城市及农村全要素生产率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农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高于城市。(2)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效率高于城市,城乡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效率差距不断拉大。(3)综合考虑资本和劳动力的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效率变化,资本生产率相对效率的变化影响远远大于劳动力生产率效率变化的影响。
2004年和200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两个关于农村问题的1号文件。近年来,“三农”问题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收入问题,只有提高农民收入,“三农”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三农”问题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对我们党“三农”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林毅夫,2006)。本文研究结果对于中国“三农”问题有以下几点证据和启示:1.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对效率和弹性均高于城市,因此,增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尤其要增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应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但是,农村资金短缺问题正在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乔桂明,2002)。因此,应该消除制约农村资金短缺制度障碍,改变以往金融制度向城市倾斜性的做法,提倡金融创新,例如,允许农民抵押房屋和土地获得银行贷款,增加银行、信用社向农民贷款的数额等。2.城市劳动力的相对效率和时变弹性高于农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既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也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建设和发展。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并行不悖。
注释:
①为了说明的方便,从本处开始本文以资本表示固定资产投资。
标签:全要素生产率论文; 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城乡差异论文; 城市gdp论文; 劳动生产率论文; 生产率论文; 经济学论文; 城乡差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