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的中韩贸易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韩论文,时期论文,关系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韩两国先后步入经济增长的转型时期,产业结构的转换、要素禀赋 的 变化促进了双边贸易结构的转变,曾一度凭借地缘优势和经济互补性取得长足发展的中韩贸 易,无论是在贸易商品结构还是在贸易方式上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一、现状及特点
1.双边贸易增长易受外部影响,波动性较大
1992年8月中韩建交以后,两国贸易发展迅速,双边贸易额由建交前的32.5亿美元增至1996 年的199.8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40%以上。但是双边贸易增长易受政策变动影响,波动性较 大,抗风险能力较差。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和新出口退税制度的实行,使得1995年上半年 出现双边贸易的增长高峰;随后受我国两度调低出口退税率和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 响,双边贸易增长率由1995年的44.9%迅速降至1996年的17.7%;此后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 韩国经济萎缩、进口需求急剧下降、韩国银行严格限制信用证的开具导致1998年双边贸易急 速滑坡,中韩贸易首次出现负增长,降幅达11.6%;然而伴随亚洲市场贸易的全面回升,200 0年前三季度中国对韩出口增幅又高达52.9%,韩国对华出口也增长了41.1%。值得注意的是 ,1994年以后韩国对华出口增长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小,韩国出口企业对我国市场具有较大的 依赖性。
2.贸易不平衡持续扩大,但中方逆差增速趋缓
近年来,受中国市场准入扩大、韩元贬值以及韩国对华农产品进口招标制度限制的影响, 中 方逆差随双边贸易额的增长呈不断扩大之势。1998年韩国国内购买力下降、韩元大幅贬值致 使中国对韩出口受阻,中方逆差增幅高达51.0%,其中机电产品中存在的巨大逆差是导致这 一状况产生的重要原因。1999年中方逆差达94.2亿美元,占中国从韩进口商品总额的54.7%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已有所改善,贸易竞争力有所增强,因此尽管 1999年双边贸易不平衡仍略有扩大,但逆差增幅较之以往已大为降低,这可以看作是中韩贸 易向健康发展方向转变的良好开端(注:参见外经贸部《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小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0年。)
3.贸易商品结构有所改善,但未发生根本性转变
从韩国对华出口来看,化工、机械、塑料等资本密集型产品仍是韩国对华出口的主要产品 ,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稳定,始终保持在60%以上;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类产品所占比重 逐年上升;初级产品以及生活用品、纤维品、杂货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持续下降。
从我国对韩出口来看,近年来我国电子部件对韩出口增长迅速,但是技术含量低,多为加 工 组装产品,因此我国对韩商品出口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农副产品及矿产品等资源密集 型产品所占比重稳定,约为对韩出口总额的1/4,其中农产品对韩出口呈负增长;化工、钢 铁、运输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持续下降。
4.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出现缩水,但近期以轻工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对华投资恢复迅速
韩国对华直接投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十分迅速,1998年我国已成为韩国最大的海外投资 对象国。然而从投资项目规模方面分析,虽然1997年以前韩国对华投资项目规模始终都在扩 大,但是一直低于在华外商投资规模的平均水平(229.6万美元/项),其中投资金额在100万 美元以下的约占70%。1999年对华总投资项目数为411个,比上年增长71.6%,但是投资总额 却下降了70.4%,仅为2.89亿美元,平均项目投资规模由上年的260.7万美元/项降至70.3万 美元/项(注:http://www.gochiko.com)
。尽管近期韩国中小企业对华轻工业投资恢复迅速,但在轻工业中的平均项目投 资规模也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与轻工业生产相关的纺织、纤维原料以及服装成品的双边进出 口恢复较快,但是钢铁、运输机械等重工业产品的进出口增幅不大,有些产品至今仍为负增 长。投资规模、投资质量与投资产业层次的大幅度“缩水”势必会导致双边贸易的抗风险能 力下降,影响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双边贸易的发展。
二、因素分析
1.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产业结构转换、新技术自主性开发以及政府退出的滞后妨 碍了出口竞争力的提高,影响了中韩贸易商品结构的升级
通过对UNIDO结构转变指数的分析可以看到:1960年至1980年期间韩国的产业结构转变迅速 ;进入80年代其结构转换、升级的进度骤然降低,结构转变指数持续呈下降态势;尤其是90 年代以后韩国的UNIDO结构转变指数大幅下降,产业结构调整、信息通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 展严重滞后,出口商品结构未能及时实现向技术密集型的转换,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出 口 增速降低。进一步分析可知,只注重引进、模仿、组装,导致产业结构老化、自主性技术开 发滞后、基础设计与关键设备等核心技术薄弱是进入90年代以后韩国产业结构转换滞后、国 际竞争力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未能及时使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的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 部门,使得资本密集型产品科技含量少、附加值低、缺乏质量和价格方面的竞争力。另一方 面技术自主性开发的滞后导致韩国在高新技术产品方面缺乏竞争优势,电子信息产品对日、 美贸易逆差巨大。为了平衡国际收支,韩国积极鼓励其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电子配件、移动 电话及其它略占优势的组装类电子通讯产品对周边发展中国家出口以及次要加工、组装 环节的外移,从而导致中韩双方在电子附件、工业及家用电器方面的贸易额持续高增长。然 而由于没有及时有效地培植起足够的新兴产业来扩大出口,致使中韩双边贸易因缺乏新增长 点的拉动而增长乏力,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升级滞后。此外,政府在向市场转化过程中退出的 滞后,导致经济“高成本、低效率”的外延型增长,妨碍了韩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出口商品 结构的优化。而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政府对中小企业出口扶持力度的增强则使得韩国对华 出口商品中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轻工产品所占的比重有所回升。
从比较优势方面分析,农业过度萎缩、农轻重发展不均衡导致韩国农业密集型产品处于比 较劣势,RCA指标不断下降,农产品更多地依赖从中国进口。韩国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仍具有 比较优势,RCA指标持续上升,相应地韩国对华出口也仍是以有机化学品、油类产品、通用 机械等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尽管RCA指标下降,但是韩国雄厚的工业基础、纺织行业成熟 的技术以及尚具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使得纺织品仍为中国从韩进口的第三大类商品。人力 资本密集型产品虽具有动态比较优势,但是由于近期出口增长率的下降,韩国向高附加值部 门 的转变不会很快,这将不利于中韩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
2.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的轻型化导致我国对韩出口增长乏力, 贸易不平衡持续扩大
从结构转变方面分析,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结构转变近乎停滞,在经历了1965年至1 970年的工业结构剧变之后,UNIDO结构转变指数骤降,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才有所好转, 而制造业的现代化促使我国进入80年代后迅速转换结构,UNIDO结构转变指数较大并且持续 上升。三种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快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以非农 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主要是新兴耐用消费品工业)持续领先增长,在轻工业内部所占比重不 断 提高;加工工业年均增速则由1986~1990年的10.9%升至1991~1995年的25.0%,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相应由25.6%升至36.6%(注:参见国家统计局编印的1996年、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产业结构转换相应地引起了要素禀赋优势以及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从比较优势方面分析 ,尽管我国技术密集型产品的RCA指标有所上升,但是和资本密集型、人力资本密集型以及 资源密集型产品一样,仍然处于比较劣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虽然有所降低,但RC A指标仍远大于1,是我国现阶段的优势所在,其中1994年纺织品、纱、织物等的RCA指标为3 .124(注:胡鞍钢:《中国的比较优势与贸易自由化战略》,《经济管理》1997第5期,第76~84页
,仍是我国出口的拳头产品;农矿产品比较优势的降低说明我国现在处于波特所说的 出口扩张的要素驱动阶段,其优势已不再单纯地局限于自然资源方面。从出口商品结构方面 分 析,以轻工业产品为主的“杂项制品”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0年的20.4%升至1998年 的38.2%,反映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产业结构轻工业化以及出口产品结构偏向轻工业 加工部门的倾向。同样,我国对韩出口也是以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产品为主,1999年该类 产品出口约占对韩出口总额的49.3%,纺织品、皮毛产品、鞋类仍是我国对韩出口的传统大 宗商品。值得一提的是,电子部件已成为我国对韩出口的第二大类商品(仅次于有机化学 品),但是这并不代表我国比较优势的改变,电子部件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国际竞争力 仍旧来源于低劳动成本和中间投入品免税进口的特征,决定了其出口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的出口。这种以低档次劳动密集型产品或粗加工品、初加工品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对我国国 内生产率提高的贡献不大,并且受到发达国家制造业高级自动化的排挤,增值空间有限,这 也是 导致中韩贸易不平衡持续扩大、贸易增长波动性较大的根本原因。
3.韩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动机及主体特征影响中韩贸易的商品构成
从投资动机方面分析,进入晚但呈跳跃式发展的韩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目前尚处于“尝试 ”阶段,属于追求成本节约型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内劳动力成本及公共费用的提 高以及1996年以前韩元汇率的持续升值,加速了韩国企业对华轻纺、食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的投资。这样一方面可将韩国对欧美国家贸易顺差中的一部分转移到中国,尽量避免贸易磨 擦,另一方面又可通过在华投资建厂享受在韩国生产已被欧盟等国取消了的普惠制待遇,降 低 成本,获取价格竞争力。投资动机决定韩国企业在华投资的产业结构特征为:主要集中于第 二产业,尤其是制鞋、纺织、食品等投资成本低、见效快的轻加工工业,对第一产业和第三 产业投资项目较少。截止到1996年底,对第二产业的投资占韩国对华全部投资总额的91.1% ,其中43.6%投向轻纺工业,而对第三产业的投资仅占5.4%。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韩国对 广东、浙江等地电子部件加工业的投资迅速增长,但只是在我国以低价费用进行零配件生产 ,技术开发与创新、核心部件生产以及成品组装多在韩国本土,因此韩国对华投资的层次并 未相应提高。投资目的、产业方向以及产品大量返销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前中韩 贸易商品结构是以我国从韩进口化工、纺织原料及电子类中间产品,对韩输出附加值及质量 、规格要求均较低的纺织纤维及电子元器件产品为主,这种存在于产业间和产业内的垂直分 工决定了双边贸易呈粗放型增长的特点。
从投资主体方面分析,中小企业是韩国对华投资的主体,其投资项目规模较小并且以轻纺 工业及食品加工业为主要投资领域。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方面,长期以来借助 于政府行政干预,依赖于过多过滥的财政、信贷优惠政策,韩国大企业集团在国内市场通过 扭曲价格机制形成了人为垄断。受本国大企业集团的排斥,广大中小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海 外市场。空间距离短、文化背景相似加之我国的投资优惠政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中国沿海 地区成为其投资的首选目标。另一方面,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在“中小企业-经济增长的发 动机”的倡导下,政府通过提供信贷担保资金、发行中小企业振兴债券等措施来加强对中小 企业 的扶持,再加上负债过多的大企业集团的事业交换和资产剥离效果不佳,致使1999年在大企 业集团大批撤资的情况下,以轻工业为主的韩国中小企业对华投资恢复迅速,双边贸易中轻 纺工业品的进出口相应出现大幅的恢复性增长。
总之,追求节约成本的投资动机、倾向于轻加工工业化的投资产业结构特征导致双边贸易 增长的后劲明显不足,而且抗风险能力较差,波动性较大。
三、相关对策
1.提高国际分工位次,促进生产结构的高级化
生产链的延长与产品的精细化使同一产业内部出现多种要素密集型的生产工序并存的局面 ,一国不可能在同一产业内的各环节中均占有优势(注:Helpman,E.,and p.R.Krugman.1985.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Cambridge,Mass.:MIT Press.
),因此只有通过促进技术革新、改进生 产方法、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位次,才能有效地实现出口的效益化增长。由上面的分析可知 ,我国当前仍处于出口扩大的要素驱动阶段,现实的比较优势仍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方面 。因此我们一方面应立足现实,抓住轻纺工业品的出口优势,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方法 和生产设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与技术含量;另一方面通过加强装备工业,培养合成纤维、 高级布料等上游生产环节的竞争优势,促进电子通讯设备从后部组装工序向前道生产工序的 转换,争取占据同一行业内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生产环节,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实现中韩双边贸易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2.制定产业倾斜政策,促进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升级
配合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倾斜政策取代地区倾斜政策,利用信贷、税收等优 惠政策吸引韩资流向半导体、通信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深层次农产品加工、传统产业设 备更新和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带动两国间技术贸易、大型机电设备等资本品贸易 的发展。此外,还可以通过完善基础设施、降低运输成本及相关费用引导韩资流向中西部地 区,充分利用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的产业梯次分布的特征,提高韩资企业出口产品的 自产化率,减少由于价格转移引起的资本外逃现象,提高出口盈利水平,增加税收收入。
3.利用网络技术,建设中韩网上交易市场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凭借其反应快、成本低的优势迅速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 方式之一,中韩双方应利用网络技术积极构建网上交易市场,为国内企业提供更多参与国际 贸易的机会。北京珠穆朗玛电子商务网络服务有限公司及8848电子商务平台已与韩国的Spac edream.inc公司合作建设韩国网上交易市场,为韩国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贸易机会。韩国政府 也建立了专门的网站,提供韩国近期经济状况及国内外企业资信状况的有关信息,以期有效 促进中韩双边贸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