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县第三中学 414100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这一是认识的偏差,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都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了,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二是偏科,重理轻文。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特别是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如何让高中学生重视语文学习甚至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高三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
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学实践中,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呢?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从而走向积极。
三、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自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高三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在诗歌鉴赏复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教学法: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
事实上,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语文,仅仅做到上述几点是不够的,这需要我们教师继续努力,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打开一扇扇通向语文美妙境界的通道。
论文作者:任锦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7月总第27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9
标签: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诗歌论文; 课本论文; 语文学习论文; 时间论文; 自信心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7月总第27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