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何难_科技论文

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何难_科技论文

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何举步维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举步维艰论文,科技成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力度,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成果有绝大部分没有得到应用,科技成果产业化速度慢、数量少、转化率低和覆盖面小。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取得3万多项科技成果,5—6万项国家专利,其中只有20%的成果转化并批量生产,取得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只有5%的成果形成产业化。造成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下列5个方面。

科技成果研究开发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长期以来,科研院所和高校每年产生的重大成果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而这些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究开发项目,绝大部分来自上级主管部门和国家科技管理部门。这就造成科研部门与科技应用部门缺少有机的联系,使科技成果在研究、开发、产生之前就没有明确的应用对象和形成产业化的条件,使科研单位在课题设计时,不能充分考虑成果产生后在生产上的应用现状,却更多注重研究成果上档次、上水平,使得一些重大科技成果技术上不成熟,配套性、实用性不强,无法直接应用于生产,造成大批的科技成果不能进入经济部门。据载,江苏省虽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1995年科技产业的技工贸总收入,以及农业重大成果推广项目,新增经济效益突破1000亿元,也只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0%。

成果转化的主体——企业缺乏转化动力和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绝大部分仍然通过资金、人力投入来实现量的扩张,通过上规模增加经济效益,根本没有把以科技进步为主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作为企业发展战略,技术改造始终难以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据载,全国企业1995年1~10月更新改造投资比1994年同期回落26个百分点,北京市企业1995年技术改造投资比1994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而我国国有企业的设备近20%已经老化,国有大中型企业设备老化率已达25%,超期服役率为39%,已成为高能耗、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目前的体制制约,有的企业在实行的经济责任制为主的经营机制运行过程中,受到任期、产值利税等硬指标的约束,短期行为十分普遍,对吸收科技,往往采取“现实”、“功利”的做法。有的企业由于技术、经济、人才等因素的制约,普遍缺少必要的试验条件和手段,没有能力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有的企业虽拥有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但由于有依赖思想,总希望国家投入,一钱不花使用现成的科技成果,自己不愿投入搞科技开发。国家实施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应用技术的75%在乡镇企业和国营中小型企业,而大中型企业只占25%。有的企业本身运转困难,勉强度日,甚至有的企业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根本没有钱和精力引进科技成果进行技术改造。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市场运行严重不畅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市场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技术市场发育很不完善,技术经纪机构、经纪人还未真正发挥作用,科技成果市场信息未能形成区域性、全国性的网络。我国三分之二以上科技成果转化都是自行洽谈的,80%的科技成果“待嫁闺中”,使得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步伐缓慢。

在我国,尽管科技进步法、技术合同法、专利法等科技法规,早就为培育技术市场、活跃技术贸易提供了一定的政策环境,科技成果这种本应很“抢手”的特殊商品却仍然不能热销于市场。我国每年举办各级各类的大型科技信息发布会、技术洽谈会、成果拍卖会上千次,但是真正富有实效的却寥寥无几。据载,第一次在天津举行的京津地区首届科技成果经贸信息拍卖大会上,一个半小时在冷场中度过,只卖出一项技术;吉林省首届科技成果拍卖会,仅14分钟便无可奈何地宣布结束,只卖出一项科技信息,无人竞价;广东青年高新技术拍卖会推出23项科技成果,也仅成交一项;深圳举行的科技成果拍卖会,宣布150项科技成果,也只有7项有买主。

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科技投资主体仍然是国家财政拨款、企业自筹和金融机构贷款。就国家财政拨款而言,由于多年来国家财政一直处于赤字状态,对科技的投入虽然力度未减,但也难以拿出更多的钱来支持科研工作。

近几年来,全社会科技投入总量绝对值每年都在增加,但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我国1993年用于科技研究和发展的经费为196亿元,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62%。

就企业自筹来说,国有企业多数经济效益不好。据1995年12月8日《中国经济时报》载,1995年1~10月份全国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88.04,比1994年同期下降4.13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为24.1%,比1994年同期上升1.4个百分点,亏损额累计达791亿元,增亏32.2%。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国有企业生产虽然呈增长趋势,但是经济效益降低现象仍然未能好转,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呈上升趋势。大多数只能维持现有的生产经营,有的连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靠银行贷款来发职工工资,很难拿出多余的钱来进行技术引进、改造。

就金融机构贷款来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金融机构贷款的商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投资方向是风险小、见效快、效益高的部门和项目,而对于科技成果转化这个高风险项目,他们是不敢轻易投放,使得银行对科研开发、企业技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的投放越来越小。

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管理缺乏力度

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计划管理,虽然为引导、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政策环境和资金支持,但是仍然存在科技成果转化协调不力、衔接不紧、互相脱节,资金投入不足、使用分散等弊端。尤其是在国内科技成果转化与国外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方面,没有很好地统筹规划,协调平衡,造成乱铺摊了、重复引进的局面,甚至出现在一个地区同时上几个同样技术项目的情况。这样,不能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更好的利用,使高新技术得到及时有效的转化。

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已刻不容缓,对此,笔者认为,除各级党政领导,尤其是企业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科技成果产业化对促进我国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思想上真正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工作3,作为推动企业科技进步的首要工作外,各科研部门应针对国内外市场需求,加快科研与市场需求有机接轨的步伐,尤其是要加强科研部门与国有企业的共同研究、开发、运用工作,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国家、企业及金融部门也应联手协作,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力度,保证科技成果尽快形成产业化。国家要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管理工作,积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培育技术市场,建立科技市场网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还要坚持科技成果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的方针,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规划、协调、平衡工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社会效益。

标签:;  ;  

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何难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