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人教版)案例的认识与处理技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教版论文,新课标论文,教材论文,案例论文,技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人教版)与原高中地理教材相比,其编写的指导思想更加注重地理的基本观念与独特视角,更加侧重反映地理的应用价值,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地位,能更好地体现高中地理教材的基础性和时代性特征。依据上述指导思想,新课标教材强调地理思想,注重问题探究,联系现实生活,尝试多种表达,构建了新的体系结构和体例结构。譬如,新教材中增加的“案例”“问题研究”等模块,可以说是新体例结构最显著的特色与优势之一。笔者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对教材中案例的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思考,本文以必修教材为例,谈谈对案例的认识与处理技巧。
一、设置地理案例的重要性
高中阶段的地理教育属于基础地理教育向高等地理教育的过渡阶段。与初中地理相比,高中地理的知识难度和结构的复杂性都比较大,具有明显的梯度。如何更好地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降低知识难度,地理案例的引入就尤为必要。其主要作用包括:让抽象的地理原理、过程、规律具体化,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整合、归并同构性知识,避免知识的反复、堆砌现象,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创设具体的地理情景,缩短教材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以促进地理知识和方法的内化;通过对案例的自主、合作及探究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地理案例的类型
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人教版)中的案例按照其侧重的功能不同,可以划分为示范性案例、例证性案例、应用性案例和启发性案例。
1.示范性案例
为更好地诠释抽象的地理原理、过程和规律,以及区域开发和国土整治方法,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的案例设计多数属于这种类型。其特点是通过特殊认识一般,即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教材选取发展阶段完整的案例,以示范地理现象演替的一般过程(例如,“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中“芬兰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英国城市化进程”的案例);选取社会发展进程中影响深远或在同类现象中地位突出的案例,以示范地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例如,“必修2”中农业及工业地域类型的案例,“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鞍钢与宝钢区位选择的案例);选取典型区域的开发和国土整治的案例,以示范相同结构的区域开发与国土整治的一般方法及途径(例如,“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案例、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案例,“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中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案例)。
2.例证性案例
例证性案例以客观的地理事实例证和说明抽象的地理原理、过程和规律,一般呈现在地理原理、过程和规律之后,特点是以具体解释抽象。这类案例在新教材中引用的频度也比较大。譬如,在“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中,教材引用“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例证交通的发展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以“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的发展变化”说明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与交通运输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在“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中,选取“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和“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的案例,阐述暖流与寒流对沿岸气候的作用等等。
3.应用性案例
应用性案例是对抽象的地理原理及规律的实际应用,特点是以理论指导实践,即人类活动有意识地依据地理原理、规律进行调整。这类案例包括“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合肥市环城公园”,“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河南某酒精总厂的清洁生产”等等。
4.启发性案例
启发性案例通常呈现在示范性案例之后,与示范性案例的区位条件及核心问题相似,目的是启发学生由此及彼,深入挖掘地理现象的本质及相互联系,通过方法的迁移培养探究与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譬如:“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对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综合整治的思考、温州乡镇企业发展的问题与建议、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发展优势及问题探讨,等等。
三、地理案例的处理技巧
实际教学中,教材是教学的资源之一,地理案例的引入是辅助教学的载体。教师有必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学生认知水平及教师授课特点等实际情况,对地理案例进行相应的处理。
1.整合
对某些与教材课文联系紧密的案例,可将其与教学课文整合,即作为课文的组成部分进行教学。譬如,在进行“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中“人口迁移”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案例“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与课文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内容,存在时间的先后关系,按照学生认知的逻辑顺序,可以将案例与课文相应的内容进行整合后教学,让学生对国内人口迁移的阶段及各阶段的影响因素有更清晰的认识。在“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城市等级发展区位条件”部分,选取“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的案例,而上海市城市等级的提升本身又是城市化进程的表现,教学中可将其与“城市化”一节的内容进行整合,实施案例教学。
2.增补
根据教学内容或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课外选取相关的地理案例进行适当增补。譬如,“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教学时,教材案例“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只涉及到民族因素,就需要补充其他因素(个人收入、地区知名度、早期土地利用方式等)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案例。这样,例证会更充分。在阐述交通运输布局受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时,“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中引用“南昆铁路的建设”的案例,具有代表性。随着青藏铁路的全线建成通车,笔者认为教学中应该增加“青藏铁路的建设”案例,以更好地体现时代性。
3.拓展
即对教材中的地理案例适当地予以拓展。譬如,在农业地域、工业地域案例的教学中,仅仅凭借教材案例的资料是不够的,因为学生欠缺的是这些地域相关的背景资料以及对工农业生产实践的一般认识,所以,教师有必要对相应的内容适量地进行拓展。案例“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与京杭大运河的兴衰密切相关,而历史上与京杭大运河共兴衰的名城还包括山东济宁、江苏扬州等,教学时可进行一定的拓展。
4.替换
即对教材中的某些地理案例进行替换,其目的是为了更符合教学需要,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譬如,生态农业教学中,相关的典型案例很多,教材的案例可替换为“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案例。“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中,水资源利用的案例“咸海的忧虑”可替换为我国华北平原水资源短缺的案例;“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人地关系失衡的案例“玛雅文明的消失”可替换为我国黄土高原或者新疆罗布泊的案例;“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案例“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可替换为本地工业集聚的案例。
另外,部分教材案例以客观地理事实呈现,教师教学中,可依据材料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挖掘隐藏在地理事实背后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再者,以具体解释抽象的例证性案例,一般呈现在地理原理、过程和规律之后,教学中可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顺序的调整。譬如,“必修1”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中,可以将“东北森林变化导致环境的整体变化”呈现顺序提前,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抽象及概括,最终得出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论。这样,可强化学生对地理规律的印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新教材地理案例的处理归根结底是为地理教学服务的,处理的方式会因为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教学中应该灵活应用。需要强调的是,地理案例是辅助教学的载体,只是外在手段;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地理教学的灵魂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设计教学案例时,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权利,让学生学习到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