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类旧址纪念馆临时展览展示手段之探讨论文

革命类旧址纪念馆临时展览展示手段之探讨

段玉芳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广东 广州 510055)

摘 要: 革命类旧址纪念馆是当今时代发挥文化传承与宣传教育功能的重要阵地。临时展览的举办是此类纪念馆在重要时间节点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向公众开放的重要窗口。陈列展示内容和手段将直接影响临时展览的成效,所以正视革命类旧址纪念馆展厅办展的客观局限性,努力探索新的陈列展示手段至关重要。结合实际展览案例,作者总结归纳出引进艺术创作展品、复原模拟场景、制作移动照片墙、应用新媒体技术等创意性手段,以提升临时展览的展示效果。

关键词: 革命类旧址纪念馆;临时展览;展示手段

1 前言

博物馆、纪念馆事业发展至今,在实现其社会功能方面,临时展览的重要性逐渐显现。相对于基本陈列而言,临时展览展期短、形式灵活、内容更新快,不仅能够活跃博物馆展览业务工作,还能激发观众参观博物馆的欲望,从而增强博物馆、纪念馆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

革命类纪念馆,是为纪念近现代革命史上重大事件或杰出人物,于有关的革命遗址、纪念建筑上建立的纪念性博物馆[1]。遗存在旧址的建筑本体即是不可移动文物,发挥着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这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新建馆舍所不具备的独特资源和优势。但在革命旧址纪念馆里举办展览也有其局限性:馆藏多以纸质类文物藏品为主,观赏性不足,展厅展示条件受限等。不断探索创新陈列展示方式,是旧址纪念馆里陈展工作者的努力方向。本文结合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日常展陈工作实际案例,对革命类旧址内办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以几个展示效果比较理想的案例来对临展展示手段做一分析。

2 探讨革命类旧址纪念馆临时展览展示手段

每逢重要历史纪念日、伟人诞辰或逝世周年纪念等时间节点,各博物馆、纪念馆纷纷抓住特殊时机,策划推广一系列纪念性的临时展览[2],以此发挥纪念场馆的文化传承和宣传教育功能。

策划临时展时,陈列策展理念应从“物的重心”逐渐转变到“以人为本”,努力做到“让文物活起来”,让有限的文物藏品资源发挥出最优的文化滋养价值。同时,要抓住临时展览灵活性特点,合理应用现代新科技手段,使革命类旧址纪念馆的展陈方式更加丰富与多元,达到提升展览品质的目的。

从表2可知:主要计算参数因不同作者而有不同的选取,同样对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量也会因不同作者的计算,而出现不同的数值。

2.1 引进艺术创作展品,提升展示美感

适逢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下辖馆址之一——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策划推出“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展览。本展除了运用常规手段,即利用馆藏文物与历史图文信息来展示外,还特意营造出一道流动的艺术长廊,遴选出22幅油画作品,以艺术的表现形式来展现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人形象。

201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同时也是广州起义爆发90周年。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下辖馆址之一——广州起义旧址纪念馆策划“强军逐梦——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特展”,以纪念90年前的伟大历史时刻。

2.2 复原模拟场景,丰富展示内容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为油画创作者提供相关脚本素材,并邀文博界的专家学者负责内容尺度的把握,特意聘请广东省美协学术委员会成员担任艺术顾问,在技法上对油画进行质量严格把关。本次展览在革命类旧址纪念馆办展历史中属一次较为大胆的创新,巧妙规避革命类纪念馆馆藏纸质文物观赏性不够的缺陷,基于油画在表现各类描述性、纪念性题材上的优势,将其引进展厅,提升展示美感。本展在达到充分挖掘黄埔军校历史内涵的同时,赋予了展览新的生命力。

为展示军人“英勇善战”“舍生忘死”的大无畏品格,展览选取关乎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湘江战役中红五军团第34师师长陈树湘的英雄事迹来突出主题。但鉴于红军长征初期遗存资料有限,连最基本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都少之又少,设法还原场景成为弥补文物展品匮乏的权宜之计。

图1 湘江战役模拟复原场景

图2 人民子弟兵抗震救灾照片墙

在广州起义旧址纪念馆临展厅的“强军逐梦”展中,就遇到了因展示空间狭小而无法承载重要展示内容的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1998年抗洪,2008年抗震救灾、南方抵御冰灾等誓死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担当与使命感,让数十万处于水深火热的受灾群众重新燃起生的希望。这是展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务人民、忠于使命”的重要素材,加之现当代保存的图文资料详实、丰厚,若因空间问题而摒弃展示机会,会给展览整体的完整性表达造成严重损失。策展者在观众行进的展线方面做了详细的研究,观众在观赏复原模拟场景时,视觉、听觉等感知器官瞬时被调动,结束此展项的观赏之后,应该进入一个较为平缓、安静的展线。因此,特制作移动照片墙来静态展示人民子弟兵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的英勇事迹,在旧址展厅内巧妙地拓展了展示空间,同时保证了展示内容和信息传播的完整性。

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式在位于内蒙古的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在广州起义纪念馆临展厅举办的“强军逐梦”展第三部分紧扣时事热点,将主题定为“强军梦”,展示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武警部队等兵种巡礼的壮观场景。但考虑到近年来国家致力于海军建设,尤其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顺利下水巡航,成为中国海军建设道路上的标志性事件,值得铭记,在全面展示中国人民解放军90年来的建设成果时,应给予其更多版块来详细展示,并着力宣传。因此,为配合该部分内容展示的完整性,专门制作了一部《人民海军挺进深蓝》的视频作品,应用多媒体将视频内容投射到弧位展区,使中国人民解放军90年成长的威武风貌得到全方位展现。

2.3 制作移动照片墙,拓展展示空间

混凝土设计强度为C30,基准配合比为:水泥:水:砂:石=1:0.48:1.51:2.47,按硅粉等质量替换水泥率0%、4%、8%和12%设计5组配合比,每组配合比成型15个100 mm×100 mm×100 mm试块。采用HJW-60型单卧轴强制式搅拌机,搅拌速度35 r/min,先投入砂和石子搅拌30 s,再倒入水泥和硅粉搅拌60 s,最后加水搅拌120 s,振捣完成后立即用塑料薄膜覆盖,24 h后拆模,标准养护28 d后即得试样。

根据师长陈树湘率34师全师绝命后卫力图保证中央红军强渡湘江的现存珍贵史料,在旧址内临展厅二层选择3.6米×6米×2.4米的半敞开式空间,通过营造较为逼真的战火氛围,虚实结合,模拟湘江战役场景。为弥补展板低矮的展示缺陷,在模拟场景中,辅以悬吊式陈展手段,将两架敌机(霍克Ⅲ模型)静态悬吊于战火上空。观众在行进中平视或稍仰视,即可以获得动态和富有新意的观感。展板内置红外感应装置,观众步入复原场景中,通过感应自动播放《红军之问》音频,一句“还有人像我们一样,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死吗”,直击观众心灵,发出最深刻的叩问之声,使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形成共鸣。

旧址类纪念馆的展厅较现代新建的展厅,其展示条件有限,射灯轨道设置的科学性与美观性不够,展板一般较为低矮,展示空间狭小,故在展览、展示图文内容时,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

2.4 应用新媒体技术,增强展示效果

近年来,新媒体技术以较快的步伐进入博物馆、纪念馆里,让展览信息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交流发展,令观众对博物馆展示内容的认知更加立体化且更具开放性[3]。因而,应用新媒体技术成为当今时代博物馆展览展示的重要手段之一。

数字化新媒体与复原场景成为“强军逐梦”展一个独立而具创意的信息载体,为观众营造出多维的动态观展空间,从而留下深刻的观感体验。

二线(省会及发达非省会)市场将迎来发展期:随着越来越多人群逃离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人口流入呈现出爆发之势。公开数据显示,从一二三线城市的人口增量结构来看,一线和三线城市人口净流入规模出现缩减,同期二线城市则涌入大量人口。这些新增的流入人口将给二线市场带来需求的增量,以及类一级市场的购买习惯,推动升级。

在弧位展区,增加多媒体装置展示海军建设的内容,正是大胆突破传统陈展理念的表现。将图文信息和辅助展品有效组合,增加展览元素的同时,将展览形式更新,将展示内容丰富完善。此一展示手段的合理应用正如严建强老师之观点:“展览过程中,考虑除了实物展品外,还包括了各种情景再现和各种信息诠释的装置,从而大大增加了博物馆展览设计工作的复杂性。设计者不仅要考虑实物展品的放置,更要考虑这些展品与辅助展品之间关系的处理;除了考虑展览的审美品质,更要考虑到展览的科学实证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展览的传播效应。”[4]

由此看来,当花序长度超过12 cm,花序处理时间距开花时间不足10天,必须把稀释倍数调整至 1 ∶110 000~120 000。

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二维码进驻博物馆、纪念馆,并迅速成为展览展示、传播手段。

当今时代,二维码在中国的应用极其普遍,存在于人类工作、生活、娱乐的方方面面,它已然成为我们身边不可或缺的存在。二维码不同于人类创造的其他有形物品,小小的方块图标正是当今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结晶。博物馆、纪念馆在策划展览时,也应与时俱进,从观众的需求出发,将二维码技术运用到陈列展览中。在“强军逐梦”展厅专门设置了一枚方型的二维码,观众扫描二维码可以接收到展线导览图和重点文物的详细推介。除此之外,建军90周年阅兵最受瞩目的十大武器装备图解、军歌嘹亮等重要拓展性的图文信息、音乐赏析也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在序厅展板上设置的二维码已不仅仅是一个图文标识,它承载的是更多的展览信息和新兴的传播手段,是革命类旧址纪念馆拓展展览内容,是推介展览信息的有效手段,并能够极大地调动起观众参与展览赏析的积极性。

3 结束语

在未来的文博事业发展之路上,革命类旧址纪念馆在发挥文化传承与宣传教育功能方面仍是重要阵地。遗留下来的文物建筑本体与重要历史事件、革命活动、重大影响历史人物等相关的遗存资料、物品,是其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载体和基础。但我们也应该正视旧址内办展的客观局限性,努力探索展陈的新手段。与时俱进,应用新媒体技术和其他新时代兴起的展示方式,使展品本身观赏性缺乏与新技术手段应用达到互补与平衡,给予观众较好的观感体验和丰富的知识获取过程,将“以人为本”的陈展理念贯穿始终,这是我们文博工作者孜孜不倦的努力方向。

《意见》进一步要求智库要重视决策理论和跨学科研究,推进研究方法、政策分析工具和技术手段创新,搭建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平台,为决策咨询提供学理支撑和方法论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革命纪念馆工作试行条例[Z].1985-01-09.

[2]高红清.博物馆临时展览工作基础实务[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6.

[3]魏敏.新媒体时代的博物馆展览——基于观众研究的分析与探索[J].东南文化,2013(6):97.

[4]严建强.博物馆与记忆[J].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11(6):30.

【作者简介】 段玉芳(1987—),女,助理馆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外关系史、中国近代史、博物馆陈列展览。

标签:;  ;  ;  ;  

革命类旧址纪念馆临时展览展示手段之探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