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中西融合艺术道路浅析论文_万 乐

林风眠中西融合艺术道路浅析论文_万 乐

摘要:20世纪在西方文化冲击的背景下,林风眠试图调和中西艺术以复兴中国画。本文首先通过与徐悲鸿艺术理念的对比来阐明林风眠调和中西艺术的精神实质,然后结合其作品分析林风眠艺术中所受的各种绘画因素的影响,主要从印象派和民间美术方面论述他为调和中西艺术所做出的努力。重点分析其与林风眠艺术的关联性。最后总结林风眠对中西方各艺术形式研究态度,点明林风眠的中西融合探索是行之有效且影响深远的。

关键词:林风眠,中西融合,博采众长,民间美术

明末清初,文化已然衰落,中国画也未能幸免。四王画风盛行,纵然有石涛、八大、扬州八怪等一批富有革新精神的画家,也终究势微,无法抵挡摹古的衰败风气。直至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开放了国门,一时间,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冲击着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睁开双眼,遥望西方,寻求救国之道。在中国画领域,一批有远识的画家远渡欧洲,寻求新的绘画理念和技巧以振兴中国画。其中最富盛名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林风眠。

一、林风眠与徐悲鸿

徐悲鸿与林风眠的某些经历相似,都留学法国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且都主张走中西融合之道,但看似相同的艺术理念实质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徐悲鸿早年留学法国,随后考入巴黎美术学校,接受严格的古典造型训练,学习逼真写实的造型技巧。而在徐悲鸿留学期间,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等流派已悄然兴起。徐悲鸿对这些绘画流派的看法不免与当时的学院派画家相近,是不以为意甚至是反对的(也有例外徐悲鸿对印象派的用色非常赞赏)。 归国后他提出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的主张,倡导以西方写实的表现手法来改良中国画,这一主张无疑对20世纪画坛影响巨大。而林风眠的艺术主张与徐悲鸿有很大的不同。在法留学期间同样在巴黎美术学校学习,但他对当时兴起的艺术流派已有研究,并表现在其绘画中。其实纵观林风眠艺术生涯的整个过程,他对印象主义之后各个现代流派都有一定的借鉴和吸收。林风眠在20世纪50年代下半期撰写的《论印象派的绘画》是当时少数能正确认识印象主义绘画艺术的著作之一。

相比下来,林风眠对中国画的改造较为温和,他看到了西方现代派与中国传统文人画相通之处,即抒发个人情感的内涵。而在当时动荡的社会条件下,徐悲鸿的艺术主张更能受到当时人们的重视,即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当时的社会,如作品《愚公移山》。而在当代物质富足,人们注重更高层次的精神体验,心态开放,对各类艺术持包容理解的心态,林风眠的彩墨抒情画作越来越被重视,当代兴起的新文人画,个人认为是对林风眠绘画理念的继承和发扬。

二、林风眠与印象派

林风眠对印象派理论和实践的借鉴是明显的。林风眠虽留学欧美,但也认真学习过中国画,更为难得的是,他对中国画写意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说:“艺术是情绪冲动之表现。”(同上)表现在其作品中,有着浪漫抒情写意的特点,这与印象派的某些美学观点不谋而合。而事实上,从印象派开始,西方画家已注重个人情绪化的表现,那些轻松随意的笔触使来自东方的观众有了一种亲切感。如在其印象派代表人物莫奈的《睡莲》中,情绪饱满豪放的笔触让我们感到是在欣赏一幅泼墨大写意。

林风眠的用色有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印象派一反过去以安格尔为代表的古典主义画家重素描轻色彩的绘画理念,对色彩有了深入的研究和表现。无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莫奈曾反复描绘同一题材不同时间的景象,研究其色彩关系。新印象主义画家修拉,更把当时科学界对色彩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绘画中来,用单纯的色点紧密排列,呈现出理性的秩序美。无论是对色彩天生的敏锐还是后天对色彩的深入研究,林风眠对色彩的运用已如臻化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其画作中,林风眠削弱了笔墨浓淡干湿单纯的表现,即而改为色相和色的明度及纯度与黑的色彩关系的表现,运用不透明色调和各种色相作画,追求色彩寒暖的微妙变化和色彩对比的节奏感觉。林风眠的画中无论色彩表现多么冲动,但始终用墨来做框架,这是不同于印象派也是林风眠调和中西艺术的一次成功实践。《花与果》中,花、果,窗帘各物象间的色彩有对比,也有融合,如红色的鸡冠花和绿色的水果之间有强烈的对比。画家尝试融合,不仅鸡冠花茎叶和水果有着相同的色相,而且将他们置于黑色的桌面上,在黑色的框架中,颜色对比更加和谐,更有了一种宁静的氛围。

三、林风眠与民间美术

林风眠不仅注重对西方艺术的借鉴和吸收,对民间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五色令人目盲”,道家的玄素观念对中国画影响深远。直至元代,水墨画已占绝对的统治地位,而在民间中剪纸、年画、皮影等艺术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为美化和装饰生活环境而从事艺术活动,创造性的色彩和形象审美情趣在这些种类作品中得到了体现。由于文人士大夫阶级的重压,使他们的成就常常被忽视或贬低。

而林风眠对民间艺术的态度是积极的保护和研究,他将一切民间美术有价值的东西吸收到作品中来。如在上文提到过的,林风眠的用线明显是受民间瓷绘的影响。色彩上也有年画明快且对比鲜明的色彩。而在题材上,他明显运用了皮影和京剧中的人物形象。

四、结语

在接近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林风眠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去研究中西甚至世界各地艺术形式,其涉猎广泛令人惊叹,充分显示了林风眠旺盛的艺术创造力。

林风眠一生旨在调和中西艺术,强调创新。最终目的是为了能使中国画焕发新生。他说:“西方艺术之所短,正是东方艺术之所长;东方艺术之所短,正是西方艺术之所长。短长相补,世界新艺术之产生,正在目前,唯视吾人努力之方针耳。”(同上)他不只这样说,也不断身体力行,令人景仰。随着时间的加深,林风眠的艺术影响力必然会加深和增强。

参考文献

(1)邵大箴.美术,穿越中西.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林风眠原著.李诤编著.林风眠画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3)林风眠原著.朱朴选编.林风眠论艺.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

(4)陈彧君.表现造型.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

(5)吕澎.欧洲现代绘画美学.岭南美术出版社,1989

(6)吕澎.现代绘画:新的形象语言.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

(7)张千一.谈构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8)韩敬伟 傅晓冬 编著.中国画的意与色.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

(9)卢沉原著.刘继潮整理编辑.卢沉论水墨画.安徽美术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万乐,1990.10男汉族江西南昌人,郑州科技学院艺术学院美术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中国画职称助教

论文作者:万 乐

论文发表刊物:《青年生活》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3

标签:;  ;  ;  ;  ;  ;  ;  ;  

林风眠中西融合艺术道路浅析论文_万 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