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文论文,历史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全国文综卷是在总结前两年文科综合测试得失反思的基础上,依据2002年《文科综合考试说明》命制的。与前两年的文综卷相比,今年文综卷可谓“基本稳定,稳中求改,稳中出新”,是一份较为成熟的文综试卷。
之所以说它“基本稳定”,主要有两点理由。一是在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知识范围与能力要求),试卷结构和试卷难度诸方面都保持了相对稳定;二是依然体现了前两年文综试卷的主要特点:(1)题型结构的兼容性,Ⅰ卷选择题依然以专题式题组的形式展开。Ⅱ卷非选择题依然是兼容多种题型的综合题,最后两道跨三科的试题(第39题、第40题)依然采用一题多问的形式呈现。(2)考查内容的综合性,首先以学科内综合为主(约占80%),跨学科的综合所占比例较小(约占20%)。(3)命题立意的应用性,体现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的主体设计思想,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有很强的时代气息。(4)弘扬人文素养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之所以说它“稳中求改,稳中出新”,主要是体现了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一是与前两年的文综卷相比显得更加成熟,考查跨学科的试题在学科间交叉、渗透、融合上更自然,减少了生硬拼盘的痕迹;就历史学科试题而言没有了去年试卷中广受非议的“超纲”现象。二是既坚持了考查的综合性,又突出了史地政三科的学科特点。我们认为这是今后文综卷命题的正确方向,综合考试绝不应出现中学削弱单科教学的现象。三是更加注意中学教学的基础性,不少试题注重考查史地政三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使一些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型试题运用的大多也是各科的基础知识。这对中学教学必将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四是更加注意弘扬人文意识和文化素养的考查。宋代名文《岳阳楼记》进了地理试题,著名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为跨学科综合题创设试题情境,摘引唐诗宋词名句考查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以上,我们对2002年文综卷谈了一些整体看法,下面,我们想就2002年文综卷中的历史试题进行一一解读。如果能对2003年的文科考生有一些帮助和启示,将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
例1: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友好往来的传统。回答15~18题:
15.自唐至清,长期作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的城市是
A.扬州B.泉州
C.明州D.广州
16.唐朝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
A.市舶使 B.总税务司
C.澎湖巡检司
D.理藩院
17.下列各项,属于我国古代学习、吸收了外国经济文化成果的是
①《缀术》
②唐乐
③熬糖法④班田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解析】 本题组以中外经济文化友好往来为主题,时间跨度由唐代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对外开放的当代长达一千数百余年,编制了四道单选题。旨在考查考生所学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记忆、理解、评价能力。前三题考查中国古代史,最后一题考查当代,使之具有较强的时代感,第18题D项“点击”到中国入世(WTO)更是目前的时政“热点”。
第15题、第16题主要考查记忆能力,难度不大。唐朝在重要外贸港口设立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市舶使,南宋三大外贸港口是广州、泉州、明州,明代四个外贸港口是广州、泉州、福州、明州,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后保留的唯一外贸口岸就是广州,这些基础知识是考生应该掌握的,大多数考生应可以采用直选法确认D项与A项为此二题的答案。第17题考查的综合性加大,题干中所列史实包括南朝大数学家祖冲之的数学专著《缀术》(在唐朝被定为学校的课本,还被日本、朝鲜作为学校教材,后失传),唐乐(唐太宗时定为十部乐,其中高丽乐是从朝鲜传入的,天竺乐是印度传入的),熬糖法(唐太宗派使者从天竺学习的),班田制(是日本文化改新中受唐朝均田制的影响而实行的田制),考查内容比较细,要逐一按题目规定的要求去审视,当能找出包括②③的C项为答案。第18题考查当前我国的对外开放,审题时一定要注意设问的角度——“根本目的”。此题重在考查理解能力,考查思维能力的力度在本题组中最强,解题时要逐项审视,排除干扰项。B项所述干扰性较强,但它只是“具体目的”(或“直接目的”),应排除;A项所述是中共十四大确定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不是对外开放的目的,应排除;D项所述中国“入世”只表明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也应排除。本题答案应为C项。
例2:
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回答20~22题:
20.在国际战争中失败往往直接引起国内的革命运动,这方面的例证是
A.美西战争
B.普法战争
C.拿破仑战争
D.意埃战争
21.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使这两次世界性大战得以发生的因素是
①少数大国争夺世界霸权
②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③军国主义政策的推行
④由于科技进步,制造出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现代交通、通讯工具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2.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
B.《联合国宣言》提出了成立联合国的构想
C.联合国大会是惟一有权采取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行动的机构
D.除政治外,联合国的活动范围还涉及经济、文化等领域
【解析】本题组从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的角度编制了三道选择题。第20题题肢列出了四次国际战争,要求考生确认其中哪次战争“直接引起国内革命运动”,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军在色当战役中惨败,直接引起巴黎9月4日革命,故B项为答案。此题只考查了记忆能力。第21题是一道组合式选择题,难度明显比前一题加大。考查的重心也转移到理解和比较异同的能力。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1914-1918年,第二次1939-1945年),该题要求考生确认“使这两次世界性大战得以发生的因素”,设问的角度是“由果找因”,而且找的是相同(或相似)原因。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排除题干中②的干扰,确认④的正确。一次世界大战前是以德国为核心的德奥意三国同盟与以英国为首的英法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争霸世界,二战前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都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直至二战后形成雅尔塔体系,才以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因此②的叙述是错误的,只要抓准这一点,就可以排除含有②的A、B、D三项,找到答案C项。在题肢中惟一不含④的A项迷惑性很强。因为考生都会认为“科技进步”是好事,一些不细心审视④所述内容的考生会误以为它不是引起大战的因素而错选A项为答案。敦不知在20世纪以前人类从未爆发过世界性的大战,正是“由于科技进步,制造出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现代交通、通讯工具”,才提供了世界性大战的物质因素,这启示我们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科学的历史思维是多么必要。第22题主要考查对联合国这一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本题从多角度考查对联合国的理解,三个干扰项对联合国的叙述都似是而非,所以最好用排除法解题。“第一个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应是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C项最易排除;“成立联合国的构想”是在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上决定的,B项也应排除;联合国安理会也是“有权采取维持国际和平安全行动的机构”,故A项也应排除。此题答案应为D项。
例3:
近现代的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回答23~27题:
23.下列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开始于英国,18世纪末向外扩展
B.一些国家的工业革命主要是靠从英国引进技术进行的
C.它使各国迅速实现工业化
D.英国由此成为“世界工厂”
24.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①主要发生在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领域
②科技含量大为提高
③推动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④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统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与欧美相比,日本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在于
①由国家主导进行
②两次工业革命交叉完成
③国营企业比例不断增大
④基本清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因素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26.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这表现在
A.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开始形成
B.直接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
C.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幅度增加
D.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27.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大国。加入WTO后,我国制造业的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这主要是为了
A.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竞争力
B.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
C.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收入
D.加速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就业
【解析】 本题组以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或近现代的三次科技革命)为主题,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起始,到2001年12月我国加入WTO后制造业的结构调整,时间跨度近一个半世纪。其中前四道题是从历史学科角度设计的,是本组题的主体;最后一题是从政治学科角度设计的,紧扣当今的“热点”问题,既突出了时代感,又使本题组的考查加大了综合性。
第23题是一道否定式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工业革命的过程和影响的理解。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从18世纪末向外扩展(如扩展到法国),特别是1825年英国解除机器出口的禁令以后,欧美一些国家工业革命加快;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A、B、C三项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叙述是正确的。而正确答案C项的隐蔽性并不强,“它使各国迅速实现工业化”的叙述是错误的,“各国”两字的错误更明显,它不符合工业革命发展很不平衡的实际。
第24题把两次工业革命相联系,从“特点”的角度考查考生比较异同的能力。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轻工业、特别是纺织业,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能源(电力、石油)、交通(汽车、飞机)、通讯(电话、电报)等基础工业和冶金、石油化工等重工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多数发明是由有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完成的,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技的重大突破为先导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引发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从而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统治;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的生产力大发展,推动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包含①②③的A项是为答案。另外,有一种巧解本题的思路:只要发现④所述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引起的结果,而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即可把含有④的B、C、D三项排除,从而找到惟一不含④的A项为答案。
第25题是横向比较,与欧美相比,日本工业革命开始较晚,是在明治维新以后。19世纪80年代在政治的推动和保护下,日本出现工业革命的高潮,而且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故①②应是不同之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日本政府将除兵工厂和铁路交通以外的企业,以极为优惠的价格转给私人资本家经营,国营企业比例减少;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垄断集团(财阀)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如三井、三菱等),直至二战后实行民主改革才基本清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因素。以上分析说明③④所述是错误的。本题答案应为A项。
第26题从“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角度考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大体属于由因找果,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第三次工业革命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作为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的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产业(服务业、商业、通讯业、文教事业、信息产业等)的比重上升,故B项为答案。D项所述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在社会关系上的影响,A项所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生产关系上引起的变化,都应视为干扰项排除。
第27题从政治学科考查,答案为A项。
现代化是理解世界近现代史文明演进的总纲。本题组就是以经济领域的现代化(工业化、科技化)为主题而设计的。它考查的重心在于理解和应用能力;既考查了纵向联系,又考查了横向比较;既要求从宏观角度观察历史的进程,又要求对工业化的典型(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日本)有较深入的了解。本题组的编制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表现了较高的命题水平。
例4:
3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陆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官……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3月)
材料二
(俄国政府)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之租借权内……一切权利及所让与者,转移与日本政府……
——日俄《朴茨茅斯条约》(1905年9月)
材料三
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苏美英《雅尔塔协定》(1945年2月)
注:1945年8月,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协定,确认了《雅尔塔协定》有关旅顺、大连问题的内容。
材料四
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1950年2月)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40分)
(1)结合相关历史背景,简述旅顺、大连的主权受到损害和得到恢复的基本过程。(16分)
(2)上述过程说明中国在清末、抗日战争后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四,说明清政府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差异。(8分)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各大国在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上持何种态度,实际上采取了什么做法。(10分)
【解析】 该题以旅顺、大连问题为切入点,围绕从晚清到新中国成立后半个多世纪中旅、大地位的变化这一主题,提供了四条材料。然后据此提出四问,题问由浅入深,指向明确,环环相扣,旨在考查考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概括、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既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色,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试题第(1)问集中考查运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答好此问是解答好以下几问的基础。答好此问的关键在于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一是要由材料出处标出的年代揭示其历史背景,一是要最大限度地提取四条材料(包括“注”)所蕴涵的有效信息,以时为序,组织答案。此问解题思路可表示如下:
材料 时间 历史背景 有效信息
一1898 甲午战争后瓜分狂潮 沙俄租借旅、大
二1905 日俄战争后 沙俄将旅、大权
益转让日本
三[,注]
1945 二战后期为争取 美英同意苏联在
苏联对日作战旅、大的特权,国
民政府予以承认
四1950
新中国成立后
旅大的主权恢复
第(2)问是在答好第(1)问基础上的引伸,设问角度是从“旅顺、大连的主权受到损害和得到恢复的基本过程”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要抓准“清末”、“抗日战争后期”(民国),“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时间段作答。
第(3)问要求从材料一和材料四的对比中,即从对旅、大主权的不同处理中,“说明清政府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差异”,主要考查考生的比较能力,要求从现象揭示本质。
第(4)问要求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各大国在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上持何种态度,实际上采取了什么做法”。“各大国”指的是日俄、苏美英,求答项一是“态度”,一是“做法”。日本夺取旅、大是用武力打败沙俄,《雅尔塔协定》关于旅大的处理是苏美英为各自利益背着中国进行交易,两者做法虽不同,但其态度是相同的,即“无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本题主要考查学科内综合能力,其综合性主要表现在:第一,考查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第二,以考查中外关系史为主兼及国际关系史,体现了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试题答案的编制简明、准确、全面,要求合理,难度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