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差异看创新人才的培养_课堂教学论文

从中美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差异看创新人才的培养_课堂教学论文

从中美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差异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课堂教学论文,基础教育论文,差异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一轮又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中,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是焦点和核心,探索一直没有停顿过,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由于现在的教学质量检验标准还是以笔纸考试为主,而笔纸考试又以知识的考查为主,因此,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仍然是知识本位的。尽管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力度很大,但多数仍是以教学形式手段的改变和丰富为主要成果,难以逾越这种课堂教学价值追求。这种教学价值取向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否则我们的教学改革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对美国教育,公认的成功之处就是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强。用美籍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的话来说,美国学生创新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演说能力强,中国学生基本功好,书本知识好,考试成绩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涉及的因素很多,有教育的因素,有文化、社会的因素等。学生接受十多年的基础教育对他们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比较两国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差异,可以给我们培养创新人才一些启迪。

笔者曾参加“广州市中学校长赴美教育培训班”,到美国洛杉机市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学习和培训,内容涉及美国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方法、教育评价与考试、道德教育、教育心理学、特殊教育等近20个专题,访问了8所大学、8所中小学,并在其中的多所学校听课和交流。对美国的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等有了一个近距离的接触。例如:美国基础教育的设置、结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美国高等教育的现状、结构、招生方法、指导思想等。亲历了美国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并和美国的校长教师进行了面对面交流,感受了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观念下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

一、中美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差异

教学的改革最终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我们不妨从中美两国课堂教学中的差异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启迪。

(一)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差异

以中学为例,中国的课堂以行政班级为一个集体,以基本固定的小组为单元,人数在50人左右。课堂纪律严明,井然有序,学生言行受到老师控制。其优点是:传授知识效率高,能够控制教学进度和计划。缺点:学生比较被动、压抑,这样容易使学生失去个性,抑制想象力与创造力。

美国初中以上没有行政班级,实行走班制,教学采用小班制,标准班为25人,也有不少课堂只有10多个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课程表,同一个课堂上课的可能有各个年级的学生,教师固定教室,教师办公室也在教室。学生的座位可以由老师根据上课的需要来布置。课堂纪律比较宽松,学生行为比较自由。优点:学生敢想、敢做、敢于,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才能与创造力得到自由培养。缺点:由于过分自由,缺乏规范性,相当比例自制力差的孩子得不到规范性的有效学习,学业荒废,基础知识很差。

(二)教学内容的不同

中美课堂教学在内容上和侧重点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中国基本上一个地区采用统一的教材,教学主要围绕教材内容讲述,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要求学生大量记忆,然后理解,知识窄而深。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绝大多数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知识的,通过各种设定的题目解答训练,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概念、定理定律的理解记忆,掌握解题的方法等,学答而不是学问。知识掌握扎实,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很少被关注。

在美国,教材可由学校、学区和家长共同协商后确定。教材与实际生活、社会现实联系紧密,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有动手操作,有图画、论文、实验报告等。具有典型性的课堂内容是:老师提纲挈领地提出、介绍课题,提供简单资料,让学生自己收集、整理材料,写出报告或论文,然后在课堂上介绍交流,俨然是一场专业性的学术报告。美国学生的课外作业,很少是为巩固知识的重复机械练习,更多是综合性、开放性的。需要学生查阅较多资料和应用其他工具,需要分析资料,作出自己的判断,有时还需要动手实践,和其他人合作等,长期以往的过程形成了学生主动的态度和探究的习惯。掌握知识程度是比较浅层的,但阅读量很大,知识广而博。

(三)教学方式的不同

讲授法也是美国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但美国的教师没有严谨的教案或学案,教师也不一定按照“章节”的结构来讲授,缺乏严密的逻辑,重视调动学生思考和讨论,甚至会顺着学生的问题讲课和展开讨论,因而学生的思维也必然是发散的,容易产生问题而提出疑问;在教学中师生关系完全平等,教师不是居高临下以权威自居,把某一种理论或思想奉为唯一正确、不能逾越的绝对真理。也不把自己的看法当作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导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问题,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勇于置疑。在课堂讨论中,教师鼓励提出问题,绝不设定任何条条框框限制学生思维和想象的自由。对那些提出新奇甚至古怪问题的学生,往往表现出由衷的喜悦,并给以夸奖。教师回答不出学生所提问题时,不会感到丢面子,而是坦诚直言:“让我下课后再好好思考一下,尽量为你找到答案。”这种平等的态度和诚实的精神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养成探讨、探究的习惯,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

我国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求有比较严谨的教案或学案。课堂设计很周密细致,逻辑性强,力求把课讲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教师是课堂的学术权威,教师会因为回答不出学生问题而感到难堪。学生的思维也是跟着教师设计的思路来转,局限于狭窄的知识空间范围,对教师讲授的内容难以发现问题,因而也就提不出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路就会慢慢变窄而且不会主动思考。

我国教学重视知识的掌握,听课、作笔记、背诵、做练习、掌握知识是大多数学生的主要学习策略,他们都是按教师设计好的内容和方法去学习,自己没有太多选择学习的余地。美国教学重视课堂的过程,有时是以布置任务、作业或课题研究来带动学习。比如学习历史,老师会提出问题或者任务,让学生自己去查教材、文献资料等来完成作业,然后在课堂中分享,在这个过程中达到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

我国学校的课堂是面向全班授课,注重双基训练;美国学校的课堂比较重视个体表现,强调人的发展。美国的教师讲课,一般要预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提问,如果学生没有问题,他会认为是不正常的,可能是教师讲得不清或者学生听得不清楚;中国教师讲完课,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就认为课讲清楚了,学生听懂了,双基目的达到了。

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疑问”的学生教得“没有疑问”,意味着学生将学习内容都理解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疑问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不会提问题的学生教成会提问题,如果学生提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才算是教育的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在科学学科实验方面,在中国,动手操作实践是为了证明课本上的理论和结果。学生只需用相同的方法和仪器,做相同的实验,并被期望得出相同的结果。但在美国,动手操作活动的目的是发现课本上以及课本外的理论和结果。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不同的实验,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并得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结论。

比较中美两国中小学的科学实验课不难发现:中国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是验证性的,而美国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除了验证,同时鼓励尝试新的实验方案,具有探索性。

总的来说,美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我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精神。从发展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学生容易偏向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为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

(四)考试与评价的不同

美国小学三年级之前几乎没有考试,但初中以后的考试也多,教什么,就考什么,很少针对学生,绝对的水平测试,只要考个C级水平都会得到老师的表扬;中国的考试试题总爱挑选学生容易忽视、出错的内容,针对学生的薄弱点,拐弯抹角的,不希望学生轻易得高分。这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差异,美国提倡“成功是成功之母”,希望学生从成功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国寄望学生“知耻而后勇”,希望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不足而奋发图强。目标是一致的,但手段却截然相反。

美国重视发展性评价,着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多少进步。在评价中,有可能所有学生都是成功的。教师用几乎50%的时间和精力于教育评价活动。评价活动一般有多种因素参与。评价内容有知识结构、思维能力、行为改变、动手形成产品、长期作业、人际交往、情感动机等。

我国的教学评价基本是笔纸测试,以平均分为基准的常模参照评价机制,是一种相对的标准,是一种好中求好、强中求强的标准,必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失败者。中国学生学习压力大有相当的原因来源于此。

(五)对智力超常学生教学的差异

美国是承认人的智力差异的,很重视对超常儿童的培养,并且纳入特殊教育的范畴。每个学校都有天才班,学生要经过智力测试和考试才能决定是否入选,而且还是流动管理。我国学校对超常儿童的培养不像美国那样理直气壮,生怕有不公平之嫌。在培养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在我国,也会对他们进行智力开发,以早成大器为目的,落实在使他们尽快完成某一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他们的超人智力被超负荷地利用。我国著名的少年大学生班已举办多年,从现有的成果来看,并没有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美国的学校只是为这些学生提供涉及面更广的课程,而且作为一种兴趣学习,不是以早成大器为目的。如果把超常儿童比作一匹可能成为千里马的良驹,中国的做法是不断对它进行技能的机械训练,试图它尽早成材,比较急功近利;美国则是顺其自然让其成长,只是时刻注意给小马驹增加各种草料,使它营养更丰富、更全面,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掘,成长后劲更足。

二、两国课堂教学差异的深层次根源

这些操作层面差异的背后,是教育观的差异,更深层面的原因,是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政治制度的差异造成了教育目的的不同,也就决定了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上存在差异。美国教育制度强调个人发展,个人和地方需要有优先权。而我国教育制度则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个人的需要。中国文化强调内敛,美国文化鼓励张扬与表现,在文化背景的差异上,经历两种文化熏陶的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的见解有独到之处:“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和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包括整个亚洲的教育哲学有很大不同。美国的哲学鼓励有广泛的兴趣,亚洲的哲学注重狭窄的专业;美国教育比较灵活多变,亚洲注重扎实的操练;美国教育希望东跑西跳,亚洲教育是要人按部就班;美国教育注重培养自信心,亚洲人常常缺乏自信。傲慢与谦虚,进取与退让……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三、启示与思考

基于以上比较可以发现,我们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行为上与美国存在差异。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内容上的差异,是受两国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目的和教育投入不同造成的。文化背景的差异也是一所学校或一个教师所无法改变的。但在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上,可以借鉴美国已被证明了的可信的教学理论和成功的经验及做法,并把这些教学理论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检验,吸收这些教学理论对我国教育有实际价值的部分。

(一)改变“知识本位”教学价值取向

不能牢牢地抱住基础扎实这个优势而无视我们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的不足,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真正落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去。不同的教育观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模式,并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在教育改革不配套的环境下,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所承担的责任和压力是很大的。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必然的,但不能以此为理由而对目前教学所存在的弊端无动于衷。作为一个承担文化传承和培育民族振兴人才重任的学校和教师来说,不应从职业而应从使命感的角度来对待教育和教学的改革,不要使自己的工作太过功利化,这也是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不同的要求。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不要过多地关注形式的改变和教师的课堂表现,而要关注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态度和习惯

创新是“Learning how to learning”,创新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思维方式。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有利于学生形成质疑与实践探究的态度和习惯,创新能力培养就无从谈起。

(三)培养创新型的教师

我国教师教育的目的仍在于培养某一门学科的专家,绝大多数时间用于学习学科知识。大多数教师仍然继续沿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跳不出传统的框框。没有多少人自觉实践和反思教学既是门艺术又是门科学的教育理念。美国高中教师都是综合大学毕业、再到教育学院学习考取教师资格的,因而知识面宽,思维比较开阔,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因此在教师来源方面,学校应有意识地吸收和培养一部分非师范大学毕业的教师,营造优势互补的环境。

我国教师继续教育要侧重于教育实际问题和反思课堂实践。一方面,提高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能力。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教学情境,能大大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情境的技巧能反映出教师的教育思想的先进性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同时,创设情境的技巧是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突出反映。另一方面,提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思维深度、有挑战性“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上,美国最值得我们借鉴的一点是它强调精神和想象的自由,在这种自由气氛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

美国学者在参观中国的幼儿园时,对中国幼儿园的教学作否定式的评价:“老师过多地限制和控制了孩子们的行为”,“老师过多地指导孩子们的玩耍”,“孩子们活动的水平太被动、太克制、太驯服”。在美国幼儿园,孩子们把太阳画成方形的,或者把太阳涂成蓝色的,都绝对不会受到老师的指责,老师还认为孩子有想象力,体现了美国教师对孩子想象自由的尊重。

这种强调精神和想象的自由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就是实行开放式教学,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而不是配角,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或对话。

这种精神和想象的自由表现在课堂组织形式上则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教师可以站在讲台上讲解,也可以仅仅充当课堂分组讨论的主持人,发言的主体却是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气氛轻松,学生感到无拘无束。因此他们的思维十分活跃,参与交流的意识非常强烈。

精神和想象的自由最为突出的表现则是倡导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怀疑和敢于批评的精神。美国的教材不重视知识的系统和逻辑,学生的知识体系中也有非常多的漏洞,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才。因为美国的教师鼓励学生提问,热心于吸收各门学科的成就,热心于辩论,使自己混乱的知识体系在辩论中得到勘误和完善,从而迅速获得进步。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拥有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后续发展哪个更重要,从中美基础教育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后者更重要。因为基础知识的不足是可以后续补充的,而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则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形成。

(五)课堂教学改革要避免两个极端,第一是避免“以牺牲学生能力和个性发展为代价换取对有限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第二是避免“为了培养学生能力和个性而忽视了学生对必要的系统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

中美两国课堂教学模式各有千秋,但都面临较大的困惑。两国政府都已经关注到了各自基础教育的弊端,并大力推行教育教学改革,都不约而同地提出学习对方成功的经验。我们的教学改革应该在跨文化的比较与审视中互相取长补短,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妄自菲薄。真正优化的课堂教学是对东西方文化背景下课堂教学传统优点与长处进行兼收并蓄的教学,是一种东西方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的融合与统一。这种融合与统一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新课题,我们要以积极的、开放的态度和跨文化意识来突破原有的模式框架,在相互吸收和相互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整合,为学生发展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多方面的基础。

标签:;  ;  ;  ;  

从中美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差异看创新人才的培养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