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开放性试题失分原因及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放性论文,试题论文,原因论文,教学策略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开放性化学试题包括试题内容的开放、解题过程的开放、解决方法的开放、试题结果的开放以及上述各种开放兼而有之等多种形式。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宽松的解题环境和极富挑战的解题策略为学生发挥个性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因此开放性试题成为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中的热点及亮点。然而,多次的考试结果显示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不容乐观。化学教学中分析学生常见的失分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是提高学生解决开放性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化学开放性试题失分原因
1.知识凌乱,未成网络
化学开放题要求学生能快速从其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检索出与题意相关的知识来解答问题,因此,完备的知识结构是解决化学开放性问题的重要基础。如果知识贫乏,头脑中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而只有凌乱的处于低级的自然状态的知识的堆砌,那么是不可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的[1]。
例1.(2006.全国理综Ⅰ-26)置换反应的通式可以表示为:
单质(1)+化合物(1)=化合物(2)+单质(2),请写出满足以下要求的3个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所涉及的元素的原子序数都小于20:
②6种单质分属6个不同的主族。
[解析]:本题为一个结论开放性的试题,考查学生知识网络建构的牢固程度、所学知识的熟练程度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该题的答案给学生提供了足够大的选择范围,可供选择的组合方式众多。教材中符合条件且常见的为:
因本题涉及的章节内容较多,所以考生必须快速搜索出相关知识进行解题,但思路不清晰、不开阔、知识凌乱的同学很快会陷入思维困境,不能完成符合条件的3个方程式,或者3个方程式中有多种单质在同一个主族从而导致失分。
2.思维固化,缺乏创新
开放性化学问题的解决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单一僵化的思维方式无法成功地解决开放性化学问题。
例2.(2006.全国理综Ⅰ-28)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可用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请选用适当的化学试剂和实验用品,用下图中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证明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
(1)A是制取的装置。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填写表中空格:(请在答题卡上填写)
(3)写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4)试管F中收集满气体后,下一步实验操作是:________。
传统的习题条件完备,条件与结论之间呈现一一对应关系,结论唯一。本题如给出试剂让学生写出加入试剂的目的,学生很容易解决,但本题C和D中加入试剂和加入该试剂的目的都必须通过自己分析得出,因此习惯了传统习题的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思维很难发散,从而导致分析错误或无从下手而失分。第1小题虽是结论开放性问题,但与第2小题联系在一起,因此也有一定的限制,产物中须有杂质,符合题意的可有:
3.化学用语不规范,表达能力欠缺
化学学科的表达能力主要包括文字表达及化学用语表达两个方面。答题过程中的化学用语不规范、文字表达不严谨都会影响答题的准确性。
上题中多处都考查了学生的化学用语的书写及文字表达能力。由于化学用语不规范而导致失分的如:第1小题中方程式没配平,生成物没标“↑”;第2小题B中除去
气体中混入的“HCl”写成除去
气体中混入的“盐酸”;D中“吸收未反应的
气体”写成“吸收尾气”等。第4小题是一个结论开放性的问题,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正确的描述应为:把E中的导管移出水面,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取出试管,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内,木条复燃,证明试管中收集的气体是氧气。但是在答题过程中有些同学虽然理解了题意但书写条理不清、语句不严谨从而导致失分,如忘记把E中的导管移出水面、忘记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取出试管前没有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等。
4.题示信息,难以迁移
信息迁移型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能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新情景中的问题,综合考查学生接受新信息及应用新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若不能准确提炼有用信息,或对已知信息的归纳、整理、迁移能力明显不足,将会出现思路零乱,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例3.(2007重庆卷-6)下表是食用碘盐包装上的部分说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高温会导致碘的损失
B.碘酸钾可氧化氯化钠
C.可用淀粉检验碘盐中的碘酸钾
D.该碘盐中碘酸钾含量为20mg/kg~50mg/kg
配料 精盐、碘酸钾、抗结剂
碘含量35±15mg/kg
储存方法 密封、避光、防潮
食用方法 烹饪时,待食品熟后加入碘盐
[解析]:本题是一个内容开放及信息迁移性试题,考查了碘元素与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解答这种题目的关键是读懂题给信息,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的知识逐项分析各选项的正误:根据食盐的食用方法是烹饪时待食品熟后加入碘盐,说明食盐中的,在加热时会分解从而导致碘的损失,所以A选项正确;根据食盐配料中含有
可知
不能将
氧化,所以B选项错误;因食盐中含有的
而不是碘单质
,所以不能用淀粉进行检验,要检验食盐中的碘应在酸性条件下加入淀粉碘化钾溶液,因此C选项错误;食盐中碘的含量为35mg/kg±15mg/kg,指的是碘元素的含量而不是
的含量,所以D选项错误。解题中,大多失分的同学将食盐中碘元素的含量误认为是
的含量而错选D选项。
5.过度焦虑,心理抑制
在考试中,如果学生过分焦虑,则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使思维变得迟缓、狭窄,甚至产生思维“真空”,解题时心理障碍增加,应试能力显著下降[2]。尤其面对灵活新型的试题时更加惧怕,能答而害怕答、不敢答。
C.羧酸、醇等活泼氢的有机物可用作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
D.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单位质量释放的能量)低
[解析]:本题是一个内容开放及信息迁移性试题,考查电化学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合理利用信息的能力。据电池反应:
Li为活泼金属,能与羧酸、醇反应,故羧酸、醇等含活泼氢的有机物不能作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锂的摩尔质量小,故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高。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由于本题的材料陌生使学生身处陌生新情境,因此本来就紧张的部分考生顿时心烦意乱,缺乏信心,最终导致解题错误甚至放弃解题。当然充电、放电、正极、负极、阴极、阳极上发生氧化还是还原反应不很熟练,亦是导致失分的重要原因。
二、提高化学开放性试题解题能力的教学策略
1.注重知识的系统化,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化学知识是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如果学生已经积累的化学知识是零散地储存在他们的大脑中,就会严重限制学生检索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导致化学知识不能发挥有效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加强知识间的横向、纵向比较,将凌乱的知识点进行类比、归纳总结,帮助他们整合知识结构,逐步建立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的知识网络,促使他们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能够迅速激活有关的化学知识,以便灵活迁移运用。
2.注重设计开放性化学问题,教会学生思维策略
传统的教学、考试、练习方式已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自由多样发展从而形成思维定势。当情况已经发生变化,尤其是在面临新的问题时,思维定势便成为创造性思维的最大障碍。
在化学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习题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果、一题多面等形式,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应变性、敏捷性、发散性与创造性等思维品质,鼓励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思考,灵活运用各种思维策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3]。
3.注重表达能力训练,增强答题的规范性
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应用化学用语不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常见的有:①方程式书写不规范,包括反应条件没有注明、未配平、有机反应写成了“=”,沉淀与气体符号漏写等。②化学用语用字错误,包括物质名称错误,如,“酯化反应”写成“脂化反应”,“苯”写成“笨”,醛、氨、胺、铵错写等。③无机物化学式、有机物的结构式书写不规范,元素符号与单质的化学式错写等。在文字表述题中常出现条理不清,没有关键性的文字说明,如没有表述“各取少量”“加水溶解”“加试剂”等。
针对学生常见的错误,在化学规范性教学中,我们必须从严要求,把好两关:①文字表达关。平时要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答题时注意用好字、词、句,特别是化学实验简答题,应注意做到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注意语句精炼化,力求做到消灭错别字,逐步做到词到意出;②化学用语关。化学用语应用要准确、规范、严谨,包括能规范、正确地写出中学化学所要求的全部化学式、电子式、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甚至单位符号等。
4.注重心理素质锻炼,增强考试自信心
思维抑制的根本原因是临场前思想压力大、心理负担重或者对考题的难易程度和答题策略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有意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如课堂提问、上讲台演示实验、多组织讨论课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等。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安排学生做一些没有接触过但又适合自己程度的新题型,以提高对陌生题型的适应能力,加强信心,克服不必要的恐惧心理,防止思维抑制现象的发生,力争在考试中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
当然,影响化学开放性问题解决的因素还有许多,提高化学开放性试题解题能力的教学策略也远不止这些。但是,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开放性问题的教育教学价值,通过提高学生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