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利率市场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存款利率上浮10%仅一年之后,2013年7月我国取消贷款利率管制,并在2014年11月将存款利率上限进一步扩大至20%,最近两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骤然提速。中国人民银行做好了技术和条件上的准备,可以尽快实现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周小川,2013)。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过去一直奉行的“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原则,进一步明确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要求。虽然利率市场化将对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中夏等,2013),但国际经验也表明,利率开放后市场竞争加剧也可能给金融业的平稳运行带来一定的冲击(刘胜会,2013)。对于在我国金融体系占据主导地位的银行业来说,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积极主动转型变革,将是今后面临的重大课题,并影响银行业的长远发展。 一、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和挑战的一般性理论分析 (一)存贷款利率将明显上升,利差可能缩小,以存贷款传统业务为主的银行盈利能力将下降 无论从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Honoban,2000),还是从我国长期金融压抑的现状来看,利率市场化后的存贷款利率水平都将明显提高。虽然2004年我国就已放开贷款利率上限管制,但由于中央银行仍然规定贷款基准利率水平并实行信贷规模控制,中国贷款市场并不完全依靠价格出清而是仍存在规模限制和信贷配给,上浮贷款利率仍可能无法完全覆盖信贷风险溢价(姚余栋、李宏瑾,2013)。因此,利率完全开放后,贷款利率仍将明显上升。 尽管存贷款利率都将明显上升,但银行存贷利差仍可能缩小。一方面,贷款利率上限早已放开,市场化程度较高。受银行贷款优质客户竞争加剧、经济仍处于下行调整阶段及地方债务重组等因素影响,贷款利率上升幅度有限。另一方面,在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未来社会总体流动性将呈总体偏紧态势,商业银行存款增速也将出现趋势性放缓。2012年以来外汇占款形势的变化及2013年货币市场的紧张局面,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以存款作为资金来源,而银行业务转型需要一定的过程,未来银行间负债业务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存款利率将上升得更为明显,市场化的存款利率水平将逐步上升并接近理财收益率(盛松成、潘曾云,2013)。 中国银行业以传统存贷款业务和传统的支付结算中间业务作为主要盈利来源。目前,16家上市银行贷款占生息资产的50%左右,存款占总计息负债的75%左右,①主动负债占比较小,利差是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因而利差缩小将影响盈利能力。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曾对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大行测算发现,如果利率市场化完全实现,四大行整体的利息净收入将减少近一半。交通银行通过利率敏感性缺口方法进行的估算则表明,由于目前中国银行业的业务模式以低风险的对公业务为主,未来存贷利差将会有100个基点的下降空间。可见,随着利率的完全放开,银行盈利将面临严峻考验。 (二) 贷款投放冲动加大,但增速将有所放缓,银行贷款行业结构和客户结构将进一步调整 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后利差收窄的影响,银行有动力扩大信贷投放规模,特别是高风险、高收益的信贷类资产。但是,一方面,管制放开后,利率的上升将会抑制信贷需求,特别是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潜在产出增速的下降,贷款需求增速也将随之下降;另一方面,市场化后很多资质优良的大中型企业将更多地寻求成本更低的债务融资,甚至小微企业也开始尝试发行集合债券融资。随着利率的全面放开,银行信贷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 从信贷的客户结构来看,由于银行对大中型企业议价能力较弱,为弥补利差减小的影响,银行将更多地向具有议价能力的小微企业投放贷款,很多通过民间融资和影子银行体系解决信贷需求的中小企业,也将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压抑的缓解改善融资状况。②Leaven(2003),Koo and Shin(2004)等对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确实缓解了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对我国的实证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点(王东静、张祥建,2007;Chan,Dang and Yan,2012)。 从信贷的行业结构来看,银行也将进一步投向具有高回报的高效率行业。随着企业预算约束的强化和国家政策的调整,一部分传统产能过剩的低效率行业企业将不得不破产退出,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产能过剩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这类企业占据着大量资金、资源;考虑到房地产行业和地方融资平台风险,银行对这类贷款将保持更为审慎的态度;高效率的高新技术行业企业多是中小企业,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服务业存在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现代服务业将迅速发展,银行信贷投放行业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展。 (三) 由于利率波动加大,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上升,银行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将面临考验 由于长期存款利率管制,银行对存款定价能力偏弱。虽然理财产品发展提升了负债定价水平,但在资金池模式及内部隐性担保的情况下,负债定价的精细化、科学化程度仍亟待提升。在贷款利率定价方面,银行更多地投向风险较大的项目,对其贷款定价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市场化后银行的资金业务与信贷业务定价联系将更为紧密,银行将要进一步根据市场流动性状况、客户资信情况以及自身的管理水平确定合理贷款成本。特别是中小银行盈利更多依赖利差,但其制度建设、管理能力、人才储备等方面仍与大型银行存在较大差距,定价能力仍有待提高。 利率市场化后,信贷业务风险偏好将进一步上升,在竞争压力下银行有可能放宽信贷标准,这将威胁贷款质量。利率放开后利率波动将更为频繁,银行应考虑如何利用利率衍生工具有效进行利率风险管理。随着利率的放开和银行竞争的加剧,在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的推动下,居民储蓄投资渠道更加广泛,存款波动将有所加大,银行流动性管理将更为复杂,而目前银行在经营理念、资源配置和成本管理、绩效考核、风险控制等内部管理的能力上仍相对较弱(银监会课题组,2012a)。③特别是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金融机构破产退出机制的健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银行并购重组趋势增强,一些经营管理能力低下的银行将面临被淘汰或被兼并的危险。 (四)银行服务差异化发展和业务转型更为迫切 由于传统信贷业务空间有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金融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和利差作为盈利主要来源的模式下,银行竞争和盈利主要是靠规模扩张,在发展战略、市场定位、业务结构、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银监会课题组,2012a)。因此,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亟需由传统的依赖规模和速度扩张的粗放发展方式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集约发展方式转变,由以利息收入和对公业务为主的模式向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转型。 虽然中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已取得很大进展,对盈利的贡献度明显提高,但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中国银行业很大一部分中间业务收入实际上是为规避利率管制或其他管制性措施。在零售业务方面,银行产品创新能力和品牌意识仍待增强。综合化金融服务能力较弱,针对居民和企业的财富管理、利率汇率风险管理等金融创新开展比较缓慢。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 (一) 大多数国家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和实际利率显著上升 利率市场化初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利率水平普遍上升。盛松成、潘曾云(2013)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分析表明,在名义利率比较齐全的20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15个国家名义利率上升,5个国家名义利率下降;实际利率比较齐全的18个国家中,17个国家实际利率上升,仅1个国家实际利率下降(见图1)。 图1 1960-2000年全球各国及不同收入国家平均存款(实际)利率(%)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WDI数据库数据计算而得(剔除部分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国家样本)。 自各国逐步放松利率管制并掀起利率开放浪潮的20世纪60年代起,直至90年代末各国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存贷款利率明显提升。60年代,全球平均存款利率仅为4.35%,其中高收入国家为4.58%,中低收入国家为3.84%。④自70年代至90年代,全球存款平均利率显著上升,分别为6.58%、11.69%和12.84%。实际存款利率水平也得到明显提升,60年代和70年代全球平均实际存款利率分别为-0.12%和-0.69%,80年代和90年代,全球实际存款利率转为正的0.21%和0.42%。 与存款利率走势类似,60年代至90年代,全球平均贷款利率分别为6.70%、9.74%、14.74%和21.24%。60年代全球平均实际贷款利率为2.45%,其中高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分别为2.33%和1.48%,但随着通货膨胀的高企乃至滞胀的蔓延,70年代全球实际贷款利率降至-0.29%,随着各国逐步放开利率管制并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贷款实际利率逐步转正,80年代和90年代,全球平均实际贷款利率分别为4.24%和7.47%(见图2)。 图2 1960-2000年全球各国及不同收入国家平均贷款(实际)利率(%)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WDI数据库数据计算而得(剔除部分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国家样本)。 (二) 市场化后,名义利差不一定必然缩小并在未来中长期保持稳定,净息差甚至会进一步增大 虽然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利率将上升,而为了竞争的需要,贷款利率上升幅度可能并不明显,甚至还会出现一定的减小,但利率的放开并不一定意味着存贷利差的缩小。由图3可见,除了陷入长期经济衰退的日本之外,有的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名义利差(Interest Rate Spread,IRS)出现短暂的下降,并在之后一定时期得到恢复并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很多国家(地区)(如法国、韩国、中国香港)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名义利差甚至出现上升。 从全球名义利差变动趋势来看,利率市场化并没有导致名义利差的缩小,相反,随着利率的逐步放开,名义利差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在利率市场化刚刚起步的60年代和70年代,虽然受经济周期等因素影响,但全球平均名义利差水平仍比较稳定,分别为3.09%和3.64%,在高收入经济体和中低收入经济体纷纷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80年代和90年代,名义利差出现显著上升,全球平均名义利差上升至5.05%和9.35%(见图3)。 图3 主要国家(地区)利率市场化前后名义利差变化情况及名义利差变动趋势(%) 注:T0为完成利率市场化年份,Tx为按年变动的数值;各国(地区)后面数字为完成利率市场化时间,根据张健华等(2012)确定。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WDI数据库数据计算而得(剔除部分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国家和地区样本)。 如果考虑更为全面的净息差(Net Interest Margin,NIM),从美国的经验来看(见图4),在Q条例完全取消的1986年第二季度之后,美国银行体系的NIM并未出现明显下滑(肖欣荣、伍永刚,2011),甚至还有所上升,并在90年代中期达到最高点,直至在90年代末期随着《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通过和金融分业经营限制的正式取消,银行净息差才有所减小。 图4 美国银行业净息差(%) 资料来源:美国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 (三) 利率市场化后,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净息差存在明显差异 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净息差可能下降对盈利的侵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商业银行将更多向利率较高的小微企业开展信贷金融服务。尽管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在资产规模、技术手段、创新能力、机构网点、市场影响力等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但是,一方面,中小银行往往是在某一个地区进行深度经营,具有区域经营优势,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中小银行可以通过进一步向更具有议价能力的中小企业投放更多贷款,获得更高的信贷溢价,因而其净息差水平并不一定会下降;另一方面,大型银行服务对象多为大型企业,银行资金溢价能力相对较低,但综合服务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较强,因而大型银行更多地通过产品创新、加快经营转型等方式抵御利率放开对净息差带来的不利影响,而非更多地向信贷风险溢价较高的项目,其净息差更有可能下降。由于更多依赖中间业务和非息收入,大型银行净息差水平也将较中小银行更低,美国不同资产规模银行净息差变化情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见图5)。 图5 美国不同规模银行NIM比较(%) 资料来源:美国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 (四) 市场化后,银行信贷风险溢价将明显上升 利率放开后,为追求更高的贷款收益,银行信贷将更多地投向风险溢价较高的项目,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信贷。以贷款利率与国债收益率之差作为贷款风险溢价指标,由图6可见,各国(地区)利率市场化后短期内都有所上升,美国、中国香港、澳大利亚等国(地区)还保持了比较稳定的上升态势。英国在利率市场化期间经历滞涨,国债收益率上升较快,因而贷款风险溢价在利率放开后虽出现短暂上升,但不久即迅速下降甚至为负,并随着危机的持续消减而逐渐转正。法国与英国的情形类似,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经历了短暂的衰退,并在走出危机后信用风险溢价转正并有所扩大。 图6 主要国家(地区)利率市场化前后贷款风险溢价情况及风险溢价变动趋势(名义贷款利率—国债收益率,%) 注:T0为完成利率市场化年份,Tx为按年变动的数值;各国(地区)后面数字为完成利率市场化时间,根据张健华等(2012)确定。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WDI数据库数据计算而得(剔除部分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国家和地区样本)。 从变动趋势来看,贷款风险溢价随着利率的放开显著提高。60年代,全球贷款风险溢价仅为1.88%。利率放开后,各国(地区)贷款风险溢价显著上升,甚至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仍呈现持续走高的态势。70年代至90年代,全球贷款风险溢价分别为3.07%、3.88%和5.91%。贷款风险溢价明显上升的趋势在中低收入国家表现得更为明显,70年代和80年代贷款风险溢价较60年代提高了近200个基点,分别为4.15%和4.49%,90年代中低收入国家贷款风险溢价进一步攀升至6.38%。 图7 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及非息收入占比 资料来源:沐华(2012)、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 (五) 市场化后,中间业务迅速发展,大型金融机构占据优势 80年代以前,美国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和利率管制,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限制,中间业务收入与总资产的比率在0.7%左右。随着利率管制的取消和1999年正式实行金融混业经营,金融自由化政策极大地刺激了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自1980-2000年的20年间,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实现了年均12.61%的高速增长,中间业务收入占总资产的比重由0.77%上升至2.5%以上。非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70年代最低的10%逐渐上升至30%以上,部分大银行非息收入甚至高达一半以上。 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管制的放松为高附加值和风险类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使之成为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传统的收费类业务由于缺乏成长性,在中间业务收入中的比重逐渐降低。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中存款账户服务费占比由最高时的40%以上降至15%左右,而包括投行业务、资产证券化、保险业务和贷款销售收入等在内的附加非利息收入占比不断上升(见图8)。 图8 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结构(%) 资料来源:沐华(2012)、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 银行中间业务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性。一方面,大型银行具有良好的信用、广泛的客户基础,在资产托管和投资银行等业务上具有优势;另一方面,中间业务的创新主要依靠人才和信息技术投入,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因而大型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的单位创新成本更低。总体来说,美国大型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水平明显优于中小银行,大型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资产的比重约为2%,而中小银行只有1%左右(见图9)。 图9 美国不同规模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较 资料来源:沐华(2012)、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现状及银行业面临的挑战 (一)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和利率水平现状 自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设想,并于1996年首先放开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以来,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行了近二十年。虽然期间几经反复,但在2000年前后我国基本放开了资金市场利率管制,并在2004年10月取消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实行利差管理(易纲,2009),利率市场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特别是最近两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性进程加速,作为改革最后一步的存款利率完全开放,预计将在未来两年左右实现。⑤与此同时,以突破存款利率管制为主要动力的银行理财和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等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所依托的货币市场基金目前已突破1万亿元。利率完全开放不仅是决策者的目标,更成为市场主体的内在要求和实际行动。 利率市场化的加速将不可避免地提高银行资金成本和存贷款利率水平,这对商业银行资金业务和资产估值有着重要影响。当前,有观点(如黄育川,2014)认为,中国的存款利率水平并不低,比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都高。但是,这样简单的比较得到的结论其实是似是而非的。毕竟,中国与这些国家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周期阶段。当前美欧日的存款利率水平较低,主要是其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普遍实行了超低利率或零利率政策。在经济正常时期,这些国家隔夜期限的中央银行政策目标利率水平往往都要高于中国1年期存款利率。由图10可见,最近十多年来,中国名义存款利率相较全球平均水平及不同收入经济体存款利率而言,确实是偏低的,实际存款利率也较低,仅在通货膨胀较低时期为正。 图10 中国与全球平均存款(实际)利率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WDI数据库数据计算而得(剔除部分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国家样本)。 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中国名义存款利率较高收入经济体更高,但从当前可靠货币国家存款利率的比较来看,中国的名义存款利率水平明显低于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发达国家,而近几年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货币相对美元总体处于稳健升值态势。 图11 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1年期存款利率和实际存款利率水平(%)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二) 名义利差和净息差水平仍然较低 虽然中国银行业主要收入来源为利息收入,但是我国的名义利差水平仅为3%-4%,远低于当前全球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高收入经济体(见图12)。同时,全球名义利差在利率管制比较严重的60年代中期是最低的(仅为2%以上),但随着利率的逐渐放开,无论是高收入国家还是中低收入国家,名义利差都随之逐渐上升。 图12 1年期存贷款名义利差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WDI数据库数据计算而得(剔除部分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国家样本)。 同时,如果考察更为全面的净息差指标可以发现,从代表银行业发展水平的上市银行数据来看,我国银行业的净息差水平不仅低于名义利差,还与美国等发达国家银行业存在较大差距。从图4和图13可见,中国上市银行净息差基本在3%以下,始终低于美国平均水平,除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与美国银行业差距有所缩小外,较美国银行大约低100个基点左右。 图13 中美净息差比较(%) 资料来源:美国数据同图4,中国数据为16家上市银行年报披露数据的算术平均值。 (三) 银行信贷客户结构和行业结构逐步调整,贷款风险溢价呈上升态势 随着贷款利率管制的取消和存款利率成本的上升,银行贷款利率明显上升。2014年第二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执行下浮和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分别较上年年末下降3.16和2.55个百分点,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较上年年末上升5.71个百分点(为69.11%),一般性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上年末上升12个基点(为7.26%)。贷款利率水平的变化主要与银行客户结构和行业结构的调整有关。2012年年中以来传统制造业和重工业贷款增速明显低于服务业和轻工业,银行向更多具议价能力的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始终高于大中型企业贷款。 图14 银行贷款行业分布和客户分布的变化(%) 随着利率管制逐步放松和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我国贷款风险溢价明显上升。观察以名义贷款利率与国债收益率之差计算的贷款风险溢价,2004年贷款利率上限管制取消后,我国贷款风险溢价持续上升,并在2007年达到最高值4.67%。虽然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迅速下降至2.19%,但2009年贷款风险溢价迅速回升并接近2006年水平,之后虽然有所下降但仍与2004年、2005年相当。我国曾公布2006年年底至2008年的金融机构1年期贷款平均利率,而根据2004年以来贷款利率浮动占比,可以大致估算出各时期1年期平均贷款利率(各上浮利率区间数值取中间值,最高为基准利率的100%),将公布数据与估计数据相结合大致可以得到连续完整的1年期贷款平均利率数据。这样,可以进一步考察1年期平均贷款利率与国债收益率之差。由图可见,2004年以后放开贷款利率上限管制后,贷款风险溢价明显上升,并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达到最高值5.30%,之后实际贷款风险溢价虽有所下降,但近年来仍持续攀升,只是由于2013年货币市场流动性紧张和国债市场利率高企,贷款风险溢价才有所下降。2009年以来公布的一般贷款平均利率与国债收益率之差与我们计算的实际贷款风险溢价走势相同,说明上述计算分析的结论是比较可靠的。 (四) 中间业务发展相对缓慢,非息收入占比较低,不同规模银行净息差和非息收入占比存在明显差异 目前,利息收入仍然是我国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中间业务发展仍然比较缓慢。上市银行整体非息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虽然在最近两年上升很快(这主要是得益于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见图16),但仍不过15%,仅相当于美国银行业20世纪70年代水平。非息收入中,传统银行卡业务、结算、代理等业务仍是很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主要非息收入来源,投资类业务收入占比有所上升,但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图15 中国贷款风险溢价(%) 资料来源:根据中央国债结算登记有限公司公布的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计算而得。 图16 中国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占比(%) 资料来源:根据16家上市银行披露数据计算而得。 图17 中国不同规模银行净息差和非息收入占比 资料来源:根据16家上市银行年报披露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计算所得。 我国不同规模银行净息差、中间业务情况也与美国类似,全国性大型银行净息差通常是最低的,而城商行在大多数时期略高于股份制银行,表明不同规模类型银行客户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全国性大型银行主要以大客户为主,议价能力较低,而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主要以中小客户为主,可以获得更高的贷款溢价,净息差也较高。与之类似,在非息收入占比方面,全国性大型银行非息收入占比远远高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说明其中间业务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同时,城商行非息收入占比在很长一段时期高于股份制银行,这既可能与城商行样本选择有关,也表明股份制内部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距。 四、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一) 加大针对中小微企业和高附加值行业的信贷投放,通过业务转型提升净息差水平 在客户结构方面,无论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金融机构,都应进一步向更具有议价能力和贷款溢价的中小微企业倾斜信贷资源,以此避免利率市场化后息差缩小对盈利带来的不利影响。在信贷行业结构方面,商业银行应更多地向高回报率行业投放贷款,大力发展同业资金市场业务,并将资金业务作为全面提升风险管理和产品定价的重要途径。同时,努力提高资产市场产品创新能力,更好地满足同业市场客户需求,提升机构在同业市场的价格影响力。 (二) 加快表外业务发展,扩大中间业务和产品创新范围,提升非息收入占比 非息收入主要依靠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收入,因而应在努力提升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做好支付结算等传统中间业务服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银行资产规模、营业网络、技术设施、社会声誉等方面的优势,开发具有高收益和高附加值的现金收付、投资咨询等中间业务,扩大非息业务利润来源。同时,在政策允许和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充分发挥银行渠道优势,与证券、基金、信托、保险等机构合作开发能够满足不同客户不同层面需求的金融产品,通过“一站式”金融服务提升非息业务收入,并为向综合化经营转型积累经验。 (三) 不同类型金融机构要确定差异化发展路线,找准市场定位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结构、商业模式、运营管理等方面都具有趋同性。各商业银行应准确分析自身优势,认清存在的不足,走差异化发展路线。以地方中小型银行为例,在资产规模、渠道建设方面与大银行差距较大,但自身经营机制灵活,且在所在区域具有主场优势,更加了解辖区特点,有一定客户基础,因此中小型银行应巩固客户基础,特别是拓展具有更高议价能力的广大小微企业客户信贷服务,进而稳定核心负债,提高传统存贷利差盈利能力。在做好传统信贷业务基础上,增强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同时,由于负债规模较小,作为资金的主要需求方,中小银行还应做好资金缺口的预测和管理,充分利用资金市场做好流动性管理并减少综合负债成本。大型银行则应进一步调整传统业务结构,将信贷资金由低效率的大型制造业企业逐步转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新兴制造业和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综合业务和中间业务,利用网点、人员和技术优势,协调各条线业务关系,积极开发客户需要的综合产品,提升中间业务水平和非息业务收入。同时,作为市场资金主要来源方,大型银行还应更好地发挥市场稳定器和做市商的作用,加大产品创新力度,通过深度参与同业市场进一步提高净息差水平。 (四) 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提升综合经营能力 将传统以规模扩张的观念转变为以利润为中心,逐步由以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转变为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并重、存款和其他资金来源并重。在资产业务方面,逐步降低批发信贷占比,开拓零售贷款业务,以缓解贷款利率下行压力,根据不同客户群体,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完善零售贷款业务经营机制。调整收入结构,降低信贷资产在生息资产中的比重,进一步理顺中间业务产品开发和经营机制,打破部门条线差别界限,真正做到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升非息收入并更好地应对利息收入下降的压力。在负债业务方面,要控制高成本负债增长,加强主动负债经营,充分利用同业资金市场提高低成本负债比重。进一步处理好负债期限、负债稳定性与负债成本间的关系,在政策允许条件下创新包括理财等各类存贷负债替代型产品,将更多传统负债业务转化为能带来中间业务收入的金融工具。 (五) 做好利率定价工作,加强风险防控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成功引入了贷款基础利率(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对很多非自律机制成员和集中报价系统银行来说,也要加强市场利率定价自律和做好最优惠贷款利率报价工作,建立健全不同类型存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大型银行应成为市场化定价体系中的引领者;中小银行应加强重点业务定价管理;定价能力不强的小微银行应采取市场跟随策略,结合自身情况合理进行利率定价。进一步健全完善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体系,逐步由被动型的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主动稳健型的风险管理模式,在准确识别评估风险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套期保值、远期期权等传统风险对冲工具规避风险;完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制定差异化的信贷审批模式,提升授信风险控制和管理水平;进一步优化流动性风险计量方法,根据本行的实际情况积极采用风险在值(VaR)、敏感性缺口、压力测试等多种风险测度方法,将流动性管理融入各项业务之中,积极引入利率风险对冲技术,加强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在各业务条线方面的资源配置和有效激励引导作用,促进整体业务的平衡发展。 注释: ①根据上市银行年报计算而得。在不做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本文数据皆来自Wind、CEIC。 ②例如,随着对金融准入限制的放宽和利率管制的取消,民营银行发展空间更为广阔,私人钱庄、互助会、民间借贷(如高利贷)等形式的资金将逐步融入正规金融体系;很多为了规避存款利率管制扩大资金来源的银行理财产品及针对利率管制的影子银行业务,在利率放开后将萎缩并重新以表内业务的形式发展。 ③银监会课题组(2012b)就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 ④按照世界银行2012年标准,人均国民收入为12615美元以上国家为高收入国家,以下为中低收入国家。在有统计数据的样本中,为使数据有可比性,剔除了发生金融危机和恶性通货膨胀样本后,共包括27个高收入国家和46个中低收入国家。这里的存贷款利率是各国1年期名义存款利率和1年期最优惠贷款利率,后文的名义利差(IRS)则是两者之差。 ⑤2014年3月11日周小川等就“金融改革与发展”答记者问相关内容(www.pbc.gov.cn)。标签:银行论文; 利率市场化论文; 银行贷款利率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名义利率论文; 中小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中间业务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利率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金融论文; 银行存款利率论文; 信贷配给论文; 利差论文; 贷款风险论文; 利率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