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关系与中国外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俄论文,中国外交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俄关系的竞争涉及文化、地缘政治、经济利益等各个领域。在双方从全球和平与稳定的大局出发,自觉协调相互间矛盾,寻求合作、化解分歧、维护世界稳定之时,两国关系以“蜜月期”、关系重启等形式表现出来,而在彼此利益对立、互不让步时,两国相互采取牵制和打压政策,造成地区范围的冲突,影响世界局势的稳定。在这一情势下,中国由于自身的崛起在美俄关系中发挥的平衡作用越来越大。美俄两国竞相打中国牌,只是打法却大相径庭。两相对比之下,俄罗斯在这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逐步加强。美国则因为推动亚太再平衡战略造成东亚地区局势不稳,与中国的竞争关系有所加剧。美俄关系中的中国因素变得愈加重要。那么中国的外交政策理念及其实践将会对美俄关系的变化,乃至世界格局的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正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 中美俄作为世界大国,研究三国之间双边关系的文章在近两年中可谓汗牛充栋,如研究中俄关系的陆南泉《中俄关系现状与前景》,①王郦久《对进一步深化中俄关系的几点思考》;②研究中美关系的金灿荣、赵远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条件探索》;③研究美俄关系的郑羽《重启的消亡:普京重新执政后的俄美关系》,④特别是关注乌克兰危机后美俄关系变化的文章高飞、张建《乌克兰危机背景下的大国博弈及其对国际安全格局的影响》、杨雷《乌克兰危机与美俄新冷战》等。⑤本文的研究内容应该算是中美俄三角关系的研究范围,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有:李兴《试析当今中俄美三角关系的若干特点》,李静杰《中俄战略协作和中美俄“三角关系”》,杨洁勉《中美俄的亚太战略互动:动因、特点和理论建构》等。⑥与本文的立意、观点直接相合的文章是王思颖《俄美“新对抗”时期的中国“双向外交”》。该文强调中国要对美俄做好“两面接触”、发挥平衡外交的作用,在美俄关系中要做好离岸平衡手,以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⑦与这篇文章相比,本文的分析更为深刻、更加全面,特别强调了外交理念在外交政策中的引领作用。在深入揭示美俄关系冲突背后冷战思维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后,笔者对中国外交理念的世界性作用,特别是其对国际格局的未来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美俄关系的冲突 美俄关系承接自美苏关系。二者间存在着很强的继承性,体现为双边关系以冷战思维主导下的国家间竞争为主。而冷战式思维则是两国在民族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物质资源潜力等因素的影响下,双方将彼此视作竞争对手的结果。 美俄间冲突和合作不断交替的关系模式并非偶然。这是美苏两国冷战思维延续的表现。自冷战开始至今,美俄关系中的物质基础几乎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美俄关系依然基于美苏关系时期的相互确保摧毁的核威慑逻辑。1945年之后,苏美关系开始形成周期性特征,其特点是:在边缘地区的政治、军事对抗有所加剧时,双方便加强战略对话和谈判,以努力缓和关系紧张的氛围。这个周期性特征被美俄关系所继承。在冷战结束之初的短暂蜜月期,美俄两国展开了战略领域的全面对话,但是双方的根本分歧始终难以化解,双方关系中的竞争性因素不断扩大。两国间的双边贸易额一直非常有限,在不久之前,美俄经济关系还被1974年美国颁布的歧视性“杰克逊—维尼克修正案”所限制。这种缺乏经济基础的双边关系导致两国在政治、军事领域的对抗重现。如果在叶利钦执政年代,这一点还不是很明显的话,那么到普京执政年代,这一点愈加突出。普京虽然在2001年、2009年先后利用国际反恐、“重启”美俄关系等机会,一再寻求与西方靠近,但是无奈美国始终不肯放弃削弱和挤压俄罗斯的目标,这使俄罗斯以让步换来的美俄合作成果全部付诸东流。 尽管在官方层面,美国和俄罗斯起先都否认双边关系中存在着危机。但是在2012年奥巴马政府公然否定俄罗斯的议会和总统选举结果之后,两国之间的冲突就再也无法掩盖了。⑧从2011年12月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开始,到2012年5月俄罗斯总统选举结束,美国通过多种途径支持俄罗斯境内的政治反对派,指责俄罗斯的选举不透明,导致美俄关系快速冷却。顶着美欧等国制造的压力,普京赢得了总统选举。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庆祝仪式上,普京流着泪宣布重掌总统大权,其对西方报复的决心溢于言表。随后,俄罗斯政府掀起了国内政治整肃运动,切断了境内许多非政府组织与外国资金的联系。美国对于普京则采取空前严厉的态度。两国之间在2012年间的各项对话被冻结,双方对等地取消了一系列互访活动。普京拒绝出席2012年5月19日在芝加哥召开的北约首脑会议和2012年5月18-19日在戴维营召开的八国集团峰会,奥巴马则缺席2012年9月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召开的APEC首脑会议。为了扭转双边关系下滑的趋势,美俄官员曾经有意识地宣传二次“重启”双边关系,为恢复双边对话做出努力。2013年6月17日,奥巴马和普京在厄恩(爱尔兰)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上会晤。两国元首签署了多项协议,旨在加强双边关系,以延续在2012年被中断的关系“重启”进程。然而双方在一系列关键问题上的矛盾无法调和,比如有关削减战略核进攻力量的谈判难以重开,美国对俄罗斯恢复独联体势力范围的计划坚决抵制。此后,美俄关系间的矛盾不断扩大,直至乌克兰危机发生后,双方走向公开对抗。 美俄关系的冲突除了受到冷战思维的影响外,也是由于两国间存在的系统性矛盾所致,特别是双方间存在着明显的安全困境。美俄关系中最主要的矛盾是战略核力量平衡问题,稍次一些的问题(但冲突性并不降低)涉及国际组织与国际法、能源问题和地缘政治争夺等。 (一)核战略力量平衡问题 这是美俄关系中的关键性问题,也是两国关系中唯一能够展开平等对话的领域。早在上世纪末,美国的一些政治家和学者就主张,冷战虽然结束了,但是苏联的军事能力并没有像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那样被解除,因此降低俄罗斯的军事能力,尤其是战略核力量,依然是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首要任务。美国将维护战略核力量的平衡与标示战略核力量发展情况的传统参数密切联系起来。美俄两国先后就削减战略核武器签署了三个协议,两国都认为,需要维持战略核力量的平衡,但是双方的矛盾分歧并没有消除。随着自身相对实力的下降,俄罗斯趋向将战略核力量作为应对外部敌对行动的有效保障。到目前为止,俄罗斯并没有大幅减少其战略核力量,反而因为美俄关系的恶化,开始有步骤地加强核打击能力的建设。由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忧,俄罗斯需要进一步现代化其战略核力量,这一努力必然引发美俄关系中新的冲突。美国则在为盟国提供核保护伞的同时,偏重于加强非核威慑(导弹防御和常规远程导弹)的能力。⑨ (二)国际组织与国际法改革问题 美国认为,冷战的结束导致以雅尔塔体系、波茨坦公告为基础的国际法律体系发生了变化,因此有必要改革国际规则。美国的政策要点是:削弱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作用;加强以G7和北约为核心的国际组织的作用;拒绝引进限制美国活动的国际法律;组织和实施对主权国家领导人的审判活动。美国倡导的改革实质上是加强其领导下的单极霸权世界,这必然伤害到俄罗斯的利益。在美国的主导下,国际关系中的一些基础性理论问题,如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不干涉他国内政等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面临考验。在乌克兰危机中,克里米亚的俄罗斯族人建立了克里米亚新政府,并采取公投方式决定了克里米亚的命运,这符合美欧等国在科索沃问题上设定的标准。⑩然而美欧采取双重标准,宣布俄罗斯为“侵略”,掀起了对俄制裁行动。俄罗斯反对美国否定公认的国际法准则。“那些为了迎合一些国家的政治局势和利益,而对诸如不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人民的自主权等重要国际法标准和原则任意解释,并且还以‘创造性’地使用国际法为借口企图破坏国际法,这些行为都是非常危险的。”《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写道,“俄罗斯坚定地认为,只有联合国安理会有权批准使用武力。”(11)国际组织与国际法领域的改革将成为美俄关系冲突的重要领域。 (三)能源安全问题 能源安全问题也是美俄关系中的冲突领域。能源安全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主要考虑的是能源需求国的进口来源多样化和使用安全等方面的利益。1994年制定的《能源宪章》旨在约束能源出口国,特别是俄罗斯。俄罗斯加入G7改变了这一局面。从2005年起,俄罗斯提出,需要从能源出口商的利益角度来理解能源安全。2006年7月15至17日八国集团峰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俄罗斯成功地在能源安全中加入了保障能源生产、运输和分配全部周期安全的内容。从那时起,美国开始实施各种对抗俄罗斯能源政策的方案:支持乌克兰、白俄罗斯与俄罗斯的能源冲突,鼓励土库曼斯坦油气系统建立绕过俄罗斯的出口线路等。美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希望维护世界能源市场的低价,开发新的能源资源,削弱俄罗斯在世界能源分配结构中的地位,这是双方的主要矛盾。此外,美俄企业在能源领域也缺乏互动的经验,“萨哈林-1”、“萨哈林-2”、“北方桥”等合作项目都没有成功,两国能源企业缺乏相互妥协的经验。(12) (四)地缘政治争夺 地缘政治方面的博弈体现为美国越过两洋在欧亚大陆的东、西、南三个方面登陆,并逐步向内陆地区渗透,一步步压缩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空间。这场交锋在布什总统任内走向了表面化,其标志是2008年8月俄格战争的爆发。俄罗斯加紧以欧亚经济联盟、独联体等机制为手段,加大对前苏联国家的影响力,排斥外部力量的渗透。美国将此视为俄罗斯试图恢复苏联,因此全力打压。双方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并在2013年底2014年初集中的以乌克兰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美欧等国以此为借口,对俄罗斯施加越来越严格的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其牵涉的领域和影响范围远远超过了俄格战争。由此引发北约在2014年9月威尔士峰会上重新将俄罗斯视为敌人,双方在乌克兰周边地区排兵布阵,新冷战的氛围再次笼罩东欧地区。 美俄关系中的上述主要矛盾由于两国经济联系较弱,而表现得十分尖锐,这比起中美关系因为巨大的经济相互依赖其矛盾受到限制来说是不同的情况。两国间的激烈冲突促使俄罗斯加速推进其“向东看”的外交政策。俄罗斯一方面强化与中国、印度、伊朗、土耳其的各方面合作,以争取更大的外交回旋空间,帮助自己走出困境,另一方面加强由其领导的前苏联国家组成的经济军事同盟,以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俄罗斯积极推进欧亚一体化项目,由俄、白、哈为成员的欧亚经济联盟于2015年元旦正式启动运行,吉尔吉斯斯坦和亚美尼亚也签署了加入联盟的协议,标志着该地区一体化项目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美国为了巩固其世界领袖地位,也不断加强同盟体系的建设,力图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协定和跨大西洋投资与贸易伙伴协定整合对外战略关系,巩固势力范围。以美元的霸权地位遭到削弱为标志,美国掌控世界的能力和信誉明显下降。美国关塔那摩监狱虐囚真相被揭露,人权与种族问题暴露出美国民主的虚伪性。美国向其他国家硬性推广民主制度的企图不仅没有取得效果,反而造成混乱。美军基地遍布世界各地,但却无法彻底赢得军事冲突,被迫离开伊拉克、阿富汗。乌克兰危机加速了美国世界领导权的衰落,但是美国并不屈从于客观趋势,反而力图加强其全球领袖地位。为了在欧洲和亚太地区巩固与扩大联盟,美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两洋整合计划。在安全领域,美国试图把北约推到全球安全管理者的地位。 在美俄对抗不断加剧的趋势下,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世界的冲突性明显增强,这涉及世界各国的安全、经济发展和一些国家的政治制度改革。美俄冲突的影响将不断扩大,处于中间地带的广大国家面临多种选择,一些想维持中立地位的弱小国家可能受到冲击,被迫卷入美俄的冲突中,如何避免这一命运考验着它们的政治智慧。由于美国实力衰减、俄罗斯也今非昔比,双方都缺乏充分的能力和意志来控制本联盟范围内的动荡。一些中间地带发生的地区性冲突还往往成为双方介入和争夺的导火索,这就造成全球局势的整体性混乱,甚至出现更大的动荡。在这种局面下,世界主要大国就解决全球共同性问题很难达成一致,全球治理面临夭折。为了保障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新兴崛起国家,特别是中国需要发挥更为积极主动的作用。中美俄三角关系成为影响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核心轴线,而在其中,中国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二、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中国在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下,确立了和平发展的长期战略。在实践中,中国既与美国建设新型大国关系,还和俄罗斯推进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设。中国不想挑战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希望打破以战争方式重构世界秩序的旧有大国崛起规律,坚决控制与美国可能发生的冲突。中国持之以恒地和北部最大邻国俄罗斯发展睦邻关系,但是中国避免与俄罗斯走向结盟的道路,因为这种结盟对抗的做法会中断自己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与美、俄两国发展关系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以互利、共赢为目标。所以从本质和目标上来看,两者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由于美俄两国各自在综合实力、外交政策的要点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中国在处理与这两个大国的关系方面,也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合作形式、合作内容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一)两种大国关系的相同之处 1.基本上都以中国的外交理念为思想基础 中国政府提出,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3)以追求公平、正义的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中国逐步形成和提出了具有鲜明本国特色的外交理念。早在2003年,中国就提出了“和平崛起”的概念,旨在告诉对中国崛起怀有疑虑的部分国家,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但是它不会像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和日本那样,以对抗或敌对的方式追求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力。后来由于“崛起”一词仍旧被一些国家负面解读,这一概念很快被“和平发展”的提法所代替。到2005年,中国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中国在自身外交理念基础上提出的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和做法得到了美、俄两国的良性回应。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都成为了双边互动的过程。中国与美、俄在发展关系的模式和目标上达成了默契,这使彼此的善意得到响应,而误解和摩擦能够得到及时的沟通和解决。尽管如此,美俄两国的冷战思维在对华关系上也有充分的表现,如美国方面积极推进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就是针对中国崛起而提早在亚太地区布局的政策表现。俄罗斯在与中国发展关系的同时,也始终对中国保持着提防的心理,并且持续不懈地开展与印度和越南的军事合作关系,以对中国形成一种牵制。对此,中国在积极推进与美、俄两国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的同时,也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回应措施。例如,在对美关系上,中国大力发展亚太地区的友好国家数量,避免在本地区的影响力受到美国的巨大挤压,同时增强自己的理论和道路自信,对美国的思想文化渗透保持足够的警惕性。在对俄关系上,中国一方面积极推进两国间真诚的互利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也有意识地尊重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和独联体势力范围,以维护中俄关系的发展大局。 2.都以互利共赢为目标,在管控竞争与摩擦的同时,促进多领域的合作,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新型大国关系,新在合作共赢这个核心目标上。中国在世界大国中率先把实现合作共赢确定为国际间交往的根本目标,这符合中国外交的一贯追求,符合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是对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传统国际关系学说的超越,为国际社会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中国提出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从实质上来说,就是为了管控中美关系的竞争烈度,使这种竞合关系被锁定在良性状态,不至于走向失控。即使在美国实施明确针对中国的重返亚太战略的情况下,中国也尽量避免与美国发生对抗。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的旗帜下,中美关系的发展取得了实际的成效。中美元首在2014年继庄园会晤之后,又续瀛台夜话,相互了解进一步加深,在应对气候变化、建立两军互信机制等众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中俄之间不仅在敏感问题上求得了一致的解决办法,还在国际问题协作、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上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到目前为止,中美关系和中俄关系的发展都较为稳定,双方间的利益冲突和摩擦得到了较好的管控和调适,而合作共赢的一面则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放大。在政治关系上,两种大国关系都较为稳定,双方的交流和对话较为频繁和密切,在经贸领域,中美、中俄的双边合作都走在提升的轨道上,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也是日益密切。 3.都不以结盟为目标 中俄关系日益紧密,国际社会对于中俄是否走向结盟存在诸多疑问。在这种情况下,中俄两国的官方都一再明确地向世界宣告,双方不会结盟。这是中国倡导的新型大国关系的实质所在,其新就在于不走结盟对抗的老路,而以合作共赢、开放包容为根本内涵。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2014年11月28~29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要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14)在面向全球的伙伴关系网中,中国可以和其他国家发展密切的军事与安全合作,但双方不会建立正式意义上的同盟,不会用正式条约来束缚任何一方。只要中国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继续坚持和平发展的战略,中俄关系就不可能走向结盟。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基本目标是为了稳定双方关系,管控和避免双方间的冲突因素,特别是协商和采取行动,避免结盟对抗的局面出现,所以中国、美国现在和将来都不会涉及双方结盟的问题。 (二)两种大国关系的不同之处 1.美俄两国与中国的实力对比存在很大的反差 美国目前依然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与美国相比在实力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是这种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在双边合作的表现形式上,中美双边贸易额居世界前列,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对全球局势,特别是对亚太地区的发展影响深远。中国认识到,没有中美关系的发展就不会有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中美之间显著的相互经济依存状态有助于限制双方竞争的规模。在2013年中国的外贸总额中,美国占据12.52%的比重,其中16.67%为出口,而进口占7.82%。在美国的对外贸易额中,中国占13.3%,其中出口占9.66%,而进口比重为15.8%。(15)俄罗斯在冷战结束后综合国力大为下降,与中国相比,已经处于明显落后的地位,而且这种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中俄双边贸易总额目前还无法与中美、中欧、中日,甚至中韩贸易额相比,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中俄经济合作的结构也存在很大的完善空间,目前双方经济合作的主要形式是俄罗斯向中国出口能源。在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遭受美欧制裁的背景下,俄罗斯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倚重态势更加突出。2014年5月普京对中国的访问并签署天然气大单没有超出人们的预料。在美俄关系激烈冲突的背景下,普京访华被看作是寻找可以依靠的合作伙伴的标志。总之,在目前发展态势下,中美两国的实力对比在趋向平衡,而中俄之间的实力反差很可能继续扩大。 2.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设历时较长,趋向成熟,而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则尚未找准定位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历经20年,稳步上升。特别是在2012年习近平主席当政后,明确强调要将中俄关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两国政治家从历史、地缘、经济和国际政治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做出的明智选择,也是两国政府长期经营的结果。在2014年间,中俄元首五次会晤,两国总理和各部门频繁沟通,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长远来看,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还有辽阔的发展空间。伴随中国的快速崛起,美国作为世界领导者的地位受到潜在的挑战。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美国的霸权地位以什么样的形式被替代充满了不确定性。美国为此忧心忡忡,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应运而生。目前两国在推进双边关系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这是一个长期的博弈过程,需要双方对彼此有恰当的定位,边发展边协商,求同存异,及时地进行调整,其道路不会平坦。 3.两种大国关系的发展初衷不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为了彼此借力;而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则是为了管控冲突 中俄关系的不断升温源于两国不断增多的利益聚合点,还与国际和地区战略环境紧密相关。中俄两国相互借力,共同应对外来的挑战。由于共同的利益诉求和成熟的制度化保障,中俄关系已经具备了高度的战略稳定性。基于两国在国际问题立场上的一致和经济上的互补性,中俄关系还有进一步趋近的空间。美国的对华政策选择有二:其一是约束自己的霸权野心,与中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改良全球秩序;其二是依靠与西方利益集团的关系,以加强联盟来维持霸权。目前来看,美国对第一条道路心存犹豫,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会选择第二条道路。因此,美国会对中国保持冷战思维,择机对中国实施打压。合作与冲突将成为中美关系发展中的常态,中国需要依靠新型大国关系的建设来管控中美之间的冲突。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中国大国外交的重点内容。从实质性内容来看,这两种大国关系有很多一致之处。正因为如此,这两种大国关系的建设和发展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中俄关系发展好了,就必然会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而中美关系建设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也可能被嫁接到中俄关系中使用。在这一相互促进的良性过程中,中国的外交理念将会得到广泛传播,甚至潜移默化地改变美、俄两国的传统冷战思维。由于美国、俄罗斯在国情和外交战略上存在重大的差别,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形式上也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区别有利于中美、中俄更好地实现双方在各领域的互利合作。 三、中国外交对美俄关系的影响 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可谓与美俄冲突中的冷战思维泾渭分明。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同时与美、俄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必然会对美俄关系的发展产生直接、间接的影响。具体来说,中国的快速崛起本身就会对美俄关系的发展产生影响;中国与美、俄两国同时建设和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对于维护中美俄三角关系的稳定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中国以和谐世界理念为指导的全球外交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的作用对美俄关系也发挥着影响;中国可以在美俄关系的改善中扮演建设性调停者的角色。 (一)中国的快速崛起对美俄关系的发展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随着中国实力的迅速攀升,中国相对其他国家的实力优势在扩大。中美之间的实力差距在缩小,美国继续失去它在全球舞台上的领导中心地位,越来越难以推行单方意志。虽然俄罗斯被称为新兴国家,但是其经济结构的弊端很难改变。在美欧制裁下,俄罗斯面临丧失有影响力大国地位的风险。美国和俄罗斯都属于以不同速度相对减弱的国际权力中心。而中国在世界经济、军事和政治领域的影响力正在扩张。中国的崛起必然对美俄关系的发展产生两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中国成为美、俄两国积极争取的对象。在美俄冲突激化的时候,中国成为双方竞相拉拢的对象。围绕乌克兰危机,美俄两国间的外交战不断升级,一方面,双方积极在黑海和乌克兰周边地区调兵布阵,加强军事威慑;另一方面,美俄两国首脑纷纷与中国领导人沟通,以求中国能够站在自己一边。除了美、俄总统相继、多次地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电话之外,德国、法国、英国首脑也试图说服中国放弃中立立场。然而中国坚持的不结盟、按照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来独立确定立场的政策使美、俄两国很难如愿。中国对乌克兰局势表态谨慎,不会公开支持俄罗斯。与此同时,中国强调,应当理解事情背后的原因,这是俄罗斯对美国在后苏联空间多年渗透政策的反击。中国在乌克兰事态中的不干涉立场客观上有利于俄罗斯,这使西方国家在外交上孤立、经济上制裁俄罗斯的政策难以奏效。俄罗斯则在能源合作上靠近中国,打开了新的合作空间。 二是促进美俄两国改善关系。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世界的力量平衡,也促使美俄两国尽快结束冲突,以恢复对自身更为有利的中美俄三角关系。对于美国来说,中国是比俄罗斯更加具有威胁的潜在对手。美国将俄罗斯和中国列为最重要的挑战者,但重中之重是中国,俄罗斯并无能力从根本上破坏美国构建的秩序,但中国的挑战是全方位的。美国改善和发展与俄罗斯关系有助于阻挡中国崛起的步伐及其带来的挑战。美国若想继续推进其重返亚太战略,就必须稳定住俄罗斯,避免两线作战。美国不愿偏废欧洲与亚洲两个战略方向中的任何一个,而如何平衡这两条战线,就涉及美国如何处理与中国、俄罗斯的三角关系问题。尽管奥巴马政府不认为中俄能形成军事同盟关系,但中俄关系的发展还是压缩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16)从大战略的角度来说,美国很难容忍中俄两国关系进一步趋近,它必定要设法分化中俄关系。因此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美国必然会以减轻对俄压力的方式来削弱中俄关系趋近的动力。对于俄罗斯来说,与美国建立友好关系有助于削弱中国的强势地位,解决俄罗斯现代化发展面临的技术和资金问题,通过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壮大自身实力。在改善两国关系上,俄罗斯一直有着很强的冲动,也愿意在美国减轻对其挤压力度的条件下作出让步。 综合来看,中国的崛起对美俄关系产生的第一种作用对中国较为有利,但是它持续的时间较短,很难维持长久,而第二种作用发挥的时间更长,影响也更大,它将推进美俄两国走上改善关系的道路。 (二)中国与美、俄两国同时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对于维护中美俄三角关系的战略稳定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美俄两国的冲突由于中国因素而变得逐渐有利于俄罗斯。在美俄关系的矛盾斗争中,俄罗斯部分赢得了中国等其他新兴国家的支持,利用集体的力量有效遏制了美国的霸权主义倾向。中俄在共同的集体主义文化基础上,对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扩张保持警惕,共同抑制美国的单边主义,规划更为公正的国际新秩序。加上美国单极霸权政策的自身失误,俄罗斯弥补了实力上的不济,在处理美俄关系的过程中更为主动。但是俄罗斯要想占据上风,也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对于俄罗斯的意义非常重要。在远东地区,美国一系列政策调整带来的外部压力主要由中国承受,俄罗斯并未受到严重威胁。但是在远东地区俄罗斯有很大的利益,为了保障远东地区的安全,俄罗斯以远东军演、经济开发来壮大自身实力,维护国家安全。但是受自身国力所限,俄罗斯在远东地区可投入的资源捉襟见肘,中俄合作是俄罗斯的必然选择,这极大地改善了俄罗斯的不利地位。另外,国际制裁迫使俄罗斯积极寻找新的市场和资金源。虽然俄罗斯不愿意本国变得过于依赖中国。但是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情势下,普京做出了明确的选择,全面扩大与中国各领域的合作。 中国不希望俄罗斯在与美国的对抗中失败,因为这会加强美国的地位,同时将使美国腾出全部力量转向对付中国。中国希望维护中美俄三角关系架构的稳定性。俄罗斯是与中国相接壤且解决了全部领土纠纷的唯一大国,俄罗斯还被视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料供应国。美国在制裁俄罗斯的过程中扭曲了全球市场的运作,包括将俄罗斯的金融机构开除出国际支付体系、操纵评级机构调低对俄罗斯的信用评级等。中国认为,这些措施可能被用来对付任何一个与美国发生冲突的国家,(17)因此需要吸取经验,早作预防。不过,中国认识到美俄关系对抗与合作交替出现的规律,当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发展不顺的时候,它就会拿出同中国和其他非西方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而一旦俄罗斯与美国重新接触的时候,中俄关系就会被置诸脑后。(18)中国对于这一历史规律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因此在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同时,也不忽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设。总之,中国的政策态度成为美俄关系发展中谁能占据优势地位的一个关键性影响因素。而中国希望稳定中美俄三边关系,维护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格局。 (三)中国以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为指导,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进程,令国际关系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这对冷战式思维影响的大国角逐产生了抑制作用,有助于美俄两国从大局着眼,为全球利益化解冲突 中国以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为基础,提出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概念。这是一种以合作共赢为国际交往核心目标的国际关系,迥异于旧的国际关系。这种新型国际关系以平等、开放和包容为基本特征,它体现在中国公开提出的一系列多边合作倡议之中。在2014年5月上海举行的亚信会议上,中国提出树立亚洲新安全观,倡导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续安全,积极探讨建立亚洲安全与合作的新架构。在2014年11月北京召开的APEC首脑会议上,中国提出了建设APEC自贸区的倡议。中国还提出要和周边国家建立利益和命运共同体,与全球国家建立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欧亚大陆共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这些多边倡议和行动无一例外地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拥护,而这些倡议都是新型国际关系的主要构成内容。 习主席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19)在实践中,中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在区域与全球制度平台上表现得更为活跃。在中国的推动下,新多边机构的筹建取得重大进展,22个意向创始成员国签署了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备忘录,金砖五国签署了成立金砖开发银行的章程协定,丝路基金已经设立,中韩、中澳等自贸谈判取得重要成果。中国的构建和谐世界理念深刻影响了国际社会,美俄关系中那些带有冷战色彩的思路和做法必然遭到各国的反对和批评。这一新的态势对美俄关系产生着直接的影响,有助于美俄在全球治理问题上加强协作。此外,中国推动与美、俄建设新型大国关系更是对美俄处理彼此间关系产生了引导的作用。美俄两国在讨论和接受中国有关建设新型大国关系模式的过程中,也会主动将其中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运用于彼此关系中,这有助于美俄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四)中国需要审时度势,巧妙运筹,在俄美关系中发挥建设性的居间调停者作用。但是受美俄冷战思维惯性的抵制,中国的新型外交理念只能对美俄关系的发展产生部分作用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设使中国在中美俄三角关系中处于一种有利的位置,但是中国切记不能沾沾自喜。从全局和长远角度来看,如果美俄关系走向彻底崩盘,那么中国与美、俄两国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计划也必将遭受到冲击。国际格局陷入激烈的两极对立局面非常不利于中国的和平建设,必然会打断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了化解这一可能的危机,中国在合适的机会要创造条件,发挥建设性的调停者角色,促进美俄关系的改善。但是中国也必须认识到,美俄之间冲突的核心原因在于双方对彼此的认知不同。俄罗斯希望美俄关系能够以平等互利为原则基础,但却得不到美国的认同。两国对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存在根本上的认识差异,美国只把俄罗斯作为一个地区大国来看待,这不符合俄罗斯自认为是世界重要大国的定位。美俄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只有在双方外交思想的基础都发生改变后才能消除,中国很难促使它们进行修正。因此中国在促进美俄关系改善方面的作用并不是决定性的。 总之,中国的快速发展能够促进美俄关系走向改善,稳定中美俄三角关系的平衡状态,维护国际局势的和平与稳定,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推广新型外交理念必将抑制冷战思维的发展和蔓延。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美俄关系的总体状态仍可能以冲突为主,如果中国能够在美俄关系中有效地发挥建设性调停者的作用,那么世界的和平将得以维护,国际冲突的氛围将得以缓解,中国也将获得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在这方面,中国的外交谋略还需深化。中国的新型外交理念虽然不能彻底改变美俄关系中的冷战思维,然而这种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展望未来,中国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花费更长的时间成本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国际关系文化。随着中国崛起步伐的迈进,中国的新型外交理念必将在新国际秩序的构建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注释: ①陆南泉:《中俄关系现状与前景》,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1期。 ②王郦久:《对进一步深化中俄关系的几点思考》,载《和平与发展》2013年第3期。 ③金灿荣、赵远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条件探索》,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3期。 ④郑羽:《重启的消亡:普京重新执政后的俄美关系》,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4年第5期。 ⑤参见高飞、张建:《乌克兰危机背景下的大国博弈及其对国际安全格局的影响》,载《和平与发展》2014年第6期;杨雷:《乌克兰危机与美俄新冷战》,载《和平与发展》2015年第1期。 ⑥参见李兴:《试析当今中俄美三角关系的若干特点》,载《东北亚论坛》2014年第1期;李静杰:《中俄战略协作和中美俄“三角关系”》,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4年第4期;杨洁勉:《中美俄的亚太战略互动:动因、特点和理论建构》,载《国际观察》2014年第4期。 ⑦参见王思颖:《俄美“新对抗”时期的中国“双向外交”》,载《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2期。 ⑧Алексей Фененко:"Перспективы развития российско-американ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http://russiancouncil.ru/inner/index.php? id_4=1529#top,上网时间:2013年4月14日. ⑨В.В.Шаклеин:"Можсно ли говоримь о новой повесмкe дня омношений России и США",Электронный научный журнал? Россия и Америка в XXI веке? №2,2010. ⑩Владимир Евсеев:"Украина.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ая ошибка США",Интернет-журнала? Новое Восточное Обозрение? от 18.03.2014,网址:? http://ru.journal-neo.org/2014/03/18/ukraine-america-s-strategic>error/,上网时间2014年3月18日。 (11)"КОНЦЕПЦИЯ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утверждена Президентом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Д.А.Медведевым,http://www.mid.ru/bdomp/ns-osndoc.nsf/e2f289bea62097f9c325787a0034c255/d48737161a0bc944c32574870048d8f7! OpenDocument.访问日期2013年10月20日。 (12)Алексей Фененко:"Перспективы развития россикско-американ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http://nassiancouncil.ru/inner./index.php? id_4=1529#top,上网时间:2013年4月14日. (13)《习近平出席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年11月29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1/29/c_1113457723.htm. (14)《习近平出席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年11月29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1/29/c_1113457723.htm. (15)Владимир Портяков:"Возвышение Китая:что далыце?",http://www.globalaffairs.ru/number/Vozvyshenie-Kitaya-chto-dalshe-16775,上网时间2014年7月2日。 (16)2014年5月29日,中国社科院亚太战略院大国关系研究室举行了一场名为《多极化世界中的中美关系》的研讨会。美国弗吉尼亚军事研究院的克利福德(Clifford A.Kiracofe)博士在会议上做了主旨报告。这是他在该报告中提出的观点。 (17)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中国缘何需要俄罗斯?”,《透视俄罗斯》,http://tsrus.cn/pinglun/2014/06/09/34767.html,上网时间2014年6月9日。 (18)波波·罗:《俄罗斯、中国和美国——从战略三角到后现代三角》,载《俄罗斯研究》2014年第1期,第169页。 (19)《习近平出席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年11月29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1/29/c_1113457723.htm.标签:中俄关系论文; 中美关系论文; 中俄论文; 军事论文;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论文;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论文; 美国军事论文; 新型大国关系论文; 时政外交论文; 俄罗斯军事论文; 冲突管理论文; 美俄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中国军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