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环境立国战略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启示论文,战略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7年6月1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由日本中央环境委员会专门委员会起草的《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该战略进一步明确了通过发展环境、能源技术和改革社会经济系统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走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奠定了日本对内对外环境政策的基础,并向世人展示了力图成为“克服地球变暖危机的国际领导者”,[1]以实现其环境大国的决心。
当前,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影响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如何应对全球环境危机不仅是重大的技术和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在这里,各国既有共同利益,又存在着矛盾和斗争。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应当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事务,推动解决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权益,同时,又要了解和学习环境先进国家的经验,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解决自己的环境问题,促进本国的可持续发展,并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作出贡献。
一、《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以下简称《战略》)出台的背景
(一)利用环境合作的国际舞台增强日本的国际地位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危机日益加深,大国对环发事务领导权的争夺也随之日益激烈,纷纷利用这个国际舞台展现其影响力。日本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把环境问题作为其外交的重要课题提出来,认为“只有在地球环境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才是日本为国际社会作贡献的主要内容”。[2]随后在1992年的联合国环发大会上,日本不仅承诺限制有害气体排放,并承诺5年内提供10 000亿日元援助,因而赢得了“环保超级大国”的声誉。[3]当前,旨在削减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的第一个约束期(2008-2012年)即将到来,而以全球变暖对策为主题的大国首脑会议也将于2008年在日本北海道召开。为了在制定《京都议定书》第一个约束期结束后的新的克服全球气候变暖国际框架中发挥主导作用,借以利用环境合作的国际舞台增强日本的国际地位,日本急需尽早提出新的有关全球未来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和地球变暖对策的国际框架基本原则的建议。为此,《战略》将克服危机的上述建议列为近期应当实施的战略措施之首,并明确提出,日本要做克服全球气候变暖危机的“国际领导者”。
(二)通过国际环境合作为日本的环保产业开拓国际市场
二战后,日本在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曾经是一个公害大国,然而经过随后几十年坚持不懈的治理,不仅环境状况大为改观,而且也使其环境、能源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当前,日本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环境、能源技术开展国际环境合作,既是为了借以提高其国际声誉和国际地位,也是为其环境产业开拓国际市场。为此,《战略》把面向亚洲和世界开展国际环境合作置于重要地位,倡导建设“少污染的绿色亚洲”,提出通过ODA的战略扩充,推动国际合作以及为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到2015年使得不到安全饮用水和基本卫生设施的人口减半的目标作出贡献等。中国是日本的近邻,两国的环境合作有着共同的环境效益,特别是在长距离的环境影响方面。而且由于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通过同中国的环境合作,必将使日本企业获得巨大的市场机会。为此,《战略》特别提出开展同中国的环境合作,尤其是关于防止河流、湖泊、海洋及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合作。
(三)寻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对日本来说尤为迫切
二战结束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大量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环境也在不断恶化。面对当前全球环境危机日益加深的态势,各国都在寻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也是一个资源小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因此,自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后,日本的环境政策开始以可持续发展为基调,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1993年3月日本政府颁布实施了《环境基本法》,并于翌年12月出台了第一个环境基本计划,确立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基本理念,提出建设环境负荷少的、以循环为基调的经济社会体系的目标。[4]20世纪90年代,日本提出了“环境立国”的口号,并将21世纪定位为会谈“环境世纪”。[5]在2006年的第三个环境基本计划中,进一步提出了促进环境与经济良性循环,即通过改善环境以发展经济,并通过经济的活力促进环境改善的环境政策方向和促进环境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综合提升的发展目标。《战略》对此作了更为明确完整的阐释,认为日本应当充分利用自身技术条件、经验、人才和文化上的优势,通过技术开发和重构社会经济系统,把应对环境问题作为推动经济成长和地区发展的动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二、《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战略》的基本目标
《战略》首先指出,当前地球环境正面临三大危机,即人类活动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地球变暖危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的资源浪费危机和人类活动使生物多样性大量丧失导致的生态系危机。如果任由这些危机发展下去,就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危及人类的生存。可以说,地球环境问题与人类的安全保障密切相关,是人类面临的最大考验。《战略》认为,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使现在和未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荷都不超过环境的容量;使新开采的自然资源最小化,并确保资源的循环利用;维持、恢复健全的生态系,确保自然与人类的共生。为此,《战略》提出了以下基本目标:通过大幅度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建设低碳社会;通过“3R”实现资源循环以建设循环型社会;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实现社会经济活动同自然相协调以建设与自然共生社会。
(二)《战略》的总体构想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战略》从分析日本自身条件出发,提出了建设可持续社会“日本模式”的总体构想。认为日本虽然“国土有限,自然资源缺乏,但拥有追求与自然共生的智慧与传统,推动经济发展的环境、能源技术,治理公害的经验,从事环境保护的人才以及官民协调共同致力于目标达成的文化和价值观等优势”。这些优势将是创造所谓“小型地球”可持续社会新鲜模式的绝好条件。因此,日本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上述优势,并在此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合作,进行技术开发,重构社会经济系统,使应对环境问题成为推动经济成长和地区发展的动力,并为亚洲与世界的发展与繁荣作出贡献。
从这一总体的构想出发,《战略》提出了未来日本环境立国的以下发展方向:(1)继承追求与自然共生的智慧与传统,建设自然恩惠丰裕的美丽国家;(2)通过发展环境、能源技术,创造新的经营模式,使环境保护成为激发经济活力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新引擎,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3)运用日本的环境、能源技术和治理公害的经验开展国际合作,实现与亚州和世界的共同发展。
(三)近期实施的八项战略
根据上述总体构想,日本政府提出了以下近期实施的8项战略措施:
1.做克服气候变暖危机的国际领导者。其主要措施是:向国际社会建议,到2050年将世界整体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现在减半作为全球共同目标,并制定开发新的能源技术建设低碳社会的长期规划;进一步开展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国民运动”,强化实现《京都议定书》目标的相关措施。建议2013年以后的克服气候变暖危机的国际框架应当遵循3项原则:(1)主要排放国全部参加;(2)根据各国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框架;(3)运用节能等技术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得到兼顾。
2.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基础,享受和继承自然的恩惠。其主要措施是:向世界各国传播日本建设与自然共生社会的智慧与传统;对社会经济活动实施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构建生态系的综合监视系统;提出百年后日本生物多样性的宏伟构想,建设有利于形成优越自然环境的生态网络。
3.通过“3R”进行可持续的资源循环。其主要措施是:向亚洲和世界推广日本的“3R”制度、技术和经验,通过制定和实施“东亚循环型社会规划”,实现东亚整体的资源循环;通过提出“3R”技术和充实“3R”相关制度,构建“地区循环圈”;通过废弃物发电等有效利用废弃物系统生物能,为克服气候变暖作贡献。
4.运用治理公害的经验与智慧开展国际合作。其主要措施是:倡导“少污染的绿色亚洲”,运用日本的环境技术和人才,开展以亚洲地区为中心的国际环境合作;从人类的安全保障出发,通过ODA的战略扩充,推动国际环境合作;开展与中国的水环境合作,并以国际卫生年(2008年)为契机,开展水与公众卫生问题的国际合作。
5.实现以环境、能源技术为中心的经济成长。其主要措施是:推进“绿色技术革新”,实施本国环境技术的国际标准化;促进对环境事业的投融资,推进企业环境负荷“清晰化”;从确保国际竞争力出发,重新评价化学物质管理制度;推广和进一步开发节能技术,促进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确保安全为前提利用核能。
6.利用自然的恩惠建设充满活力的地区。其主要措施是:通过推进环境保护型农业,发展农林水产业,建设人人参与的用“养护”维系的充满活力的农村;建设环保型城市和环境负荷小的小型城市;创造丰饶的海湾,进行湖泊环境再生,建设亲水的自然环境;开展“建设美丽森林国民运动”,通过国产木材利用,进行适当的森林建设。
7.培育对环境感受、思考、行动的人。其主要措施是:实施“21世纪环境教育规划——人人、时时、处处参与环境教育”;培育活跃于国际的环境领导者;开展全国性节能产品活动,促进生活方式的变革;通过各方广泛参与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强化地区的环境力。
8.建立支持环境立国的措施。其主要措施是:运用国内排放量交易和环境税等市场机制推动企业的环境保护;推动金融机构发挥环境控制力,普及企业环境报告书和环境会计制度;通过完善商品信息,扩大民间的绿色采购;对环境立国战略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在上述8项战略中,战略1-3属于应对地球气候变暖危机、资源浪费危机和生态系危机的分领域纵向战略,战略4-8则是为了实现“21世纪环境立国”目标应列为重点的横向战略。
三、几点启示
(一)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经济与环境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日本国土面积有限,缺乏自然资源,又曾是一个公害大国。然而,通过坚持不懈的环境治理,其环境状况已大为改善,并积累了丰富的治理公害的经验,[6]同时,又以两次石油危机为契机,发展了节能技术,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21世纪的环境战略,确立了走经济与环境良性循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发展道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主要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1/3。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资源供需的矛盾更加突出。[7]另一方面,随着工业的加快,环境污染和破坏也日益加剧,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前,中央已明确提出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方针,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8]随我国经济的发展,环保所需的财力、物力投入也大为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也日益提高。因此,完全可以借鉴环境先进国家的经验和技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制定应对环境挑战的战略,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推动和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目前,环境问题日益国际化、全球化,已成为跨越国界的全球性问题,环境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主题。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都在借助环境外交的舞台,树立绿色形象,借以提高自身的国际声誉和国际地位,日本政府推出《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也在于此。面对日益加剧的全球环境危机和发达国家的环境外交态势,我国应当积极参与国际环发事务,在全球环境事务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展现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风范,并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增强应对全球环境危机的能力,从而为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可持续的世界作出贡献。同时,要按照《里约宣言》阐明的体现公平思想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9]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全球环境问题上,要求发达国家严格履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减排目标和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的承诺,通过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三)积极引进环境先进国家的经验和技术,推动我国的环境友好社会建设
21世纪是环境世纪,环境产业是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为此,发达国家纷纷以国际环境合作为舞台,为本国环境产业的发展寻找国际市场。这一点,已从日本的《战略》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毋庸置疑,我国存在着庞大的环境市场,环境交流与合作是我们与环境先进的发达国家互利共赢的一个结合点。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国际环境合作的平台,积极引进环境先进国家的环保节能技术和经验,以推动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截至2005年5月,我国已同美国、日本、加拿大等40多个国家签署了双边环境保护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同9个国家签署了核安全合作双边协定或备忘录。[10]当前,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国际、区域和双边的环境交流与合作,如中国与东盟(10+1)环境合作、东北亚区域环境合作等,[11]特别是应促进企业和民间的环境项目合作,通过合资合作、技术引进、人员培训等形式,促进我国的环保节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