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B超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实施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比较组,两组采用不同的穿刺置管术,比较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96.7%、6.7%,显著优于比较组的86.7%、23.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超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成功率高,穿刺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B超引导;静脉穿刺置管术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6-0032-02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ultrasound-guided axillary vein catheterization.Metho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60 cases of axillary vein puncture and catheterization of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mparison group, two groups with different puncture occurred, the success rate of puncture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Result The successful rate and complication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96.7% and 6.7%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mparison group of 86.7%, 23.3%, and P<0.0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onclus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B ultrasound guided axillary vein puncture, the success rate of puncture is high,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s low after the puncture, so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B ultrasonic guidance;Venipuncture catheterization
腋静脉位于腋动脉的前内侧,在背阔肌下缘处,由肱静脉延续而来,至第一肋骨外侧缘处向上续于锁骨下静脉[1]。腋静脉穿刺是临床上常用到的中心静脉穿刺置管途径。本文通过B超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做了简要的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来我院实施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60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比较组,每组各30例。比较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46.5±1.5)岁;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最大年龄65岁,最小年龄21岁,平均(45.8±1.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选择右测腋静脉入路穿刺,术前进行常规检查,测量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建立静脉通道,肌注咪唑安定5mg,患者呈仰卧位,剔除腋毛并消毒皮肤,铺无菌巾,比较组采用颈内静脉盲穿置管术,手术医师根据经验,取锁骨中线下5cm,再往外2cm,与皮肤呈30~45°或绷紧腋窝皮肤,将左手食指放在腋动脉博动最强点,做好标记,用利多卡因在标记处进行局部麻醉,针尖刺入皮肤后注射器带负压,穿刺进针角度呈45°,针尖指向患者的内后方,边进针边回抽,抽到注射器顺利回血,左手固定针体,右手送入引导钢丝约20cm,退出穿刺针,送导管12~13cm,退出导引钢丝,用肝素水封管,固定导管,贴保护膜;实验组则采用B超引导腋静脉穿刺置管术,超声探头消毒,探头涂上耦合剂并罩无菌保护套,探头在腋顶部下方4~6cm臂侧处横切面上找到腋静脉的位置,确定腋静脉的走向和深度,将探头转为纵切面,明确穿刺点和穿刺方向,穿刺点周围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皮肤表面再次涂布碘伏溶腋代替无菌耦合剂,在超声实时引导下进针。穿刺及置管方法同上比较组,穿刺置管成功共经超声确认导管位置正确后缝合固定导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数据,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
30例比较组患者中,有26例一次穿刺成功,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6.7%;实验组患者中,有29例一次穿刺成功,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6.7%,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优于比较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
比较组中,2例血肿,2例误碰神经,3例误穿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3%,实验组中,1例血肿,1例误穿动脉,无误碰神经发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7%,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比较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所示。
表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
3.讨论
超声能够清晰的显示人体内部组织结构,超声波的指向性能够对病变进行相当准确的定位,而且能实时观察组织解剖结构的动态变化,其准确性和安全性是其他影像手段不可比拟的。超声引导穿刺,就是在实时超声影像的监视和引导下,避开重要脏器及较大的血管神经,将穿刺针准确地穿入病变组织内进行治疗或通过吸出、切割出少量细胞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穿刺后还能立即对穿刺部位及穿刺路径进行观察,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出血等现象,用最短的时间加以处理,避免引起更加严重的并发症[2]。腋静脉穿刺是临床上常用到的中心静脉穿刺置管途径,具有以下优点:①腋静脉位置固定,成功率高;②位于锁骨下方,发生损伤时容易压迫止血;③穿刺途径有肋骨阻挡不担心误穿胸内脏器;④穿刺全程在胸壁外,深度不超过胸膜顶不易造成血胸气胸;⑤腋静脉与腋动脉之间有前斜角肌不易损伤动脉;⑥左右腋静脉均可穿刺。
本次实验中,比较组采用传统静脉定位穿刺置管术,实验组则采用B超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优于比较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B超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成功率高,且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崔嵩,王健,等.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3,05:516-518.
[2]罗毅,黄振宇,等.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急诊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华夏医学,2013,04:765-768.
[3]谭永实,马媛媛,吴志峰.探讨彩超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6,(07):271-272.
论文作者:唐敏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7
标签:静脉论文; 患者论文; 并发症论文; 实验组论文; 发生率论文; 统计学论文; 超声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