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院高职新生人际关系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_宋 峥

浅谈我院高职新生人际关系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_宋 峥

◆ 宋 峥 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11

摘 要: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本文阐述了我院高职新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具体表现,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心理健康教育中人际关系问题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新生 人际关系 对策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一切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联系,是通过交往形成的心理关系。人际交往对大学生来说既重要又有挑战性,特别是对于以学制短、学历低为特征的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承受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心理敏感而脆弱,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也容易造成心理困惑和障碍。为了深入了解并分析这一问题,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2份,有效问卷442份。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一、高职学生人际交往的状况和特点

1.学生的人际关系总体来说是健康向上的,同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关系,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简单稳定。有78.4%的学生表示在大学里有知心的朋友,在学生的人际交往中,与宿舍和班级同学的相处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占总数61.8%的学生觉得宿舍里大家团结友善,亲如一家,关系非常融洽;32.8%的同学觉得宿舍同学还算团结,但是感情不深、关系一般;有5.4%的学生认为宿舍里的人各忙各的,互不关心,与同寝室中的同学关系较差,不时有矛盾产生。

2.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比较理性、纯洁、真诚。与人交往时最看重的是性格、道德品质、处事作风和兴趣爱好,分别占了81.5%,77.7%,74.3%和46.6%(可多选)。在“我所以打算结识人、交朋友的动机是”一栏的选择中,83.3%的学生选择了“我认为朋友能使我生活愉快”,可见认知因素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中起着主导作用。

3.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多样性,交往范围进一步扩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调查中发现有47.1%的学生有或曾经有过男(女)朋友,占调查65.6%的学生有比较多的异性朋友,只有4.3%的学生表示除了“我男(女)朋友,没有其他异性朋友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28.6%的同学经常会有孤独感,偶尔会有孤独感的人占57.8%,有19.4%的人认为自己很少有孤独感,其他6.3%的同学表示他们从来没有孤独感。

4.无论是与同性还是异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么当问题出现时,是否会让他们感到压力呢?在调查中,有13.5%的人表示经常会有压力感,有56.6%的人偶尔会感到压力,较少有压力的人占18.5%,有11.4%的人没有压力。

二、影响高职高专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

1.社会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公平性、竞争性引起了人们观念的变化,高职高专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其价值取向也明显地受到社会观念变革的影响,如交友中重视强强联合或彼此能够互相照应,特别是一些有较好的家庭、社会背景的学生,心理上有一些优越感。而相反,一些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的孩子相形见绌,表现出自卑、敏感等人际交往障碍。

2.家庭教育的影响。现在高职高专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受父母的关注普遍较多。因此,孩子在与父母和其他人的交往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如以自我为中心、娇惯任性、很难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等。

3.学校教育的影响。当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强调以人为本,但也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有的学生不重视教师、不爱学习,有自己鲜明的个性,“难管难教”等。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学生,部分学生是不愿意在学业上用功的,按高考成绩高低进入高职学习,进入学校之后学习动力不足、不尊重教师的现象也会经常出现。由于同学间个人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个人素质的差异,在人际交往中就会出现不同的交往方式。

三、高职高专学生人际关系的误区分析及应对策略

1.学生交际圈较小,缺乏人际交往经验,部分学生缺乏与人沟通的愿望和能力,往往会导致同学间的猜疑、妒忌,甚而在班内形成小团体,不利于班级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成长。在心理诊断量表中,我们发现,42%的学生和生人见面感觉不自然,48.1%的学生觉得关于内心的烦恼有口难开。

2.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能力与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开始回避参与。调查中有近45.7%的学生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

3.由于大多数家庭的娇生惯养,多数学生对集体生活不适应。在调查中,发现有47.1%的学生选择在寝室里不受欢迎的人是“对集体事务(如打水、扫地等)漠不关心,经常不参加,坐享其成”的人。

高职学生能否顺利地适应和处理好人际不仅关系到他们是否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也关系到他们是否能成功地在社会中扮演好既定的角色。关注学生人际关系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给他们以关心和有效的指导,是我们每个心理健康教育者应该做到和可以做到的。

参考文献

[1]樊富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马建青 大学生心理卫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3]孙智凭 初凤林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宋 峥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7月总第16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31

标签:;  ;  ;  ;  ;  ;  ;  ;  

浅谈我院高职新生人际关系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_宋 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