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庆芳[1]2001年在《中国银行业在加入WTO后的竞争分析与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 外 经 济 贸 另 大 逝 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 中国银行业在加入WTO后的 竞争分析与战略研究
谢东升[2]2012年在《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内银行业改革方向的确定,以及中国于2001年底加入WTO后的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一直受到政府与民间的重视,也是学术界与实务界经常讨论的热点。然而外资银行进入究竟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什么影响?以往文献大多着重是否有助于国内银行业效率的提升,或者是论证引进外资战略投资的优缺点进行探讨,较少以全面性、系统性的由上至下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国内银行业的影响。本论文有别于以往研究,试图在宏经济观、微观经济以及社会大众叁个层面下,从整体银行行业、银行企业、以及金融市场投资人等多视角,探讨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在学术理论上,透过文献回顾的过程,进行学术理论与实证研究梳理,分析跨国银行海外扩张理论成因,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影响何在,综合溢出效应的研究,整理近期中国银行业相关研究成果。在现实层面上,以古鉴今,完整介绍中、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史,分析当前国内中外资银行经营现状,参与WTO开放外资银行所造成的冲击,并且从外资同业角度观察外资银行对未来中国市场的前景。藉由文献梳理和中外资银行现状分析,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影响可区分为叁大影响层次,在此理论分析框架下,本论文分别从叁个专题,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第一个专题是在宏观经济影响层面下,以国内银行整体行业视角进行研究,实证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是否存在生产力溢出效应。根据经济学生产理论的基础,建立一个可以衡量整体银行行业的生产力溢出效应模型,讨论外资银行对国内银行在劳动、资本、资金叁种要素的投入产出影响,以及中国银行业在外资银行进入后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以行业视角观察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发现,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并未存在明显生产力溢出效应,以2006年后全面开放外资银行为研究分界,也没有明显的影响。再从各要素的资源配置情况观察,国内银行劳动边际生产力低于外资银行,但资金与资本边际生产力高于外资银行,国内银行本身经营的技术进步率则为负成长的情况。第二个专题是在微观经济影响层面下,以银行企业视角观察外资银行进入后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兴起。利用案例分析方法,对国内最新私人银行业务做了全面且系统的介绍。研究结果发现,国内私人银行自2007年开办以来,借鉴外资私人银行,国内财富管理业务蓬勃发展。中资私人银行在国内有本土化优势,并受惠于政策对外资经营限制。而外资私人银行的优势在于境外资产配置能力较强,对客户定制化服务能力较高。本研究提出国内私人银行当前存在的问题,如专业财富管理人才短缺、产品服务同质化太高、风险控管系统薄弱、以及全球资产配置能力不足。并建议加速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脚步、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严格专注细分市场、以及善用混业经营的优势,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私人银行业务模式。本文再以招商私人银行为例,分析其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策略,以及对高端客户、专业团队、业务流程、产品服务、以及品牌营销上的特色。第叁个专题是在对社会大众影响层面下,以金融市场投资人视角观察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影响。以事件研究法辅以严谨的实证分析,观察投资人对于外资金融机构宣布参股国内银行事件的公告效果,并以被参股银行的类型,以及参股金额规模进行分类比较,研究投资人对于外资参股后对国内银行业前景的反应有何不同。实证结果发现,针对外资参股事件的公告,国内投资人是抱以正面的反应。而且事件公告日前,参股消息已经在国内股市发酵,中国股市存在信息泄漏以及内幕交易的情况。再以被参股银行类型不同进行研究,实证结果发现,当被参股银行是国有商业银行时,会有较大的公告效果。而参股金额的大小并不会与公告效应有绝对正向的关系。显示外资参股国有商业银行所造成的标竿效应,以及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示范效果,才是金融市场投资人考量国内银行业前景最主要的关键。本论文在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叁大影响层面为基础,以全方位的多视角进行研究,完整清晰的分析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银行业所产生的变化与影响。在研究方法上,结合定量与定性方法的优势,得到了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影响的初步结论。经过对本论文叁个专题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后,在理论意涵与实践意义上,接着提出在国家政策上,应该稳健适度开放外资与中资银行合作,协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工作,并加速外资银行进入内地二叁线以下城市或农村发展。在银行行业或企业上,建议增强经营管理能力、提高组织效率、吸收国际经验、创新金融产品、提高劳动素质以及专注细分市场,并且加快中资银行国际化的脚步。在社会大众上,建议投资人可以参考外资参股消息,关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所带领的标竿效应与示范效果,并且防范国内股市内幕交易的风险。
童文俊[3]2005年在《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动因与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动因与战略为主题,根据动因和战略相对应的原则对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宏观动因和相关战略规划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在对银行业并购相关概念予以界定,对银行并购理论发展予以综述的前提下,在对中国银行业并购既有行为予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中国银行业进一步并购的微观和宏观动因,并确定了宏观动因和银行业并购战略相对应的本文研究思路。在本文所确定的宏观动因和并购战略相对应的研究框架下,本文分别从提升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水平、优化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稳定中国金融体系和提升中国银行业对外竞争力四大宏观动因出发,对其所对应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构想或政策建议。根据上述研究思路,本文在结构上共分为一章导论、五章正文和一节结论。 第一章为导论。首先,本章对本文的重要概念做了界定,区分了银行并购与银行业并购概念,介绍了银行并购的分类,界定了银行业并购战略的含义。其次,本章对银行并购理论的发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有关银行动因理论,绩效实证和中国银行业并购研究的进展。最后,本章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主要创新做了介绍。 第二章为中国银行业并购:既有行为、动因与战略分析。在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和中国银行业并购历程予以阐述的基础上,本章分析了中国银行业既有并购的动因、成效与问题,并对光大银行并购案例做了绩效实证分析。然后,本章研究了中国银行业进一步并购的动因,并确定了宏观动因与银行业并购战略相对应的本文研究框架。 第叁章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本章在对银行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予以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随后,本章对规模经济与银行业横向并购、范围经济与银行业混业并购做了理论与实践考察。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章提出了基于规模经济动因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和基于范围经济动因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 第四章为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首先,本章对银行业市场结构做了理论分析。其次,本章从集中度角度考察了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实证研究了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的最优市场结构。再次,本章对银行并购与银行业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做了理论与实践上的考察。最后,本章阐述了基于市场结构优化动因的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 第五章为金融体系稳定与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分析。在对金融体系稳定、有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与银行并购之间的关系予以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章分析了
许竹青[4]2003年在《银行业国际化进程及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银行国际化为参照系,全面考察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业国际化的成因、进程及效应,并结合加入WTO的背景,对中国未来银行业国际化的进程进行了预测。 本文首先从银行业国际化主体的特征出发,通过借鉴新制度经济学、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以国家效用函数为核心,构建了一个进行银行业国际化研究的综合分析框架。然后以此作为逻辑基础,全面考察了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业国际化进程和特征,概括了各自的银行业国际化模式。本文指出,由于各国内在制度结构特征以及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上的差异及其变迁,各国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其银行业国际化的形式、特征也是不同的。银行业国际化实践通过相应的机制影响着各国的银行业效率及银行业的稳定性状况,经验证据表明,银行业国际化效应的发挥要受到该国银行业市场初始结构状况以及银行业国际化主体的宏观经济状况的制约。 在全球银行业并购大潮中,全球性银行在银行业国际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全球性银行对一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制约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国银行业国际化载体的选择范围及其对银行业的控制力。中国二十多年来的银行业国际化实践表明,中国的银行业国际化是随着中国发展战略转轨的进程而不断推进的,在这一进程中,外资银行在某些领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国际化面临了新的环境,鉴于特殊的国情,在未来一段时期里,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仍将呈稳步推进的态势,但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难以出现大幅跃升的现象。当然,这需要中国继续保持稳定的宏观环境和四大国有银行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王元龙[5]2000年在《加入WTO后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加入WTO之后 ,中国银行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中国银行业整体上的竞争力与外资银行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从长远来看 ,加入WTO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将是净收益 ;但从短期或中期来看 ,对于中国银行业可能是成本大于收益。如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是中国银行业殛待研究解决的课题。为了使中国的银行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 ,充分利用短暂而十分宝贵的五年过渡期 ,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自身改造、彻底改善商业银行的运营环境、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
宋翠玲[6]2013年在《银行业开放对银行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银行业只有加入国际化的金融体系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银行业对外开放和银行业对内开放均是中资银行参与全球金融活动的有效途径。2006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推出标志着中国银行业已经进入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时期。与此同时,中国银行业也在尝试“走出去”战略,国内商业银行将在与跨国银行的互相学习中承受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中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将银行业竞争推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那么中国的银行业开放水平如何,银行业的竞争力水平处于什么位置,中国银行业开放和银行竞争力水平的动态变化又是如何,这些都是需要回答的重要的课题。从国际情况来看,银行业开放水平增加有利有弊,有的国家提高了本国的竞争力,有的国家却削弱了本国银行竞争力,那么银行业的开放对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有何影响?这更是迫切需要我们去重视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试图对中国银行业开放水平和中国银行业竞争力进行测评,探讨银行业开放和银行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并分析银行业开放对银行业竞争力的影响。全文分八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是绪论。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概述,通过明确写作思路、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帮助我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全文内容。第二章是文献综述。这一部分系统的梳理了相关文献并进行了简要评价。对金融开放水平、银行业开放水平和银行业竞争力的综述为对银行业开放和银行业竞争力的定量研究提供了分析思路和度量方法。通过对银行业开放动机文献的梳理,为探究银行业开放和银行业竞争力之间的作用机理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基础。对银行业开放,尤其是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的影响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得出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并为后文实证模型的构建提供了借鉴。总之,国内外研究机构及学者对银行业开放、商业银行竞争力以及银行业开放对银行业影响的研究已有成效。然而,对中国银行业开放的全面测度还不够成熟,对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纵向动态变化的研究也是需要重视的课题,而且就银行开放水平对银行竞争力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第叁章是对中国银行业开放水平进行定量研究和测评。这一部分界定了银行业开放的概念,构建了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的全面测评体系,从官方承诺视角和现实的视角对中国银行业的开放水平进行测度。得出结论:目前中国银行业官方承诺对外开放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中等水平。相比而言,中国银行业现实的开放水平相对非常低,明显滞后于国内官方的承诺水平,与美国相比,中国银行业现实的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均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第四章是对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定量研究和测评。这一部分对银行业竞争力进行概念界定,并构建了银行业竞争力的测评体系,对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纵向变化的进步度进行定量分析和测评。结论是:所研究的12家样本银行除华夏银行(华夏银行是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外,综合竞争力的纵向变化都大致呈现上升趋势,而横向比较显示:五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大多经历了相对较弱到相对较强的过程,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则大多呈现从相对较强到相对较弱的变动趋势,其原因和国家推动的股份制改革下五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上升有关。国际比较显示,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与国际大银行相比差距正在缩小。这可能与《银行家》进行全球银行排名时所选择的指标是规模指标有关,也可能是美欧大银行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冲击下损失惨重,当然还有中国银行业综合竞争力上升的原因。第五章分析了银行业开放对银行业竞争力影响的作用机理。该部分建立了数理分析模型,对银行业开放影响东道国和母国银行业竞争力的作用进行了剖析,认为在一定假定条件下,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和中资银行不断走出国门,导致中国本土银行(h)、跨国银行(m)和外资银行(f)的发放贷款和吸收存款数量的减少以及利润水平的降低。并对银行业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的效应进行理论分析,银行业对外开放通过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对东道国银行竞争力产生着影响,银行业对内开放通过学习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和市场扩张效应对母国银行竞争力产生着影响。第六章是实证研究部分。借鉴Claessens(2001)等模型的基本思想,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实证分析模型。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银行业开放对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影响。从银行业官方承诺开放水平、银行业现实的开放水平、银行业现实的对外开放水平和银行业现实的对内开放水平角度对衡量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指标、流动性指标、安全性指标、资本充足指标、金融创新指标、经营效率指标、市场实力指标和综合竞争力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是:整体上银行业官方承诺开放水平对中国银行业综合竞争力有正面的影响。银行业现实的开放水平对中国银行业综合竞争力产生了显着的负面影响,其中银行业现实的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水平均对中国银行业综合竞争力的影响均是负面影响。这与银行业综合竞争力的上升并不冲突。只是说明引起中国银行业综合竞争力上升的可能性原因不是银行业现实开放水平的变化,而可能是其他方面因素。比如垄断市场结构下中国银行业的超额利润,利率管制制度下较高的存贷利差,国家支持下五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以及中国强劲的经济发展带来存贷规模的扩大。第七章是对策建议部分。发挥银行业对外开放正面效应的措施有银行业溢出效应的发挥和银行业安全性的注重。发挥银行业对内开放正面效应的措施有学习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和市场扩张效应的发挥。并对银行业合理开放和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自身提升给出相应的建议。第八章是结论和进一步研究展望。对全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从测度商业银行的管理能力,分阶段探讨银行业开放对银行竞争力的影响,分银行类型探讨银行业开放对银行竞争力的影响等进一步研究展望。
刘华[7]2004年在《论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发展战略》文中研究指明1997年12月13日,在WTO的主持下,7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金融服务业贸易的多边谈判。世界贸易组织进行的金融服务谈判包括银行、保险、证券、资产管理等内容。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定在1999年3月生效后,已影响到世界95%的金融服务贸易。随着金融服务领域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提供广泛和优质的服务,无疑将对全球经济和全球金融体系产生重要的影响。 根据中美及中欧达成的协议,入世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中国承诺加入世贸后开放所有的外币业务,两年之后开放外资银行与中国企业之间的人民币业务,五年以后外资银行可以同个人进行本币交易,在地域与客户方面的限制将完全消除;2.入世五年后外资银行将享有完全市场准入;3.在业务范围上,外资银行可以接受所有公众贷款、存款和其他应付基金的承兑,各种类型的贷款,包括抵押贷款(比如说房屋抵押贷款)、消费信贷、信用卡信贷,还有金融租赁,所有支付资金的划汇及担保承兑等;4.在服务提供方式方面,外资银行可以跨境交付;5.在境外的消费方面,主要是信用卡消费,外资银行的信用卡消费将不受国界的限制。 中国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与国际金融机构的融合、接轨不可避免,国际竞争势必在金融领域全面展开。国内金融机构在全方位的国际竞争中必然会有一个艰难的调整过程,民族金融业在业务、管理、监管和人才等方面将面临直接的冲击与挑战。我国加入WTO,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既有利又有弊,但从总体和长远发展上看,利大于弊。一方面竞争机制的引进有助于加快我国银行商业化进程,提高经营管理与金融服务水平,完善经营运行机制,增强国际竞争实力;另一方面外资银行涌入我国金融服务供应领域,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经营手段和科学管理经验,必将对我国银行业产生强烈的冲击,带来诸种负面影响。 面对WTO的挑战,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战略是:加快商业银行改革,按现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代企业制度要求,对国有专业银行进行产权改革,转变国有专业银行经营机制,把国有专业银行办成真正商业银行,加快非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面对外资银行即将进入我国市场这一现实,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彻底改变观念落后、管理落后、服务落后的状况,加快进行“企业再造”,营造竞争优势,实现经营智能化、经营方式网络化、机构网点虚拟化、业务综合化、金融活动全球化、组织体系集中化;加强风险监管,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和政策的可持续性,不断完善银行风险监管的基础条件,强化市场机制对银行风险的约束;加强政府保护银行业的措施,更加严格地限制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机构设置,尤其是限制已经在东部地区初步形成分支机构网络的外资银行在中国中西部的机构设置,防止这些银行在我国全境形成发达的分支机构网络,限制外资银行在华从事人民币业务的地域范围;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
王俊[8]2001年在《加入WTO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WTO作为推动这一潮流的世界性组织在削减关税和限制非关税壁垒,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经济一体化以及全球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国之所以积极寻求加入WTO,就在于它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和积极的意义。加入WTO必将给我国经济带来深远的影响,中国银行业受到的冲击首当其中。本文正是围绕加入WTO对我国银行业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以及我们的应对策略而展开讨论。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了WTO的历史由来及其有关金融服务业方面的基本原则,同时还以详尽的数据资料阐述了我国银行业的开放现状和外资银行在我国的业务现状。第二章以总量分析、结构分析、效率分析入手,对现阶段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力进行实证比较分析,从而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外资银行的优势和中资银行的劣势。第叁章则从正、反两方面剖析了加入WTO之后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四章重点探讨了我国银行业在加入WTO前后如何从银行体系、金融监管、业务发展、人才竞争等方面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以全新的姿态从容迎接外资银行的挑战。
黄勇超[9]2001年在《入世与中国银行业改革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入世贸组织是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加入世贸组织将为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提供机遇,同时也使我国银行业在业务、技术、管理、人才、金融监管体系以及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等方面受到影响和挑战。为此,本文运用经济学、银行经营管理学等理论,分析了在入世这一大背景下,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改革问题。 文章首先论述了WTO的宗旨、目标及基本原则,总结了WTO框架下的金融服务条款。其次剖析加入WTO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外资银行的冲击在所难免,另一方面国内银行业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最后重点论述中国银行业的入世对策。本文认为央行层面,面对入世应努力提高货币政策操作水平和金融监管水平;商业银行层面,迎接WTO最大的挑战在于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成功与否,是否能在过渡期突破五大困境,即本文着重论述的五大金融创新,包括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和市场创新。 本文抓住银行业这一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对中国银行业的经营进行了分析评价,在较为深入地剖析WTO有关文件的原则和条款的基础上,分析了“入世”对中国银行业经营环境的影响,预测了“入世”后中国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提出了中国银行业迎接“入世”挑战的具体对策。
林耸[10]2001年在《论加入WTO后基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文中提出基层商业银行是中国银行业最基本的单位,基层商业银行的经营好与坏直接决定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本人1989年7月自湖南财经学院金融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基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随着中国加入WTO,金融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基层商业银行如何加强经营管理,已成为当前金融工作一个迫在眉睫的热点问题。 本文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试就加入WTO后,基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本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加入WTO后,对中国经济和金融业的影响、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与竞争及应采取的对策,并提出基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思路。第二部分,对基层商业银行如何引源增效,提高质量、效益,增强竞争力进行深入分析。第叁部分,引入CS(顾客满意)及CL(顾客忠诚)理论,就基层商业银行对客户忠诚的培养作进一步的论述。第四部分,以工商银行为例,就基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 中国银行业在加入WTO后的竞争分析与战略研究[D]. 马庆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1
[2].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D]. 谢东升. 复旦大学. 2012
[3]. 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动因与战略研究[D]. 童文俊. 复旦大学. 2005
[4]. 银行业国际化进程及效应研究[D]. 许竹青. 复旦大学. 2003
[5]. 加入WTO后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战略研究[J]. 王元龙. 金融研究. 2000
[6]. 银行业开放对银行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 宋翠玲. 苏州大学. 2013
[7]. 论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发展战略[D]. 刘华. 武汉理工大学. 2004
[8]. 加入WTO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D]. 王俊. 湖南大学. 2001
[9]. 入世与中国银行业改革探析[D]. 黄勇超. 厦门大学. 2001
[10]. 论加入WTO后基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D]. 林耸. 湖南大学. 2001
标签:金融论文; 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中行论文; 竞争分析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并购贷款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纵向并购论文; 外资银行论文; 市场战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