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标教科书选修3-1中几个问题的看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教科书论文,看法论文,课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一轮教材改革首先在山东、广东、宁夏、海南四省区试行,我们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作为必修课程的延续,理科班选用的是选修3-1、3-2、3-3、3-4、3-5系列。课标教科书在编写上真正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立体教学思想,我们在具体的使用中真切地感受到以人为本、为学生的一生做准备的新的教学理念在课标教科书中的渗透。但在使用过程中有一些感受和不成熟的想法。
一、解答不规范
教科书第25面图1.5-1(如图1)所示电场分布示意图,不具有一般性。教科书在第24面的叙述如下:
图1
(1)A、B、C三点中哪点电势最高?哪点电势最低?
(2)略;(3)略;
(4)根据以上所得结果,定性地画出电场分布的示意图,标出A、B、C三点可能的位置。
图2
解 (1)电荷从A移动到B,静电力做正功,所以A点电势比髟点高。电荷从B移动到C,静电力做负功,所以C点电势比B点高。但C、B间电势差的绝对值比A、B间电势差的绝对值大,所以C点电势最高,A点次之,B点电势最低。
(2)略 (3)略
(4)电场分布示意图和A、B、C三点可能的位置如图1所示。从上述可知A、B、C是否处于匀强电场,题目中并未给出,故所画的可能的位置不能用特殊性代替一般性,建议改为如图2所示。
二、教科书与教参不一致
1.是12.5V还是1.25V?
教科书第38面“问题与练习”第2题如下:
某种金属板M受到某种紫外线照射时会不停地发射电子,射出的电子具有不同的方向,其速度大小也不相同。在M旁放置一个金属网N。如果用导线将MN连起来,M射出的电子落到N上便会沿导线返回M,从而形成电流。现在按图1.8-11(如图3所示)那样给M、N之间加一个电压U,发现当U>12.5V时电流表中就没有电流。
图3
问:被这种紫外线照射出的电子,最大速度是多少?
2.是5cm还是6cm?
教科书第38面“问题与练习”第5题如下:
电子从静止出发被1000V的电压加速,然后沿着与电场垂直的方向进入另一个电场强度为5000N/C的匀强偏转电场,进入方向与电场强度方向垂直。已知偏转电极长6cm,求电子离开偏转电场时的速度及其与起始速度方向之间的夹角。
4.指针式多用表直流mA挡的量程
教科书第69面图2.8-6的指针式多用电表的控制面板上,直流mA挡的量程分别标为1、10、110,其中110应改为100。
5.一种多用电表的表盘
教科书第70面图2.8-14(如图4),一种多田电表的表盘所示的标称有三处不合适:一是交直流共用刻度的250量程,其上分别标0、30、100、150、200、250,其中的30应改为50;二是最下面的那条刻度线,原标为2.5V,直流电压刻度是线性关系,为均匀刻度,不均匀刻度应是低压交流电,故此处应改为2.5V,即将左边的符号改为;三是电阻量程的刻度,右边从0至1、2的刻度间隔,应改为0至1的间隔稍大些,而不是1至2之司的间隔比0至1之间还大。
图4
6.哪一个是S
教科书第93面有如下叙述:“例如图3.3-10中的S,那么我们用这个面在垂直于磁场B的方向的投影面积S′与B的乘积表示磁通量。”由此可见,教科书图3.3-10(如图5所示)应改为如图6所示情景。
图3.3-10平面与B不垂直时的磁通量
图5
图3.3-10平面与B不垂直时的磁通量
图6
四、建议
1.节次与内容设置要有兼顾性
教科书不同于一般的读物,可分章回体,理科教学的教材的设计要照顾到实际授课情况,便于教与学。如第一章第3节“电场强度”,该节涵盖以下内容:①电场,②电场强度,③点电荷的电场、电场强度的叠加,④电场线,⑤匀强电场。一课时能学习完前3点已经足够了。建议修订教科书时,将本节分为“电场强度”和“电场线”两节编写。再如第二章第4节“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也分为两节编写,即“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改装”。
2.题目设置要明确
教科书第42面例题1中没有介绍清楚“铜导线中平均每个铜原子贡献一个自由电子(一般条件下铜可视做一价元素)”。这句话出现在题目的解答中,如果本题不是例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不知道按一价处理。铜对于较弱的氧化剂体现为一价,较强的氧化剂体现为二价,这一化学知识,高一的学生不具备这些知识储备。为使题目设置明确,将解决的中心放在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规律的应用上,建议将上面引号内的一段话编写在题目中。
3.电压表的改装
教科书第52~53面关于电流表改装数据的设置有利于学生理解“理想电流表”内阻可忽略(电流表内阻较小,可忽略)。改装后的电压表的内阻,不能算很大,这对学生理解“理想电压表”在电路中可看做断路是不利的。建议设置的左右。
4.习题的提问,目标设置要明确
教科书第53面“问题与练习”第2题如下:
图2.4-9(如图7)画出了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导体电阻的两种电路图。图中电压表的内阻为,电流表内阻为0.1Ω,被测导体R的真实电阻为87.4Ω,测量时,把电压表读数和电流表读数的比值作为电阻的测量值。如果不考虑实验操作中的偶然误差,按甲、乙两种电路进行实验,得到的电阻测量值将是多少?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图7
题目设置的目的在于说明非理想电表接入电路时引起的误差,通过比较让学生知道电阻测量时电路测量的选择(即通常所说的“内接法”或“外接法”的选择)。题目原来的问法“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目标设置的不太明确。建议改为“用哪种电路测量更接近真实值?”
5.焦耳定律的文字叙述
教科书第55面得出焦耳定律,缺少相应的文字叙述。建议在后加上“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同时建议将第55面中对电功的文字叙述“电流在一段电路中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U、电路中的电流I、通电时间t三者的乘积”的字号与电功率的文字叙述一致,且使用黑体。
6.开关应连接在何处
教科书第63面对于研究路端电压的研究的原图如图8所示,其中开关的连接有点不妥。开关一般接在如图9所示的位置。这种做法主要是考虑对电路的控制和对仪表的保护。在交流电路中,开关一般接在火线的一侧。
图8
图9
7.目标设置具有探究性
教科书第70面“问题与练习”第2题如下:
一个定值电阻外表印着它的标称值“20Ω、0.5W”。为确认该定值电阻在标称功率下的电阻值是否为20Ω,某同学用了一个滑动变阻器和直流电源组成的分压电路供给电阻所需的电压,并用多用电表的直流电压挡和电流挡测量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1)略;(2)在完成电压的测量后,要把多用电表转换到电流挡,以测量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请在图乙(即图10)中画出选择开关所指的挡位,把应该卸去的导线在图中打叉,画出红、黑表笔接在电路中的位置。(3)略。
教参第39面对第(2)问的解答如下:
图10
测电流时,选择开关应指直流0.5A挡,可把定值电阻左端与滑动变阻器间的导线卸去,红表笔接定值电阻左端,黑表笔接滑动变阻器(卸去导线处)。
以上解答是正确的。但这里有一个实际问题,学生接触到的多用电表,没有0.5A挡,最高挡为100mA。建议在该题第(2)问后附加:请观察47型、500型等多用电表,看一看测电流时,选择开关具体应指在哪一挡?这样该题在目标设置上更具有探究性。
8.思考与讨论的难度设置不可太大
教科书第35面的“思考与讨论”第3问,从粒子出射及粒子打在屏上,实际上涉及到的是三维立体空间图,且为动态图,学生进入高一年级后,在数学知识及空间想象能力上普遍较差,导致本“思考与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成为难点。本人在我校高一理科班共728名学生中做了问卷调查,调查是在学生已学习完选修3-1后进行的,能够正确画出此图的只有156人,占理科班学生总数的21.4%。我校在学生来源上要强于其他学校,从全县来看这个百分比还会更低,推向全国来考虑呢?由此看来,的确需要降低难度。
以上仅为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敬请专家和同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