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论文_陈婷

论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论文_陈婷

陈婷 陕西省黄陵县黄陵中学 727300

一、教学模式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十多年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几种教学模式,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边讲边练、精讲多练。我认为,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信息技术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地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所以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5-2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达到熟练掌握。

讲课内容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作出适当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同学们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时间最大限度地放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思考。

2.耐心辅导,分层教学。现在,电脑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很多城里学生家里有计算机,城里的学生在小学就开设有信息技术课,也经常接触电脑,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大多数同学从来没碰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常常会失去了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试着进行分层次教学。在开始学习新一类内容时,先测试一下,基础薄弱的学生按教材学习。对教材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学生,在完成当堂练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兴趣,我安排他们另外的任务。实践证明,这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任务结束时,他们不仅学会了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思考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上机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根据情况做出不同的解答、有些问题需要演示操作过程,有些问题需要简短地讨论,有些问题需要直截了当地回答,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整个辅导过程中,老师要站在与他们平等的角度,切忌不耐烦,也不要因为问题简单而嘲笑、训斥学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是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经过多年的尝试,我觉得以下几种方法还是可行的。

1.比喻教学。计算机及网络是个新的领域,教师在讲课时适当运用比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讲网络时,关于域名和IP地址,我是这样讲的:世界上的人很多,我们怎么来区分彼此呢?我们可以通过用自己的名字和用身份证号两种途径,我们可以使用身份证号来唯一地指定某人,但是,身份证号太难记了,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名字来指定某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为了区分彼此,他们也有“名字”──我们称之为域名,同样他们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号”──IP地址,IP地址可以唯一地指定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不太容易,平时,我们只用域名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这样,学生们很轻松地就揭去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纱。

2.任务驱动。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文档,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格式。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掌握得既快又牢固。

3.表扬鼓励。我认为,自学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当代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所以,对于学生自己能看懂或是通过实践可以获得的知识,我都鼓励他们自己学习,自己掌握。

每当学生有好的作品完成,利用多媒体教学网,我都会展示给全班同学,同时提出表扬鼓励,这不仅会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对其他同学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巧设“导语”。课题能否成功地引入,直接决定了一节课效果,每节课我都力求采用同学们最感兴趣的事物来引导他们,课题就这样悄悄引入了,同学们听得全神贯注,做得专心致志,他们不仅学会了下载软件,还学会了安装软件。

2.学以致用。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成果时,就会爆发出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我想这是学生们痴迷网络知识的主要原因:学以致用是任何一门学科所追求的一个目标。计算机由于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即学即用方面独具优势。作为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它的每一个应用模块都可以相对独立出来,学一点就可以用一点,不断有新的挑战,新的兴奋点,这样既保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当然,上述几种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教无定法”在某种意义上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教学方法必然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创新性。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实践、创新,设计最好的教学方法。

论文作者:陈婷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3月总第19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3

标签:;  ;  ;  ;  ;  ;  ;  ;  

论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论文_陈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