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薄弱地区教师补充政策比较研究——以“特岗计划”和“教师驻校计划”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教师论文,计划论文,为例论文,薄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市场化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受经济发展的地区间失衡制约而造成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发生,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全球性课题。同为领土广阔、文化多元的两个世界级大国——中国和美国,在调节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各自做出了有益尝试。本文以中国的“特岗计划”和美国的“教师驻校计划”为例,对两国做出的努力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特岗计划”和“教师驻校计划”的共同诉求
“特岗计划”是中国政府针对农村地区师资水平普遍较低、教师结构性缺编、教师流失严重以及大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提出的专项政策。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原人事部及中央编办联合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任教,由中央财政直接购买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的教师岗位,面向全国招聘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2006—2008年,共招聘特岗教师5.9万余人,覆盖400多个县、6000多所农村学校。“特岗计划”的实施有力地缓解了农村地区教师紧缺和结构性矛盾,促进了农村学校面貌变化,受到各地普遍欢迎。
计划实施3年后,新的问题与形势要求政策继续进行扩大和深入,随着高校扩招造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同时,部分农村学校特别是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师仍然紧缺。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师资力量,有效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2009年中央政府决定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并将实施范围扩大到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该计划设计实施5年(2006—2010年),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和社会反响,得到广大西部地区县市教育部门的认可和欢迎。2010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规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当教师”,将“特岗计划”作为一项长期政策确定下来。
美国“教师驻校计划”(Urban Teacher Residency)是针对美国城市学区教师流失严重、教师留任率较低以及教师教育质量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创设的教师培养与补充的新机制。它并不是一项自上而下的国家政策,而是在美国各个城市驻校计划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个全国性的教师补充机制与教师教育机制的新潮流,得到美国奥巴马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倡导。其中以波士顿学区和芝加哥学区的城市教师驻校计划最为有名。以波士顿教师驻校计划为例,该组织通过与波士顿公立学校合作,每年通过从波士顿公立学校人事处提供的师资需求资料进行严格招聘。招聘完成后对学员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期培训和三年的入职指导培训,培训结束后,毕业学员可以选择继续留在薄弱学区的有关学校继续任教,也可以自由选择职业。毕业学员可以得到由合作大学提供的硕士学位,对于继续留下任教的学员,将由教师驻校组织提供一笔数额不菲的奖学金(11100美元及健康保险),而且在教师真正入职后还作为该计划的“校友”继续得到计划组织的帮助并得到波士顿学区退休教师组成的指导小组的教学指导,以促进新入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波士顿教师驻校计划实施于2003年,芝加哥教师驻校计划实施于2001年,经过近10年的实施,“城市教师驻校”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广受赞誉的薄弱学区教师补充模式。教师驻校计划成功地促进了教师职前与职后的对接,使得大量的优秀教师留任薄弱学区,并促进了原有教师对自身工作的反省,为薄弱学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特岗计划”与“教师驻校计划”的差异比较
(一)招募及培养对象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规定“特岗计划”的招募对象为:“(1)以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可招少量应届师范类专业专科毕业生;(2)取得教师资格,具有一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年龄在30岁以下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往届本科毕业生。”从《方案》的规定来看,该计划的主要招募对象是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所招收的毕业生可以来自不同的学校和专业,呈现出“唯学历化”的倾向,这与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地区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的初衷有着重要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与农村学校对于优秀学生的吸引力较低有关系,从而在“高门槛”内设置“低门槛”,既把握住了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后大学本科毕业生数量大幅增长的国情现状,又适应了农村地区对于教师吸引力较低的现实情况,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教师驻校计划”的招募对象定位较广,以波士顿学区为例,其招募对象主要分为三种:(1)大学毕业生,学业成绩优良,关注社区服务,表现出一定影响力;(2)跳槽者,商业、工程或者相关学科背景,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需要改变生活;(3)社区工作人员,有社区服务经验,如家庭暴力督察人员(domestic violence officer)或者教堂领导人员(church leader)。从其招募对象来看,定位较高,属于精英式招募,注重个人特质中领导力的选拔。招募对象针对性较强,比较关注理工科背景的人员,这与其对数学、科学等紧缺型学科教师的需求有很大关系;关注服务社区能力的具备,这与该计划服务学区的初衷相吻合。
(二)服务教师的培养与使用
虽然同为薄弱地区的教师补充机制,但因为国情的不同,中国“特岗计划”与美国“教师驻校计划”在实施方案上还是有着很多的不同,了解二者之间的差异,对于我们进一步制定专项教育政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特岗计划”注重“用才”,在教师的培养与使用的“源流”关系上注重对“流”的控制与引导,通过国家强有力的调控组织和合理的政策规划,吸引大学毕业生到薄弱地区支教3年时间,服务期间的薪资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以中央财政为主,每位特岗教师可以保证每年不少于15000元的薪资供给。同时3年的服务结束后,特岗教师可以自由选择就业去向,对于留教原岗位继续工作的教师,可在通过考核后转入地方教师财政和编制序列。
“教师驻校计划”注重“养用结合”,在教师的培养与使用上侧重“源”与“流”的承接相续。“教师驻校计划”的一大特点就是服务于学区,各个学区有着自身的发展背景、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通过1年的驻校实习,学员在学习教学技能、积累教学经验的同时也会逐渐适应该学区的教学环境,在真正入职前了解并接受学区的文化特点。1年的驻校实习结束后,学员将会在驻校组织严格考核选拔的学校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继续进行为期3—4年的独立实习,实际上这时的驻校教师学员已经成为了准教师,开始了其教学服务,只不过“教师驻校计划”将这种服务转化为一种学员学习的过程,作为其课程中的必修科目,学习与服务同时进行。这一创造性策略通过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的积累相结合,促进教师教学素养的提高,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教师。这样一方面驻校教师适应了当地的教学环境,对学区熟悉且亲切;另一方面,由于教学能力的精英式培养,其教学效能感也较高。“双管齐下”提高了“教师驻校计划”教师的留任率并促进了学区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上升。
(三)管理机构及经费来源
1.“特岗计划”是得到中央教育部、财政部、原人事部和中央编办联合支持的官方政策,并且得到各级各类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配合与补充。
(1)“特岗计划”的管理特色,主要表现为招聘过程的事权上移和基层部门的具体管理。一方面,在招聘过程中,中央负责制定“招聘标准”,省级部门负责进行笔试,市县级部门负责面试,省级部门负责具体的人员分配,事权上移,统筹力度得到增强,招考过程公平性和透明性得到保证。
特岗教师的招聘模式“可以总结为‘国标、省考、县聘、校用’,即由中央统一国家特岗教师招聘的准入标准,各省教育厅统筹笔试、面试的实施,各设岗县负责聘用及具体管理。”[1]另一方面,具体的管理权交给各个地方部门和具体设岗学校,以便于适应当地特殊背景和具体情况。
(2)在经费方面,“特岗计划”首次实行代偿机制,由中央财政直接“购买”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的教师岗位,以3年为界限,缓解农村地区“有编难补”的结构性教师缺编问题,即在不合格的教师没有出去、没有空余职位编制的现状下,实现师资更新与优化的难题。服务教师的工资由中央统一划拨,保证每一位教师每年不低于15000元的薪资酬劳。3年的服务结束后,可以在通过当地考核的情况下转入当地教师序列,工资转入当地财政拨付序列。
2.“教师驻校计划”是民间组织发起的薄弱学区教师补充项目,并且成功地与教师教育相结合,形成在美国反响热烈的教师教育的第三条道路。以波士顿教师驻校计划(Boston Teacher Residency,以下简称BTR)为例,BTR起初是作为“波士顿卓越计划”组织的一个项目进行立项的,受其领导。同时,BTR也为波士顿公立学校联盟服务,为其师资需求服务,受其要求的制约。BTR下设四个机构,分别是:运行部、课程开发部、驻校管理部和入职指导部。其中运行部负责学员的招聘和选拔;课程开发部负责1年理论课程的开发与教授;驻校部负责对驻校指导教师培训、选拔以及与设岗学校协调;入职指导部负责协调介绍毕业学员进入公立学校具体岗位并提供入职后的指导服务。由于其非官方性,BTR起初得到“格兰特战略伙伴”组织的注资作为项目启动资金,随着其成效的不断显现,BTR开始谋求与公立学校联盟的合作并得到私人募捐的资助,其经费来源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随着成效的显现和BTR组织的努力,从2008—2009年开始其经费来源逐步稳定在波士顿公立学校联盟的投入和私人募捐的资助,服从“谁受益,谁投资”的市场经济原则,开始转为良性的运行机制。
三、成效、展望及启示
(一)“特岗计划”与“教师驻校计划”成效与展望
2011年12月,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特岗计划”政策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肯定了“特岗计划”的成效,“特岗计划”的“县级负责人认为‘特岗计划’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是特岗教师,而在特岗教师本人看来,‘所教学生及其家长’是最主要受益群体。校长们表示,特岗教师改变了学校教师老龄化严重的现象,改善了教师的学历结构,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成绩。”[2]目前,“特岗计划”覆盖了全国22个省、886个县,100%地覆盖了国贫县、两基攻坚县、灾区县和边境县,对少数民族自治贫困县覆盖率达到78.30%,对革命老区覆盖率是79.57%,共计约192123名特岗教师服务于16402所学校。[3]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为提高中国农村地区教育质量做出巨大贡献。2010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规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当教师”,将“特岗计划”作为一项长期政策确定下来。
与传统大学为基础的教师教育和选择性教师教育相比,教师驻校计划(UTRs)可视为美国教师教育的第三条道路。驻校学员3年的实习服务结束后,90%的波士顿教师驻校计划学员和95%的芝加哥教师驻校计划学员继续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从教[4],而在全国范围内,大约有30%—50%的教师在从教的第一个5年就离开了教师岗位,这一数字在薄弱学区或者数学、科学及特殊教育等一些紧缺型学科中更加严重[5]。驻校学员的高留任率使得“教师驻校计划”得到美国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在奥巴马总统的一揽子教育改革计划中,教师驻校计划成为其强力支持的项目。2009年,教育部首次拨款4300万美元用于资助该计划[6],为了解决薄弱学区优秀教师缺乏的困境,奥巴马政府预计投入3个亿的经费,资助200个新的教师驻校计划,每个计划每年培养150名教师,整个计划将会为城市薄弱学区每年提供30000名优秀教师。[7]但是该计划一个致命的缺陷在于其经费来源的不确定性,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波士顿教师驻校计划中,虽然有51%的经费来自于波士顿公立学校联盟,但是另外49%的经费却来自于极为不稳定的私人募捐。鉴于其巨大成就和经费来源的威胁,美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2010年成立“蓝带”小组(Blue Ribbon Committee),对美国全境包括波士顿教师驻校计划和芝加哥教师驻校计划在内的11个“临床型”教师教育项目进行研究,以“教师驻校计划”的实施作为模式样本呼吁在全美进行教师教育改革[8],以进一步促进这一教师补充机制与教师培养机制有机结合的创造性模式在全美的确定和推广。
(二)“教师驻校计划”对我国“特岗计划”的启示
1.探讨服务教师培养与使用的有机结合
美国“教师驻校计划”的初衷是为城市薄弱学区提供高素质的教师,缓解城市地区的教师水平低下和教师流失问题。基于这样的问题,该计划“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沟通大学与中小学,结合高校理论学习与中小学实践的优势,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另一方面,通过1年的中小学实习和3—4年的服务,建立起对学区的了解和感情。在对学区环境了解、教学效能感提高的心理因素的影响下,“教师驻校计划”成为全美教师留任率最高的支教计划。
将教师的“培养”与“使用”相结合,改变传统的高校培养、学校使用的互不沟通的现状对于提高我国农村地区教师留任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探讨在原有计划的基础上进行政策的沟通与联合,如促进我国的“免费师范生”政策、“顶岗支教”计划与“特岗计划”的沟通,将高校、中小学、各级政府部门沟通起来,寻求政策效益的最大优化组合,促进我国薄弱地区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
2.寻求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
非政府组织(NGO)是作为区别于政府和市场的“第三部门”而介入到公共服务产品的调控与配置中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它区别于官方组织。在公共服务产品的调配中,传统上存在着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但是由于市场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受到价值规律的控制,其调节力量有限,极易引发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发生。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和调整,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但是由于政府只能进行宏观政策调控,无法触及具体问题,尤其对于中美这种幅员辽阔、文化多元的大国而言更是如此。这种情况下,需要非政府组织架起沟通政府、市场、地方之间的桥梁,更好地促进支援性政策的推进和完善。
美国“教师驻校计划”中,“教师驻校”组织架起薄弱地区公立中小学、州立大学、政府的援助奖金计划之间的沟通桥梁,培养令学区满意的高素质教师,成功走出一条薄弱学区的教师补充创新机制。有鉴于此,我国“特岗计划”可以探讨把该计划重心下移,建立由地方财政和非政府组织支持、中央财政给予配套激励的机制,促进“特岗计划”能够更“接地气”,更好地为我国农村地区服务。
3.保持各级政府对计划的强力支持,建立长效机制
从“教师驻校计划”的缺陷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中美国情不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应该有所区别。如前所述,“教师驻校计划”的致命缺陷在于其经费来源的不稳定,经费来源的不稳定会制约其计划投入力度和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这样,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就难保不会变质甚至搁浅,这与美国分权式的教育管理模式有着重要的关系。我国是集权式的教育管理制度,其优越性在于中央财政可以强力持续地为教育政策提供经费保障和物质支持,这是我国国体的优越性所在。所以,中央政府和各级各类政府部门应该摆正位置,有所担当,在“特岗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适当放权的同时做好物质保障工作和政策支持,研究探讨建立长效机制,将这一创造性计划进一步完善并长期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