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兼论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三个层次_邓小平理论论文

进入新时代--兼论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三个层次_邓小平理论论文

走进新时代——兼论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三个层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代论文,层面论文,中国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的十月一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50年前,中国人民跟着共产党,唱着东方红,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是继十月革命之后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新中国诞生后的50年,社会主义运动历经胜利和挫折、高潮和低潮,然而,中国人民是幸运的,关键时刻,有了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指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运动又有了新的航标,全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意气风发,信心百倍,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勇往直前。中华振兴的新路已经开通,强国之梦的实现将指日可待。

走社会主义之路 中华民族站起来

怎样使我们的国家摆脱贫穷落后?怎样使中国人民挣脱奴役的枷锁?这是近代中国无数先进人物探索和实践的主题。摆在当时中国人民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走什么道路”的选择,这一选择是中华能否崛起,中国人民能否真正站起来的核心问题和方向性问题。中国共产党作出的选择是,走俄国人的路,即:科学社会主义之路。作出这一选择具有深刻的原因。

首先,辛亥革命从辉煌胜利到悲惨失败,宣告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终结。在辛亥革命以前,许多仁人志士都是向西方寻找救国的“药方”,在近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三种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思潮,即:太平天国的农民平均主义,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孙中山的民主主义。这三种思潮的代表人物和表现形式尽管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都向西方寻找真理;取“经”开出的“药方”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都带有空想色彩;结果都失败了。因为,当时中国的特殊历史条件是: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统治,又有官僚资本的横行。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让它强大起来与之竞争,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譬如,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发表《资政新篇》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初步计划,然而,西方列强却支持清王朝,组织起“洋枪队”攻打太平天国。再说孙中山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够明确了,然而,辛亥革命武装起义时,英、美、法、日、俄的军队都帮助清政府对付革命军,后来,孙中山也没有得到西方“老大哥”的一点援助,致使他晚年把希望寄托于社会主义的苏俄。可见,发达国家自己发展资本主义,都不喜欢别人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同行是冤家”,是资本主义铁的规律。这就决定了外国资本必然同国内封建势力、官僚资本勾结在一起,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进行阻挠和挤压,中国民族资本必然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使得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力量和资格领导中国革命,同时也说明在中国走资本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毛泽东在分析这一历史时期的情况时指出:“自从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时,“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的。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注:《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6年7月版第1401页。)

第二,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毛泽东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注:《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6年7月版第1407页。)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看到, 俄国原来也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居然一举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它不但指出了实现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而且提供了革命行动的实际榜样。这就使先进的中国人懂得怎样行动才能获得解放,从而坚定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信念。

第三,社会主义学说的广泛传播。十月革命以后,社会主义学说通过不同渠道涌向中国。李大钊、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从日本介绍过来;周恩来、蔡和森等留法勤工俭学的先进分子从法国、德国直接输入;张太雷、瞿秋白利用赴苏俄考察,出席会议的机会,结合介绍苏联的实际情况,宣传社会主义。国内许多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先进人士,也纷纷评述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著作。象李大钊从1919年5 月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一共写了122篇富有战斗性的文章,鲁迅称这些文章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的丰碑”。邓中夏把劳动补习学校作为向工人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用浅显的语言讲解了“工人阶级为什么要有政党”,“为什么要承认苏俄”。在上海的陈独秀、李达、李汉俊、陈望道、俞秀松、沈玄庐,湖南的毛泽东,武汉的恽代英等都为积极传播社会主义学说做出了重要贡献。五四运动以后,这些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向工人群众传播社会主义,特别是用社会主义来观察中国的现实,解决中国的问题,使得社会主义在中国开出灿烂的鲜花,结出丰硕的成果,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走改革开放之路 中国人民富起来

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每当处于重大历史关头,都有一个中国向何处去、走什么路的问题。“文革”结束后,就是一个历史关头,党面前有三条路,一条是老路,象“两个凡是”就是这样的路;另一条是“邪路”,就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路;再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开辟一条中国发展的新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页。)要走新路,首先要回答怎样认识社会主义, 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全新的课题。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课题,总结国内外的历史和现实经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从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这就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消除剥削,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如何完成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实现强国梦想呢?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改革是决定社会主义中国命运的一招;“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36页。 )邓小平同志这些考虑,来自他深邃的世界意识即运用世界历史眼光对全球发展态势的科学洞察及其对我国现实国情的深层透视。放眼世界,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世界愈来愈走向综合和整体发展,生产高度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社会组织机构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秩序化的趋势日益明晰。在一定意义上讲,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体制的竞争,因此,改革开放已成为世界性潮流。

改革之所以是发展生产力的动力,从根本上讲就是因为它革除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扫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具体地说,通过改革,可以打破旧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对生产力的束缚,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调动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

从我国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的实践来看,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从1979年到1998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7%, 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基本没有了,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经济史上也是罕见的。全国的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3亿吨增加到5亿吨,用占世界7%人口的土地解决了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20年来,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进。全国粮食供应充足,副食品的供应状况也大为改善,按人口平均占有粮食达到400公斤, 与世界水平相当,人均占有的肉蛋和水产品,1985年为32公斤,97年达到92公斤。1985年人均水果产量只有1.0公斤,去年已经达到36公斤。总之, 在改革年代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市场繁荣、社会进步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受住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政治风波的考验,经受住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波的考验,经受住了1998年发生的特大洪水的考验。我们能取得这一系列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2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因为享受了改革开放巨大实惠,正在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人民不愿再走“老路”,因为“老路”意味着贫穷;也不愿走“邪路”,因为“邪路”意味着国家要变成资本主义的附庸,人民又要回到贫困;坚定的选择是跟共产党走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正如国际舆论所普遍认为的那样: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的经济成功,不仅使中国的亿万人民对未来满怀希望,而且正在改变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面貌。

走科教兴国之路 华夏神州强起来

如果说,毛泽东思想是指引中国人民昂首挺胸“站起来”的理论,那么,可以说,邓小平理论就是指引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富起来”的理论,站起来很不简单,“富起来”同样了不起。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要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要强大,就必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走科教兴国之路。然而“强起来”则是更为艰巨的事业。因此,邓小平在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蓝图时,总是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站在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的高度,站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的高度,站在国家民族未来命运和世界背景的高度,高瞻远瞩地把科技、教育、人才当作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众多百年大计中最关键的一计加以强调。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一个12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邓小平同志还认为:发展教育不仅是经济持续增长,科技发展创新,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而且是提高全民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一条必由之路。因此,他反复告诫全党全国人民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正确评价知识分子的作用。小平同志在1980年论述今后20年我国发展战略时指出: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是关键。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为此,小平同志多次深情地说:愿意给教育、科技部门的同志当后勤部长。同时,他恳切地呼吁各级党政负责同志,要经常深入学校,倾听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呼声,为他们排忧解难。不论怎么困难,也要提高教师的待遇,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邓小平这些重要思想,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构筑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把科技、教育的发展作为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头等大事来抓,全面阐发了邓小平科技和教育思想,在全国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从而将邓小平同志的科教兴国理论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我们加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其重大意义在于:

首先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大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邓小平同志反复教导我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同志的这些重要思想是我们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全党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江总书记还指出:一些发达国家现在开始发展知识经济,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要发展就要靠科技,实施科教兴国。知识经济的到来对发展中国家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有关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知识的差距,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和人口占世界的大多数,但是世界上90%以上的科技人员,科技投入和科研活动却集中在发达国家,这种状况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被迫地位。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生产力总体水平比较低,而且发展不平衡,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要做好思想准备,牢固树立依靠知识促进经济发展的观念;要做好体制准备,深化以增强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科技教育体制改革;要做好政策准备,尤其要建立健全与发展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投入体系;要做好人才准备,培养一批熟悉知识经济,掌握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跨世纪人才。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是我们走向知识经济的基本国策。

其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需要。正在向我们走来的21世纪,是个充满希望和辉煌的世纪,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从新中国成立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人民经过一百年的奋斗,胜利到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彼岸,这将是中国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飞跃。同时,21世纪又是一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世纪,目前可以看到和可以预见的问题和难点就有: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大调整困难重重;人口增加和就业的压力;生态环境和就业环境极为严峻;自然资源不足和能源供应短缺;城市化的迫切性和实现城市化的艰巨性等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21世纪的发展和进步将是取决于人才的世纪。江泽民同志指出: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经济的竞争,也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我们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要下决心发展科学技术。他还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2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依靠什么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呢?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再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我们知道,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增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如果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教育不发达,从而使生产力水平和劳动者素质长期上不去,国力不够强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较大改善,那么,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难以显示出来,也难以充分巩固,甚至国家安全也面临严重威胁。这次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的暴行,再次告诉我们,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面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威胁,中国需要强大。中国要强大,就要更加坚定地走科教兴国之路,科技强军之路,这样,我国的神圣主权才不会被侵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会被显示出来。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之路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改革开放之路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科教兴国之路为中华腾飞提供了科技和人才支持。展望中国的未来,将如江泽民同志所预见的:再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到建国一百周年时,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将会胜利地得到基本实现。到那时,无数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振兴中华的理想将变成现实,中国人民将过上中等发达水平的富裕文明生活,中华民族将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标签:;  ;  ;  ;  ;  ;  ;  ;  ;  ;  ;  ;  

进入新时代--兼论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三个层次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