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领导干部政治道德的内涵及其培养与提升_个人提升论文

论领导干部政治道德的内涵及其培养与提升_个人提升论文

领导干部政德的内涵分析与培育提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干部论文,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4)04-0076-05

      政德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为官之魂、从政之基、立身之本。领导干部政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威信和领导作用。从中国共产党确定的“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到近几年强调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以及在实践中倡导和坚持的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五德”用人导向,充分体现了“德”在干部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位置,反映了党对选人用人标准认识的深刻程度,显示了当代社会发展对提高领导干部政德素质要求的强烈呼唤与高标准趋向。准确理解干部政德的基本内涵,加强领导干部政德的培育,有效提升领导干部的政德水平,是当前党的建设的迫切任务。

      一、准确把握领导干部政德的内涵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它以善恶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适用于社会中的一切成员。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无论扮演什么样的社会角色,从事什么样的社会工作,都需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正所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官无德不正。领导干部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也不例外,也要遵守一般的社会道德准则。但领导干部毕竟还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群体,由于其掌握着社会公共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因此还要遵守规范公共权力运行和公共事务管理的道德准则,即政德。政德和一般社会道德是有区别的,不能混淆。否则,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容易走偏,丢掉了政德要求的根本。从目前来看,对政德内涵的理解大致两种,一种认为政德指的是党政领导干部的品德;一种认为政德指的是党政领导干部的政治品德。前者突出的是领导干部的职业属性与社会属性,是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的统称。后者突出的是领导干部品德中的政治属性,说明政德是领导干部道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笔者所理解的领导干部的政德在后者。因为“政”的核心是“政治”。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讲政治涉及的就是政党、权力与民众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和看待这三者关系上有一整套理论体系,对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和处理三者关系也规定了一整套行为规范。因此,政德是领导干部所特有的一种道德规范,它不同于其他道德,有其特定内涵。即政德是领导干部政治立场、理想信念、思想作风等稳定的行为特征与倾向的总和,在领导干部所包含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的道德体系中居于至高位置。在这个体系中,政德属于大德,统领其他道德规范;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属于公德,是整个道德体系的主体;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属于私德,是领导干部做人从政的基础。而就政德本身而言,有着丰富的内容要求,反映了党的政治属性与价值追求。在这个系列内容中,对党、对人民的忠诚是政德的首要,是领导干部最为宝贵的政治品格;求真务实、用权为民是政德的根本,是领导干部不可缺少的政治良知;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是政德的外化,是领导干部应有的政治气魄;公正廉洁、严格自律是政德的基础,是领导干部最基本的政治风范;精益求精、甘于奉献是政德的标尺,是领导干部最高的政治境界。

      从政德的含义和系列内容中可以看出,领导干部的政德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道德,它和执政党的性质和执政权力紧密相连,具有与一般道德不同的特征:

      1.政治性。政德作为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一部分,首先反映的是领导干部的政治品质。虽然它与领导干部的思维、学识、才能等存在密切联系,但党的性质和宗旨对政德的决定性影响,使领导干部的政德与政党的理论、信仰和价值追求直接相联,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因此,尽管道德属于思想范畴,但其中组成部分之一的政德,内容贯穿的主线则是实实在在的政治,集中反映的是领导干部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观念和政治追求。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能否遵守政德,不仅仅是关系个人名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党的事业和国家发展的政治问题。

      2.先进性。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体现,也是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在革命、建设和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建党要求,执著追求先进的发展目标,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全党,确保共产党员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能体现出应有的先进属性。先进的思想、意识被注入领导干部的政德中,使政德的要求明显高于社会的一般道德。而领导干部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作为社会中的先进分子,也自然要有更高的道德水准与实际体现。因此,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政德的践行标准只能提升,而不能有丝毫的下降,否则会有损政党的先进属性。

      3.示范性。在社会各种道德体系中,政德不是一般的道德,由于同党、国家和人民利益密切相关,属于更高层次的道德,它不但影响个人的为人处世,更影响党的事业和国家命运。在各种社会角色中,领导干部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成员,因掌握社会公共权力而居于重要位置,其政德对社会其他道德具有重大的影响力量。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把为政者的道德比作风,百姓的道德比作草,风往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由此说明,在诸多道德规范中,政德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它是百姓的镜子、社会的标杆,具有导向作用。执政党优良的德风会造就社会优良的民风,反之则是世风日下,人心不顺。因此,不可把领导干部的政德与一般的社会道德同日而语,防止将政德泛化而降低了对领导干部的道德要求,淹没了所要解决的关键要害性问题。

      二、加强对领导干部政德的培育与提升

      领导干部的政德培育与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既需要领导干部个人的努力修养,也需要各级组织坚持育德、注重用德、科学考德、强化管德,形成重德修德育德的良好机制。[1]

      (一)以健全政治人格为切入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学习和修养

      国有国格,人有人格。人格就是主体将社会德性内化的结果,是一个人内在精神和道德品质的统一,它往往规定了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高度。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政治理想、政治追求与政治实践,客观上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有高尚的政治人格,以此影响、感染和带动周围人一道为党的事业奋斗。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健全和提升政治人格,离不开政德的学习和修养。人非生而知之者,从书本中学习,向他人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是政德确立、人格提升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执政实践中得来的政德之识,不仅是领导干部从政的实践基础,而且还会对整个从政行为起着指导作用。政德修养是领导干部自律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古代社会十分注重个人道德的自我修养,通过“慎独”的方法,恪守自己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伦理法则,通过自身修养健全自身的人格。加强道德学习和修养,就是要使领导干部在从政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政德认知,能够以理制欲,政治坚定,公正廉洁。

      不能不看到,今天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给领导干部发挥才能提供了广阔空间,另一方面也使领导干部处在极为复杂的关系中,面临各种各样的利益诱惑。因此,加强政德学习和修养,健全政治人格,尤其要引导领导干部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关系:

      1.认识和处理好做人与做官的关系。党员领导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首先是人民的一分子,在人格上与普通百姓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做“官”先做人。没有端正的人品作支撑,使用权力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也许好人不一定是好官,但好官必须是好人。领导者的自身形象,是领导者内在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能够通过知识、品德、情感、智慧、才干、成就等非权力行为影响被领导者,使其产生敬佩和信任而甘愿接受领导,是一个优秀领导者的成功所在。

      2.认识和处理好权力与权位的关系。党员领导干部不同于常人之处就在于手中拥有公共权力,权力的大小取决于权位的高低。身在权力体系中,掌握权力的人极易把个人作为和价值的大小同权力联系起来,进而带来权位欲求的膨胀,忘记了从政者本应肩负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因此,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讲政德需要时时警醒自己,正确看待和处理权力与权位的关系,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权力是人民赋予、用于为人民服务的工具,权位是为人民服务、体现社会价值的岗位;权力意味着责任,权位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的付出。如果把权力当成谋私的工具而滥用权力,为了攀上高位而急功近利弄虚作假,权力的人民属性就会变质,掌握权力的人就会丧失正义。在这种情形下,权力越大,权位越高,对人民的伤害越大,对党的事业影响越深,领导干部最终也会失去存在发展的价值。

      3.认识和处理好廉政和勤政的关系。廉洁奉公是党员领导干部取信于民的重要基础,勤政为民是领导干部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根本体现。只廉不勤,对党和人民无所作为;虽勤不廉,破坏党在人民中的形象,都无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讲,廉和勤二者不可缺少,应有机统一起来。领导干部既要洁身自好,不为金钱酒色所惑,不依靠权势贪、占、奢、淫,不为名利地位所迷,保持一身正气,又要努力在其位、谋其政,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实践中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认识和处理好自身优势和劣势的关系。人贵有自知之明。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需要正确地对待自己,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劣长短。有了优势,不狂妄自大;取得成绩,不盲目自傲;存在劣势,不自暴自弃。工作中能够经常地自省,多一些自我审视,少一些怨天尤人;多一些自我剖析,少一些推卸指责;多一点谦虚,少一点自负;多一点理性判断,少一点感性盲从。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取得政治上的进步和事业上的成功。

      (二)抓住政德教育的关键性内容,培养领导干部的政德观念

      政德教育是贯穿领导干部实践活动的经常性工作,为领导干部正确用权提供思想保证,是政德观念确立的基础。客观地说,以往的政德教育并非没有,但由于内容单一、视野狭窄、指向性不够清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效果。为此,应扩展政德教育范围,扩大思想视野,抓住关键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1.以利益为基点进行马克思主义政德观培育。马克思主义政德观的核心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立论的基础是共产党人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以此为依据,领导干部对待人民群众利益的态度,必须是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是衡量领导干部有无政德的根本尺度。显然,这种政德观确立的基点在于对利益关系的认识和选择。如果说,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期,由于个人利益高度凝结于组织之中,利益格局与马克思主义政德观中的利益尺度高度一致,领导干部对利益关系的认识和选择基本相同。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下,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独立的利益,领导干部也是如此,如何认识和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的利益,就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无视个人利益的客观存在而一味强调牺牲和奉献,看起来是体现了对待利益的最高境界,但由于脱离了社会现实而难以成为普遍的遵循。而强调个人利益的合理存在,却不顾党和人民利益的发展,更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政德观的要求。因此,进行领导干部的政德教育,就要把基点放在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培养和确立上。没有正确的利益观,正确的政德观难以确立。坚持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德观在利益关系认识处理上应当具有的高度。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也就体现在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时,可以放弃自我“小利”而追求人民“大利”。由此出发,能否站在人民的利益上求真理、讲真话、做实事,是对领导干部政德的基本考量。同时,站在现实世界中,面对个人利益的不可回避,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德观,还需教导领导干部同等尊重每个人的合法利益,在法制框架内追求和实现个人利益,站在公正立场上兼顾和协调社会各方利益。这是今天教育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德观应具有的辩证思维。

      2.以文化为资源引入中国传统政德思想和现代政德观念,将优秀传统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深厚的德政文化,古人倡导的“为政以德”、“进德修业”、“厚德载物”、“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的理念,对于今天领导干部的政德培育仍具有可资借鉴的道德价值。从文化传承的历史视角来说,中国传统政德思想中的优秀资源,是我们今天进行政德教育不可或缺的道德资源。然而也需看到,中国的德政文化形成的道德培育传统,主要侧重于道德的内省机制,强调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来确立和坚持应有的政德观念。现代国家的法制化趋向,道德观念的培育更侧重于外在约束机制,倾向于道德法制化路径。今天的中国已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路径中,利益的多元化带来了利益需求的多样性,而市场经济又给每一个利益群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对利益追求的无止境很容易让人们冲出道德的边界。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培育、包括对领导干部的政德培育,仅靠内心对道德的敬畏是不够的,还需要强化法制教育,确立规矩意识,将内心的道德敬畏和对法规的尊崇结合起来,使遵守政德成为领导干部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

      (三)把政德要求转化为制度,为领导干部追求政德提供刚性支持

      制度与道德之间是一种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关系。道德依赖于制度的支持和保证,制度依赖于道德的自觉和促进。尽管没有完美无缺的制度,但是不断地完善制度则是政德建设的长期任务。围绕政德所开展的制度建设,所强调的就是依靠制度的力量来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把政德要求体现在制度建构中,转化为不可违背的制度规定。

      1.抓住用人导向,在才能相当的前提下突出政德选人。坚持什么样的用人标准以及在此指导下的用人制度,决定和影响着干部塑造和修养的方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就要努力使干部选任制度充分体现这一标准要求,使制度的运用能够切实保证组织部门凭政德、凭实绩、凭公论看干部用干部,绝不让老实正派的人吃亏,绝不让实干肯干的人寒心,绝不让投机钻营的人得利。需要注意的是,强调以德为先,绝不是以牺牲能力素质为代价。德与才绝非是对立的关系,有才无德,才越高,对党和人民的损害越大,因而不能任用;有德无才,德虽好,却无才能,难有担当,也同样不能任用。这里所讲的以德为先,是在才能相当的前提下突出政德选人,真正把群众公认、政德突出,有实绩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以在干部队伍中形成重德修德的良好导向。

      2.依托政德考核,增强领导干部追求政德的内在动力。完善对领导干部的政德考核,是贯彻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加强干部政德建设的重要抓手。[1]一是科学制定政德考核标准。政德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客观上不易确定和把握。因此,在干部政德考核标准的制定上,要注意把握政德的内涵要求,明确政德的考核内容,避免将政德、公德和私德混淆在一起,防止考核走偏。政德具有政治性,集中反映了干部的政治立场、意识和态度;公德具有社会性,是人们以社会契约为轴心参与社会活动的标准;私德具有至善性,反映了干部的个人精神追求和道德境界。制定干部政德考核标准,必须紧紧抓住政德的核心要求,围绕政治立场、意识和态度来设计和确立。二是改进政德考核方法。坚持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以全面了解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政德。坚持正向考核和反向考核相统一的方法,即设置一个正向综合评价项目,对应“优秀、良好、较差”三个选项,再设置若干反向单项评价项目,每项对应“有、没有、不了解”三个选项。通过正向综合评价总体定位干部政德表现,通过反向单项评价有针对性地了解干部政德,从而达到总分结合、相互印证的效果。坚持组织考核和群众考核相联系的方法,更加客观地考核和评价领导干部的政德素质与表现。三是充分运用政德的考核结果。坚持把考核结果与干部的选拔任用相结合,对于政德考核评价不合格的干部,实行“一票否决”,坚决不予提拔或重用。[1]

      3.强化政德监督,切实预防和遏制领导干部政德下滑。监督是培育和强化政德意识的重要环节。从惩防并举的要求出发,应努力把政德建设纳入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中,认真执行领导干部民主评议、述职述廉、谈心谈话、诫勉函询、重大事项“双报告”等制度,提高领导干部政德的预警性;强化日常监督,将监督范围由工作圈扩展到生活圈、社交圈,做到客观、动态地掌握干部日常情况;定期召开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加强与执纪执法部门的联系;充分发挥干部监督员的作用,广泛收集使用监督信息;[1]开通政德监督网络,及时反映干部的政德状况,提高监督的预防功能,充分发挥监督对干部从政行为的约束和警示作用。

      (四)加强社会调控力量,优化领导干部政德养成的外部环境

      政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运用社会调控手段促进领导干部政德养成同样十分重要。因为社会调控是对遵循或违反政德规范的行为进行鼓励或表彰、谴责或制裁的重要手段,具有教化和引导功能。比如,社会宣传、舆论导向、典型示范等,都可以通过对领导干部遵循或违反政德规范行为的鼓励或表彰、谴责或制裁,使其真正认识到,无论是遵循政德规范的外在责任要求,还是其“良心”的反省自察,都要求自己必须在心底筑牢执政的道德防线,不断提升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执政行为。

标签:;  ;  ;  

论领导干部政治道德的内涵及其培养与提升_个人提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