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岔林业局职工医院 黑龙江 伊春市 153100
【摘 要】目的:对不同剂量的黄体酮对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将我院自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间收治的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患者共7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均为36例患者,给予两组每日相同剂量的黄体酮,实验组进行每个疗程14天的治疗,共4个疗程;对照组进行每个疗程10天的治疗,共4个疗程。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结果:前两个疗程实验组患者总体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8%(32/36)比77.7%(28/36),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组治愈率94.4%,无效5.6%;对照组治愈率88.5%,无效11.5%。两者比较差异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应用不同剂量的黄体酮治疗,周期较长的药效作用快,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不同剂量黄体酮;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治疗效果研究
【中图分类号】TQ467.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027-01
前言: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是导致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原因之一,也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致病因素。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对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黄体酮是治疗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的常用方法,我院对不同剂量黄体酮治疗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研究,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本院自2014年2月至2016月2月间收治的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患者共72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月经不规律、经期延长、经量增加、不孕等,经过我院医生诊断性刮宫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通过计算机随机分配,将72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6例,年龄在26岁到50岁之间,平均38岁;对照组36例,年龄在28岁到53岁之间,平均3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患病类型,以及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周期性服用的治疗方式。实验组:自患者进行诊断性刮宫术后的第13天到14天开始给药,5毫克每次,10毫克每天,一天两次,连续服用14天为一个疗程,共服药4个疗程。对照组:同样自患者进行诊断性刮宫术后的第13天到14天开始给药,5毫克每次,10毫克每天,一天两次,连续服用10天为一个疗程,共服药4个疗程。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在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来了统计学软件SPSS15.0,并进行了通过统计学软件的分析结果χ2检验。通过统计学软件的检验我们发P<0.05,本研究数据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治疗2个疗程时实验组患者总体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8%(32/36)比77.7%(28/36),P<0.05],实验组3例不良反应中包括2例乳房轻度胀痛,1例双下肢水肿;对照组不良反应中包括1例乳房胀痛,1例双下肢水肿,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均较为轻微,未经过临床处理,且未影响治疗。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组治愈率94.4%,无效5.6%;对照组治愈率88.5%,无效11.5%。两者比较差异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单纯型子宫内膜增生的发病机制
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是由于患者排卵功能失调,孕激素缺乏,子宫内膜因无法受到孕激素刺激,而不能由增生期转变为分泌期,所出现的雌激素的突破性出血或者撤退性出血现象。这种女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单纯型内膜增生是导致此疾病的一种常见原因,患者子宫内膜无孕激素的周期性作用,导致子宫内膜长期受到雌激素的单一刺激,无法进入分泌期,发生突破性出血。此外,研究认为,单纯型子宫内膜增生,还会加大患者罹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3.2黄体酮对治疗单纯型子宫内膜增生的作用
黄体酮是临床常用的激发孕激素的药物,黄体酮能够产生雌激素,从而抑制子宫内膜的增生,并将其转化为萎缩型内膜和分泌期内膜。大剂量的孕激素,还能够抑制雌激素对下丘脑、垂体的反馈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增生的子宫内膜向分泌期改变。此外,雌激素的长期作用,会导致患者体内血管内皮舒张因子增加,并诱导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而黄体酮则可以有效地抑制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降低子宫内膜向癌变发展的几率。黄体酮还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能够降低子宫内膜的复杂增生,有效地将子宫内膜向分泌期、增生期的周期性转变。
3.3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通过对本文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后可知,在服用2个疗程时,以14天为1疗程的实验组患者治愈率达94.4%,无效率0.56%;而以10天为1个疗程的对照组患者治愈率为77.7%,无效率22.3%。两组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随着治疗之间的推进,在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组治愈率94.4%,无效5.6%;对照组治愈率88.5%,无效11.5%。两者比较差异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总体临床用药情况表明,不同剂量黄体酮在治疗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中,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临床效果会趋向一致。另外,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均为下肢水肿和乳房轻度疼痛,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增大黄体酮每日给药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黄体酮治疗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整体疗效显著,副反应很少。综上所述,临床应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并结合以上分析结果,采用不同剂量的黄体酮予以治疗。这样的治疗效果更好,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应用不同剂量的黄体酮治疗,周期较长的药效作用快,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
参考文献:
[1]何紫常,笪玉静.不同剂量黄体酮治疗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2,31:55-56.
[2]李春华.不同剂量黄体酮在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究[J].现代养生,2015,12:69.
[3]王燕芳.不同剂量黄体酮治疗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3,05:64.
论文作者:程宝华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8
标签:黄体酮论文; 子宫内膜论文; 疗程论文; 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实验组论文; 剂量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