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有产权制度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度改革论文,国有产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在分析国有产权制度改革中的模式设计、方式选择和障碍排除等前提性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近期推进我国产权改革的模式和途径。作者认为,目前可推行一种国有产权承包经营──企业公司制改组的模式。产权承包经营可克服企业承包或资产承包经营的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病,有利于增加产权经营过程的利益和风险约束机制,同时可在企业公司制改组中加快政府职能的转换。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心环节是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但是,在坚持国有制和适应公司制的条件下,如何推进国有产权制度改革,是一个相当艰难的、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产权制度改革的几个前提问题
国有产权制度改革,是作为国有企业公司制改组的重要条件来进行研究的,因而探索产权制度改革的模式和途径,首先就需要对几个具有前提性质的问题加以讨论。
1.改革模式的设计
国有产权制度改革可以从多种角度选择改革模式,但从模式设计的依据看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从规范角度进行设计的较理想的目标模式或最终模式,一类是从现实条件出发设计的较可行的起步模式或过渡模式。现在经济理论界似乎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研究前一类改革模式,即从发达国家的公司制度和产权经营模式中寻找参照系。笔者认为,研究改革目标模式和借鉴发达国家规范确实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应当更多地注意改革模式的可操作性,重视研究近期可行的改革模式。
目前理论界较普遍认同的一种改革模式,是在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或经营委员会下面设立持股(或控股)机构,并主要由基金组织和金融机构持股经营国有产权的模式。应当说,作为国有产权制度改革的这种目标模式,是较为理想或较为完善的,与其他目标模式相比,它具有更多的合理之处。但是,在公司制度尚未建立和市场经济尚未形成的情况下,这种改革模式的推行可能缺乏实现条件;同时,在企业改制要实现政资分离和政企分开的过程中,这种模式似乎也未能使国有产权发挥有效的约束作用。其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以上持股经营模式要以庞大的基金投资产业、发达的金融体系、完善的证券市场、健全的公司制度、系统的法规约束及规范的监管机构等一系列条件为基础。这些条件是发达国家经过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司制度演进的结果,其中不少条件在新兴工业化国家都不具备。按照正常的发展过程,我国要形成这样的条件至少得经过二三十年时间。
第二,如果要在近期内成立大量的投资基金组织,促进一系列金融机构企业化经营,系统形成以要素市场为基础的证券市场,全面加快公司制度的发展,以及各种经济法规的建设和社会监管机构的确立,需要全方位、大幅度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这必然引起过大的体制变动和社会震荡,以至超过个人和政府的承受能力。
第三,国有产权不同于个人产权,同样采取持股经营形式,但国有产权的约束机制却难以形成。持股机构不论隶属于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还是经营委员会,都未能确立起真正为国有产权负责的主体,产权(股权)虚置的问题照样存在,持股机构与国有资产增殖并没有明确的利益和责任关系,其经营行为仍未受到有效的产权约束。
近几年国有企业中明亏和潜亏各占三分之一的严重状况,要求我们尽快去寻找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对有效的产权制度改革模式,以迅速推动国有企业转换机制和摆脱困境。当然,在注重研究近期改革模式的条件下,必须考虑过渡模式与最终模式的关系,以及前者向后者转换的途径,使改革过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司制度演进的方向。
2.改革方式的选择
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一直是采取试点的方式,此前又准备选择100家企业进行公司制改组试点。但这种改革方式的有效性值得怀疑。因为试点的条件与推广的条件往往大不一样。为避免试点的失败,需要选择条件较好的企业,为他们提供较好的体制待遇,以至在试点过程中尽量为其排忧解难,这实际上使试点企业处于一种优越地位,排斥了其他企业的公平竞争①。这种在温室中生长的体制避开了市场经济的风风雨雨,其试点结果可能并不具有推广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只有小范围的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一系列有关的配套改革难以展开,又使试点过程缺乏一个必要的体制环境,因而原来设计好的试点模式在实践中常常发生变形,或因受到传统体制的制约而扭曲(这几年股份制试点效果不理想,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同时,这种试点性改革完全由中央政府加以控制和推行,改革决策的集权特征过于突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排除了多种改革模式进行竞争、比较和选择的可能性,结果却明显降低了改革的有效性和演进速度。
其实,现代公司制度和产权制度并不是按某种方式发展过来的,而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多种企业形式和产权制度相互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至今为止,不同类型的国家之间依然保持着反映历史演进轨迹的不同模式,如日本与美国的产权制度和产权经营形式就具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我国的国有产权制度改革应当改变一味依靠试点改革的方式,至少不能把它当作改革过程的唯一方式。现阶段可供考虑的一个改革方式是系统规划和全面推开,由中央政府根据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研究结果,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规范,参考有关的实践经验,对产权变革和企业改制进行系列规划,确定一个基本的改革框架,然后下放到各个省市和大型企业,由他们在这个框架内去具体推进改革过程,并允许实施有所差异的改革模式。同时,中央以有关的法规和条例为基础,对改革进程加以必要的监督和调节。在全面或大面积推进企业公司制改组的条件下,相应的配套改革可以迅速出台和协调推行,从而加强改革过程的整体效应。
3.改革障碍的排除
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构成了企业公司制改组的严重障碍,因而被看作与产权变革并列的一个难题。实际上,这个难题与产权问题联系在一起。企业的历史包袱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福利负担、冗员负担和债务负担三大方面,这几大负担的形成都与原来的产权制度有关。
其一,长期以来企业办社会和包福利的体制,导致职工对企业的全面依附关系,如职工的住房、医疗、养老、子女入学以至就业等等,企业的负担十分沉重。造成这种状况的基本原因是,政府部门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在把资产交付企业经营的同时,也把职工的福利、保险及其对社会服务的需要一起交给了企业,因而职工对社会职能的依赖关系大多数转化为对企业本身的依赖关系,并与企业资产的运营和增殖捆绑在一起,同时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比例越来越大的非生产性资产。改革以来企业这个包袱始终不能解脱或难以减轻。
其二,传统体制下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导致企业中大量在职失业的现象,目前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高达职工总数的30%以上。这些富余人员成为企业改制的巨大压力,成为一个一触即发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的体制背景在于,国有企业没有法人所有权,甚至没有完整的经营权,政府主管部门作为国有产权的主体有权安排国有企业的人员,劳动人事部门可以把各种人员分配到企业(不管其是否适用或是否多余),而企业必须无条件接受这种分配,并让他们享有企业中的同等级待遇。
其三,80年代初实行“拨改贷”以来,国家基本上停止对国有企业的资金供给,加上企业留利比例过低,使企业的生产和投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大多数企业的负债率过高,债务负担十分沉重;同时因多种原因存在一批长期亏损的国有企业,其中有些已资不抵债且扭亏无望,仅靠银行的政策性贷款维持生存。在企业改制中,企业的沉重债务和破产债务问题将转化为银行的压力,这成为改革过程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源,同样在于不合理的产权制度。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和企业管理者的双重身份,既可以要求国有企业上缴绝大部分利润,又可以指令国有银行给企业发放贷款,而企业的产权关系不明确,其负债不受限制,不担风险,贷款自然是越多越好。由于改革以来产权关系一直没有理顺,风险约束机制尚未形成,企业的债务负担不仅没有减轻甚至越背越重。
由此可见,企业的历史包袱都是在产权制度不合理的条件下形成的,企业的三大负担既是吃国有资产大锅饭的结果,又是企业产权关系模糊的产物。因此,严格地说,这些包袱并不是产权制度改革之外的难题,而是产权变革本身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能设想在产权变革之外去寻求解脱企业包袱的途径,同时产权变革过程也不可能绕开这些历史包袱去进行。要排除企业改制中的这个障碍,可行的途径是在重塑国有产权主体和明确企业产权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国有产权的合理分配和重新组合,使企业负担得以明显减轻和逐步解除。
产权制度改革的一个近期模式
国有企业的产权变革和公司制改组,一要解决国有产权(股权)虚置的问题,增强国有产权的约束和监督作用,阻止国有资产继续流失;二要解决政资不分从而政企不分的问题,消除政府部门对企业的直接干预,保证企业自主经营;三要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和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营效率。在已有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中,国有股股权虚置与政资一体从而政企难分和法人权利缺损是联系在一起的,解决的途径是重塑国有产权的主体,使产权主体具体化的同时带动政资分离从而政企分开和法人制度的确立。我认为近期可选择一种国有产权承包经营──企业公司制改组的模式,具体改革过程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组建国有产权经营公司
这方面要加以明确的问题是:(1)国有产权经营公司所经营的不是资产而是产权,它不直接管理或使用国有资产,而是以持股(或控股)经营的方式对国有资产的使用者进行监督和调节,促使国有资产合理配置和有效增殖。(2)为了形成统一的国有产权经营市场,防止垄断或割据现象,需要在各个省市分别组建一批产权经营公司,并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而形成平等竞争的局面。(3)国有产权经营公司不应隶属于行政部门或权力机构,而应是没有上级的独立法人企业,这样可避免层级关系的非经济行为及由此导致的责权利模糊现象②。(4)改革中将要取消或精简的各级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其大量人员可直接转移到产权经营公司,但必须与原政府部门完全脱离关系并且不保留任何行政级别。
2.国有产权的承包经营
国有产权不像个人产权那样具有明确的主体,其经营过程如何形成利益和责任约束?这个使改革者头痛的产权虚置问题,看来只能靠招标承包经营来确立新的产权主体并加强其外部监督和约束的方式来解决。由于产权经营公司不运用实物资产而采取价值经营形式,因而其承包经营不存在企业承包经营或资产承包经营的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端:第一,产权承包经营可进行大范围的公开招标,能够避免一对一的讨价还价和小范围的合谋现象;第二,产权承包经营实行持股(或控股)经营的方式,不会导致一般的短期行为;第三,以价值经营为特征的产权承包关系,不会影响资产存量的流动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国有产权承包经营的程序是,由各省(市)的国有资产管理局按统一标准对国有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然后向全国的国有产权经营公司公开招标承包经营。投标和竞标过程能够起到对资产价值加以市场化再评估的作用。中标的产权经营公司即成为一家或若干家国有企业的直接产权代表,而国有资产管理局作为政府机构则退居为最终产权代表③。于是就初步重塑了国有产权的主体,基本实现了政资分离,并使新的产权主体与国有资产增殖具有较为明确的利益和责任关系。
应当说,国有产权承包经营并不是一种十分完善的产权经营形式,但是,它毕竟增加了产权经营过程的利益和风险约束机制,或者说使外部约束一定程度内部化,同时可以在克服承包制弊端和缺陷的条件下利用承包制的优点和经验,因此可能是一种目前看来较为有效、风险较小和可操作性较强的经营模式。
3.承包过程的利益约束和风险承担
显然,产权承包经营同样存在不能自负盈亏的问题。实际上,在现代公司制度中,持股机构的经营者和股份公司的经理人员都是不能自负盈亏的,大规模经营的盈亏承担者最终都只能是资产的所有者。这是产权归属与产权经营(或资产所有与资产经营)的一个基本矛盾。要减弱这个问题造成的弊端,主要途径是增加利益约束和降低风险承担。这包括:
(1)让国有产权经营者拥有一定的个人股份。由政府部门转移到国有产权经营公司的人员,可将其原有的行政级别和福利待遇折算为个人股份(这还可减少政府官员和职员的权利变动产生的对改革过程的阻力),公司所有成员也须按经营责任(职务)大小认购一定量的相应股份。经营者拥有的个人股份与公司持有的国有股份一样,既享有股权收益又承担经营风险。(2)把国有资产增殖与产权经营公司及其成员利益联系起来。在既定的资产增殖率(根据不同行业及企业的状况而在产权承包经营合同中确定)之上,国有产权经营公司可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公司资产,一般转化为公司在持股企业中的股份,同时,经营公司根据盈利状况增加职员收入,并在公司股份中提取一定比例转化为个人股份。反之,公司和个人拥有的股份又要为经营过程承担风险,当国有产权收益达不到既定增殖率时,应根据不同情况由这些股份全部或部分填补。(3)产权经营公司可从事国有股权交易。持股经营是以价值形态的经营获取产权收益,为降低经营风险,应允许国有股权进入交易市场。国有产权经营公司不仅可通过其控股企业的董事会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而且更普遍更重要的是,可通过出售或购进国有股份(一般限于竞争性行业),分散产权经营风险,调节企业经营状况,增强主动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股权交易还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使经营公司的行为受到外部监督和竞争约束。(4)国有资产管理局有权终止承包经营合同。这是发挥最终所有者的约束作用以避免国有资产严重损失的一道关卡。如果国有产权经营公司隶属于国有资产管理局,则后者可以通过撤换或改组前者的董事会来改善国有产权的经营状况,但那样做会使监督和管理工作过于繁重,且难免出现不合理的干预。在国有产权承包经营的条件下,如果承包公司明显经营不善(如国有资产平均增殖率过低),国有资产管理局有权收回其持有的全部国有股权,重新招标转包给经营效果好的公司。
4.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组
国有产权采取承包经营方式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可以让产权经营公司以直接产权代表的身份,取代政府主管部门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组,其理由在于:政府主管部门与国有企业之间曾长期具有隶属关系,他们对企业改制容易采取传统方式,企业方面则可能运用讨价还价的老办法,同时,政府主管部门作为国有资产代表的责任和利益关系模糊,在企业改制中也难以处理好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而承包国有产权的经营公司与国有企业之间处于平等地位,双方作为所有者与经营者分别具有明确的利益和责任,表现为一种相互制约的经济关系,可以在有关中介机构的协助下按规范方式进行企业改制,能够避免以往股份制改组中的多种弊端,尤其是企业法人权利缺损和国有资产流失的双重问题。
在股份制试点企业中,国有股的股权由政府主管部门或国有资产管理局转到承包经营国有产权的公司(如果某些企业的国有资产价值需要重新评估,可由国有股权的新旧归属部门和股份制企业三方协商进行),由经营公司重新向股份制企业派出股权代表,或原来的政府股权代表的所属关系转入产权经营公司并与原政府部门脱离关系。对于目前经营不善的股份制企业,产权经营公司可运用控股地位或持股关系采取相应措施。大多数仍在执行承包合同的国有企业,其国有产权由经营公司承包后,企业与政府主管部门的承包关系转到产权经营公司,同时与原发包单位(或主管机关)脱离关系,然后由经营公司作为产权代表与国有企业一起组建公司制企业,成立董事会和选聘经理人员。
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各级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局不直接参预改组事务,只起必要的服务和监督作用,这标志着政府职能转换的开始。
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途径
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途径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推动国有产权改革模式付诸实施的途径,即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近期的改革模式;一个是推动变革后的国有产权合理经营的途径,即通过哪些持股形式实现国有股权的有效经营。
1.中央统一规划与地方推进改革
要大面积推进产权变革和企业改制,采取哪种改革方式更为合适或更为有效?对此可有以下两种一般性选择:其一是完全由中央政府进行改革规划和推动改革进程,这虽然便于整体控制,可防止大的波动,但中央既要推行改革方案又要监督改革过程,势必因人力和财力不足而出现障碍,影响改革的效果和速度;同时还会限制地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造成改革模式过于单一,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其二是完全放手让地方去寻求改革模式和推进改革过程,这有利于在实践中多方面探索,各个地区可以相互比较、借鉴并展开竞争,但这样容易产生大的改革波动,以至出现宏观失控的局面;并且,离开中央的统一规划和指导,地方之间在改革中还可能出现某些摩擦或冲突,会影响改革过程的协调进行。如此看来,上面两种改革方式都不太适当,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之处。较优的选择是把两方面的优点结合起来并减少各自的缺陷。这就是实行中央统一规划和地方推进改革的方式。由中央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的要求,确定产权变革和企业改制的总体模式或基本框架,然后让地方在这个框架内去实施具体改革,并在借鉴和创新的基础上探索各具特色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模式。按照国有产权承包经营──企业公司制改组的模式,中央政府需要进行的改革设计和规划主要是:
(1)关于组建国有产权经营公司的基本规定。包括:第一,产权经营公司的性质、地位和功能;第二,各省(市)成立产权经营公司的条件和数量;第三,产权经营公司的组织形式、资产构成和人员来源;第四,一些需要明文禁止的事项和做法。
(2)关于国有产权承包经营条件的基本规定。包括:第一,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的主要依据和标准;第二,国有产权公开招标承包经营的程序;第三,对招标、投标和竞标过程加以监督的机构和方式;第四,国有产权承包经营条件下国有资产的必要增殖率④;第五,国有产权承包经营的其他附加条件(如是否需要控股,股权能否交易等);第六,产权经营公司承包国有产权后的经营权限和范围。
(3)关于完善国有产权承包经营机制的相应规定。包括:第一,国有产权经营者需拥有个人股份的一般标准(包括按经营责任须认购和按原行政级别可折股的个人股份的标准);第二,国有产权经营收益超过既定的国有资产增殖率时产权经营公司可提取的比例;第三,产权经营公司及其成员自身拥有的股份为国有产权承包经营承担风险的规定(包括国有产权收益达不到既定增殖率时的填补办法和比例);第四,产权经营公司从事国有股股权交易的条件、范围、对象和限度;第五,国有产权承包经营合同可终止或须终止的条件和程序(包括国有产权经营不善的数量界限、国有资产管理局收回产权经营公司持有国有股权的方式)。
(4)关于国有企业改制过程的主要规定。包括:第一,国有产权承包经营公司作为国有产权代表并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组的权利和责任;第二,已有股份制企业的国有股权转移的方式;第三,国有产权经营公司对目前的承包制企业进行改制的程序;第四,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局在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明确规定这些行政部门不参预企业改制,以及需要提供服务的范围和实施监督的内容)。
以上的规定,有些可以留有一定弹性,由地方在改革过程中灵活掌握,以便更合理地推进改革;有些必须完全刚性,以避免改革过程中走样,明显影响到改革效果。中央对产权变革和企业改制的总体设计和系统规划,就通过上述的相应规定,以政令和法规形式下达到地方;各个省市以这些规定为依据,在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条件下,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改革过程,从而较快地建立起一种新的国有产权制度和形成一批有活力的公司制企业。
2.促进国有股权的多元化经营
产权制度改革应当推动国有产权分散化和流动化,因此不宜由国有产权经营公司独家持有和直接经营股份制企业中的国有股权,而必须增加交叉持股和间接经营的形式。国有股权的多元化经营,既能够符合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又有利于减轻目前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以促进企业改制的顺利展开。
(1)产权经营公司的交叉持股与间接经营。
除了国家规定要由国有股权控股的特殊产业和垄断性行业(这可在产权承包经营条件中明确规定),需要形成相对稳定的持股关系之外,在大量竞争性行业的股份制企业中,国有产权经营公司应当实行广泛的交叉持股,包括跨行业和跨地区持股经营。各个产权经营公司可以在企业改制中交换国有股权,或者在企业改制后进行多角度的股权交易,并以此促进股份企业之间相互持股。交叉持股经营使产权分散和流动,从微观看能够降低经营风险,增加盈利机会,提高产权经营效益,宏观方面则有利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机构合理变动;同时使企业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可以减少股市波动和经济波动。
产权间接经营是指国有产权经营公司通过各种基金组织和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间接经营国有产权,即以参股方式持有这些组织和机构的股份,借助它们的投资和运营获取产权收益。这既具有交叉持股的作用,又可减少产权经营公司的业务量,使国有资产稳定增殖。
(2)基金组织的持股经营。
基金组织持股经营是指各种社团基金(或共同基金)组织通过投资持有企业股份,进行股权经营以获取收益的形式。在美国,这种产权经营形式相当发达,基金持股在公司股权结构中占有很大比重。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大多数基金持股经营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一般不插手企业的经营管理,股权流动性较强;第二,基金运作的透明度较高,受到多种法规的约束和多层机构的监管,具有明显的公正性和稳定性;第三,基金投资相当分散,各方面的投资均由专家决策和经营,投资风险较小,产权收益较为稳定;第四,大型基金比较注重中、长期的投资和发展,能够促进投资周期长和资本要求大的重大项目的建设。我国的国有产权经营要重视发展这种持股经营形式,但这依赖于各类基金组织的兴起以及一系列相关条件的形成,需要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⑤
在企业改制中,可以把减轻企业负担与促进基金持股结合起来:其一,将企业用于办“社会”的有关资产,以股权形式转移到社会保障基金组织,由基金组织持股经营并承担职工的部分社会保障职能(其余部分通过个人缴纳和社会筹资解决);其二,按企业人均资产和职工冗员状况,提取或拍卖一定的企业股权,用以建立企业富余职工的再就业基金。其三,在长期政策性盈利企业中适当划出部分股权,转归社会保障基金和再就业基金组织持有,同时可减轻长期政策性亏损企业的压力;其四,以合理价格及福利标准出售公有住房,将相当部分公有房产转变为股权形式的社会保障基金和再就业基金;其五,争取国际机构和个人对我国某些社会福利基金的投资、援助或捐赠,特别是增强社会保障基金和再就业基金的运作水平和持股能力。
(3)金融机构的持股经营。
金融机构持股经营是指银行、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等专门金融机构持有企业股份,既从事股权经营又监督企业经营的形式。日本是允许银行持股的一个典型国家,在上市公司持股比例中,银行系统(包括其集团内机构)持股率在20%以上,金融机构(不包括投资信托)持股率在40%以上。这种形式有利于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加强对企业经营的监督,并在这个过程中稳定获取股权经营收益;同时因持股关系相对固定,也有利于企业的长期投资和稳定发展。我国的国有产权经营可以部分采取金融机构持股的形式,但必须在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发展的条件下展开。在企业改制中,对于因贷款投资而负债率过高的企业,可将部分企业股权以“贷改投”方式转归银行持有,同时加快专业银行的商业化和企业化经营。为了防止垄断,应当以法律形式规定银行持股不能超过一定比例。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债务可转移给非银行金融机构,由它们代企业向银行还贷而持有企业股权。
(4)各种持股形式的发展趋势。
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产权经营公司应减少直接经营股权的形式,增加间接经营股权的形式,从而使基金组织和金融机构的持股比例逐步上升,尤其促进基金组织持股经营的发展。在企业改制过程中,直接转移到基金组织和金融机构的国有股权,可由国有资产管理局与这些组织和机构确定承包经营关系并对它们实施监督作用;在企业改制后,国有产权经营公司应逐步增加对基金组织和金融机构的投资和持股,从而借助它们的运营和发展实现国有股权的有效经营。
注释:
①正由于作为“试点”能够带来种种好处。遇到障碍时又有政府部门帮助解决,所以企业历来是争当“试点”的。为了获得被试点的资格(其背后是争取试点的权利),企业领导人往往四处奔走,多方“活动”,甚至不惜让企业付出沉重的代价。近几年许多企业在争当股份制试点和上市公司试点方面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1993年底以来,为进入100家企业公司制改组试点的行列,又有不少企业开始了谋求“试点利益”的奔忙。
②目前提议较多的国有资产经营模式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隶属关系模式,有些经济学家(吴敬琏等,1993)提出以国有资产经营委员会取代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或国有资产管理局)的模式,经营委员会隶属于人大常委会,下面设立相当于资产经营公司的持股机构。但这同样难以避免层级关系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问题,并且层级之间也缺乏有效的经济约束。
③对于因承包条件过于严格而无人投标的国有产权(一般为垄断性企业或特殊性企业),近期可将其改造为国家直接经营的独资公司;对于因基本条件太差而无人承包产权的国有企业(主要是严重亏损、资不抵债且扭亏无望的企业),则可实施破产或兼并等措施。
④笔者认为,国有资产的必要增殖率或国有产权的必要收益率可相当于银行的长期贷款利率。如果让商业银行经营国有产权,那么国有资产的增殖率只相当于长期存款利率,但这时产权收益的安全系数很高,国有资产可稳定增殖;在国有产权承包经营条件下,产权收益的安全性下降,所有者要求的资产增殖率应当上升;同时由于产权承包经营者也承担一定的风险,应获取经营和风险收益,所以资产增殖率又不能接近于平均利润水平。国有资产的总体平均增殖率如能够保持在银行长期贷款利率(由市场均衡决定的长期资金使用利率)的水平,那么国有产权的招标承包经营就优于交付商业银行经营(即多了一个存贷差额)。
⑤应当指出,如果条件不成熟就急于大规模推行基金持股经营形式,那么在基金投资行为不规范,证券市场不完善,尤其有关法规和监管机构不健全等情况下,国有产权的间接经营不仅作用不大,而且风险不小。
标签:产权制度改革论文; 企业改制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产权论文; 国有资产管理论文; 国有股转持论文; 股权分配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资产经营论文; 企业资产论文; 经济论文; 国有股论文; 国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