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论文_刘桂洋

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论文_刘桂洋

刘桂洋

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城市规划工作而言,只有不断进行传承和变革,才能在新常态背景下赢得一席之地。因此,本文通过对新常态下的城市规划的发展特点的概述,重点分析了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旨在为我国城市规划的良好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新常态;城市规划;特点;传承变革

1.新常态下的城市规划的发展特点

1.1多元化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的发展已经逐渐的迈入到工业化后期,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从投资驱动转变为财富驱动。我国在新常态下的城市和新竞争力主要是人文以及信息化。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态来看,我国的是制造业大国,所以在进行基础扩张的时候不可能有较快的扩张。在进行经济发展的时候,穾通过转型升级,提升国内的内需,进而实现城市的多元化发展。我国的一些地区存在环境条件和资源条件的约束,对于一些城市来说,盲目的追求工业化发展,导致城市自身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对于我国的城市发展来说,多元化发展是必然的选择,但是需要根据城市自身的特点,选择合理的个性化发展道路。

1.2转型特点

新常态下,我国城市的发展方式已从数量上的增长转变为质量上的提升和结构上的优化为主的发展方式。若从城市总量来看,我国城市建设的总量非常大。而且相应的教育、住房保障、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质量差,需要进行大力的建设。因此,我国城市建设的质量提升相对于数量增长而言,质量提升更加重要,未来城市化发展主要依赖于城市的结构优化,所以,我国的城市发展必须转型。此外,由于房地产过度开发,造成城市基本设施配套不足,泡沫经济严重,能源消耗太大;再加上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农业人口市民化也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所以未来的城市建设质量和服务质量必须要满足相应要求。所以,我国的城市发展正在转型。

1.3降速特点

我国目前的城市发展正在从飞速向中速开始过度,在这个过程中会导致城市的发展出现严重的分化。城市发展的降速是必须的,通过降速可以降低人口和资源之间的冲突的问题。对于我国的房地产行业来说,发展的过快,导致很多地方出现了鬼城和空城的问题。因此通过城市增长速度的降低,让城市的人口去消化这些城市的资源。

2.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

2.1回归本源:与转型相适应

以前经济增长至上的发展,背离了城市的本质,必然导致城市的异化——使城市成为”增长机器”!因此,要使城市实现转型发展,必须回归城市的本源。首先,城市是人们生活的家园。古人说:“城,所以盛民也。”说明民乃城之本。亚里士多德也说:“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更好地生活而居留于城市”。第二,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流传载体。城市的出现,正如文字和金属工具一样,是古代人类文明诞生的重要标志。西方国家的很多语种,“城市”与”文明”都拥有同一个拉丁语词源。芒福德认为:城市是文化的磁体和容器,是改造和提高人类的场所。

2.2回归正常:与降速相适应

新常态下,我国的城市规划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基本特点,放缓发展速度,适应城市发展的降速特点。过去我国为追赶上其他国家,可以高速发展,但这种发展难以持续、危机四伏。一方面是“旧力将尽、新力难生”,动力不可持续,政府债务聚集。第二是“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侵占农民权益,只是为了出政绩的行为将会引发国家“安全危机”,同时也会剥夺小城镇以及中小城市的发展机会,压制弱势群体,拉大两极差距。第三是“重病缠身、以物为本”引发环境危机,造成交通拥堵、资源透支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回归理性:与多元相适应

城市发展必须回归理性,以适应新常态下城市发展的多元化特点,才能更好的提升城市规划的质量,保证城市建设发展。在经济建设膨胀的基础上,我国很多城市规划建设过度追求实用性比较小,耗资比较多的城市建筑,不仅造成资金以及资源的严重浪费,还会造成城市发展的缓慢。对于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等掌握不够全面,同时在环境建设等方面不够优化,导致很多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等受到破坏,不能很好的保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的群众需求等作为基础,提高城市规划的理性设计,结合经济发展以及进步的基础上,积极实现多元化的城市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的开展城市建设,经济以及文化建设等多方向发展,保证城市规划中的环境、粮食以及资源等合理保护以及利用,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的质量。

3.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变革

3.1技术层面变革

从技术层面来看,首先就是要以人为本,提高文化程度,促进经济增长,加强环境建设。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也要以人为本。其次,强调技术的优势,进行技术创新。由于现阶段的技术更新快、活跃性太强,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必须动态化的运用新型的技术,实现城市发展和技术发展一致,改革城市规划的模式。同时还要协调城市功能,满足居民的相应要求。

3.2构建城市规划数据共享平台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城市规划资源的流畅度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而城市规划管理的系统建设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数据资源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动力,必须重视城市规划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城市规划管理的数据资源整个应实现统一化和规范化,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全方位综合城市规划技术资料、城市地下空间数据等融为一体的开放的城市空间数据库和信息资源管理、共享平台、构建城市规划数据共享平台,不仅对于城市基础测量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的获得和共享有着极大意义,还能够促进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以及为市民或其它城市提供相关的城市规划信息和城市规划经验。

3.3利用互联网创造城市规划新空间

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创新思维日渐成为主流,体验思维渗透到消费的每一个细节里。可以说,目前整个社会已经步入到全民创业的时代。各种新兴业态的不断涌现,切实的改善了人们的消费理念,提升了人们的消费感受品质。例如目前较为流行的“商旅文”模式,其所打造的生活体验传播,直接预示着将来一定是一个无体验不消费的时代。于是“互联网”和“创新”等新鲜词汇频繁出现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直接标志着移动互联网和体验消费为基础的新型经济模式正在迅速崛起,也将直接带给城市规划带来巨大的变革。因此,城市规划着需全面提升创新意识,不断用互联网和创新等思想观念来指导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

3.4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到城乡规划中

绿色、生态、环保、循环等是当下社会发展的特点,也是未来城乡规划的走向。为此,城乡发展需要加强对绿色生态规划的关注,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到城乡规划中,加大绿色建筑、能源保护项目在城乡规划中的比重,在城乡规划空间形态、功能布局、设施配置等方面充分考虑气候、土地、能源、资源等各要素。

4结语

总之,在新常态下,要求城市规划工作人员逐渐转变思想理念,做好相关元素的传承和创新,这不仅是理论界要解决的课题,也是规划工作者必须要实践的问题。城市规划应基于当前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新常态,确保城市规划能够更好的服务城市建设、市民需求,为城市的公共服务、生态建设以及人居环境优化提供更好的资源和空间,探寻适合城市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创新的前提下实现集成,构建起城市规划在新常态下的发展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胡雪薇.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01):241-242.

[2]李刚.谈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1):258.

[3]王丹.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J].居业,2017(02):139+141.

论文作者:刘桂洋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1

标签:;  ;  ;  ;  ;  ;  ;  ;  

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论文_刘桂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