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洁
娄底市中心医院 417000
【摘 要】目的:比较分析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应用于颅内感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颅内感染患者7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为先行入院的35例患者,采取万古霉素治疗;试验组为后行入院的35例患者,采取利奈唑胺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状况进行统计,且对患者用药后的相关指标进行观测与对比。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的不良不反应发生率上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在试验组患者的脑脊液白细胞数、多核细胞数、蛋白质含量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应用于颅内感染治疗时,前者的临床效果更好,且在各项指标的改善上占据明显的优势,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利奈唑胺;万古霉素;颅内感染;效果
颅内感染是近几年临床相对常见的一种脑部疾病,在诱发后患者会存在呕吐、头痛、神经功能障碍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轻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重者将会危及患者的生命[1]。且在临床治疗中,多数患者会出现治疗后残疾的现象,导致其生存质量严重降低。从该种疾病的诱发机制来看,病原菌侵入患者的颅脑之内,并对相关组织产生破坏性,进而导致患者存在一定的功能缺失。因此,在临床治疗中以抗感染为主。但是随着现代医疗条件的不断优化,抗生素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抗生素滥用已经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作为临床常用的两种颅内感染治疗药物,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笔者结合我院收治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颅内感染患者7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为先行入院的35例患者,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在31~74岁的范围内,平均年龄(54.23±1.43)岁,从发病到治疗时间为1~6d,平均就诊时间(3.2±1.4)d;试验组为后行入院的35例患者,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30~75岁的范围内,平均年龄(54.28±1.45)岁,从发病到治疗时间为1~6d,平均就诊时间(3.1±1.5)d。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在入院时存在发热、呼吸异常,血压异常,白细胞计数异常等现象,确诊为颅内发热[2];(2)患者无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缺失;(3)患者以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统计值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需要进行血液和脑脊液的病原菌学检测和药敏实验。从实验结果来看,多数患者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适宜使用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同时,根据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来对其进行对症治疗,以吸氧、降温、脱水、颅内压降低、抗休克等为主。
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之上,选取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所生产的批号为H20033366的万古霉素,以静脉滴注的方式,每日给予患者2次,每次1g,连续用药6d;
试验组在基础治疗之上,选取美国所生产的批号为H20130609的利奈唑胺,以金麦子地虎的方式给药,每日2次,每次600mg,连续用药6d。
在患者的临床症状存在变化后,可适当的进行药物增减。
1.3 评价指标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相关标准来对治疗效果进行分层。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实验室指征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实验室指征趋于正常;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指征无变化。
统计两组患者在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
在治疗后,实验室需要对患者的脑脊液进行检查,从而确定其白细胞数、多核细胞数、蛋白质含量等指标的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的不良不反应发生率上比较,试验组为5.71%(2/35)与对照组的11.43%(4/35)无差异(P>0.05)。在试验组患者的脑脊液白细胞数、多核细胞数、蛋白质含量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详见下表。
3讨论
一般来说,但多发于脑疝或者脑部手术之后,且引起该类感染的病原菌相对较多,这就使得运用常规抗感染治疗时,不能保证使用药物的准确性。而药敏试验与实验室检测均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治疗结果与时机。万古霉素作为临床相对常见的一类颅内感染治疗药物,在运用的过程中,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多数颅内感染病菌的敏感性较弱,效果缺乏理想性。在现代医药水平发展的背景下,临床开始对利奈唑胺的运用效果进行探讨。利奈唑胺作为近几年临床使用相对较多的一种抗感染药物,相较于其他抗感染药物而言,其对于革兰阳性菌的抑菌作用相对较强,且能够有效的分离对万古霉素具有耐药性的病原菌[3]。在运用的过程中,基本上不会与其它抑制蛋白合成的抗菌药物产生交叉作用,且在患者体外也不会产生细菌的耐药性。
综上所述,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应用于颅内感染治疗时,前者的临床效果更好,且在各项指标的改善上占据明显的优势,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哈娜,海鑫.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循证药物经济学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9,14(02):28-37.
[2]屠艳烨,李情操,裘丽佩,吴巧萍.宁波地区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J].上海预防医学,2018,30(08):668-672.
[3]陈贞君,傅祥浈,李华.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治疗颅内感染的疗效对比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2015,25(10):1124-1125.
论文作者:吴洁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7
标签:患者论文; 霉素论文; 颅内论文; 药物论文; 统计学论文; 脑脊液论文; 病原菌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