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风险分类体系的比较与启示_贷款风险论文

贷款风险分类体系的比较与启示_贷款风险论文

贷款风险分类制度:比较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制度论文,贷款风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从2004年起,全面实施五级分类制度,有关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可停止执行“一逾两呆”分类制度。从两种分类制度“双轨运行”到五级分类全面实施,对于中国银行业的贷款风险分类和风险管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中美银行业贷款分类制度比较

中国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是在引进美国贷款分类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两国银行在风险分类的类别设置、分类标准、分类方法以及损失准备金计提和核销等制度构架上存在很多的共同点。但由于金融市场成熟程度、银行治理机制、风险管理的方式与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两国银行在贷款分类的思路、分类技术和分类成果运用等方面仍然有较大差异。同时,美国在原有贷款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从分类思路上,美国银行强调以“5P”为基础。“5P”即:People(借款人)、Payment(还款来源)、Purpose(借款目的)、Protection(担保保护)、Prospects(发展前景)。对People(借款人)的分析主要衡量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包括还款纪录、信用报告及从其他贷款人获得的信息等。对Payment(还款来源)的分析包括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和支付来源,分析重点是借款人的金融实力(包括流动性、负债水平和现金流量)和支付来源(是来自现金流、资产转换还是永久性融资)。对Purpose(借款目的)的分析涉及借款人的贷款真实目的。对Protection(担保保护)的分析涉及抵押品的属性、位置、市值及变现能力和保证人的金融实力。对Prospects(发展前景)的分析涉及借款人在行业内的状况、企业发展情况和行业周期发展趋势等。对“5P”的分析构成了美国银行贷款分类的基本框架。

从分类标准上,美国银行的掌握标准与国内做法不尽相同。

首先,可疑类贷款的分类标准。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对可疑类贷款的定义是“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而美联储认为可疑类贷款作为次级类和损失类的“中间过渡状态”,存在“某些重要和合理并且可能增强贷款不确定性的因素”。这种不确定性和过渡性体现为:(1)当某笔贷款将造成损失,但损失程度因存在不确定因素(包括抵押物价值、资本注入、清产程序、拟议中的合并或收购或再融资计划等)而无法准确判断时,该贷款可暂时归为可疑类。当不确定因素得以确定后,分类到次级类或者损失类。一个典型的运用可疑类贷款类别的例子是,当一个借款公司被清产时,银行可以最少获得40%、最多获得65%的支付款,则贷款的可疑部分是40%和65%之间的差幅25%。美国式的分类是将40%归入次级类,25%归入可疑类,35%归入损失类。(2)检查人员一般应避免在随后的检查中维持可疑类的归类,因为两次检查之间的时间应该足以解决不定因素。

其次,与国内做法类似,美联储以逾期天数作为重要分类依据,但在逾期天数和分类结果的对应上不完全相同。美联储把逾期90天以上和逾期180天以上作为归入次级类和可疑类的重要依据,并规定逾期270天以上的归为损失类。而中国银监会则规定:“逾期天数的计算应建立在贷款合同期限与贷款实际所需的资产转换周期相一致的基础上”。银监会的规定显然更符合我国银行贷款存在期限设置不合理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更有利于准确反映贷款的真实风险。

从分类技术上,美联储同样主要从财务分析、现金流量分析、担保分析和非财务分析四个方面进行,但侧重点与国内做法不尽相同。

美联储认为,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是贷款风险分类的最重要依据,而还款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借款人用于还款的现金流量。因此贷款分类应以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还款能力为最主要依据,围绕现金流量进行分析。不仅在财务分析和现金流量分析中要对还款现金流来源、还款保障比率等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而且要对担保回收金额能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得出最终分类结论。此外,美联储注重对现金流量进行预测,即根据企业的预测现金流量是否明显超过其计划偿还的债务来进行贷款决策和分类依据。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国内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财务指标造假等问题的存在,这种方法的运用领域尚极其有限。

美联储对担保物尤其是抵押物的还款保障能力持谨慎态度。认为凡是尚未转化为现金流的担保物和保证都存在变现风险,即使在抵押率较低、抵押物变现能力较强的情况下,仍把第一还款来源不足的贷款归入次级类以下。同时,在贷款分类时,美联储更强调抵押物的变现价值,即以其分类时的市场价值扣除出手成本后的价值作为分类的依据之一。而国内对于抵押充足的贷款则倾向于归入关注类以上。二者相比较,美联储的做法更符合审慎原则。

贷款风险分类的主要依据包括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贷款本息偿还情况、担保人的支持、抵押品的市场价值、银行内部信贷管理水平等。美联储认为,在贷款分类时应对各主要依据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在上述依据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是贷款分类的最重要的依据;贷款本息偿还情况是次重要的依据;然后为抵押和担保、银行信贷管理水平。这种次序关系在国内商业银行工作中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一户多笔贷款的风险分类上,中美监管当局都没有监管指引或者有关规定,但在操作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国内的通行做法是以笔为单位,允许不同笔贷款有不同形态。分类原理是首先通过财务分析、现金流量分析对借款人的整体还款能力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单笔贷款的担保情况对不同笔贷款进行个案分析,最后对每笔贷款分别得出分类结论。美联储的分类方法则是以户为单位。其方法是对正常贷款、关注贷款,强调其还款能力和担保的健全性;对出现不良贷款的则首先分析贷款最终可能的还款来源,估算借款人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和担保能提供的回收金额,在此基础上估算贷款的整体受偿数额,对整户贷款按风险大小分为不同形态。与国内对每笔贷款估算损失率的方法相比,美联储使用了整体受偿数额和整体损失率的概念,分类方法更为科学,分类结果更为准确,更能真实反映贷款风险和资产质量。

在贷款分类细分上,美联储要求,银行必须使用五级分类,但同时鼓励使用更多的级数,特别是对正常类贷款。细分的趋势是借鉴内部评级法的原理方法,根据违约概率进行分类。由于较少的依赖于主观分析,更多的参考客观的数量因素,判断更为准确。加上顺应巴赛尔新资本协议关于运用内部评级法的要求,这种方法将成为贷款分类制度统一的方向。

在分类结果的运用上,美国银行业对分类结果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按照分类结果调整下一年度授信额度,并实现贷款差别定价。五级分类的结果影响到下一年度借款人的授信额度,同时美国银行倾向于运用五级分类的结果对贷款实现差别定价,这当然是建立在利率市场化的基础之上。

——根据分类结果计提损失准备金。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的规定,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贷款的专项准备计提比例分别为2%、25%、50%、100%,其中次级类和可疑类贷款的损失准备计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动20%。美联储的专项准备计提比例则分别为5%、20%、50%和100%。其损失准备金计提方法是:首先区分开单笔贷款,根据有效利率折现计算预计本金和利息的现金流,扣除出手成本后的抵押品公允价值或可观察的贷款的市场价格计算损失;贷款损失准备的提取应是按以上方法计算出的损失和按分类标准的贷款分类计算出的损失准备中的较高者。两种损失准备计提方法相比较,美联储的做法更为审慎。同时,基于对公众投资者“公平、公开、公正”和杜绝操纵利润与税收的考虑,美国银行的贷款分类和损失准备计提每年都经过外部审计和监管当局的严格检查。

存在上述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既同两国金融市场成熟程度、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程度、风险管理方法与水平等因素有关,也受两国不同的国情和银行业行情差别的影响。笔者认为,我国银行业的贷款风险分类制度整体上是完善的,也能适应我国银行业对贷款风险分类和风险管理的要求。美联储有关专家对中国的有关贷款五级分类制度体系和具体做法总体上是认同的,对存在于双方之间的差异也表示充分的理解。同时,美国银行业在分类标准细化和量化以及利用分类结果加强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做法和尝试对我国银行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美国贷款分类制度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尽管较为健全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体系在国内业已形成,但仍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和可能。受美联储有关贷款分类理念和制度设计的启发,我们认为,国内银行在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切实治理。

·在分类标准和体系建设上,在对各分类要素排序的基础上,逐步量化分类标准,由定性因素占主导向定量因素占主导方向过渡。形成以量化因素为主、定性因素为辅的贷款分类体系。

·审慎对待担保价值。谨慎评价第二还款来源的作用,结合市场情况分析担保的变现价值,避免因担保的存在而盲目乐观,忽视风险分类和风险管理。

·继续研究贷款细分问题,尤其是结合我国情况研究正常类、关注类和次级类贷款等的细分问题。顺应国际贷款分类趋势,适当借鉴内部评级法的原理规定,研究建立与违约概率对应的风险细分模型。

·发挥分类结果的运用效果,利用分类结果调整授信额度和实现贷款差别定价,研究符合各家银行具体情况的损失准备金计提方式。

标签:;  ;  ;  ;  

贷款风险分类体系的比较与启示_贷款风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