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滨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语系 510510
摘要 英语教学进入了“后方法时代”。“后方法时代”的到来给外语教师角色带来巨大变化。从“后方法”语言教育的三大特征:特定性、实践性和可行性出发,探讨了外语教师必须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发挥自身自主性,由教学方法的执行者转变成教学方法的反思者、探究者和学习者,进而推动外语教学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后方法时代 教师角色 自主性 教学特征
引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外语教学质量=〔学生+教材+环境+教法〕×教师,在这一公式中,与教学质量成直接正比的是教师,由此可见,教学质量和教育的成败与教师角色密切相关。但是教师的角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学习理论(教学法)的影响下,教师角色也随着发生变化。
自19世纪以来,外语教学界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万能”的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先后出现了语法翻译法、直接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和流派。然而,在过去的一百多年的“方法时代”中,研究者们却发现一种教学方法可能适用于某一个群体或某种教学环境,但在另一种环境或对另一群体却不适用。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者们在经过对百年外语教学法的研究的反思之后,开始为外语教学寻求超越方法的出路。于是外语教学法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后方法时代”。“后方法”语言教学给外语教师创造了更大的教学空间和发展空间。
后方法外语教学的特征和教师自主性
三个教学特征
“后方法时代”的语言教学不是对传统语言教学法的否定,而是对各种方法的延伸和超越。它使人们逐渐摆脱“固定”方法的束缚,从开放性、多元性的角度重新考虑外语教学的多种复杂因素。“后方法 ”语言教育理念的主要倡导者Kamaravadivelu提出了 “后方法”教学的以下三大教学特征:
特定性。“后方法”教育理论认为“任何语言教学都必须关注根植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特殊教学环境,以及在特定环境中追求特殊教学目的的教师和学生[5] 。这就要求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决策者和管理者必须对本土的学习和教学条件有清醒的认识,而教师在教学时也必须观察和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对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重新尝试,以检验哪些教学行为有效,哪些无效。
实践性。“后方法”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作为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发挥其主体作用,不仅善于把语言教学的研究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而且必须发展符合具体教学环境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自主,将个人的教学实践理论化,构建更具有实践意义的自己的理论体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4]教师可以通过直觉的反思与行动来监督自己的教学效果,将自己的实践理论化,理论实践化。
可行性。Kamaruvadivelu 指出,外语教学在考虑学习者、教学策略的同时,也应考虑“直接或间接影响第二语言教学历史、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师生的经验不仅来自于课堂,而且由身处其中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所决定。这些经验会以令人难以预料的方式改变课堂目标和活动。总而言之,语言教师不能忽视自己课堂身份形成的社会现实,要将学习者的语言需求和社会需求联系起来。同时,教师要认识到这些社会文化现实,认识到自己转变现实的能力。
教师自主性
特定性、实践性和可行性构成了 “后方法”教学的三大指导原则,三者互相交织,互相促进。而后方法教学的核心则在于教师的自主性。Freeman(1991) 指出,“方法时代”的教学“忽视教师从学生时代就已储备的关于教学的经验和默示知识”,而“后方法时代”的教学则珍视教师的先前知识和潜在的知识,力促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如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评估教学行为,在课堂上引入变化及监督变化的效果等。由此可见,“后方法时代”的教学中,外语教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主导性作用,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其教学自主性,进行角色转变,由教学策略的执行者转变成教学策略的反思者、探究者和学习者。后方法视角下外语教师自主性的角色
反思者。“方法时代”的外语教学通常是一种自上而下、强求一律的教学,而“后方法时代”的“特定性”教学指导原则则鼓励教师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观察自己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的课堂行为,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找到具体可行的教学规律,形成一种自下而上、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Richards(1998) 提出教师反思的个体模式,认为反思最基本的出发点应包括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卓有成效的教与学的性质、学习者面临的困难和解决方法、成功的学习活动和有效的课堂结构。这些基本的反思会帮助教师形成一些核心原则用以指导教学活动。
探究者。后方法教育的“实践性”指导原则鼓励教师在个人经历中建构对教与学的认知和信念并表现在自己的教学行动中。倡导教师成为一名探究者,在实践中摸索、思考和建构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的借鉴国外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直接用于课堂的方法。笔者认为,作为探究者,教师可以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相互探索。教师本人从教学实践出发,在教学实践中验证别人的发现,提出问题,收集有关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结论,从而形成自己的信念,使每次决定都有根据,每个判断都有理论支持,然后采取行动验证结论,形成成果,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三)学习者。后方法教育的“可行性”原则要求外语教学随时保持对外部社会政治的敏感度,注重社会政治背景、社会文化背景在语言学习者身份形成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外语教师必须加强文化传授的意识,关注第二语言教学与社会的关联性。一方面,教师应加强与同事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多分享教学中的成功与问题。另一方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参加与科研有关的专业培训,学习必要的研究技术和研究规范,这样可以促进自己的可持续性专业发展。
四.结语
外语教学因其复杂性和灵活性注定了外语教师的角色也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从“方法时代”到“后方法时代”,我们看到外语教师的角色在发展,在前进。而“后方法时代”的三大教学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其自主性,从教学方法的执行者转变为教学方法的反思者、探究者和学习者。角色的转变给予教师更宽广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空间。外语教师必须通过角色思考、角色转换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严明. 中国外语教师角色的教育文化诠释 [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7):106-111
【2】侯艳宾,田巍.“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师角色转换 [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8):24-26
【3】Kumaravadivelu B. Toward a post method pedagogy [J] TESOL Quarterly, 2001(35)
作者简介:傅滨(1971-),女,汉族,广东茂名人,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讲师,英国利兹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商务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高职教育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年度教改项目《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实证研究》(课题编号:G2013010)阶段性研究成果。
论文作者:傅滨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8
标签:教师论文; 方法论文; 自己的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角色论文; 外语论文; 时代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1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