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谚语汉译策略刍议论文_邓慧丽

法语谚语汉译策略刍议论文_邓慧丽

邓慧丽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四川 成都 611844)

摘要:谚语对学习相关语言文化,提高语言水平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在学习法语的过程中遇到很多谚语有不同的汉译版本,有时对如何选择恰当的译文会产生疑惑。本文从解构主义翻译思想和功能对等理论探讨学习和使用法语谚语时对异化翻译策略和归化翻译策略的选择,以期帮助学习者在合适的语境下选择适当的法语谚语译文,达到理解文义和学习文化内涵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法语谚语;汉译;策略

一、关于法语谚语

谚语(le proverbe)是语言的珍珠,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定数量的谚语。它是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性语句,其运用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本的表现力和生动性。多数谚语能从不同角度反映一个语言群体的生活经验、历史变迁、社会风俗、地理条件及人们的思维习惯。因此谚语对我们学习相关语言文化,提高语言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法语谚语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的坎坷。文艺复兴时期许多大文豪,诸如伏尔泰、卢梭都反对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使用谚语,认为这是一种粗俗的言语,导致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法语谚语受到压制和批判。留存至今的法语谚语数量相对少于其他语言的谚语数量,因此法语谚语显得越来越珍贵。

翻译法语谚语常用的有套用现成句子、直译、借用汉语近似语、添句补意或加译注等方法[1],其中最理想的是采用汉语中与之相等同的熟语或谚语,不仅意义对等,语言形式也要大致一样[2]。但实际操作中,因法语谚语和汉语中的修辞、意象和文化含义有很多不同之处,我们很难做到语言意义和形式的完全对等。

二、相关策略

笔者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法语谚语的汉语译文呈现多样化,如:

Il n’y a que les montagnes qui ne se rencontrent pas.

只有山和山不会相碰。// 人生何处不相逢。

而有的谚语,同样的汉语译文可以对应不同的法语原文,如:

日积月累。

Petit à petit, l’oiseau fait son nid. // Pas à pas, on va loin.

因此,如何在特定的语境下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得到合适的译文,成为我们在学习中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两种常用的不同策略:异化策略与归化策略。

1. 异化策略——解构主义思想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翻译思想,最初的提创人是美籍意大利裔学者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他提出了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策略。他认为,在翻译原则和方法上,应该“存异”而不是“求同”,此即异化翻译策略,也被称作“抵抗式的翻译策略”。这种翻译避免使译文通顺,力图忠于原文中的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使译文和原文的关系既是一种重现的关系,又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能使译文读者在目的语文化中领会到文化的差异[3]。将解构主义策略运用在谚语翻译中,意味着更多地保留源语意象,力求传递源语国的文化内涵,既能促进语言文化的交流,又能很好地保护源语言的文化特点,更有利于丰富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

2. 归化策略——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学者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为使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3],此即归化翻译策略。奈达认为“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词汇、句法、篇章和文体四个方面。笔者认为,谚语的翻译,主要是注重词汇对等和语法对等。谚语出现在不同的文本中时,需要视上下文语境来选择不同的译法。

3. 实例

3.1归化译文和异化译文基本对应的例子

我们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发现有些法语谚语与汉语谚语词义部分对应[4],其归化译法和异化译法基本对等,且均不会造成理解困难。如:

1. Petit à petit, l’oiseau fait son nid.

一点一点衔, 鸟儿做成窝。// 聚沙成塔。/积少成多。

(左侧是异化译文,右侧是归化译文,下同)

虽然意象不同,但是两者都表达了“积少成多”“坚持努力就可以成功”的含义,这是一个归化译文和异化译文对应较好的例子。

2. Qui sème le vent récolte la tempête.

谁播下风儿, 谁收到暴风雨。//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两者都表达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意在对人进行行为上的劝诫。

3. Il n’y a pas de fumée sans feu.

无火不成烟。//无风不起浪。

两个译文均表达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有其源头。“火”与“烟”,“风”与“浪”的关系是全世界人民都明白的,不存在理解困难。

4. Qui ne risque rien n’a rien.

不冒险就什么也得不到。//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中国文化里的“龙潭虎穴”是危险的境地,说到冒险也很容易想到这样的地方。所以看到异化译法也容易理解。

5. Il faut laver son linge sale en famille.

脏衣服要在家里洗。// 家丑不可外扬。

“衣服”是每个人必备的生活用品,脏衣服不愿被人看见也是各国人民都具有的心态。“脏衣服”引申为“家丑”能让中国读者快速领会其含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6. L’homme propose, Dieu dispose.

人出主意,神决定。//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中国人大多不信奉宗教,但都或多或少受到佛教的影响,认为“天”能决定人的命运,和西方的“神/上帝”一样,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7. Le vin est tiré, il faut le boire.

酒已取出就得喝。// 一不做, 二不休。

虽然古时中国人不常喝红酒,但是我们知道打开的酒容易变质,因此本句的异化译文比较好理解。而“一不做,二不休”这样的归化译文既能在读者心中产生共鸣,又能保持原句的语义。

8. C’est en forgeant qu’on devient forgeron.

打铁成铁匠。// 熟能生巧。

铁匠是中国和法国都存在的职业,运用“打铁”和“铁匠”两个意象来说明汉语里的“熟能生巧”这个含义不会造成太多的理解困难。

3.2 不能随意使用归化策略的例子

中法文化中有许多意象有相似的文化含义,但有些意象的文化含义仍有细微差别,因此有一些法语谚语不能随意采取归化译法。例如:

1. Au royaume des aveugles, les borgnes sont rois.

盲人国里独眼称王。// 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霸王。

(左侧是异化译文,右侧是归化译文,下同)

本句法语原文通过“盲人”和“独眼”两种不同程度的残疾状况表示在大多数人都有能力欠缺的情况下,只要一个人稍有优势,就会独占鳌头。而汉语归化译文中却用的是“老虎”和“猴子”这两个意象在汉语文化中代表的力量强弱来表达谚语的含义。

2. Point de roses sans épines.

哪有玫瑰不带刺。// 有乐必有苦。

笔者以为,带刺的玫瑰芳香艳丽,虽然可以代表美好的事物,但不一定是快乐,也可能是一种美好但是带有障碍或者伴随痛苦的感情;又或者是一个遥遥无期的梦想。玫瑰和刺是并存一体的,而苦与乐却并不一定同时维系在一件事情上。

3. Il vaut mieux s’adresser à Dieu qu’à ses saints.

宁向上帝磕头, 不向圣徒求情。// 阎王好见, 小鬼难求。

两种译文里面,“上帝”对应“阎王”,“圣徒”对应“小鬼”。但是在归化译文里,可以读出明显的贬义,而异化的译文则很好地保留了西方社会的宗教文化。

4. Autantdetêtes,autantd’avis.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主意。// 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 各抒己见

本句谚语的归化译文语义明显强于异化译文。原文只表达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并没有说人多就一定能比人少有更好的见解。笔者窃以为本句谚语的归化译文对原文有一定的误读。

5. Il faut tourner sept fois sa langue dans la bouche avant de parler.

开口说话前, 舌头转七圈。// 三思而后行。

本句谚语原文并没有说到“行”的问题,而只是提到了“言”之前应该思考成熟。归化译文实际上扩大了原句的语义范围。当然,换一种角度思考,“言”也是“行”的一种,也可以说这两种译法是对等的。

6. Qui dort grasse matinée, trotte toute la journée.

睡懒觉者整天都要急跑。// 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本句归化译文强化了语义。原文重在有个好的时间观念,要准时作息,引申为生活要按时间规划行事。而归化译文借用家喻户晓的诗句,将早晨喻为人生的少年时期,不仅表达了时间观念的重要性,还对人们提出及早努力的忠告。

7. Tel qui rit vendredi, dimanche pleura.

谁星期五笑, 星期天就会哭。// 好景不长。

本句原文旨在表达不能高兴得过早,表现出一种警句、忠告意味;归化译文中则更多地表达一种遗憾。

8. Qui se fait brebis, le loup le mange.

活得像只羊,出门准遇狼。//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笔者认为“羊”并不一定就代表“善”,也可能是弱小的象征,因此原文表达的是自身需要强大、强壮、强势,而不一定就是不能善良。

以上各种评论纯属笔者个人意见。诚然,我们谈论的是谚语,就不能狭隘地看待它的语义,也许从看似浅显的字面意思中,我们可以挖掘更深层的内涵。此处陋见做抛砖引玉之用,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希望我们能有更多的途径,更详实的一手资料来研究法语谚语的文化语义,以便找出更加贴切的译法。当然,在不同的语境下,我们也应该酌情选择不同的译文。

三、结语

翻译策略的选择一直伴随着翻译实践。根据翻译内容、原文的语言级别、翻译文本类型、读者的文化水平等因素,译者应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异化的翻译策略虽然会使译文看起来生僻,导致读者产生一种陌生感,也许一开始还会难以接受。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于异域文化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异化策略指导下的译本也会渐渐地被人们接受,并且可以在某些方面丰富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词汇。

相反,归化的翻译策略可以让读者更轻松地接受外文作品,受众也更广泛,不至于曲高和寡,但是对原语文化的传播并不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虽然我们能用目的语清晰而通顺地表达外文原文本的内容,但译本对于外国文化的译介作用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中法谚语虽然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亦有着很大的相似性,随着两国文化的不断互渗,这种差异性会越来越少[5]。所以,我们在谚语翻译实践的过程中要“因时制宜”“因材释义”“因人而异”,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确保翻译起到沟通交流、传播文化的积极作用。本文选取的法语谚语汉译实例并不全面,论断也稍显主观,正因为如此,关于法语谚语的翻译研究仍然可以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汪纯子. 法语谚语的汉译[J]. 中国翻译,1985 (4).

[2]史美珍. 略谈法语谚语[J].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1980 (1).

[3]郭建中.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0 (1).

[4] 汪琳.浅议法汉谚语翻译[J].文教资料,2010 (6).

[5] 魏国实.从法谚汉译看中法文化的相似性[J].法语学习,2002 (6).

论文作者:邓慧丽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9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

标签:;  ;  ;  ;  ;  ;  ;  ;  

法语谚语汉译策略刍议论文_邓慧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