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疾控中心2015年之前收治的AIDS患者226例,均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15年12月期间226例患者抗病毒治疗情况。结果:艾滋病患者血液、性接触途径感染率1.33%、98.67%;随着抗病毒治疗时间延长,CD4+淋巴细胞计数增加(P<0.05),病毒学有效控制率随之提高(P<0.05);18例患者死亡,存活患者可从事轻体力劳动,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结论:高效的联合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疗效确切,有利于重建免疫功能,提高病毒学有效控制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4-0180-02
引言
艾滋病(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所致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母婴、性接触、血液等途径传播,一旦患病将破坏免疫系统,丧失免疫功能,增加恶性肿瘤发生风险,死亡率较高。目前临床对AIDS缺乏特效治疗方案,以抗病毒治疗为主,HAART有利于控制AIDS患者病毒载量,重建免疫功能,延长病程。此研究对疾控中心收治的226例AIDS患者进行分析,探讨抗病毒治疗效果,汇报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将我疾控中心收治的226例AI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181例,女性45例;年龄18~84岁,平均年龄(43.29±1.03)岁。
1.2 方法
1.2.1治疗方法 对经疾控中心确证实验室确认为HIV抗体阳性病例,CD4+T淋巴细胞≤200/uL(2009年及之前)或者≤350/uL(2010年及之后),或者符合临床治疗标准,具体参考《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治疗手册》,给予针对性治疗方案。初始抗病毒方案:拉米夫定(3TC)+齐多夫定(AZT)+奈韦拉平(NVP)183例,3TC+NVP+司他夫定(D4T)35例,3TC+AZT+依非韦伦(EFV)8例。全部药物均由疾控中心免费提供。治疗前进行肝肾功能、血脂、血糖、血常规、心电图、胸片、血淀粉酶检查。
1.2.2调查方法 统计艾滋病患者感染途径;检测不同治疗时间患者CD4+淋巴细胞计数及艾滋病病毒载量,随访过程中记录死亡和存活病例,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在SPSS20.0统计学软件中处理和分析数据。
2.结果
2.1 感染途径
艾滋病患者主要经血液、性接触途径感染详见表1。
表1 226例艾滋病患者感染途径统计
2.4 生活质量改善
226例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6例耐药死亡,3例肝损伤死亡,9例治疗晚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死亡。目前存活的208例患者可从事轻体力劳动。不良反应:白细胞减少94例,转氨酶升高92例,消化系统症状61例,皮疹22例,疲劳47例。
3.讨论
CD4+T淋巴细胞是艾滋病病毒(HIV病毒)攻击的主要细胞,引起细胞病变或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杀死靶细胞,导致CD4+T淋巴细胞减少。万薇[2]研究表明,坚持治疗的患者CD4+T淋巴细胞有所提高,促使细胞免疫功能恢复。可见,病毒载量水平和CD4+T淋巴细胞可分为评价抗病毒效果病毒学和免疫学的指标。此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治疗时间延长,CD4+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病毒载量控制率明显上升(P<0.05),表明HAART治疗艾滋病疗效确切,有利于抑制病毒复制,增加CD4+T淋巴细胞数目,重建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死亡率。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十分复杂,但HAART无法完全杀死病毒,其关键在于干扰病毒复制,最大限度减少病毒载量,维持到检测不到的水平,从而阻断T细胞死亡,恢复被破坏的免疫细胞,改善生活质量[3]。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服药依从性高低直接影响到治疗是否成功。医院、疾控中心等机构应加强艾滋病宣教教育工作,包括常见药物、作用机制、不良反应、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生活、饮食等知识,充分满足患者心理生理需求,从而提高依从性,避免耐药性产生,达到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邵一鸣,康来仪,汪宁,等.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18(5):272-274.
[2]万薇.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分析[J].医药前沿,2014,12(33):392-393.
[3]杨立娟,马志驯,赵波,等.艾滋病患者25例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4):205-206.
论文作者:刘萍,吴洁,姚敏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8
标签:抗病毒论文; 淋巴细胞论文; 患者论文; 艾滋病论文; 艾滋论文; 病患者论文; 病毒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