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民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8—0040—03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把历史教育视为公民教育的重要渠道,十分注重历史课程在提高公民人文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公民的政治观念、道德修养、国际意识和环保观念是当前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高中历史教育凭借其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对上述内容有着极强的渗透作用。下面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为例进行说明。
一、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公民政治教育
公民政治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的政治制度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和认同一定的政治制度:一是法治教育,法治是指依照法律治理社会、管理国家。核心内容是权利和义务教育、民主平等精神的培养、主体意识教育等。政治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与专制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政治现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了解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对阻碍历史进步的专制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统治持批判态度,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都旨在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
从神治社会、人治社会走向法治社会,是人类政治制度不断走向文明和进步的过程,也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研究对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必修课程(1)专门介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专题,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等;在选修课程中,设有《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专题,内容包括思想领域的论战、政治领域上的分歧、政治权力的角逐以及资产阶级在法制建设、构建民主政体等方面的努力。其中,主要讲述了近代中外历史上民主与专制力量在思想、制度和政治领域里进行殊死斗争的典型过程与史实,阐述了民主必然取代专制统治的规律,展示出人类文明进程中这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二、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指使公民形成一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教育。我国当代哲学家冯契认为,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人与国家、民族、阶级、集体之间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如爱国、敬业奉献等;二是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如明礼诚信、谦虚礼让、尊老爱幼、团结友善等;三是个人对自己(即自我道德修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如诚实正直、勤俭自强等。高中历史教育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如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要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道德品质构成了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高中历史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的优秀道德形象,为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如标准中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中展示了如商鞅、戊戌六君子等众多改革家为了社会和国家付出了宝贵生命的历史功绩。《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中介绍了中外重大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和对时代发展的贡献,这些都能使我们的学生“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都能使学生看到他们正是由于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崇高的品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将生死置之度外,从而发掘出其公民道德教育的作用。
三、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公民世界意识教育
公民世界意识教育,又称全球意识、国际意识教育,指的是使公民形成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评价本国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意识的教育。世界意识的内容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国家平等的意识。世界各国一律平等,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国家组成的,有强有弱,有大有小,文化、习俗等也不尽相同,但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优秀民族和劣等民族的区别。21世纪的公民要认识到世界历史的多样化,能容忍、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差异,尊重其他族群及其历史文化。二是对外开放的意识。当今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任何国家都无法与世隔绝、孤芳自赏。任何国家只有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展开政治对话,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才能快速发展。三是全球利益的意识。世界只有一个地球,她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只是整个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都有责任和义务为解决恐怖主义、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意识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要求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世界历史叙述世界上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是进行世界意识教育的最好载体。例如,通过学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历史,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使学生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再如,通过学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的历史,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可以使学生从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及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和解释的学习探索过程中,增强对世界的认识,提高对人类发展负责的意识水平。
四、高中历史教育中的公民环境教育
公民环境教育指借助于教育手段使公民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如环境系统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观、尊重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观、环境保护的全球观等,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这一专题,通过对各具代表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介绍和评述,可以使学生“懂得在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文化与自然有不可分割和密切相联的关系,从而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可见,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也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人类历史是记录人类改造地球、改造自然的活动,并从中揭示其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人类在和自然搏斗中改造了自己,创造了人类文明,与此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在人类历史上这样的教训实在是太多了,也是很深刻的。古代丝绸之路的消失、玛雅文明的消亡等,都与环境问题有关。近代以来,特别是工业时代的到来之后,人类破坏环境的例子是不胜枚举,例如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的专题中,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政府为解决长期以来的粮食缺乏问题,开展了大规模垦荒种玉米的活动。从1954~1962年,苏联先后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地区共垦荒4200万公顷,种植玉米在最高年份达3700万公顷。苏联粮食总产量虽然从1954年的8560万吨猛增至1958年的13470万吨,但由于缺乏周密的计划和科学方法,不尊重自然规律,不加分析地废除草田轮作制,破坏了生态平衡,致使新垦区风蚀严重,沙暴频繁。1962年,苏联有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同时,由于采取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不考虑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长期种植高耗地力的玉米作物,又不及时追肥,水利设施亦未同步进行,导致垦荒区地力耗尽,粮食减产,垦荒运动被迫停止。这种不尊重自然规律、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效果、盲目掠夺土地资源的做法,最终招致了大自然的惩罚。这些真实、生动的史料评说了人类的教训,可促使学生生发出敬畏自然、尊重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思想,也只有这样的未来公民,才能自觉承担起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责任和义务。
标签:政治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高中历史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公民权利论文; 世界公民论文; 公民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