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学入学考试语文的四个热点_陕西中考论文

2005年中学入学考试语文的四个热点_陕西中考论文

2005年中考语文四大热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年中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仔细浏览2005年的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大都呈现出稳中有变的特色,课改区和非课改区试题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相互交融,具体说来,有以下四大热点值得注意:

一、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全面飘红

这是今年出现的一个最大亮点。浏览全国各地中考题,对这类试题的考查,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全面性的综合。其特点是综合性强,信息量密集,既有宏观信息引导,又有微观信息呈现。如:湖北黄冈市课改区以“到民间采风去”为总主题,分三个小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1)走进家乡名胜古迹;(2)介绍家乡特产;(3)探寻家乡节日风俗。不过,这类全面性的综合试题考查的地区不是很多。

另一类是专题性的综合。这类试题有如下特点:内容大都是社会上的热门话题,公众关注的焦点;实用性强,应用文体得到了灵活运用,彻底摆脱了以前那种不注重应用,为了考试而学的局面;都以专题类的形式设计多种多样的考查题。这类专题性试题考查得最多。

我们来浏览一下各地所考查的内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以“认识谚语”为主题,江苏南京市以“漫游语文世界”为主题,四川资阳市以调查和纠正社会混乱用字为主题,福建厦门市以“好店名”为主题,河南实验区以“对联”文化为主题,浙江课改区以宣传“文化浙江”为主题,陕西课改区以“推广普通话活动周”为主题,重庆市以开展“全校性的读书活动”为主题,广东湛江市课改区以“龙”的有关知识为主题,宁夏以“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为主题,广西河池市课改区以“尊老、敬老、爱老”为主题……通过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试题,加强了考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能力,把近年来束之高阁的应用文体的实用价值重新发挥出来,大大加强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语文。

二、对联文化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

从各地的中考试题看,对联的考查方式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具体说来,有三种考查方式:

一是单独考查,这类对联涉及到人生(如四川资阳市),风景名胜(如山西省、湖北黄冈市、甘肃兰州市、湖南邵阳市、四川攀枝花市、湖北宜昌市等),历史文化(如山东东营市、福建泉州市)、文学名著(如江苏镇江市),新闻事实(如吉林省、江苏常州市、新疆乌鲁木齐市)等内容,各地考查得最多。

二是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集中考查,如河南实验区中考题在综合性学习中就是以“对联”为专题进行考查的。

三是在阅读理解中具体运用考查,如广东河源市非课改区中考阅读以《对联小人生,人生大对联》为题考查对联文化。不过,第二、第三种考查方式不是很多。总之,对联这一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是一部浓缩了的文化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多留意一些好的对联,并认真积累起来,以备随时用到。

三、诗歌阅读全面开花、持续升温

具体说来,有以下两点:

1.中考古诗词阅读全面开花,继续走俏

近几年来中考对古诗歌的青睐,是新课改导向的结果。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实际,再加上古诗词阅读理解难度比较大,因此,各地对古诗词的阅读考查仍以课内为主,兼顾课外,但都是综合性的阅读,以文字表述为主,基本上取消了选择题。考查的要点主要有:诗中关键字句含义的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描述名句中的画面(即意境);重点诗句的含义及蕴含的哲理;诗词句子的表达作用;语言揣摩赏析等。在学习古诗词和复习时,只要把握了这几点,就很容易解答这类试题了。

2.现代诗歌阅读闪亮登场

现代诗歌阅读在以前的中考题中从未取得过正式的地位,即使偶尔考到,也仅仅是考查一个问题,不面面俱到,始终登不了阅读理解的大殿堂,2004年贵州贵阳市的中考现代诗歌阅读题起了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今年现代诗歌阅读又出现了,并且取得了和现代白话文阅读平起平坐的资格。如湖北黄石市、江苏常州市和辽宁的11个市中考题就是直接考查了现代诗歌阅读。在考查的形式上也排除了选择题,纯用文字表达。另外,把现代诗歌和古诗词夹杂在一起进行考查(如湖北黄冈市课改区中考题),和白话文混杂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考查也较多(如山东济南市课改区中考题、北京海淀区中考题等)。

四、课外文学名著阅读走向广阔的领域

这是今年中考的又一大亮点。需要说明的是,中考考查的课外文学名著都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推荐的书目。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课外文学名著的阅读考查走向综合

近几年来,由于升学的压力和一些新的娱乐媒体的出现,中学生的阅读面越来越窄,只是零零碎碎地阅读一些名著,不够系统,综合性得不到真正的落实。此题摆脱了这一尴尬的阅读局面,对考生阅读课外文学名著的狭窄性起到了一定的修补作用,同时也是敲响了警钟,要学生尽量把教育部门推荐的课外文学名著利用假期、星期天和平时的课外时间读完。它的益处不仅仅是在考试中有效果,更主要的是在于对人的精神的熏陶。这种强化约束机制,对于语文的教与学,是一种很好的导向。如福建莆田市课改区中考题中的“名著阅览”,内容包括中外文学名著中的寓言、童话和小说,考查方式有填空题、概括故事、简要介绍人物,是对考生的一次课外文学名著阅读的大检验。这对当前许多中学生读书不仔细、读完一本书后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不会概括筛选要点信息、整合能力不强、不会评价人物等现象起了很好的纠偏作用。

2.重视对课外文学名著阅读中人物的评价

综观以前的中考题,对课外文学名著的考查,以文学名著常识考查为主,极少涉及到对书中人物的评价,今年的中考则摆脱了这一局限,给了考生广阔的发挥空间。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净化了他们的思想灵魂,并以此让他们了解社会的复杂多变,人性的善与恶、高贵与卑下、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等,长久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指示灯,这才是考查阅读文学名著的真正目的。如湖北黄冈市课改区、非课改区中考题对猪八戒和唐僧这两个人物用辩论的方式,通过正方和反方进行评价,考查考生对人性善恶美丑的理解。再如江苏泰州市中考题:“‘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鲁迅语)《西游记》刻画的众多神魔精魅都具有人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另举一例,具体说明这一特点。示例:铁扇公主因为与孙悟空有仇,不但不愿借扇,还想加害悟空,可以看出她的重亲情,同时也显示出她胸襟狭隘。”此题最有特色,神魔精魅根本就不存在,只是现实生活的组接整合,加上了一个外表而已,具有人的感情正好说明其源头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回答时要有情节、形象,以及所具有的人的情感,且必须精炼、简洁。总之,评价文学名著中人物性格或形象,必须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情节来进行,一定不能脱离具体情节作架空分析。

最后,简要预测一下2006年这四大热点的考查趋势。笔者认为,对联文化的考查有可能要降温,但其他三个方面还会持续升温,因为2006年有更多的地区使用新课标教材,而这些内容都是新课标所大力倡导的,因而必然是考查的重点。

标签:;  ;  ;  ;  ;  ;  ;  ;  

2005年中学入学考试语文的四个热点_陕西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