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地理学的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学论文,中国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0—0585(2000)01—0107—06
中图分类号:K90文献标识码:A
1 中国地理学的困惑与危机
地理学在我国作为一门基础科学,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同其它各门科学一样得到了迅速发展,展现出勃勃生机。例如:人文地理获得新生,各种地理书刊相继出版,对过去视为禁区的一些学术问题展开了讨论,许多专题研究有了新的开拓与深化;地理学在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如国土整治、区域开发、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减灾防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中,涌现出了一批基础扎实、思想活跃、勇于探索的中、青年地理工作者;地理教育与科普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所有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地理学发展的繁荣兴旺。
但是,我国地理学在发展过程中,近年来在诸多方面越来越陷入困境,显露出不少危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地位下降,社会影响减小。 地理学科由于研究难以深化,大多成果的理论水平与应用价值不高,学科地位与社会影响现已呈下滑趋势。从上层决策者到普通民众对地理学普遍持漠视态度,甚至存在不少误解和偏见。地理作品少有读者,无论是学术专著,还是通俗读物几乎很少能够出版。踏遍许多城市的大小书店很难找到一本地理书籍。地理学在社会上已失去昔日的辉煌。
(2)地理教育萧条衰落,教师队伍严重流失。在教育界, 不少学校的地理课程受到排挤,财经类的大、中专学校及党校、广播电视大学的经济地理课程多被取消或大量削减课时。地理在高考科目中一度被取消后,学科地位大大下降,并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许多中、小学的地理课程形同虚设,高考学生自愿报考地理专业的近乎空白,地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十分困难[1]。近些年来, 以致一些高校地理系(科)纷纷易名,其中多数已经转向,部分已经停办。由此导致地理教师大批改行、跳槽。师资严重流失,地理教育队伍元气大伤。
(3)学术研究泛化变质,科研队伍离心涣散。在学术界, 地理学的境况也较惨淡。在当代科学发展日益分化与综合的双重效应中,地理学正在危机的界面上摇曳[2]。一些部门地理的研究, 已渐渐脱离地理学的轨道,“泛化”、“离心”、“变质”现象十分严重,地理学的母体已被架空,学科根基出现动摇。当前的地理学如一棵畸形发育的大树,脆弱的树干(薄弱的基础理论)已难于支撑繁茂的枝叶(众多的分支学科与部门地理)。部分地理研究机构也纷纷更换名称,逐渐与地理学分道扬镳。市场经济的冲击,科研经费的奇缺,使得地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无人问津,并迫使大批地理工作者钻营于各种“短、平、快”的科研项目,在“边缘领域”干一些杂活。风雨飘摇的学科构架,离心、涣散的科研队伍,“耕别人的地荒自己的田”的学科行为,构成了目前我国地理科学研究的普遍景观。
2 地理学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中国地理学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分析有以下3 个方面的原因。
(1)地理学基础理论薄弱,缺乏高层次的综合。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综合”历来被视为地理学科的突出特征。而事实上,地理学由于理论基础薄弱,至今未能很好体现“综合性”这一特色。直言不讳地讲:地理学的“综合”目前在很大程度上还只能说是无机的“组合”,地理学所建立的理论体系目前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一种简单、感知、经验性复合叠加的“准知识体系”[1]。 地理学的建立与发展,仅有分支学科的组合与成长是很不够的,必须在地理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在高层次上对众多的分支学科知识进行综合与升华,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地理理论研究水平。否则,学科发展肯定会受到阻碍。
(2)地理学研究内容比较空泛,学科体系庞杂紊乱。 地理学由于整体范围和概念的模糊与广延性,研究对象与研究主题一直不很明确,至今为止,地理学家大概也很难给出究竟什么是地理学和地理环境的确切答案。长期以来,地理学者们热衷于无限衍射,四处涉猎,充当科学的“万金油”,很少考虑到地理学本身合理的学科体系(包括理论体系与应用体系等)及其完善的剖面层次,研究内容空泛,似乎任何一种有赖空间形式存在和发展的现象都可以冠以地理名称,纳入自己研究的范围。目前的地理学几乎已囊括到了社会、自然要素的每一个角落[2 ]。其结果是横向拓展有余,纵向深入不足,分支学科越来越繁多,学科体系越来越庞杂,背景干扰越来越强烈,自身负荷越来越沉重。同时,由于学科占据地盘过大,涉猎领域过广,而又无力向纵深发展和培植根基,许多辛勤开拓出来的“风水宝地”,也被其它学科蚕食和占领。长期以来,地理学者们一直在地理学科这个巨系统的迷茫雾海中步履蹒跚,自我困扰。
(3)地理学研究应用技术落后,成果价值不高。 地理学尽管在参与社会生产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理论基础薄弱,研究方法陈旧,应用技术落后,效能总不如某些地学学科那样强,几乎很少能独挡一面地解决重大实际问题, 更很少能输出自己真正的“实形产品”[2]。即使被地理学界自认为大显神通的国土整治、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生产实践领域,亦未能起到骨干作用,地理学在这些领域都是率先扬起大旗,但最终不过是充当了“小伙伴”的角色。特别是地理学本身难以输出自己的“实形产品”,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大多研究成果不可能在短期内直接带来社会经济效益,故在当今这种功利社会更难得到人们的青睐和社会的承认。
3 中国地理学实现变革的途径
3.1 提高地理学的研究水平
3.1.1 加强地理哲学研究,提高理论水平, 实现学科综合上的高层突破 地理学理论落后,基础薄弱,研究成果的水平不高,以及一些基本概念模糊,对地理环境及其作用认识混乱,计量地理失灵,综合层次上不去等诸多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都与缺乏地理哲学思想的指导有关。地理学与哲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古今中外许多地理大师都精通哲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地关系”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就成了哲学问题。地理哲学的研究对于地理科学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地理学落后,理论体系不完善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地理哲学研究,在于缺乏科学的思想方法指导,并反复强调:“要建立并发展地理科学,就要研究地理哲学”[3]。 英国著名地理学家哈维也曾指出:“自本世纪以来,地理学家力图把他们在长期的多样化的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综合成一门条理清楚逻辑严谨的理论性学科,但没有获得完全的成功,这主要是由于地理学家们企图以其更狭窄的专业来挽救地理学的危机。地理学家们越是在这个方面取得成功,就越是促进了地理学科的解体, 更加深了地理学内部的危机……”[4]。近年来,西方许多地理学家为挽救地理学的危机正在从哲学上寻找出路,赫特纳、哈特向、哈维等一代地理大师都把当代科学哲学思想系统地引入了地理学方法论的研究,为实现地理学综合的高层突破作出重要贡献。地理学者只有掌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一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原理,才能高屋建瓴地进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我们应该摒弃功利主义与单纯实用主义思想,把眼光放远一些,把一部分精力集中在重要理论的攻克上,多从哲学的高度研究地理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解决地理学理论水平与综合水平低的症结。
从比较文化的角度上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综合型、整体观(与西方人零件式、分解型的思维方式不同),在地理学综合“高层突破”上,中国地理学者应该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努力赶超西方地理学。
3.1.2 改革地理科学研究方法长期以来, 传统地理科学以定性分析和描述为主,热衷于资料的整理、罗列与一般归纳性研究,精确性和科学性较差,致使学科发展缓慢。后来,一些学者在实证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科研方法上大胆革新,引入定量分析,但因缺乏科学方法论和基础理论的指导而偏离了地理学主旨。许多地理学者在热衷“人机关系”的同时冷漠了“人地关系”,在地理研究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丢掉了宏观分析、哲理思辩的传统。这场“计量革命”不但未使地理学困境涣然冰释,反而使之误入另一条死胡同。有人把缺乏理论指导的地理计量革命比喻为“瞎猫在黑夜捕鼠”、“南辕北辙”,观点虽然偏颇,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理学的实际情况。
实践证明,只有充分把握研究客体,并在正确的地理思想方法的指导下,数学化、模型化才有地理意义。鉴于地理学综合、复杂的特性,地理研究在当前应很好地处理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的关系,以地理哲学思想为理论指导,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种研究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现代地理学从本质上讲,主要还是一门哲理思辩性的具有人文学特征的科学。过份看重与运用实证主义方法与计量手段是难以凑效的。现代科技的发展,给地理学发展带来很多有利条件,地理学在改革研究方法中应实行“拿来主义”,广泛运用最新的科学理论方法与先进技术手段,如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计算机科学、遥感技术、GIS等[5]。丰富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变革地理学的思维方式,努力置换那些显得已力不从心的传统思维方式与陈旧研究方法,以提高地理学的整体研究水平。
此外,地理学研究还要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现在的地理学者“读万卷书”的不多,“行万里路”的更少。地理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实践性科学、“泥巴汗水”学问。地理学者要从书斋中走出来,同大自然对话,同社会对话,与文明创造者沟通,在实践中得出真知实学。若把地理学研究当做一门“智慧游戏”是没有多大出路的。
3.1.3 建立一支专门的基础理论研究队伍目前, 地理学在基础理论研究上还没有建立和形成一支专门的研究队伍,许多研究只是“散兵游勇”,或在“兼顾”和业余爱好下搞的,显得力量单薄,后劲不足。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快培养一批具有开拓思想、锐意进取的地理学理论研究专门人才,由他们去集中力量攻克一些理论难点和尖端问题,从而带动整个地理学理论研究。现在中、青年地理学者中已开始自发地出现这一势头,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国家可以考虑成立地理基础理论的专门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把这批有生力量很好地凝聚和组织起来。作为我国地理科学研究的重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中国地理学的变革主要应靠一批训练有素的哲理型、思辩型的地理学者,而不是功利型、工匠型的地理学者。地理学固然需要培养众多的实用性人才,但对科学发展来说,更需要造就研究宏观理论问题并影响地理科学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一代地理大师。中国地理学应该在思想理论上有自己的建树,在世界上应有与我们这个大国相称的地理学术地位。
3.2 进一步改善学科体系
已如前述,地理学目前已陷入“研究内容空泛,学科体系庞杂,背景干扰强烈,自身负荷沉重”的困境。要摆脱这种困境,地理学者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科学研究中能胜任和担负的角色,重新审视学科的研究对象,调整和校正自己的研究方向。当前应该致力改善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在地理学发展方向的调整和新领域开拓的同时,对那些缺乏地理特色的分支学科,以及已经分化于地理学科之外的“噪声”学科要舍得割爱[2]。努力消除空耗地理学家精力的背景干扰, 减轻地理学起飞的沉重负荷。
一个完善的学科体系,仅有分支学科的构成还是很不够的,必须要有健全的理论体系和应用体系。目前我国地理学不仅理论体系薄弱,而且缺乏应用体系,这也是地理学缺乏“实形产品”输出的根本症结。因此,我们在改造和完善地理学科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把应用体系的建设作为学科建设重点,努力弥补应用理论和应用技术的不足,使学科体系具有完整的剖面层次,这也许是当今地理学的突破点与生长点之一。
3.3 加强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当今地理学陷入困境和危机的一个重要的主观原因是不适应社会生产实践的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为现实服务,这是地理科学的生命力所在。如果地理学不很好地与现实社会需要联系,就会失去社会的关注,失去发展的活力。美国地理学家普雷斯顿·詹姆斯在谈到地理科学的发展前途时,曾语重心长地说道:“要使地理研究为年轻一代所吸引,一个强有力的方法就在于清楚地表明它对于解决重要问题时能作出什么样的贡献,抽象的概念需要结合实际的应用;不了解这一点,就会使地理工作陷入无足轻重的地位”[6]。 “向社会开放”应成为现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观念。今后地理学的研究,应进一步以社会实践为中心,将研究课题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致力探讨研究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重大问题。并切实加强应用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研究,走一条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的道路,努力提高地理学的社会功用,力争能对当前国家和民族面临的某些紧迫问题作出为社会所公认的贡献。
3.4 关注重大社会问题研究, 提高研究成果的决策效用价值
地理学虽然在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社会问题的研究上作出了一些重要贡献,但相对某些相关学科来讲,贡献与影响仍不显著,研究成果很少得到社会决策层的重视。笔者认为,地理学的最大价值与最高职能应该是发挥“治国辅佐”的作用,培养一流的国家管理人才。作为综合性很强的地理学科的主要优势不在于解决一些具体的技术性微观问题,而在于对国家宏观决策和社会发展等战略性问题提出高层次的参谋意见。有的学者曾经尖锐地批评地理学对一些令人注目的重大社会历史事象和社会时事问题比较冷漠,反应比较迟钝,缺乏人文关怀意识。笔者认为这一批评并不过份。例如,始于1997年7 月以来的东南亚金融风暴席卷亚洲,震撼全球,几乎所有的社会人文学科都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深入研究,而地理学界却对这一重大人文地理事象无动于衷,极少有地理学者从本学科的角度进行思考与研究。又如,1998年中国的特大洪灾,举世关注的科索沃问题等,地理学家对这些与地理关系密切的重大焦点问题却很少研究,拿不出有份量的成果。漠视对重大社会事象的研究,缺乏人文关怀意识,无疑会影响到本学科的生命力与学科地位。地理学应该认识这一点,把重大社会历史事象及社会发展等宏观问题的研究作为学科重点内容。如果地理学能从理论的高度,宏观把握社会发展的时空格局与人地关系的发展演变规律,能从本学科的角度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科学的阐释和前瞻性的预测,其研究成果能为政府高层次决策者们所重视和采纳,将极大地增强地理学的影响力与生命力[7 ]。总之,“地理学应该成为一门经世致用的伟大学问”(吴传钧先生语),而不应沦为一种雕虫小技的工匠型学问。
3.5 克服“泛化”、“离心”的学科行为, 校正自身定位与方向
为摆脱危机与困境,当前地理学在发展中应努力克服学科“泛化”、“离心”乃至“变质”的不良趋向。目前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已被一些地理学者们“泛化”成无所不包的“大杂烩”,不少研究已严重偏离地理学的轨道,变质变味,甚至误入歧途。地理学者们热衷于四面出击、无限衍射,这种舍本逐末、“包打天下”的作法最终只能是销蚀地理科学立足的基石,不断丢失自己的地盘,使地理学失去特色和影响力,并使学科日趋混乱。如果说地理学真的会消亡和终结的话,那最大的可能性将会是由“泛化”、“离心”的学科行为所导致。没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与主攻方向,缺乏自己的学科特色,地理学就很难有生命活力与社会地位。地理学应该在这一点上清醒认识和深刻反省,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和时代要求,校正的自身的定位与方向。“以区域为基础研究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特色,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吴传钧先生语),同时,也是地理学的试金石。地理学发展,在任何时候都不应丢掉这个特色和核心。
可以认为,加强基础理论,革新研究方法,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研究核心,以知识经济为研究重点,以经济地理、社会文化地理、综合自然地理、应用地理为学科骨干,不断提高综合水平与应用价值,努力控制地理学的“泛化”、“离心”倾向,加强自己的学科特色并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将是我国地理学发展的总体目标与方向[7]。
此外,还应改革地理教育,办好地理刊物,抓好地理科学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努力扩大地理科学在社会上的影响[1], 为地理学的变革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邓先瑞、周之穗二位先生对本文提出宝贵修改意见,谨致谢忱。
收稿日期:1999—09—19;修订日期:199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