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长期高增长、低物价的原因_物价水平论文

新加坡长期高增长、低物价的原因_物价水平论文

新加坡长期高增长、低物价的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物价论文,高增长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加坡自1965年获得独立以来,出现了持久的经济高增长、物价低增长或稳定不变的局面,从而使新加坡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成为一个举世公认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数字和图表都显示:新加坡无论是在经济高速增长年代(1965—1973年,年平均增长11.7%)还是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1976—1984年,年均增长8.4%),抑或是在经济增长时期( 1974—1975年,1985—1986年),物价上涨总是低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有时甚至是较大幅度下降或稳定不变。如1966—1973年,物价上涨合计35.6%,年均增长3.4%,9年中,有3年物价稳定不动,5年在2%—3%之间,只有1973年石油危机时,当年消费者物价指数达23.1%,远远超过经济增长11.5%的速度。这段时间内,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之比为1∶0.3。1976—1984年的9年中,物价上涨18.4%,年均1.9%,其中1979年石油危机时,国内物价下跌了21.8%,到1980年物价指数才上升,虽达8.7%,但低于经济增长。第二次石油危机,未造成类似1973 年的价格超经济增长,说明新加坡具备了抵销“输入型”通货膨胀的能力。这段时期内,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之比降为1∶0.23。

新加坡何以能在长时期内实行经济高增长而物价低增长?其中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特殊的国情,谨慎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效的控制通货膨胀措施。

1.特殊的国情。新加坡是一个只有300多万人口(1992 年)的港口城市,又是免税自由贸易区,经济以贸易为主。除肉类自给率稍高外,粮食、蔬菜、水果等副食95%来自国际市场,家用消费品也是来自国际市场或国外在国内投资分厂的产品,这些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竞争和售后服务竞争。因而,只要国际市场不涨价,国内价格不会有较大增长。同时,由于人口少,需求规模有限,价格过高,没有市场,容易赔本。也正因为经济以贸易为主,国内市场狭小,因而,经济增长不是以国内需求为主,从生产资料生产到消费品的生产不存在传动关系。

2.持续的本币升值。新加坡的通货膨胀威胁主要来自国际市场价格上涨。而自60年代中期以来,新加坡本币的持续升值则大大抵销了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对国内物价上涨的影响,从而使新加坡保持了长期的经济高增长而物价上涨率低水平。1966—1991年间,新元共计升值43.46 %,可抵销同期物价上涨43.46%,年均可降低价格1.4个百分点。

3.谨慎的财政货币政策。新加坡虽然有特殊的国情抑制通货膨胀,但这不必然导致高增长低通胀。类似新加坡情况的国家不少,但并没有出现新加坡的奇迹。这其中的差别是因为新加坡采取了谨慎的财政货币政策。

(1)新加坡独立30年,政府不搞赤字财政, 坚持财政收支盈余的原则。新加坡保证财政收支的主要措施:一是少借或不借外债,而以内债为主,而内债多由公积金购买。政府筹资的主要目的是用于贷款,不是平衡收支。这样,筹资利率可以平衡,政府没有负担。外债少,政府则没有外债还本付息的较大压力。二是外商、外资到新加坡投资没有免税。经济发展局特别强调,新加坡不是免税区(有税收优惠),纳税是公民、企业的义务,对外资和外来企业也是如此。这对新加坡的财政收入稳定很重要。三是法定机构诸如经济发展局、建屋发展局、公用事业局等法定机构虽下属政府某一部门,但皆自负盈亏,不属公务员系列。因而,政府公务员相对较少,但却精干。这大大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四是坚持始终一贯的反腐倡廉政策。对行贿、受贿、贪污者严惩不贷,公务员不仅开除公职,而且取消累计的公积金。因而,新加坡政府很廉政,这对保证税收和财政收入起到了极好的效果和作用。

(2)货币政策。从1964年至1991年,新加坡货币供给(M1)从8.54亿新元增加到164.3亿新元,增长18.2倍,年均增长11.57%, 其中20%以上的3年,最高的为35.51%(1972),15%—20%之间的4年。 而同期国内现价GDP从27.15亿新元增加到690.76亿新元,增长24.4倍,年均增长12.73%。实际增长8.3倍,年均增长8.6%。1964 年一个新元货币供给创造3.18元GDP,而1991年提高到4.2新元。贷币供给增长没有超过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GDP缩减指数), 货币供给与实际经济增长之比为1.34:1。 新加坡货币政策的稳定还表现在外汇储备增加虽导致货币供给增加,但并未造成市场通货膨胀压力。1964—1991年,新加坡外汇储备从4.3亿美元增加到339.31亿美元, 但这并不必然导致货币供给增加。

4.有效的抑制通货膨胀政策和措施。这主要表现在:第一,良好的公积金制度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 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建立于1955年。它是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纳的强制性储蓄,它的目的在于为人们年老退休后提供基本的个人生活保障。但这笔钱是由中央公积金局统一管理、支配,因而可用于经济建设与发展。其最明显的特征是逐渐增加的公积金很大比重被用于购买政府债券或作为预先存款以用于购买债券,从而大大减轻了政府财政赤字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第二,政府从低收入家庭情况出发,制定价格政策。如60年代,政府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建立了建屋发展局,为低收入者提供房价低廉或租金较低的政府组屋。再如饮食业,政府配建食物中心,解决低收入家庭的就业。这样,新加坡的饮食业不仅价格低廉,而且,使饮食社会化,提高了效率。

第三、充分发挥消费者组织监督价格的作用。新加坡消费者协会经常作价格调查和比较,并公布同种产品不同地方的价格,劝消费者别去买高价。这对销售商的提价行为抑制作用很大。“水货”较多的地方,本地人也不去买。

第四、进口多样化。哪个地方进口价格便宜,便增加从该国的进口。由于中国消费品尤其是食品价格便宜,新加坡从中国的进口在增加。当然,进口品的质量保证还是首要的。

第五、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抵销劳工成本上升。1960年,新加坡人均GNP为1330新元,1991年增加到22867新元,增长了16.2倍,如以美元计算将近30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企业利润成倍增加,结果,企业没有因劳工成本上升而提价。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方法就是调整产业结构,使之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

标签:;  ;  ;  ;  ;  ;  

新加坡长期高增长、低物价的原因_物价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